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转眼又到了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屈原在战国时期主张变法,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不仅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作品《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h3><h3> 我与端午的缘源是因为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也正好是我的生日,沾了屈原的光了。屈原名“平”,我名字也恰好有个平字,不知是父母有意还是巧合,我倒从没有问过。不过,从记事起,就知道端午节我生日这天吃粽子,当然,后来从父母那里才了解包粽子的风俗是因为屈原投河后,人们为避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而包粽子喂鱼延续下来的。</h3><h3> 我儿童时期正好是七十年代初期,那个时候生活比较清贫,不到端午节是吃不到粽子的。要过端午节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一星期,因为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日,更是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每年端午一到,母亲就提前做好包粽子的准备,先一天让我们姊妹几个到矿区河边薅芦苇叶,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母亲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包粽子一般是在端午节先一天下午或者晚上,在包粽子之前,家里早早泡上一盆糯米和一些大枣,母亲要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再分别洗一洗,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就开始包粽子了。母亲先取三片芦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个枣,最后把叶子用线捆好,粽子就包好了。等把粽子都包完后,把粽子放在大锅里煮三到四个小时。一般煮好粽子都到夜里十一二点了,母亲把粽子泡在备好的凉水桶内,待到第二天端午节早上,粽子正好放凉入味。只是因为我和哥哥姐姐等不得放凉,熬夜等待粽子煮熟了不待放到桶里便狼吞虎咽般吃起来了。母亲包的粽子原料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诱人的。拨开棕子叶,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来,如果蘸上白糖吃,那吃起来真是香甜可口,回味无穷。</h3><h3> 现在,母亲已去世十多年了,但端午节母亲包粽子的技艺我还是学了下来,至今每到端午节我都是自己包粽子,不仅仅是为了吃粽子,也是对母亲的怀念,更是对端午风俗的继承和传扬。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屈原对国家民族的涓涓之诚,特别是希望祖国富强起来的高尚精神,一直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屈原那种锐意改革、正直的性格、高洁的人格也是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一种激励和鞭策。</h3><h3> (此篇文章写于2015年端午节前,发表于一个刊物上。如今又过端午,远在成都的儿子让把这篇文章发给他,我也借此机会,思念母亲,并重新温故屈原大夫的爱国之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