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6月5日,由义乌市教育研修院主办的基于大概念小学美术主题式学习研训活动在义亭杭畴小学顺利拉开了帷幕。杭州市小学美术教育专家及骨干教师团队,义乌市各小学美术专职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h3><h3> 据悉,本次活动上午安排观摩四节课,由杭州朱国华特级教师团队带来三节具有江南韵味的美术课堂,承办学校杭畴小学带来了一节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情陶艺课。下午以四节课为例,朱特以互动提问的方式展开交互式评课互动展开如何研课的专题讲座。让在场的老师们获益匪浅,有所思有所获。</h3> <h3> </h3> <h3> 第一节课由沈妙青老师带来《陶囊留香》,让我们感受了一番耳目一新的陶艺之旅,当陶泥遇上端午香囊季会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和呈现呢,让在场的老师们拭目以待。整堂课,沈老师以“情”为主线,以情入境,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意味形式带给学生别样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体验过程中,通过唤醒生活经验链接课堂,对有情感温度的物件进行有方向的解读和引导,有意识的进行视觉图像的识读,感受从形到意的思维的重构,有意识的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继续有意味的创意构思,这是有具体对象和温度的创作对话,让学生可看、可玩、可想、可感,有所体验有所获。</h3><h3></h3> <h3><b>一、唤情导课,境入课堂</b>
</h3><h3> 在课前导入环节,沈老师通过端午节日的情景创设,以四人一小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信封内的香囊。就像朱特提到这样的体验式学习的行为是有未来意义的。在教学行为上,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感官,让学生在结构观察每个形的背后感受一份文化认同感。
</h3><h3> 通过说造型,猜寓意,对香囊进行图像识读,从原点挖掘探究再生发,抛出问题,可以把它送给谁?探究不同造型及装饰的香囊的寓意,解构唤醒香囊的形所表达的寓意。并以送给母亲的一只陶艺蝴蝶香囊让学生加以联想,让学生感受这只陶囊浓浓的爱意,境入课题。</h3> <h3><b>二、动情观形,深入课堂 </b>
</h3><h3> 一个送给妈妈的香囊寄托了浓浓爱意的同时,它又是从香囊的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份爱意的呢?造型、材质、图案、色彩等又是如何进行重组和表现呢?从布艺香囊到陶制香囊用什么样的技法陶泥来表现这份情这份爱,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陶艺技法表现出从形到意的生发,从而培养学生造型设计思维的能力。如在装饰技法上,沈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可以用哪些陶艺装饰技法、造型方法表现这些刺绣的香囊 ,通过观看传承人微视频品匠心匠意,深入课堂。</h3> <h3><b>三、融情创形,升华课堂 </b>
</h3><h3> 创作需要灵感,而灵感则来源于内心情感的触动,并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转化呈现的过程。融情的创作更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原动力,更好地投入到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创作的过程中去。沈老师通过直接送给母亲的一只陶制香囊引发学生进行有意识有方向性的有效观察和回答。在创作前,又抛出问题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陶囊送给谁,并说说为什么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为学生的创形构思做了一个铺垫,使得学生的创作更有操作指向性。</h3> <h3><b>四、寄情悟形,外延课堂</b>
</h3><h3> 整个课堂以情感为主轴,从妈妈的送的香囊为切口,全程紧扣造型,寓了什么意,可以送给谁;最后升华大爱小爱,大家小家,前后呼应,以你想为谁做一个香囊为口子,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意构思,更好把所学习得的形到意融入到创意构思和创作中去。</h3><h3> 如何较好的处理教材技法与情感相互之间的融合,朱特对此认为课的型态很宽泛,类型也非常多,在教材处理上需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关注不同的维度而不是重复,重新进行串连,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教育的本质,回到对人的思考和意义上来。这也正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去认真落实的教学核心,把美术学习提升到文化学习的层面上来。</h3><h3> </h3> <h3> 从上本课老师的设计思考角度来看,沈老师说:“陶囊制作留住是一份乡情和浓浓的爱意,不只是节日本身,而是节日里与家人在一起的团圆、亲情、温暖........”,以此升华陶艺课堂,这也正是美术教育,以美育人,以陶育人的美育发展的基础和脚踏实地的落脚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