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说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民族的分离与融合,王朝的兴衰与更替,好似不管在哪个时候,它们总是逃不出个分分合合。借用《三国演义》的开场语来说,便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天地人的选择,更是历史的规律,而在这雄伟壮阔的历史巨轮前,人,又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h3><h3> 我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就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里的一位人物——曹操。</h3> <h3> 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曹操是一个人物形象非常丰富的角色,他狡诈多疑,心肠狠毒,却又有着极高的权谋与手段,在用人方面,他好才,又能做到心胸宽广,唯贤是举,“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即是书中对曹阿瞒的评价。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逐渐歼灭吕布、袁绍、韩遂等割据势力,再到成为魏蜀吴三家最强的军事集团,其间与曹操相关的脍炙人口的故事数不胜数。这里,我们仅选一二供大家了解。</h3> <h1><b><font color="#167efb">一、宁可我负人,休叫人负我</font> 👣</b></h1> <h3> 品曹操,最爱这一段。曹阿瞒借着进献“七星宝刀”的由头去刺杀“国贼”董卓,事情败露,曹操带着逃途中遇到的陈宫投奔父亲旧识吕伯奢。</h3><h3> 叔父伯奢见到多年未见的曹阿瞒特别高兴,于是吩咐家人杀猪宰牛款待这位投奔到府的侄儿。家中没有好酒,伯奢外出打酒,他的儿子儿媳磨刀霍霍,也准备杀猪。正在休憩的曹操与陈宫听到磨刀声慌忙拔剑而出,寻至隔壁屋子的门外,贴耳听得这么一句话——“绑起来杀了它,怎么样?”性格多疑的曹操顿时怒火中烧,他与陈宫破门而入,几剑刺死磨刀之人,待他定了定神,才发现椅子上绑着一头洗干净的猪,旁边的土灶上炖了一口大锅,上面热气蒸腾……</h3><h3> 此时的曹操与陈宫在杀人之后所体现出来的状态截然相反,陈宫懊悔自责,而曹操的内心基本上没有泛起多大的波澜,狠毒的本性暴露无遗,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接着往下聊。</h3><h3> 话说曹操杀了伯奢的家人,因担心伯奢马上要回来,赶忙带着陈宫逃离,刚走出庄没多久,迎面遇到打酒回来的吕伯奢。伯奢不解,怎么连饭都没吃这就要急着走,阿瞒语塞无法解释,他突然指着伯奢身后问道:“身后何人?”伯奢扭头的瞬间被他一剑砍于马下。陈宫大惊,他责怪曹操,你曹操错杀伯奢家人是因为误杀,而这为何又故意将吕伯奢也杀了。曹操却认为伯奢回家之后发现家人被杀,一定会通知官府捉拿曹操,与其留下祸患,不如现在就将麻烦处置干净。</h3><h3> 此时的曹操满身染血,眼神毒辣,他抬头望向殷红的天,道出了曹操在本书中最“出彩”的一句话——“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一代奸雄气场十足,至此正式登场。</h3> <h1><font color="#167efb"><b>二、使君可知龙之变化?</b> </font> 👣</h1><h3></h3><h3><br></h3> <h3> 奸雄有毒辣的一面,也有极高的识人手段。看《三国演义》的前期,雄踞一方的大人物多的是,比如淮南的袁术,河北的袁绍,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益州的刘璋,西凉的马腾等等,可这些大人物没一个入的了曹操的眼睛,他视袁术为“冢中枯骨”,袁绍为“好谋无断”,刘表为“虚名无实”,孙策为“借父之名”,刘璋为“守门之犬”,唯独对刘备高看一眼,认为刘备可能是他一生的宿敌,为了确认自己的判断,曹操特意搞了一场“鸿门宴”,邀请刘备前来赴会,这一段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青梅煮酒论英雄”。</h3><h3> 两人坐在小亭间,盘置青梅,一樽煮酒。酒至半酣,忽然阴云密布,骤雨将至。仆人遥指天外的龙卷风(龙挂),曹操借机问刘备:“你可知道龙的变化?”刘备装傻充愣,表示不知,曹操解释道:“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君试言。”他话锋一转,先是将话题转到龙,之后又将龙转移到当世英雄,借此试探刘备的野心,刘备明白曹操的真意,故而避己而言其他,曹操将刘备口中袁术等一干人全部否定之后,单刀直入,直指刘备,书中原话是这样说的,“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刘备心慌不已,他明白,现在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情形糟糕透顶,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决定着他的生死,凑巧的很,这时天上突然响了一声轰雷,刘备借机脱掉手中的筷子,装作满脸惊慌,曹操以为刘备被雷声吓地不轻,因而小瞧于他,不再怀疑。</h3><h3> 这一场“鸿门宴”,是曹操与刘备的一次软交锋,一个要试探对方是否胸怀大志,有意天下,一个要装软装弱,力求保命。推杯换盏,眼神交错之际,暗藏刀剑与杀机,其中精彩的滋味需细心体味,可谓三国当中最精彩的桥段之一。我们先抛开曹操被刘备骗过这一事不谈,单从三国整部书来看,孙刘两家虽为结盟关系,但孙权带领的吴国有“墙头草”的嫌疑,与曹操硬碰硬地对抗只有刘备的西蜀,刘备确确实实成为曹操一生最大的劲敌,这一点,曹阿瞒没有看走眼。曹操不仅识得刘备为“龙”,还识得司马懿这头“狼”,从三国的结局来看,不得不说,曹操在识人这一方面的确有他的过人之处。</h3><h3><br></h3> <h1><font color="#167efb"><b>三、我要借汝一物 </b> </font> 👣</h1><h3></h3> <h3> 曹操的权谋不仅只用于对手,对自己人,阿瞒也丝毫不留情面。我国历史上,有一种政治艺术,我暂且称之为“借头艺术”,战国时期,荆轲为了成功刺杀秦王,向燕太子丹借樊于期的人头,志怪小说《搜神记》里的无名剑客为了给干将的儿子眉间尺报仇,借走了眉间尺的人头。我想,曹阿瞒一定是一位博览群书,深知古史的人,不然,他怎么能再一次将“借头”的艺术发挥地那样完美!</h3><h3> 故事要从曹操与袁术之间的战争讲起,曹操带领十七万军马对阵袁术,由于当年为旱年,后方粮食供应出现问题,军心浮动,粮官王垕告知曹操,曹操吩咐王垕,每日将军士的粮减少一些以应对时局,王垕按照他的命令做了,减粮一事引起了军士们极度不满,曹操将王垕秘密召至大帐向他借头,“吾欲向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王垕问:“丞相欲用何物?”曹操说:“欲借汝头以示众耳。”说得不紧不慢,神色无恙。正当粮官大呼无罪的时候,刀斧手已经将他拖出去砍了脑袋。之后军中张出一榜,上面写到:王垕故意减粮,盗窃官粮,已军法处置。于是众怒消解。</h3><h3>原文如下</h3> <h3>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想要俯视天下,原来要踩着万人的尸体,每读此段,都能联想起曹操踩在骨堆上荣耀至极的画面,背后凉意升腾,心中难免不快。</h3> <h1><b><font color="#167efb">四、云长可记当日之情义?</font></b> 👣</h1><h3></h3> <h3> 阿瞒狡诈歹毒,但也有雄主共有的长处,他对待才能出众的文臣武士自有自己温情宽广的一面。</h3><h3> 当年赵云抱着阿斗在曹军中左突右冲,杀的七进七出,前前后后杀死曹操五十多员名将,曹操爱才,命令手下只许生擒,不许放冷箭,故而让赵云生还。战袁绍时,谋士许攸来投,曹操高兴地跑出去迎接,鞋子都忘记穿。曹操爱臣贾诩死时,他痛心疾首,大哭着说:“贾诩死,吾断一臂矣。”以这些事例来看,曹操能成就一番伟业,与他帐下众多的能人有极大的关系,而这些能人能齐心聚集在他的麾下又与他唯才是举的性格有着脱不开的联系。</h3><h3> 然而读三国,谈及曹操最爱的才,不是赵云许攸贾诩,而是刘备的“五虎”之首——关羽。</h3> <h3> 关羽,字云长,是蜀军“五虎上将”之首,与刘备、张飞义结金兰,排名老二。关羽有一段时间与刘备失散,暂时寄居在曹操帐下,关羽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曹操特别喜爱关羽,生活处处为其考虑,为了拉拢他,还上表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并将吕布的赤兔马赠予关羽,奈何关二爷并不是贪恋财色之徒,等到有了刘备的消息,立马千里走单骑,踏上寻兄之路,这一路上关羽过了曹操五个关卡,杀了曹操六员守将,曹操不仅没有迁怒于关羽,还一路派人通知关卡给关羽放行,这样的心胸肚量,估计没有几个人有。</h3><h3> 后来到了“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孙刘联盟,逃往华容道,关羽受诸葛亮之命在华容道堵截曹操,曹操声泪俱下,以旧情晓之,关羽感念其旧恩,违反与诸葛亮的军令状,将其放走,曹操因爱才,终救得自己一命。</h3> <h1><b><font color="#167efb">五、臂痛可刮,脑袋安可开? </font></b> 👣</h1><h3></h3> <h3> 曹操凭借他过人的手段和长处,为魏国政权奠定了基础,但他多疑狡黠的性格同时又要了他的命。道人左慈对曹操的戏弄以及关羽的魂还事件,使得曹阿瞒头痛病愈发严重。部下为曹操推荐了当代神医华佗,当年关羽臂上中了一只毒箭,华佗用刀将其肉割开,然后使一刀片将臂骨上的毒慢慢刮下来,手术完毕,缝合包扎,没多久,关羽的臂膀痊愈。曹操闻言,于是派人将华佗召至府中,询问病情,华佗给出治病方案:想要从根本治愈,需要用刀将头颅割开用药,之后再将裂开的部分用针线缝合。曹操听罢,疑心又起,“臂痛可刮,脑袋安可开?莫不是此人与关羽结交甚厚,是蜀汉的细作,此番前来是谋害于我的?”阿瞒左右思量,喊旁边兵士将华佗绑住,打入死牢。最后华佗身死狱中,世上再无能救曹操之人,一代奸雄就这样走向了生命的尽头。</h3> <h1><font color="#167efb"><b>六、历史上真实的曹操</b> </font> 👣</h1><h3></h3> <h3>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有所区别。</h3><h3> 撇开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塑造之间的差异,曹操都是一个十足厉害的人。他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除了精兵法,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清峻整洁,他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真正可以称得上文武双全。</h3><h3> 年轻时的曹操,就表现出机智警敏,还有超强的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南阳何颙曾说他:“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h3><h3> 除了军事上的成绩,曹操也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发烧友。据记载,曹操“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建安五年,他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任魏公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h3><h3> 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简单地说就是,衣服没有花里胡哨的,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这样一位大人物,生活其实过的挺朴素的,甚至曹操使用过的“牙签”也不肯丢弃。他不仅自己俭朴,他还下令整治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在他的插手下,即使是高官也不敢过分铺张。</h3><h3> 曹操俭朴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他死之后。曹操曾立下遗嘱:“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他保持自己的一贯风格,选择薄葬。曹操虽然不是帝王,但身份权势已和王者无异,很多帝王恨不得把世上所有的珍宝都随自己葬入地下,但曹操却一反这种潮流,选择薄葬。</h3><h3><br></h3> <h1><b><font color="#167efb">七、写在最后的话</font></b> 👣</h1><h3></h3> <h3> 读书,最爱名著,名著又绕不开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我以为,四本书中,只有《三国演义》这本书最耐得住多次复读,每次复读均有不一样的收获与想法,例如曹操在杀吕布的时候,他完全可以直接一杀了之,为何还要多问刘备一嘴?脱离书本,将其放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之中,细细品来,才能想通一二,此中或许有多种可能:其一,曹操有杀吕布之心,但还是心存疑虑,故询问刘备意见;其二,曹操有杀吕布之心,但想借此机会试探刘备的深浅,理由或许与“青梅煮酒”一致;其三,吕布虽为败寇,但他在当时的影响力很大,与其让世人说曹操杀了吕布,还不如借刘备之口以杀吕布,有移祸之嫌。类似于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值得推敲,是因为这本书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太成功。</h3><h3> 如果可以的话,请你一定要选一个安静的时间,安静的地点,泡一杯茶,然后静下心来,再将它细细读来,慢慢回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