似水年华——我的自述

洛阳才子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背景音乐《明月思》歌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静静的白月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淡淡的桂花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谁家的炊烟隔岸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惹得我泪成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不怕那天涯孤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有多少驿路风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只怕每逢佳节倍思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乡愁涨满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那不是唐时明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那是妈妈的念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隐忍的牵挂年年在流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染得两鬓如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那不是床前明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那是妈妈的泪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千山隔不断绵绵的祈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落在我心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样的白月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样的桂花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样的悲欢离合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还有谁来分享。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不怕那空空行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装不下我的梦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只怕离家的那个渡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你还在守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那不是唐时明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那是妈妈的念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无尽的慈爱化作了月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浸湿我的眼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那不是床前明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那是游子在思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江水流不尽回家的渴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飞到你身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那不是唐时明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那是妈妈的念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隐忍的牵挂年年在流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染得两鬓如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那不是床前明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那是游子在思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江水流不尽回家的渴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飞到你身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江水流不尽回家的渴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飞到你身旁。</b></p> <p class="ql-block"> 内容提要</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部记录个人和家族历史的流水帐,更准确地说,是一部回忆录。之所以我没有将本书定名为《回忆录》,那是因为,通常名人、名家才撰写《回忆录》,而我既非名人,又非名家,若冠之以《回忆录》,则有不自量力之嫌。而“似水年华”的意思是“过去的年华像流水一样,既有水平如镜的平静,也有微波荡漾的涟漪,还有随波逐流的浪花,更有汹涌澎湃的波涛”。我把这些苦辣酸甜的人生经历按照所发生的时间顺序记录下来,这恰好与“流水帐”的意境相仿,所以我以为将此书定名为《似水年华》是再恰当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本书共分十章,依序为古槐情结、生不逢时、童心童趣、路在何方、岁月蹉跎、腾飞之路、涛声依旧、夕阳安度、老漂笔记和老骥伏枥。按照记史题材的一般写法,书中除了文字叙述部分,还穿插了大量图片,所以可以算得上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传记性作品。</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从我记事的年龄开始,依次经历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反右斗争、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社会主义教育、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等政治运动。在这一系列政治运动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化大革命运动。因为文化大革命运动使我度过了五年蹉跎岁月,最终成为“半瓶水”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又赶上了我国石油事业腾飞的年代,于是在我二十六岁时成为了一名石油战士。又经过二十几年的拼搏,在我四十九岁时晋升为高级工程师,而在五十三岁时正式被聘任为中国石油行业标准化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完成了由技术骨干到技术专家的转变。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我以技术专家的身份出席了几十次石油行业学术会议,为国家的石油事业尽到了自己的微博之力,这是我此生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所以在本书中用了很大篇幅和大量照片记录了我的成长经历。</p><p class="ql-block"> 如上所述,在前半生的人生生涯中,我经历了苦难深重的幼年时代,纯真无邪的童年时代,彷徨求索的少年时代,十年蹉跎的青年时代以及后来远离家乡,自强不息,终于成才的中年时代。我把这些看似平常的人生经历记录下来,以供后代子孙传承、借鉴,是希望他们继承发扬先辈吃苦耐劳、发愤图强、勤俭持家的良好风尚。我更希望我的后代子孙们能像我一样,把各自的历史足迹记录下来,如此代代相传,形成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马氏族谱。如果我的这部作品果真能够起到一点启迪后代,影响子孙,传承家世的作用,也是我对马氏祖宗在天之灵的一点告慰。</p><p class="ql-block"> 愿国运昌盛,家族兴旺!</p><p class="ql-block"> </p> <h3><b><font color="#ed2308"> 似水年华——我的自述(一)</font></b></h3> <p> 引子 古槐情结</p><p> ——故乡探亲随笔</p><p><br></p><p> 第一节 少小离家老大回</p><p><br></p><p> 公元二千零五年十月五日,农历九月初三,我与妻子携儿子、儿媳从客居地陕西西安出发,乘坐火车前往阔别了四十年的原籍河南洛阳探亲。儿子、儿媳是乘国庆放假之机,特地于十月二日从他们的工作地上海飞来西安的。儿媳是南方人,在上海财经大学读硕士后落户上海。这次是她第一次来到西安,大概也是第一次来到西北吧。儿子是在陇东地区出生的,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读完硕士后落户上海。儿子、儿媳是在公元二千零四年在上海登记结婚的。我真佩服年轻人的精力和对旅游的浓厚兴趣,在短短两天时间内,他们几乎游遍了西安的大街小巷并拍了不少照片。</p> <h3>儿子游览陕西历史博物馆</h3> <h3>儿媳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h3> <h3>陕西历史博物馆雄姿</h3> <h3>唐三彩制作工艺介绍</h3> <h3>古长安城平面图</h3> <h3>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品</h3> <h3>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品</h3> <h3>西安古城墙雄姿</h3> <h3>兵马俑博物馆展品——铜车马</h3> <h3>兵马俑博物馆展品——铜车马</h3> <h3>  车轮滚滚,汽笛长鸣。伴随着车轮欢快而有节奏的铿锵声,我们一行两代人一路东进。此时此刻,两个年轻人究竟在想些什么,我不得而知。但对于我们这些在外客居长达四十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老年人来说,荡漾在心田的只有激动和惆怅之情,真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虽说在这四十年时间中,我们也常趁出差之机途经洛阳,顺路回家看望亲人,但因工作关系,总是来去匆匆。而这次是携家带口专程前往,虽谈不上是“衣锦还乡”,但也总算“告老还乡”,其意义自然与往常有所不同。</h3> <h3>  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行程,火车徐徐在洛阳车站停下。当我走出车厢前往车站出口时,着实为祖国现代化交通的便捷、快速、卫生而激动不已,感觉到那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要知道,在四十年前乘火车走完这段路程是需要八个多小时的。更令人不堪回首的是,那时乘火车简直是在遭受一种严厉的“惩罚”。因为洛阳车站没有始发车次,在此搭乘顺路车几乎没有找到座位的可能,往往只能被“压榨”在车箱的过道中,任人践踏。再加上弥漫在整个车厢中刺鼻的烟草味、汗臭味,害得我这个患有严重晕动症的晕车族一路呕吐,苦不堪言。直到现在,每想起这些不愉快的经历,总不免让人不寒而栗。目前西(安)郑(州)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已经完成铺轨,通车后,从西安到郑州的时间将缩短到两小时左右。真不知那时搭乘高速火车旅行,又将会是何样一种感受。</h3><h3><br></h3> <h3>  在车站迎接我们的是小舅子——我妻子的小弟。一见到我们一行四人,小舅子不加掩饰表现出的那种热情欢迎、殷勤招待,再加上他一直保持着的那一口地道的豫西口音,一下子让我这个在外漂泊四十年的游子感受到一种“到家了”的愉悦心情。小舅子在洛阳上班,与妻子、女儿共同住在洛阳道北一座二层楼房。算起来,小舅子也已经是五十开外的人了,他与妻子育有一个女儿,在郑州某学校读书。</h3> <h3>  虽说洛阳是全国闻名的九朝古都,旅游胜地,儿媳从未踏足此地,儿子也只是在幼儿时期来老家短住过一段时间,按理说他们应该在此多玩一天,但由于这次受假期时间的限制,我们一行不敢在洛阳多加停留,就在当天由小舅子开车,马不停蹄地送我们前往我和妻子的出生地,也是我们童年、青年时代生活的原籍,地处洛阳北郊邙山腹地的孟津县朝阳镇,看望我的岳父、岳母、我和老伴的兄长、兄嫂以及两个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考虑到岳父、岳母都已年过八旬,两家兄嫂也都是奔七十岁的人了,我们也不便买什么贵重的礼物,只是在超市选购了一些质地松软的新鲜糕点,再加上从西安带来的白酒、葡萄酒和一些陕西特产,把小舅子面包车的后半部分塞得满满当当。</h3> <p class="ql-block">  面包车一出洛阳市区就沿洛(阳)孟(津)公路北进。我睁大眼睛从车窗望出去,极力去搜寻公路两侧那些记忆中的、曾经再熟悉不过的景物。但映入眼帘的竟是一条条陌生的街道,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昔日这段荒凉的公路,早已变成了都市里的繁华街区。还没回过神来,就听小舅子说吕祖庵到了。一眼望去,只见紧靠公路有一座修葺一新的庙宇,虽然规模不大,但也金碧辉煌,与我记忆中的那座昔日小庙大相径庭。原来这座五十年前的破旧小庙早已是洛阳地区闻名遐尔的旅游景点了。我趁片刻休息之机围绕小庙极力寻觅,竟然在它原来的山门处,看到了我记忆中的古老门面和门面上的那副对联“乘白鹿负青蛇遶遍天界,寡私欲清心田尽在壶中”。</p> <p class="ql-block">洛阳吕祖庙山门仍是旧时模样。</p> <h3>  从洛阳市区到朝阳镇这段路程开始通公路,是五十一年前(公元一千九百五十八年)全国“大跃进”时期的事。那年洛(阳)孟(津)公路开始通车,洛阳到朝阳路段成为洛孟公路的一个区间。随着洛孟公路的开通,从洛阳到朝阳的徒步时间压缩了将近一个小时,而且是风雨无阻。那些被几代人走出来的山间小路自然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从此以后,洛孟公路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演义出无数的酸甜苦辣:</h3><h3> 五十年前(公元一千九百五十九年)我在朝阳镇(那时是海资镇)的孟津第八初级中学读书时,正是全国遭受饥荒时期。为了给学校增加点收入(勤工俭学),通过这条公路,我和同学们多次拉着人力车前去洛阳为学校运送货物,或者去洛阳东关为学校食堂捡拾被菜农抛弃的菜叶,不知流了多少汗水。</h3><h3> 四十七年前(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二年)我在孟津县城读高中时,每逢周末我都要通过这条公路徒步十几公里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风雨无阻整整三年,不知付出了多少辛苦。</h3><h3> 还是在这段时间,我曾多次和小伙伴们通过这条公路到洛阳龙门煤矿去给家中捡拾煤渣,晚上就露宿于煤山上,不知熬过了多少辛酸。</h3><h3> 四十四年前(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五年)我高中毕业时,还是通过这条公路,到偃师县城参加高考。这是我今生最值得庆祝的日子,因为那次高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h3><h3> 而最令我伤感的两次洛孟公路之旅则是在三十六年前(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三年)和三十二年前(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七年)。三十六年前,为了到洛阳市地区医院给身患重病的老父亲治病,几次半夜三更奔波在这条公路上。当父亲病情略有缓和后,我即匆匆赶往工作单位上班。不料几天之后我接到父亲病危的电报,又急匆匆通过这条公路回到父亲身边。父亲在和我见面仅半个小时后就永远离开了我们,显然他是在坚持着见我最后一面。而三十二年前的那次洛孟公路之旅竟然是我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急匆匆赶回老家奔丧的。自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踏上这条公路。</h3> <h3>  从洛阳市区到老家孟津县朝阳镇这段只有七公里的路程,在我离开家乡之前曾经走过无数次。不过受交通条件所限,那时走这段路程全部靠步行,大概需要两个小时。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这一带农村没有一寸公路,最宽的道路也只是能够行走一辆牛车的泥巴路,因路面狭窄,驭手们因会车而产生纠纷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道路真能称得上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粘滑的“水泥”路。而且那时的牛车都是铁轮子,常因深陷泥潭被折断车轴或发生其它车祸。由于这种能够通行牛车的“大路”大都需要顺着自然地形而绕来绕去,路程较远,因此人们步行一般都走距离相对近一些的乡间小道,只是小道中途需要翻越一条坡度很陡的山沟,沟底还要涉过一条小河。这足以使一些腿脚不灵便的老年人望而却步,但对于我们这些事事追求新奇的孩童们来说反而是一种诱惑,因为除了那小河沟里有很多泥鳅和螃蟹可抓之外,在沟沿旁边还屹立着一座为纪念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吕纯阳)而兴建的小庙。相传吕洞宾东游洛阳时曾在此修道,所以又被称为纯阳祠或吕祖庵。吕祖庵对我们这些孩童们最大的吸引力是,那里面坐着好多脸面被各色油彩涂得很漂亮的神像,还有好多犄角旮旯可以供我们捉迷藏。对于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频频光顾,庵里的道士们通常并不怎么干预,大概是知道我们这些单纯的孩子不会对小庙构成什么危害,还可以在他们每日枯燥的生活中添加一些乐趣。更有趣的是,我小学时代的一位同班朋友小王,每次到小庙去玩,还可以得到一份小礼物。原来他妈妈在庙里给他认了一位老道士作干爹。那时豫西一带民间有个风俗,家长们出于对自己孩子的宠爱,经常认庙宇、道观里的僧人或者某些有名望的长辈作干亲,以祈求平安。按照规矩,干亲们都是有义务的,逢年过节,干儿、干女们要带着礼物去看望干爹、干娘,而干爹、干娘们自然也需礼尚往来。还有认路边的大石头、大槐树作“干亲”的呢。在这种情况下,干儿、干女们照例要给“干亲”焚香、叩头,但这种石头、木头之类的“干亲”自然就不会有好礼回送了。我从小多病,妈妈为了留住我这条小命,也把我认到村中一位颇有名望的乡村医生名下作干儿。作为礼物,干爹也经常给我免费注射盘尼西林(青霉素)。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盘尼西林是十分昂贵的,一针盘尼西林就可以救活一条性命。</h3> <h3>  由于回家心切,面包车不敢在吕祖庵停留,十几分钟后就赶到了朝阳镇。这里是我读初中时的母校——孟津第八初级中学所在地,正是五十年前我搞勤工俭学,为学校拉车送货、捡拾菜叶的地方。如今我再一次睁大眼睛去寻觅记忆中的孟津八中,只见街道两侧被各家商铺挤得满满当当,哪里还有孟津八中的影子。后来终于在镇子东头一处非常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一个挂着“××职业学校”匾牌的门面,听小舅子说那就是孟津八中原址。可怜它如今流落到如此地步,要知道五十年前,那可是一所令多少年轻人向往的“高等学俯”呀。 </h3> <h3>  五十年前这里不叫朝阳镇,而是海资镇,是海资乡政府所在地。那时全镇人口大概不足两千,充其量够得上当今一个小行政村的人口。镇子里只有两条呈“丁”字型排布的、可以容两辆马车通过的街道,乡政府就位于镇中心的位置。镇上唯一的一所非常简陋的理发店,店主姓王,听口音像是江浙人,是个很和善的理发师傅。小店理一次发只需一角钱,是学生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但就是这一角钱理发费,还经常有赊账甚至赖账的呢。遇到这种情况,老王也就一笑了之。因为他十分明白,赊账、赖账也是出于无奈,归根结底还是贫穷。正是因为他的宽容政策,赊账、赖账的人越发增多,使得他更加入不敷出。无奈之下,老王只得将理发费提高一倍。就这样勉强维持了一段时间,就再也看不到这位老王理发师傅的影子了。现在看来,赊账、赖账之事足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萧条和国民生活的贫困。而今这里街道纵横交错,一派繁华,全镇人口已达四万五千。</h3> <h3>  公元一千九百五十八年全国“大跃进”期间,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海资乡被更名为海资人民公社。在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六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海资”又更名为“朝阳”,海资人民公社自然也变成了朝阳人民公社。后来,人民公社体制撤消,朝阳人民公社又先后更名为朝阳乡、朝阳镇。</h3> <h3> 第二节 儿时旧路难寻觅</h3><h3><br></h3><h3> 过了朝阳镇,车子开始进入“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全部是水泥路面,人们出行风雨无阻,彻底废除了以前那种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粘滑的“水泥”路。出了朝阳镇,距原籍张阳村就只有一公里了。没想到就这短短的一公里,竟让我们车子行驶了半小时。因为车到村口,怎么也找不到家宅的位置,无奈只好停在村口给家人打电话求助。等到一位少年径直朝车子走来,才问明他的确是我从未谋面的大侄孙,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才得以进入宅院。刚一进门,迎面看到的是已经白发苍苍的哥哥和嫂嫂。嫂嫂看到我的第一反应是发出一声轻微的“哎呀”。这声“哎呀”,也许是终于盼到远离家乡的弟弟携家带口归家时兴奋感情的流露,也许是看到昔日一头青丝的弟弟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时所发出的一声感叹,总之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复杂感情的表露。</h3> <p class="ql-block">  我父母共育有两个儿子,二老都已在三十多年前去世,老宅只有哥嫂一家居住。哥哥属兔,长我六岁,患有偏瘫,虽言语不十分清楚,但并不痴呆。嫂嫂属马,长我二岁,为人精明。因身体条件和性格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嫂嫂成为实际上的一家之主。在我客居外乡三十多年期间,照顾父母的任务全部落在哥嫂身上,这使我常有愧疚之感。哥嫂育有三个儿子,长子和次子都是农民,如今都已是四十岁上下的人了。三子三十六、七岁,硕士生毕业,在武汉某高等学校工作。和我的两位堂哥一样,我的胞兄也是只有男丁,缺少女儿。我起初相信这是祖辈基因所致,但后来我却破例生了一儿一女,我的儿子也是一儿一女。看来这种情况并无规律可循。</p> <p class="ql-block">与兄嫂一家的全家福,前排中位是年俞八旬的邻居大婶,也是我们相邻两家唯一在世的长辈。</p> <p class="ql-block">  由于从西安出发时就用电话和兄嫂约好了归家时间,所以兄、嫂和他们的儿子、儿媳以及孙子全部到齐了。在我远离家乡的这几十年时间里,这个农家小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我离家之前,和我家同住这个小院的还有我大伯父一家和三伯父、五婶一家,三个家庭共有十余口人,虽显拥挤,确也其乐融融。后来随着大伯父一家外迁,三伯父、五婶以及我父母的相继去世,小院里就只剩我兄嫂一家了。而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兄弟两家三代十几口人重聚一堂,又使这个古老农家小院重续几十年前的欢乐气氛,正好应验了“人丁兴旺”这句古语。可惜的是,在场的所有成员都十分明白,这样的团聚时光将十分短暂。</p> <p class="ql-block">  和兄嫂寒暄之后,我和妻子迫不及待地探访了三十七年前我和妻子结婚时的婚房。三十七年一晃而过,而那间总面积不过六、七平方米的土坯婚房依旧“健在”,只是破旧多了。那是父亲为了给我筹办婚事,特地破例买了一些青砖,将家中一间用了几十年厨房的草棚升级为土坯房,又将他为给我筹办婚事,精心保存多年的一棵槐树做成木床和小桌,再配上祖上遗留下的一个木柜,重新油漆,就算是全部结婚家具了。我父亲是个手艺远近闻名的木匠,这一切都是在他将近七十岁时独自完成的。当我看到他劳累一天后腰酸腿疼的痛苦模样,劝他不要做了,可他始终执拗地坚持着。我十分明白,父亲是在厉行一份责任,那是天下所有父母无论如何都必须尽到的一份责任。</p> <p class="ql-block">  虽然整个院子的布局尚无大的变化,但原来比较破旧的老房都经过了翻新。大侄已在村东另买一套独立宅院。二侄也常外出打工,增加家庭收入。看得出,兄嫂一家的日子虽谈不上富裕,但和当年我们的父辈相比,已经算得上天壤之别了。尤其是看到站在眼前的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儿辈和正茁壮成长的孙辈,相信兄嫂一家的日子定会蒸蒸日上。几十年来,哥哥为了抚养孩子们,曾在洛阳做过各种临时工,凡是有能多少赠点钱的机会,哥哥都不会放过。由于操劳过度,患上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最终发展成为偏瘫。如今,孩子们都有了出息,作父母的再也不必为了生计而辛勤劳作了。</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进入大侄新近购置的独立宅院时,映入眼帘的是几间水泥结构的瓦房,客厅、卧室、厨房、电视、电话一应俱全。在我和妻子的印象中,大侄是个颇有心计、勤劳持家、为人随和的孩子。长期以来,这孩子还不断想方设法兼顾一些家庭副业,久而久之,他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一个靠种地为生的普通农民,又无外援接济,能够过上如此殷实的日子,一靠自身的勤奋,二靠国家政策的支持。而政策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因此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身的勤奋。真所谓“勤劳人家庆有余,和睦家庭富贵多”。</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古槐情结难了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家乡之旅最使我难以忘却的是,当我们一行经过家门口一个岔路口时,妻子突然提醒我:快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一眼就看到了屹立在岔路口的那棵老槐树。这棵老槐树是张阳村乃至附近其它村镇无人不晓的地标。如果哪个人对这一带地域不大熟悉的话,只要说明是在老槐树的哪个方位,他立刻就明白了。村里人谁也说不清老槐树有多大年龄了,若问起此事,他们都会说“我爷爷说他小时候就有这棵老槐树了”。根据《马氏族谱》,在明朝万历年间立的碑刻中已有“关槐树”的记载。看来它起码有几百年的树龄,足以称得上文物了,如今依然枝叶繁茂,真可谓饱经沧桑。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我还是学龄前儿童时,常常看到在老槐树的树阴下有小贩在摆地滩,或是花生,或是柿子、杏子、西瓜什么的。因为紧靠老槐树有一条可以行走马车的大道,是北邙地区直通重镇洛阳的交通要道,作为行人歇脚的老槐树荫,自然吸引了不少小贩。老槐树脚下有一座古戏楼,是过去村里人表演戏曲节目的舞台。在古戏楼墙根处,卧着一尊用青石雕成的獐(一种动物)。而在与石獐不远处的土地庙前又卧着一尊用青石雕成的羊,于是这个村子就以“獐羊”为名。因为羊也是一种动物,所以老人们都喜欢在“羊”字左边加上一个偏旁“犭”,但带有偏旁“犭”的羊在词典上是查不到的。獐羊村孩子们最喜欢做的游戏就是光屁股骑在獐、羊背上,挥舞一根树枝作马鞭,嘴里不停呵斥着,仿佛要催它们快跑。久而久之,獐、羊的全身都被磨得光溜溜的。四十年前在我离开家乡时,石雕獐、羊还存在,但此时却不见了踪影。问及家人,才得知这两座石雕早就不翼而飞了,既不知道何时丢失,也不知道具体去向,更不知道何人所为,我想很可能是哪个精明的文物贩子盗去当文物卖掉了,实在可惜。在距离老槐树不远处,我终于看到了矗立在“村村通”公路旁那个标有“张阳”二字的指路牌。我不知道这个指路牌是何时所立,但我清楚地知道,这个含有“官方”意义的指路牌,已经将“獐羊”送进了历史博物馆。从此以后,獐羊村的后代子孙们将只知“张阳”而不知“獐羊”,实在算是一种历史悲剧。至于究竟为何将“獐羊”更名为“张阳”,恐怕更是无人说得清楚。</p> <p class="ql-block">铭牌显示,老槐树的树龄在500年以上。</p> <h3>树龄几百年的老槐树,如今仍然枝繁叶茂</h3> <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当我这次回到张阳老家时,正好遇到我的表兄也回到了张阳,而且又是在见证我俩共同成长的老槐树下和他邂逅。表兄是我大姑母的儿子, 大我七天,就是刚出生时和我一同逃难到瓦店沟,几乎要被饿死的难兄难弟。姑母一家不知何故,也不知何时从东乡老家搬回张阳娘家定居。表兄和我一同上完初中就失学了。姑父、姑母相继去世后,不知在我离开家乡的哪一年,表兄又拖家带口搬回了东乡老家,算是叶落归根。这次碰巧在老槐树下邂逅,实在是一种缘分。可惜因过于匆忙,没有来得及留下一张合影,实在遗憾。不过小学毕业时,我倆曾经有过一张合影,那是应同窗好友叶大黑之邀,和他一起照的小学毕业纪念照。从照片可以看到,当时我和表兄穿的是大裤裆粗布裤子和手工缝制的圆口布鞋。全身上下最“时髦”的衣物,要算印有“东风”、“火箭”字样的背心了。记得我穿的那件背心是哥哥送我的,也是我第一次穿上从商店买来的,而不是由家人缝制的衣物。这张合影照虽然看起来实在不像样子,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农村孩子们的窘迫状况。</p> <h3> 第四节 翁婿情谊有人继</h3><h3><br></h3><h3> 离开张阳,向东北方向大约行车二十分钟,就到了闫凹村岳父家。闫凹村老区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年轻村民大多已搬至地势平坦的新区居住,岳父家仍住老区。岳父、岳母均已年过八旬。岳母长期患病,一年到头吃药打针不断,不能单独行动。岳父身体尚好,喜欢徒步行走。只是前几天岳父突然心血来潮,开动了家里新买的一辆机动代步车,欲以耄耋之驱体验现代交通工具的乐趣,结果弄的人仰车翻,伤了脚踝,这几天正在养伤。两位老人一生勤劳,不甘清闲,偌大年纪还在操持家务。</h3><h3> 岳父从解放前开始就一直在家乡一带农村教书,一直工作到退休。岳父是全县闻名的小学教师。在这一带农村,好多年轻人、老年人,都是他的学生。人们一提起左老师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公元一千九百五十七年我读小学时,他是我的班主任老师,因此我和他既是师生关系,又是翁婿关系,这双重关系注定了我倆的一生情缘。由于工作关系,岳父常年在异乡住校,只能在周末回家料理家务,所以家中的所有农活、家务活都要由岳母一人承担。一个农村妇女,长期从事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得岳母积劳成疾,亏得儿女孝敬,才得以长寿。岳父不但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和岳母对我这个常年客居异乡的家庭也有特殊贡献。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和妻子在偏僻的陇东地区工作。那时候政治活动频繁,白天上班,晚上学习,甚至星期天都要挤出半天参加活动,哪有时间料理家务。由于我父母去世较早,岳父、岳母就连续几年为我们承担起看护孩子、料理家务的重担。在此期间,岳父又充分发挥出他教书育人的特长,教我儿子背诵儿歌、读书写字,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不小作用。我和岳父、岳母此前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公元二千年,他们在我西安家中居住期间。</h3><h3> 岳父、岳母育有两男三女,我妻子是其大女儿。二女儿和三女儿婆家都距闫凹村不远,时常来娘家探望老人。岳父的长子是个聪明能干的种地好手,除了种地,还常年负责农村的社会工作。</h3> <h3>儿子、儿媳与外公外婆的纪念照。</h3> <h3>儿子、儿媳与外婆的纪念照。</h3> <h3>儿子与外婆的纪念照。</h3> <h3>与岳父一家的全家福</h3> <h3>与岳父二女儿的全家福</h3> <h3>与岳父三女儿的全家福</h3> <h3>  这次在岳父家的时间同样短暂。由于时间所限,吃过午饭,小舅子又急匆匆送我们返回洛阳市区。</h3> <h3>从乡下回到洛阳后与小舅子一家的合影照</h3> <h3> </h3> <h3>  此次旅行,一方面了却了我携子探家心愿,另一方面又触发了我一个强烈的冲动,那就是以回忆录体裁编撰一部记录家族历史的作品,以供后代子孙传承、借鉴。之所以萌发这一冲动,其起源就在于我回张阳原籍探亲时看到的那棵老槐树。自看到它那天开始,我的心绪就一发而不可收。它让我回忆起在槐阴树下渡过的苦难深重的幼年时代,欢乐无虑的童年时代,彷徨求索的少年、青年时代以及后来远离家乡,自强不息的日日夜夜。由于时代的变迁,子孙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处世待人等各方面往往与老一辈相距甚远,甚至格格不入,这就是正常的所谓“代沟”。但我以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吃苦耐劳、发愤图强、勤俭持家的基本品质不但不应丢弃,而且还应世代发扬。如果子孙们有兴趣像我一样,将他们各自的历史足迹记录下来,如此代代相传,那不就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马氏族谱吗。如果我的这部作品果真能够起到一点启迪后代,影响子孙,传承家史的作用,也算是我对马氏祖宗在天之灵的一点告慰,如此功德无量的事何乐而不为。由鉴于此,权且将本章标题定名为“古槐情结”,作为本部作品的引子。</h3><h3> ——本章撰写自公元二千零八年,时年六十四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