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2018年10月中旬,我们带着对苏东坡崇敬的心情,专程到四川眉山参观旅游。以下照片,除特别注明外,均在眉山三苏祠拍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font></h3> <h3>苏轼少年得志,可是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直到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就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苏轼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h3> <h3>苏轼21岁那年第一次进京赶考,一举中了第二名。据说苏轼本应该是第一,当年的主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误以为那篇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就给了第二名。</h3> <h3>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h3> <h3>元丰二年(1079年),43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庭,妄自尊大”、“包藏祸心”,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h3> <h3>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h3> <h3>7月28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h3> <h3>苏轼坐牢103天,几乎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有不杀大臣的国策,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还有太后说情,尤其是政敌王安石,当时已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才躲过一劫。</h3> <h3>在黄州,苏轼只能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在这时为自己起的。</h3> <h3>这时候的苏轼,心情郁闷,曾多次到城外游览。正是如此,才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h3> <h3>仕途不顺的苏轼在元祐四年(1089年)加任“龙图阁学士”,做了杭州的太守。当时的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逐渐干涸,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率众疏浚西湖,恢复旧观。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这就是后世皆知的“苏公堤”。</h3> <h3>记得80年代末,随济宁市委市政府考察团,到杭州考察。听当地领导介绍杭州历史上的白、苏两位好市长的事迹,对苏大学士又有了更深刻的印象。</h3> <h3>以后,读了苏轼在密州的《超然亭记》,对他的人生观更有了理解。</h3> <h3>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h3> <h3>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什么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h3> <h3>果然,苏大学士兑现了自己的话,先是在黄州,又在惠州,其乐无穷。最后被贬儋州,实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h3> <h3>在惠州他为黎民百姓办了很多实事。我前段时间已有记述,不再重复。</h3> <h3>这是海南儋州东坡书院。目前,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时候儋州府所在地。(照片是海南儋州)</h3> <h3>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在宋朝,放逐海南可是比满门抄斩仅仅罪轻一等的处罚。</h3> <h3>但是,他却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学习。</h3> <h3>姜唐佐,海南琼山人,苏东坡“甚重其才”,赞扬他的文章“文气雄伟磊落,倏忽变化”;言行“气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风。”东坡遇赦离琼时,赠姜唐佐一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对他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后来姜唐佐果然中举。</h3> <h3>只可惜,崇宁二年(1103),姜唐佐在汝阳遇见苏辙的时候,苏东坡已去世。苏辙为胞兄给唐佐补足赠诗曰:</h3><h3>生长茅间有异芳,</h3><h3>风流稷下古诸姜。</h3><h3>适从琼管鱼龙窟,</h3><h3>秀出羊城翰墨场。</h3><h3>沧海何曾断地脉,</h3><h3>白袍端合破天荒。</h3><h3>锦衣今日千人看,</h3><h3>始信东坡眼力长。</h3> <h3>苏东坡还是位大书法家,与黄庭坚、米芾、蔡邕并称宋四家。在黄州写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人称第三行书(一是兰亭集序、二是祭侄文稿)。</h3> <h3>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这样的:他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其次,他又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h3> <h3>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他自己概括了自己的一生:</h3><h3>心似已灰之木,</h3><h3>身如不系之舟。</h3><h3>闻汝平生功业,</h3><h3>黄州惠州儋州。</h3> <h3>苏辙评价他哥哥: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h3> <h3>这是二苏的母亲与姐姐的雕像,不少文人把他姐姐写成了“苏小妹”,只是笑谈罢了。</h3> <h3>让老伴给我拍照,自题名为:两个不合时宜的老头。</h3> <h3>拍照后正在自我得意,忽见小卖部里有书在卖,山东老乡王文正先生的新书,正好填补我知识的空缺。</h3> <h3>苏大学士走到过的地方,我们基本上都去过了。对苏大学士的为人处世,也有了一知半解。但是,向古人学习做人的路,还很长很长。</h3> <h3>这次在四川旅游,还看了几个古镇。</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成都市内的宽窄巷子。</font></h3> 如今的宽窄巷子由三条并行的街道组成,分别是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br> <h3><font color="#010101">还参观了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这里现建有齐全的各种大熊猫繁育所必须的设施,有兽舍、饲料室、医疗站、大熊猫纪念馆和实验楼,还种有大熊猫食用的上万丛竹子和灌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为大熊猫创造了近似于野外的生活环境,将人工繁育的大熊猫经过野化训练和适应性过渡阶段后,再放归野外栖息地,以达到延续和保存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的目的。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同样珍贵的小熊猫。</font></h3> <h3>借旅游的时机,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在课本上很难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感觉还提升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是花了点小钱,何乐而不为呢?</h3><h3> 韩连绪</h3><h3>2019年6月6日</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