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文/于永)

广平

(一)<br>无穷的苍翠、寂静、阳光和阴影构造成这个古老的村落。位于章丘区最南端的石匣村内高高矮矮、依势而建的石头房子被错综复杂的小路串联在一起,它们在时光里静默着,固守着炊烟与岁月;树是静止的,舒展在空阔的天宇,杏子金灿灿的果肉满含着整个夏季的热情;山坡上野草沿着山路蔓延,各色的野花相互交错、肆无忌惮的生长。这些野草像流淌的汁液,浸润着黄土的肌肤,馥郁的草药香随着清风沁入心脾,让人内心变得无比的舒坦与空旷。顺手折一枝脆枝子花,簇簇淡白的小花暗香浮动,清风仿佛也变得弥留,绕着你不肯远去,而草丛中紫红色赤李子的芬芳却在喉咙里流淌…… <h3><font color="#010101">官庄镇石匣村,这是个无数次走进我的文字和梦里的名词,这里有我念念难忘乡下的童年:地里的庄稼,山坡的野草,门前蜿蜒的小河,夜幕下的炊烟,母亲扯着嗓门喊孩子的乳名,甚至连树上的鸣蝉在我听来都有着与他乡截然不同的韵味。这里有我的老根,有我的情感,有给了我不同他乡口音的井水,有嘴讷不胜于言却淳朴善良的乡亲父老,有光着屁股一起成长的伙伴。</font></h3> (二)<br>祖祖辈辈的石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用汗珠浇灌着一亩亩贫瘠的薄土地,却解决不了基本的温饱。她是真的贫穷啊!就像一脸菜色的母亲面对一家大大小小十几个孩子,她想尽一切办法,无私拿出全部的积蓄与能量却仍然无法填饱孩子们的肚皮。村里的年轻人相继离开,他们涌入城市的角角落落,刮大白、刷油漆、干建筑......这是一个急剧变革、城乡大融合的年代,他们身不由己到处迁徙,他们带着山里人特有的乐观和淳朴生活在各处。“为了孩子”,当问到他们为什么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去外地讨生活时,他们无一例外憨厚的回答。 <h3><font color="#010101">现在的村庄真空啊,绕村一周,唯余步履蹒跚的老人,他们衰老的身体弥散着黄昏的气息,身后的老屋成为昔日生活时光的残余印记。那种荒凉,冰锥一样直插心际。村庄的生机不再了,虽然山头的野花开得依旧烂漫,云深处的鸟鸣依旧飘忽悠远,唯有披着棕红色、闪闪发光的鸡毛,鸡冠红的要滴血的大公鸡在树下气宇轩昂守护着它周围的母鸡,似乎在向世人宣告它才是这个村庄的主人。</font></h3> (三)<br>当年考学离开石匣村的时候,我曾愤愤的面对无穷无尽的群山发誓一辈子也不想再回来。可事实证明故人、故物、故地、故事编织成了一个只属于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故乡,过去了那么多年,却连做梦时梦到的月亮都是老家的模样,清清亮亮。我知道所有离家的游子和我有着一样的故乡情结,景华也不例外。 <h3><font color="#010101">景华年少时离开家乡去外面闯荡,30多年过去了,如今他已是北京一景园林的老总。在外游历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景华骨子里还涌动着农民的热血,念念难忘的还是家乡那一片青山绿水,走在城市的街道,透过钢筋水泥的建筑,景华总是情不自禁抬起头端详和寻找什么,心里忽然就觉得莫名失落。深陷城市多年,他从未曾质疑自己对老家那一片贫瘠土地的爱恋,景华总感觉故乡的那片土地在召唤他回去,所以当有关部门领导鼓励他回老家带领乡亲们发展致富时,景华欣然应允。</font></h3> (四)<br>官庄街道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提出了“党建引领”的新思路,景华作为石匣村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清理河道3000余米,清运河道内垃圾2000多方。整理河堰600多米,拆除违建70余处,垒砌石墙8000余方,修花池7000余米,种植绿化植物近9000株......这一组组数字无时不在提醒大家,亘古不变的石匣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变化却是景华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来完成的。这个古老的村落终于迎来了属于她的春天。 “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适合旅游开发,而搞旅游我们首先就要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景华语调不高却沉稳内敛,说话掷地有声:“石匣村有三山三关、六岭七寨、十里九庙、二十四桥和108座山峰,这些都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章丘梆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章丘梆子博物馆一期工程的三个展厅已经布展完成,对古戏台的修葺也已过半,我们还有齐长城、手工印染、酿酒作坊……”<br>远处山顶的山神庙,古戏台边的龙王庙,以及真武庙、护国寺、兴隆寺......在这个不足25平方公里的自然村落文化遗迹星罗棋布。当年,我们的先祖在这里祭过天,敬过神,祈求过,忧伤过,哭泣过,那眼泪或喜或悲,和着雨水、雪水和露水滴滴答答从山上砸下去,渗下去,一滴滴走过万载千年,一寸寸穿越厚土巨岩,汇集成盈盈一汪,幻化成一眼眼清澈甘冽的泉眼:凉水泉、圣水泉、神仙泉、凤凰泉.......80余处泉眼个个都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有水就有桥,升仙桥、真武桥、袁家桥.......二十四座石拱桥诉说着先人的智慧与勤劳。如今这些淹没在岁月中的历史文化又重新被挖掘,焕发出它的活力。 (五)<br>石匣党支部与齐鲁村镇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对村内创业人员提供六年无息贷款支持,还与南山一品公司合作成立了小杂粮种植基地,为了更好的整合石匣村的各种优势资源,村里注册成立了石匣村文旅公司,让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力争将石匣村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成一个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名村。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在外闯荡收获的经验和蓬勃的朝气开始回家创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在刚进石匣村的墙壁上醒目突出,引人注意。 石匣村,因为有渊源,有底蕴,从而有诗,有故事,有情怀。走在这片古老又崭新的土地上,我仿佛听见有歌声飘荡在耳畔,这歌声像长了翅膀从始建于明末的古戏台飘出,从深山古刹中飘出,从屹立千年的齐长城飘出,从宽敞明亮的村委党建办公室飘出......这歌声绕过石胡同,绕过老槐树,绕过脸上绽笑的父老乡亲,汇集在碧蓝的天空中越来越清越,越来越悠扬!<br>...... ......<br>青山脚下是我家<br>齐长城屹立千年不倒啊<br>猎猎的风刮呀刮<br>刮过了春秋与冬夏<br>连云寨的战鼓还在擂呀<br>烽烟却已飘远了<br>老戏台的锣鼓敲响啦<br>章丘梆子唱起了<br>姥姥笑得牙都掉没了<br>…… ……<br>家乡的田野又绿了<br>槐花也开了<br>老娘还在酸枣树下守望吗<br>思念是一条长长的河啊<br>您的儿子回来了<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