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这两天的学习中,我一直在和自己已有的定式思维艰苦地做斗争。<br></h3><h3> 虽然,刚来的第一天,马园长就告诫我们,要先把自己倒空。而我也本以为这是理所应当且简单易做的。可是,当所学内容注入头脑之樽时,我依旧起了怀疑、纠结、对抗,甚至否定。</h3><h3> “空杯心”说容易,做太难了。我不断地说服自己,我应该先接纳。</h3><h3> </h3><h3> 今日学“小小乐学”中的倒减法。“倒减法”和传统的“破十法”都是为了让孩子最终能够快而准地口算(20以内)。且两种方法都能达到这个目的,因此要思考,哪种思维方式对孩子的将来更有益处呢?</h3><h3> 从黎老师的课程设计中,我体会:“破十法”的思维是遇事请别人帮忙(个位不够减请十位来帮忙),靠别人。“倒减法”则是遇事要全力以赴后,才能达到自助者天助(个位不够减先欠着,十位再退、还)。</h3><h3> “倒减法”所确立的思维更能帮孩子在将来磨难中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而不是依靠和等待他人。如果从这个层面讲,那我将义无反顾地选择“倒减法”。</h3><h3><br></h3> <h3> 不可否认,“小小乐学”当中,的确有很多有价值的思维。黎老师本人也有很多珍贵的教学技巧、方法和品质。精彩就是精彩,比如“创编日历牌”,我们赞叹不已。可“进十”部分的设计我不能全部接纳。我感到“进十”这部分太过繁琐、模糊,大人都很难捋清思维。且这个过程并不怎么有趣,不能吸引我。</h3><h3> 想起黎老师三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研究,才有了今日的丰硕成果,如果她看到这些,也许会非常难过。这也是我思来想去不能开口的原因。我认为:对于圣贤经典,要深信不疑;对于数学教学,应该有质疑的精神。还请黎老师海涵♥!</h3><h3> 大家抱团取暖,在黎老师成果的基础上,更加简便清晰地设计流程,使孩子们对数学“快而美”地理解、记忆。</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