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铁马冰河中的父母

宁静致远海兵

<h3></h3><h1><b> 2015年的八月节气,夏伏已出,秋风未凉。天气热配合着人心热,为了一个伟大隆重的纪念日的到来,全国上下都在忙碌着,人们期盼着9月3日的到来。9月3日,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将展现震撼人心的盛大阅兵!</b></h1><h1><b> </b></h1><h3> <br></h3> <h1><b>我在激动等待。跟我一起等待的,还有我的老母亲。母亲八十有七,腿脚不便不喜动不多言,平和翻动着生命之书后半段的每一页。她看报纸看电视,了解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情况。这些日子她话多了,说她的历史,父亲的历史,说抗战岁月的艰难困苦,说她一生最为自豪的入党时刻......</b></h1> <h1><b>  父亲已去世多年,陪伴他沉睡的是墓碑周围葱茏的绿色,我们再没有机会听他说话了。母亲垂垂老矣,很快也要走到人生尽头。我无法留住他们的生命,但我可以用文字记录他们的历史和人生的故事,并传给我的后代,这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我把父母的经历写成文字,读给母亲听时,她神情激动,昏花的眼睛亮了,亮起来的眼睛里泛着泪光,母亲哭了。雨珠般的泪水打湿了她的脸颊,也模糊着我的眼晴。</b></h1> <h1><b>  母亲出生在河北农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仅有一亩半沙土地,辛苦一年的收成只够半年糊口。遇荒逢灾,主食就是野菜和榆钱儿(榆树果实)。四岁那年的一天,饥饿难耐的母亲哭着喊着要吃东西,多日为无米下锅犯愁的姥爷,烦躁不安一时性起,操起一把铁锹,夹着母亲就往外走,嘴里嘟囔着要活埋了母亲。吓傻了的姥姥哭着追出去,想抢下已饿得哭不出声来的女儿,却敌不过姥爷的疯狂。姥爷的三弟闻讯赶到,夺下铁锹大声呵斥着姥爷。姥爷仰天长叹,一跺脚转身离去,从此杳无音讯。年幼的母亲与姥姥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渐渐长大。&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h1><h1><b>&nbsp;&nbsp;&nbsp;&nbsp;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拉开了抗日战争的伟大序幕。1941年,华北地区的日军调集大量兵力,对共产党领导的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母亲的三叔是1937年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在他的教育影响下,母亲加入了地下抗日活动,当了传递信件的交通员。因为在敌占区,母亲家里挖了两条地道,掩护隐藏共产党干部和八路军。每当区里干部在地道里开会,母亲就在外面站岗放哨。母亲十五岁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村妇救会主任。敌占区环境残酷,危险极大,共产党员一但被抓住就是挖坑活埋。铁了心跟着共产党打鬼子的母亲,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胆量和智慧。组织村民学文化、做军鞋、挖地道、争取伪保长为共产党通风报信等等;只要是对抗战有利的事,她都抢着去做。1944年底,没日没夜工作的母亲不知危剑悬顶,她的党员身份暴露,日伪军正派人进村抓她。危急时刻,党组织得到内线消息、立刻通知母亲转移。逃过一劫的母亲,到了区地方武装部队学员队,后又担任了区妇救会主任。别看母亲年纪轻轻,干起事来风风火火。1945年9月,日本鬼子投降,国民党军队开始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为进行大规模的解放战争,部队急需补充兵源。母亲挨村挨户做宣传工作,讲那些穷苦人只有参军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才能翻身得解放的浅显易懂的道理。老乡们说“别看这个女干部年龄不大,口才好,句句讲到我们心里”。当时抗战胜利了,河北解放区的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都分到了田地,农民第一次体验到当家做主人的幸福,打败老蒋保卫家园的积极性高涨。在母亲的动员下,各村青壮年纷纷踊跃报名参军,短短的几天功夫,母亲便动员起能够充实二个营兵力的青壮年参军入伍。那个时候的母亲浑身像铆足了发条,不分昼夜的忙碌着,有时忙的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天晚上,母亲到村里一位大娘家讨水喝,大娘得知母亲一天都没吃饭,给母亲递上一块玉米饼,母亲吃着吃着,嘴里还含着半块饼就趴在桌上睡着了。1948年,母亲在组织的安排下和父亲结婚,从地方部队调入了第三野战军,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江浙地区的战斗。</b></h1><p><br></p> <h1><b>(照片左边是我母亲,右边是我父亲)</b></h1><p><b>&nbsp;</b></p><h1><b>&nbsp;&nbsp;&nbsp;&nbsp;&nbsp;“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这首熟悉的旋律,把我带进父亲的战斗岁月。父亲出身于山东农村一户富裕人家。1937年卢沟桥事件后,抗日烽火迅速燃遍全国。当时的父亲正在山东省高唐县师范学校读书。他的老师是共产党员,在老师的指引下,父亲于1938年和村里几个有文化的进步青年,参加了八路军129师。为了保护家人不被牵连,父亲化名李明。两年后,父亲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跟随党中央派遣的东进部队到了鲁东南地区开展游击战。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他只身一人一枪,摸进戒备森严的县城,依靠当地的地下党组织,从敌人手中夺枪,组织起一支武器装备齐全的县武装大队,狠狠打击了当地日伪军和土匪。1941年,父亲被抽调到新四军,担任新四军三师作战参谋,后调入特务团任第一连指导员,同时负责师长黄克诚的警卫。1945年4月,新四军三师在师长黄克诚、参谋长洪学智的指挥下,一举攻克苏北阜宁县城,歼灭日伪军四千余人。战后父亲被授予战斗模范政工干部的称号。</b></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小时候,我惊讶地发现父亲右脚上少了一个脚趾头,问他怎么回事,他轻描淡写地说是被疯狗咬的。后来才知道,那是在一次战斗中被日本鬼子的子弹削掉的。父亲曾说,日本鬼子作战凶悍,不可轻视。&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h1><h1><b>&nbsp;&nbsp;&nbsp;&nbsp;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而盘踞在淮阴城内的日军不仅拒绝向新四军投降,还修筑起大量坚固工事做负隅顽抗。9月6日,新四军三师奉命攻打淮阴城,这是新四军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父亲所在三师特务团是主攻团,在日伪军猛烈炮火下,父亲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他身边的排长倒下了,父亲忍着悲愤继续带队攻城。炮弹在不远处爆炸,弹片击中他的头部,头皮被炸开右耳撕裂,面部静脉被打断,三叉神经受到严重损伤。当父亲被送到紧挨着城墙边临时搭建的战地救护包扎所时,人已经没有了呼吸。医生判定父亲已死亡,便让担架员把父亲抬到了阵亡者的尸体堆中。淮阴之战结束了,部队打扫战场,准备向东北开拔。父亲的通信员发现父亲不见了,搜寻了战场的每个角落都没找着,通信员急了,发疯似地跑到包扎所。他挨个查看着每个伤员,还是没有找到父亲。包扎所所长让通信员到包扎所后面坡地上的尸体堆中去看看。通信员一边大声呼喊着父亲,一边在阵亡者的尸体中寻找着。他拼命地扒啊扒啊,终于扒到了父亲。当通信员把浑身是血的父亲背在身上,悲痛已让通信员失去了理智,他眼睛发红冒着凶光,端着枪指着所长,命令所长一定要把父亲救活。所长看着血肉模糊的父亲,除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全部被血覆盖了外,根本看不到鼻翼的呼吸。所长摇着头心想,这么严重的头部伤肯定是活不了的。但迫于通信员太凶,他只好做了简单包扎处理,赶紧让担架员把父亲往野战医院送。目送着担架走后,所长向上级汇报了父亲阵亡的情况。也许是上天的眷顾,父亲命不该绝。在转运的颠簸途中,父亲堵塞在气道里的血块脱落了,突然有了呼吸。就这样,父亲刚跟死神照了个面,便从死亡线上给拉了回来,而父亲阵亡的报告却已通报到三师。战友们听到父亲牺牲的消息,非常悲痛,三师专门为父亲召开了追悼大会。</b></h1><p><br></p> <h1><b>&nbsp;&nbsp;&nbsp;&nbsp;&nbsp;淮阴战役后,新四军三师挥师北上,编入林彪的四野部队。而父亲因被紧急转送到后方野战医院抢救,从此与老部队失去了联系。</b></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父亲伤愈后加入了第三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50年10月,父亲把刚出生三个月的姐姐寄养在山东的老乡家里,和母亲一起赴朝作战。在天寒地冻的朝鲜,父亲参加了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1951年,父亲因战伤复发回国休养。身体痊愈后,又继续驻守浙江,参加解放浙江大小岛屿的战斗。全国解放许多年过去了,五十年代中下期,华东军区(后南京军区)成立战史编辑室,父亲被抽调南京撰写新四军军史部分的三师战史。父亲在1959年采访黄克诚大将等三师首长和战友时,三师的战友们才知道那个“打仗不怕死”的李明还活着。我曾从史料上看到,解放淮阴战斗中新四军三师有189名干部战士牺牲,不知在这些牺牲的人数中是否也把我父亲算了进去。</b></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81年,原三师特务团一连副指导员杨叔叔来南京看望父亲,两人久别重逢在长江大桥上合影留念。父亲百感交集,当即在照片背面赋诗一首,“抗日战争烽火天,工作战斗相并肩;尸骨山中幸存者,今日相逢长江边”。父亲的诗很真实地再现了他那段涅槃重生的经历。宋代诗人陆游曾写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句,那首诗抒发着古代将士在夜来窗外风雨中,梦见自己骑着铁甲战马踏过北方冰冻的河床,为国戍疆的情怀。古往今来的军人,但凡经历过战争的撕杀,就再也无法忘掉那铁马冰河的战场。</b></h1><p><br></p> <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等甲级伤残的父亲,几十年来一直被伤痛困扰着。由于面部右边静脉被打断,三叉神经严重受损,造成牙齿全部脱落,父亲只能带着假牙生活。一到阴雨天他就头痛,疼痛难忍时,他用手紧紧地捂住太阳穴不哼一声。文革中父亲被整并受到不公正待遇,家人为他不平,他却神态坦然。父亲说,我能活到今天已经很幸运了,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还有打淮阴牺牲的老排长,他是老红军,没有死在长征路上,却倒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的时刻。跟他们比,我所遭受的这些算什么!</b></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同样的话,母亲也说过。母亲1955年转业至文革前,一直在工厂担任领导工作。那时涨工资很难,母亲因工作出色两次获得晋级涨薪的嘉奖,她都没有接受。母亲说放弃自己一个人涨工资的机会,就能同时给厂里三个工人涨工资。转业地方近三十年,母亲的工资级别没再动过。有时我觉得母亲很傻,而她却说,那么多牺牲的战友都没有看到新中国解放,我们活着的人还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名利地位?是的,名利地位算什么?战争年代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才会视名利地位如清风流水,拂袖而过。</b></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这就是我的父亲母亲,他们毕生坚守的原则,是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危亡时,他们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国家安定时,他们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他们传承给我的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为有这样的父母骄傲!</b></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敬礼,我的父亲母亲!</b></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写于2015年9月1日&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h1><p><br></p> <h1><b>(照片上后排左边是我母亲,右边是我父亲,后排中间是父亲的警卫员夏玉田烈士。小夏叔叔曾跟随父亲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冰天雪地残酷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小夏叔叔和父亲一起出生入死。1953年小夏叔叔下连队当副连长,在解放浙江温州的一个海岛时,小夏叔叔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父亲和小夏叔叔情如兄弟。小夏叔叔牺牲后,父亲非常难过,专门派人去小夏叔叔家准备把他的父母接到浙江,替小夏叔叔尽一个儿子赡养父母的义务。没想到小夏叔叔的父母在小夏叔叔牺牲前就已去世了。虽然1953年全国解放已多年,但驻守在浙江沿海的部队,还在进行着解放一个又一个海岛的战斗。许多军人无法和自己的家人取得联系,等联系上时,却变成了天人永隔。</b></h1><p><br></p> <h1><b>后记: 距这篇文章写出,时间已过去四年。我的母亲现已91岁了,她虽然有点耳聋,她虽然有点痴呆,但却顽强地活着!感谢我的母亲,使我年过花甲还是母亲手中未断线的风筝,我很欣慰,我的人生尚有去处!</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