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让阅读充满乐趣~《彩虹嘴》共读活动(2)

紫罗兰

<h1>  "我希望文学能教会生活,而不是文学本身。"在带领孩子们挤时间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h1><h1> 新书发布会后,孩子们开始了自主读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六年级最后一次的读书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结合过去的阅读经验,自主解决阅读中的一些问题。于是,设计了一份简单的阅读单,指向阅读前后的质疑解疑,交由孩子周末完成。</h1> <h1>  周一收起阅读单,浏览了一遍,发现孩子的问题虽然五花八门、内容繁多,但都指向阅读本身,说明阅读真正在发生,他们真正走进了书里,真正产生了思考。</h1> <h1>孩子的问题大概分为四类,一类与背景有关:<br />德国纳粹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br />日本人为什么要建立"通"字徽章,"通"字徽章表示什么?<br />其他国家都不愿再收留犹太人,为什么中国上海愿意提供避难所?<br />犹太人后来都去哪里了?<br />……</h1> <h1>一类与人物塑造有关:<br /> 菱果和如瑶是个怎样的女孩?<br /> 赵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帮助犹太人?<br /> 勃瑞沃曼先生不离开上海?<br /> 索尼亚为什么要嘲笑薇拉幼稚?<br /> </h1> <h1>一类与情节安排与写作技巧有关:<br />书的封面与封底都有关于"猫"的诗句,与书里的故事有什么关系?</h1><h1>作者为什么要在每一个篇章后面加上薇拉给艾米丽的信?</h1><h1>那只鸟为什么一直在说:"天下太平?"<br /></h1><h1>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不完美的结局?</h1> <h1>还有的与故事结局有关:<br /> 西蒙都能一个人去异乡,一个人生活,后面为什么要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br /> 西蒙究竟有没有死,如果没有死,他会在哪里?<br /> 薇拉为什么要把艾米丽留在上海?<br /> 薇拉和如瑶、菱果会不会再见面?<br /></h1> <h1>  由于孩子周末才能回家,而且家长陪伴的也少之又少,自己查找背景资料的难度比较大,于是在百度和知乎上综合了一些背景资料,又下载了《谢谢上海》的小视频,利用下午阅读课时间,给孩子们介绍了犹太人为何受迫害,以及如何来到上海的背景。</h1> <h1>  剩下的问题,孩子们分小组进行了讨论。聊书一直都是孩子最喜欢的事,你瞧他们的投入程度,比上任何课都专心。</h1> <h1>  小组交流之后,组内代表分别做了汇报,原本以为那些表达技巧之类的问题,对孩子而言是个难题,可没想到儿童自有儿童的阅读立场,他们依靠小组的力量,几乎解答了所有的问题,对书本的理解虽然不很完美,但也自有情趣。</h1> <h1>  第二小组的同学认为,作者为何用《彩虹嘴》来做书名,可能是因为:彩虹有七种颜色,刚好薇拉一家在上海虹口度过七年艰辛难忘的时光,这七年当中,薇拉和她的朋友们,每一年都获得新的成长,得到新的认知,这和彩虹的七种颜色刚好是不谋而合的。而且,彩虹鲜艳、美丽,是美好事物的代表,也象征着薇拉以及犹太人度过难关,迎来光明和希望。</h1> <h1>  第三小组的同学解决的是薇拉为什么要给布娃娃艾米丽写信?这是因为艾米丽虽然只是一只手工布娃娃,但薇拉从小就和她在一起,她就是薇拉的影子,艾米丽见证了薇拉所有的成长。艾米丽是薇拉从家乡带来的,在德国的时候,薇拉走到哪里也都带着艾米丽,包括她去见奥玛奥拉的时候,薇拉那么喜欢艾米丽,应该也有一份对奥玛奥爸思念的情感在里面。同时,薇拉虽然有菱果和如瑶两个好朋友,但毕竟不能随时在一起,薇拉写信给艾米丽,是把她当作最好的朋友,也是一种情感上的倾诉。</h1> <h1>  第九小组和第八小组分析了前言和后记里的两首小诗,认为这两首诗是有隐喻的作用在里面。"原本我们以为五只小猫是指薇拉一家和西蒙,后来我们又认为猫儿应该是代表所有的犹太人。前面有五只小猫,后面只有四只,少掉的那只应该是指在二战中死亡的所有犹太人。黎明代表希望,而前面那首诗里的薄雾,表达的就是犹太人当时迷茫、伤心、难过的心情。"那些迷失的梦境,那些消失的时光,那些未唱的歌谣,"应该都是指薇拉一家逃亡前的那些美好时光,可是这些美好时光随着战争的爆发都消失不见了。故事的后记部分又用一首小诗来结尾,既是照应开头,也有暗示作用。因为对比之下,后面的诗语言明显变得活泼欢快,向日葵、矢车菊都是希望的象征,告诉我们战争结束了,犹太人的苦难已经过去,希望和光明重新来到他们身边。</h1><h3><br /></h3> <h1>  聊书,就是这样有意思。一路聊下来,孩子们的脸上都是明亮的色彩。昨天晚上,爬楼听了樊老师和叶老师的导读,发现这本书可以聊的问题还很多很多,剩下的时间,我们还可以聊战争,聊主题,聊作者…<br /> 书犹药也,善读之果真可以医愚哦!</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