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端午情(忆年少时母亲包的粽子)

春华秋实

<h3>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今年端午节正好我值班,昨天单位放假,大多数工友已经回去和家人团圆了,只有我们很少一部分人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让我免不了有点小小的失落感。不过还好,今天工会给我们留勤人员每人发了两包粽子,吃着甜甜的粽子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在家过端午节时母亲包的粽子来。</h3><h3>小时候过端午节是非常隆重的,我提前几天就和小伙伴们去村里的北山上提茅草,在我们老家向阳的山坡上长着很多茂密的茅草,一片片清脆碧绿,在暖暖的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浓郁的青草香味,微风吹来叶子摩擦的声音沙沙作响,波浪般涌动,煞是好看。偶尔有只蝈蝈在草丛中鸣叫,悠扬悦耳,一番浓浓的乡村情趣扑面而来。这种草的叶子长长的窄窄的非常的柔软,但韧性很好,提回家来可以当线绳缠粽子用。为什么叫提茅草呢,因为这种草的下半部分是一根细细的棍子,一节节像竹子的竹节一般,这些竹节包粽子是不能用的,因为又硬又脆,一折就会断掉,只有几片又窄又细的叶子从它最上边一节抽出,包粽子就用这上半部分的叶子,如果用镰刀割叶子的话,割下的叶子就会短一些,用来包粽子时就不够长了。只有用手抓住窄窄的叶子慢慢往上提,这样能从下半部分的竹节里多提出一部分,叶子就自然长多了。提茅草叶可是一项技术活,要用手轻轻的握住叶子的下半部分,尽量抓握住的面积要大一些,然后往上慢慢地提,提的力度和速度也要掌握好,如果力量过小,叶子是提不出来的,如果提的力量过大或者速度过快就会把叶子拉断,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只有掌握好了力度和速度,屏气凝神提拔的力量要由小慢慢的加大,这时手感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要有丰富的经验才能把握住分寸。只有当听到“吧嗒”一声轻响的时候,就说明叶子和下面的竹节这时已完整的脱节,这样才是最好的结果,也是所提的叶子最长最完整的时候。叶子提出来,茅草的下半部分留在地里继续生长。所以提茅草时的心情难免会有点小小的紧张!不过好在坡里茅草有的是,多费点功夫罢了。</h3><h3>过端午的前一天,一大早母亲就把包粽子的米、粽叶以及我提的茅草、红枣、豆子等原料用水泡上,包粽子的米大致有江米、糯米,还有黍子这几种,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后使用,这要根据个人的口味和喜好而定。包粽子泡米是关键,母亲有时提前一两天就把米泡上,泡米用的水母亲也很讲究,平时喝的张堰井的水有些凡性,泡出的米发涩,包出的粽子味道极差,母亲一般不用。这样如果遇到雨水早的年份我们村东头的鬼谷崖的泉里就已经出水了,鬼谷崖这个地方泉群比较多,最大最有名的当属“冒泉”和“大白泉”两个泉眼。冒泉的水是从地下往外喷涌的,泉水的中心犹如滚锅一般,沙粒随着泉水喷涌而出,泉水清澈甘冽,雨水大的时候水柱有一两尺高,蔚为壮观,一点也不逊色济南的趵突泉。“大白泉”相距冒泉有一百来米,在冒泉的西南方,地势比冒泉略高一点,水是南山上的控山水,水质和冒泉的水质截然不同,各有特色,这样我们就去这两个泉里挑水用来泡米渚粽子。遇到干旱的年份,泉里还没有水,我们就会去东面南黄崖村的水池里取水,南黄崖村南头有个饮水池是南黄崖村的主要水源地,离我所说的冒泉有二三里地,这要爬一个很大的陡坡才能走到,那时候因为小去那里取水母亲不放心,有时候就跟着父亲或是母亲去。跟着父亲去取水要起一个大早,因为父亲一早要去十几里路以外的矿上上班,所以必须赶早把水取回来,因此五点多就起床跟着父亲去打水,父亲挑着水桶,我和姐姐抬着一只水桶,取回水来后母亲就赶紧把准备好的米泡上,这样泡米要颇费点功夫,就是要经常给米换水,免得天热让米馊了,米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包出来的粽子有粘又糯,嚼在嘴里会更加的香甜,这也是母亲多年积累的经验。选粽叶也非常的讲究,每年端午节母亲提前一周就会到集市上精挑细选出她心仪的粽叶,不宽不窄,青翠碧绿,有一股清香的味道。母亲无论干什么都非常仔细,她也会从生活中总结经验,母亲包的粽子有角有楞,大小均匀,既好吃,又好看,我曾学母亲的样子包过粽子,但包起来后简直就是一个橄榄球,完全没有粽子的模样。因为一个叶子太窄,母亲就把两个粽叶交错排好,分别让两个粽叶的三分之一重叠,这样就增加粽叶的面积,然后两手把粽叶对折形成一个碗状托在手掌里,先放一个枣进去,然后母亲满满地㧚一勺米用的力度少大一点,可以说是用惯性把米甩到手掌的碗里,正好把枣严严实实的盖住,粽叶里有了米后在手掌心里才变得充实起来,手掌就能更好的把握住粽叶形成的碗壮,这也是粽子成型最关键的一步。然后放上些白糖或者冰糖后,再放上第二颗枣,然后放第二勺米,第二勺米要浅一点,用勺子把米慢慢的摊平把枣盖住,然后把多余的叶子折过来盖住碗口,用茅草缠几圈后打上一个结,这样一个粽子就算完成了。母亲说不要把米装的很满,也不要压实这样煮出的粽子才会松软可口,要是装的太满压的太实,渚出的粽子会很结实,吃起来口感就不好了。</h3><h3>渚粽子时往锅里摆粽子母亲也非常的讲究。在农村一般用那种很大的铁锅,母亲先在锅底铺上几根高粱秸秆,或是废弃的粽叶,免得糊锅,然后把包好的粽子一个个紧挨着整齐的摆好。母亲说必须让它们挤在一起,一层一层摆上满满的一锅,再加上我们取来的泉水,然后盖上一个篦子,用一块石头或者是重一点的物件压在篦子上,盖上盖子开始渚。小时候都是用自己盘的烧火炉,用柴火来渚粽子,母亲说渚粽子把握住火候最关键,一开始要用小火慢慢的渚,看到开锅后再加大火力。我问母亲为什么,母亲说刚煮时的粽子里的米还不熟非常的松散,如果火过于大,米就会煮沸,从叶子里溢出来,用慢火煮,米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慢慢变软变粘沾在一起了,这时再加大火力米就不会溢出来了,往锅里摆粽子让它们紧挨着挤在一起也是这个道理。听了后我恍然大悟,从心里佩服母亲的细心和认真。才明白母亲每年渚粽子后的锅里的水一直很干净,没有一点米粒浑水,只是稍稍有点米汤色的原因了。</h3><h3>一直渚到晚上十点多,浓浓的粽香就飘满了整个院子,我们忍不住香味的诱惑要吃粽子,母亲就从锅里取出几个来让我们打打馋虫。这样你别认为粽子就可以出锅了,其实这还不到火候的一半呢,这时侯母亲要把火培住,让粽子在火上慢慢的焖一宿,半夜母亲还要起来看几次火,火不能灭了也不能着起来。到了早晨端午节这一天,母亲早早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母亲把早已煮好了的鸡蛋染成红色,很小的时候还给我们的手腕上脚腕上系上红红的麻纲(小时候的叫法,其实就是红色的绑头绳),胸前带上香囊,预示着孩子们健健康康的成长,百毒不侵。还在耳朵眼里点上朱砂,免得让虫子钻进去,额头上也用朱砂点上一个圆点,象征着吉祥如意!大门上也早已插上了桃枝艾叶。热乎乎香喷喷的粽子母亲早已拨去粽叶,放到碗里,沾着白糖或者是红糖吃,那浓浓的、甜甜地、糯糯的香味至今不能让我忘怀!</h3><h3>时间过得飞快,几十年过去了,母亲的身体也不在那么健硕,母亲知道我端午节值班不能来家过节,节前休班时母亲在张店的家里早早就给我包好了粽子,是我最爱吃的纯糯米馅的粽子,里边不加任何的作料,只是缠粽子的绳子已变成了线绳,不再是茅草了。想想也有近四十年没有去老家的北山上提茅草了,包粽子的人依然是我的母亲,粽子依然是小时候的味道,但我却怎么也找不到小时候的那种感觉,怪怪的,有种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h3><h3>现在生活好了,超市里的粽子也不断的花样翻新,变着法的吸引顾客的味蕾,但不论怎么样变化,生活怎么样富足,但对小时候的怀念,对家乡的那份眷恋,那份浓浓的乡愁历久弥新,并时时的在脑海中浮现,永永远远不会改变!</h3><h3>(作于二零一九年六月六日端午节前夜!)</h3> <h3>单位发的粽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