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俗话说"麦熟一晌"。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一个毒太阳的晌午,就能使麦子变成金黄色一片,甚至会使麦穗炸芒。每到这个时候,麦收就开始了。家家户户磨刀霍霍,早上4点多钟就要起床,有时晚上还要打夜工,一是为了抢收,二是为了早晚凉快。</h3><h3> 记得人民公社的时候,在生产队长的指挥下,社员们不分男女老少,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排成一排,镰刀飞舞,刀起麦落,一趟过去,一片麦子或一块地的麦子就倒下了。集体割麦子的速度一点也不次于现在收割机的速度。由于社员的年龄、体力不一,所以,割麦子的速度也不一样,他们戴着草帽,躬身劳作,割麦子的队形就像大雁一样,一会变成一个"人"字,一会变成一个"一"字……那时的劳动场面,是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美丽的画卷,至今还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麦子割完后,妇女、小孩和年龄大的社员就负责打腰子,捆麦子,壮劳力就用手推车和挑子把麦子运到场园里,垛起来。</h3><h3> 晚上社员轮流到场园窝棚看场。小孩子最乐意跟着大人去看场,大人喝茶聊天,小孩子就在如山的麦垛里玩捉迷藏游戏。等麦子都割完了,麦子也就凉干了,这时就到了麦收最关键的环节一一打场。社员们把麦垛子平摊在场里,用人、用牛、用毛驴,最先进的也不过是手扶拖拉机拉碌柱。一圈又一圈,反复碾压麦子,边压边翻,然后用木叉把麦秸挑走,垛起来,剩下的就是麦子和麦糠。等有风时,再用木掀和簸箕扬场,把麦子高高的扬起来,在风的作用下,麦糠和尘土与麦粒自然分离。</h3><h3> 现在好了,手工割麦子,尤其是拉碌柱打场的场面已基本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那时人们割麦子、捆麦子、运麦子、晒麦子,看场、打场、扬场,社员抓龟排队分麦子等麦收时节的劳动场景,却成了我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所以,多年来,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带着相机去南部地区寻找我心中"麦收时节"。</h3> <h3>在山区,大部分农民还是手工割麦子。</h3> <h3>运输也需要肩挑人扛驴驮以及三轮车、拖拉机。</h3> <h3>脱粒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也有少数农民仍然用拉碌柱打麦子。</h3> <h3>本篇为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各位关注、欣赏、转发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合作!</h3><h3> 作者:李全生</h3><h3> 电话:15615319189</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