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当空气中又一次弥漫着艾草和粽叶的清香,当看到单位门口张贴的端午节放假通知,禁不住触景生怀,遥想到了战国未年。
忆往昔,汨罗江畔屈原华丽的纵身一跳,至今依然让后人慎终追远,散发着不朽的光芒。
此刻,我手捧粽子,虔诚的默默祭奠,毕竟屈大夫的死为我们带来了三天假期。<br></h3> <h3>1)</h3><h3>公元前278年,一渔夫正在汨罗江上打鱼,看到一位面色憔悴,形容枯槁,痴痴呆呆的酒晕子沿岸走来,手舞足蹈边喝边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h3><h3><br></h3><h3>渔夫好意提醒道:“喝多了回家睡觉吧,别乱跑,小心掉江里!”</h3><h3><br></h3><h3>这人长叹一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而我独醒,不开心啊,出来走走。”</h3><h3><br></h3><h3>渔夫说:“喝的东倒西歪,醒个锤子呀!你是那个村的,以前怎么没见过?”</h3><h3><br></h3><h3>只见来人脖子一梗,傲视远方:“切!啥眼神?我乃三闾大夫屈原。”</h3><h3><br></h3><h3>渔夫笑道:“别吹了,看你疯疯癫癫的,如果是大夫咋不把自己的疯病治治?”</h3><h3><br></h3><h3>屈原瞪了渔夫一眼:“你平时看报纸吗,关心过政治吗?三闾大夫不是医生,是官职,楚国外交部兼国防部长,这样说你明白吗?”</h3><h3><br></h3><h3>然后答非所问朗声说道:“我与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执六国兵符,担任六国合纵长,使秦军15年不敢出函谷关。楚王这个傻逼不听我的话,听信奸人挑拨,与齐国交恶,打破国际战略格局,让秦将白起一举攻破郢城,你看着,楚王早晚必死于秦王之手。政治方面的事,说了你也不懂,老子不陪你们玩了,告辞!”</h3><h3><br></h3><h3>言罢纵身一跃,愤然投江。</h3><h3><br></h3><h3>渔夫大惊,赶紧叫来同伴一起划船打捞,连续几天,一无所获。</h3><h3><br></h3><h3>投江那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h3><h3><br></h3><h3>沿岸百姓感其忧国爱民,忠君殉国,怕江里的鱼饿急了把屈原遗体吃掉,纷纷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喂鱼。</h3><h3><br></h3><h3>据说,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来历。</h3> <h3>2)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廷常委班子领导突然投江可是件大事!瞬时街谈巷议,舆论哗然。
楚国宫廷报报道:晴天起霹雳,狂风传噩耗。文化界公认的浪漫主义诗人、卓越的外交家、军事家屈原大夫今日不慎溺水而亡,屈大夫在任期间,举贤修法,胸藏锦绣,腹有良谋,曾数次献治国方略于楚王,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屈大夫的死因,我们将追踪报道。
汨罗法制报道: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什么让他走向江边?他生前发生了什么?在生命最后几秒,是自杀还是被逼无奈?敬请关注楚人说法。
总之,屈原的死引起了楚国内外很大轰动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加之自媒体大V的主观臆断,一时谣言四起,民间各种版本的猜测演绎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知人知面不知心,在台上叭叭地讲着修明法度,力主抗秦的爱国英雄,又是贵族出身,家里应该不缺钱呀,怎么也搞起腐败畏罪自杀了?
另一种说法:屈大夫那天酒喝的有点多,投江也许是一时冲动,也许是酒后失足。
还有一种说法更离谱:屈原勾搭王妃,被谢霆锋当场捉奸,羞愧交加投江自尽。
为正视听,楚国纪检部门迅速介入,并举行了新闻发布会,给出的官方说法是:屈大夫做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坚持真理。尤其是当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因压力太大,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不慎溺水而亡。
众所周知,越来越不好骗的人民群众历来对官方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谁都知道,屈原是在被贬出京城后投江自尽的,停职察看多年了,那来的工作压力?<br></h3> <h3>3)</h3><h3>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不可能触摸到事情的真相,但思想会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在历史的长河里回荡!</h3><h3><br></h3><h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忠而被谤……。”</h3><h3><br></h3><h3>文言文不太好懂,我来翻译一下:</h3><h3><br></h3><h3>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两次放逐,报国无门,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从此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郁郁寡欢,终日靠饮酒排忧。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h3><h3><br></h3><h3>一位内外兼修、爱憎分明、忠君爱国、有远见卓识但不被君王信任重用的伟大悲情政治家,当楚国兵挫地削,他没有苟且偷生,而是自投汨罗,以身殉国。</h3><h3><br></h3><h3>这是什么精神?</h3><h3><br></h3><h3>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宁死不屈精神,是心系楚国,一条道走到黑的想不开精神。</h3><h3><br></h3><h3>斯人已逝,精神永在。</h3><h3><br></h3><h3>亡国的耻辱和秦人的杀戮,是深埋在楚人心中的痛。屈原这种刚烈、固执、倔强、想不开的精神时刻激励楚国后人,谶出了一句掷地有声的狠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h3><h3><br></h3><h3>数年后,前有陈胜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泽乡揭竿而起;后有项羽西楚称霸挥师伐秦;最终刘邦入主咸阳,开创400年大汉基业。这三位恰恰都是楚国人。</h3> <h3>4)</h3><h3>除此之外,屈原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还体现在他的文学造诣上。</h3><h3><br></h3><h3>尽管《离骚》《卜居》等通篇兮来乎去晦涩难懂,但这并不影响屈老师以楚辞鼻祖的身份享誉诗坛。</h3><h3><br></h3><h3>许多人自诩是文人骚客,我就问你,除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外,下一句是什么知道吗?恐怕大多数和我一样,别说学通弄懂,很多字都不一定认识吧!</h3><h3><br></h3><h3>在屈原之前,所有的读书人统称文人,《离骚》问世之后,文学方面有深厚造诣的国学大师才配在文人后面加上:骚客。</h3> <h3>5)
其实,端午节除了最主流的为了纪念屈原投江之外,还有很多种说法。
有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还有说是纪念越王勾践的。
还有人认为端午来源于夏至节气,蛟叮虫咬,恶日避邪。
胡适的弟子何天行《楚辞新考》中认为:汉初,贾谊受了冤屈,被流放长沙,想假借一个人凭吊自己,把“屈冤”改作了“屈原”,也就是说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是虚构的。
闻一多曾说:端午节与任何名人无关,是古趆人祭江龙的日子。
因为年代过于久远,端午节的真正起源已难以考证,历史怎样描述,取决于统治者的需要。屈原只是用生命诠释了中国传统文人对真理和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h3><h3><br></h3><h3>卧槽,太颠覆三观了,以前的历史课,老师可不是这样讲的!
甭想那么多了,我们只要记住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粽子吃还可以休息三天就行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