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诚幼儿园温馨提示:手足口病不可怕 安全预防最重要。

美友42005284

<h3>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 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手足口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夏季是其高发季节。 </h3><h3><br></h3> <h3>  最近的一种新型手足口病也逐渐发生,有点像水痘,全身长满疱疹,很是凶猛。而这种由柯萨奇病毒A组6型病毒(即CV-A6病毒)引起的新型手足口病,即使孩子曾得过传统手足口,依旧还会感染。</h3> <h3> 传统型和新型手足口有啥区别?</h3> <h3>传统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h3><h3> 皮疹特征 :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皮疹壁厚,不易破溃。</h3><h3><br></h3><h3>新型手足口(CVA6 感染):</h3><h3> 皮损累及范围较大,疱疹密集,多以大疱样皮疹为特点并伴有瘙痒、疼痛;</h3><h3>早期皮疹表现为皮肤颜色的米粒大小丘疹,周围略有红晕,随后疱疹很快增大,形成薄壁疱疹,部分皮疹可以融合;随病程进展出现破溃、结痂并伴有脱皮;部分患儿恢复期容易出现指(趾)端脱皮,约 20% 左右患儿在恢复期病程 2 – 4 周后出现脱甲病。</h3> <h3> CV-A6型手足口病症状有哪些?</h3> <h3>1.皮疹分布</h3><h3> 相对于其他病原体,CV-A6型病毒引起的皮疹分布较为广泛,在上臂、大腿等躯干部位的比例相对较高,约占20%。</h3><h3>2.脱甲</h3><h3> 约30%的病例痊愈后会出现指甲脱落现象,而其他病原体这一比例则不足5%。</h3><h3>3.结痂</h3><h3> CV-A6引起的手足口病病例治愈后可留下硬痂,而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手足口病一般不会留痂。</h3><h3>4.其他症状</h3><h3> 有些病人可无皮疹,而仅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h3> <h3> 新型手足口病是这样传染的:</h3> <h3>① 传染源</h3><h3>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h3><h3>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h3><h3>② 传播途径</h3><h3>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h3><h3> •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h3><h3> •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h3><h3>③ 易感人群</h3><h3>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h3><h3> 除了已经感染手足口病的患儿,还有一种隐性感染者,即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h3><h3> 其中,很多患儿的家长们就是隐性感染者。</h3><h3> 因为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很广,如果作为孩子的家属接触了致病性的肠道病毒后,没有做好及时的清洗,就很有可能把病毒传播给家里的孩子。</h3><h3> 而一般呆在家不出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5岁以下的儿童,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你感觉你把孩子隔离在家了,孩子还是得了手足口病的原因。</h3> <h3> 如何应对新型手足口病?</h3> <h3>  如果症状较轻,在孩子患病期间家长可做好家庭护理,等待自愈,并采取以下两种治疗方案:</h3><h3> 1.对症治疗(比如退烧),以物理降温为主,如果发烧体温太高,可以给孩子吃退热药物;</h3><h3> 2.支持治疗(比如多喝水)为主,不要给孩子乱吃药,孩子生病期间,胃口可能不大好,不必强制孩子一定吃东西,可以准备一些温凉的软质或者流质的食物,注意少吃多餐。</h3><h3><br></h3><h3><br></h3><h3></h3> <h3>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警惕重症病例的发生:</h3><h3> 1.持续高热不退,超过24小时,即使口服退热药也很难退热,小便明显减少,烦燥不安。</h3><h3> 2.频繁呕吐,特别是喷射状的呕吐;</h3><h3> 3.头痛难忍;</h3><h3> 4.精神萎靡,烦燥不安,嗜睡甚至昏迷等;</h3><h3> 5.出现肢体抖动,站立不稳的情况;</h3><h3> 6.呼吸急促,或者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大汗淋漓。</h3> <h3> 高峰季节预防手足口,</h3><h3> 做好这几点!</h3> <h3>  1.十八字口诀:“打疫苗莫轻视,勤洗手多通风,吃熟食勤锻炼。”</h3><h3> 2.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减少或避免到游乐场所等人群集中的地方玩耍,以防感染。一般4~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温度高的省份,刚入秋的时候也较多。</h3><h3> 3.发病后及时居家隔离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一周,居家隔离期间减少与其他儿童的接触)</h3><h3> 4.高热不退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有呕吐、肢体抖动、肌无力、四肢冰冷等重症倾向及时住院治疗。</h3><h3> 5.做好家庭清洁卫生、通风,玩具、被褥加强日晒。</h3><h3> 6.幼儿及其看护人员加强洗手卫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