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小林老师|心理咨询师|感性男青年</h3><h3>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杨扬提供</h3> <h3>上个月我遇到了一次意外的表扬。</h3><h3><br></h3><h3>因为遇到点棘手的事情,联系了两个朋友A和B帮忙,之后前思后量找了A,我主动给朋友B发信息,跟他说问题解决了,谢谢他之前愿意帮忙。</h3><h3><br></h3><h3>这件在我看来是理所应当回应的事情,被朋友B评价为“难得”,他遇到过太多火急火燎找他帮忙的人,都已经开始着手处理了,但对方却没有了下文,发消息过去问,对方才不好意思的说,不用了,事情搞定了。</h3><h3><br></h3><h3>最惨的一次,他受朋友委托去隔壁城市接人,为此还推掉了一个工作安排,出发在路上的时候跟对方再次确认时间地点,对方才说忘记告诉他了,要接的人改签了,并且找了其他人去接。</h3> <h5>图 Friends:i am not okay | 贴吧٩( •̀㉨•́ )و get!</h5> <h3>朋友B在手机上打了删删了打,最终也没有问出口“你不能给我发条微信说一下嘛?”在调头回公司的路上他想,可能这段关系也需要调头了。</h3> <h3><font color="#167efb">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求帮忙,挥霍的是别人对你的信任。</font></h3> 壹 <h3>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几年前一个朋友想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要借用我的教材,因为很久没用过,不记得放在哪里,我翻箱倒柜找出来等她来拿,然后就没有然后了。</h3><h3><br></h3><h3>大概几个月后,另外一个朋友找我借专业的心理学书籍,我顺手也把那两本教材给了他,这件事都快被我忘得差不多了,但没想到的是第二年,之前借教材的朋友又来找我拿书,我说已经借出去了,她回复我的是,“不是说好借我吗?怎么没给我留着?”</h3> <h5>图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 电影动图٩( •̀㉨•́ )و get!</h5> <h3>前一年借书没了下文,时隔一年我没办法帮她的时候,还被埋怨成不守信用,如果你还记得一年前找我借书,为什么当时说好了不来取?不需要了为什么不说一声?一年后朋友没能帮上忙,难道没有自身原因?</h3><h3><br></h3><h3>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人会一直等在原地随时准备着拔刀相助,<font color="#167efb">那个愿意帮你的人,并不欠你的。</font></h3> <h3>说这些小事可能显得矫情和小气,毕竟很多人觉得朋友之间不必计较这些细节,但<b>杀死关系的往往就是细节,以及过分神化了朋友的能量和意义。</b></h3><h3><br></h3><h3>太多文学影视作品里讲的友情和帮助都是义无反顾两肋插刀的,比如一个电话,对方就火速赶到,一声求助,对方就抵押房产毫不犹豫的借钱,还有对家人都不管不顾,也要救朋友于危难的……</h3> <h5>图 Friends | 今日头条٩( •̀㉨•́ )و get!</h5> <h3>有这样的朋友是难得的,但我们不是活在电视剧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面对的大多是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的小事,如果这些小事都处理不好,还怎么指望朋友能跟你肝胆相照?</h3> 贰 <h3>很多人都会感慨朋友之间越走越远,关系越来越淡,人际交往太累心,这些我都同意,有很多客观的因素在其中,但不可否认的是,<font color="#167efb">有一些累心,是因为不走心。</font></h3><h3><br></h3><h3>这次找朋友帮忙,因为他的反馈,我也反思了一些人际关系里的“雷点”,一些你未曾留意的小事,其实都是关系覆灭的引爆点。</h3> <h3>图 假设 | 花瓣٩( •̀㉨•́ )و get!</h3> 关系需要回应… <h3>刚才说到帮忙的事,并不是说不能有变化,也并不是说有了变化不需要对方再为你做什么,这件事就已经结束,找人帮忙的时候你需要回应,但愿意帮助你的人也同样需要回应。<br></h3><h3><br></h3><h3>对于在乎你的人来说,你的随口一问,对方都会真诚的做准备,即便最后没真的帮到忙,但他想帮你的意愿也值得被认可。</h3><h3><br></h3><h3>其实,并不需要郑重其事地感谢或是道歉,但至少发个信息说明一下事情进展,有个简单交待,也是对朋友的尊重。</h3><h3><br></h3><h3>具体情况不仅针对于帮忙,比如,你跟朋友约了周末见面,不管是否变化,至少周五要联系对方沟通一下,往简单了说发条微信也不耗费什么时间,但如果没有回应,你耗费的却是对方好几天的等待,甚至是为你空出的周末时间。</h3><h3><br></h3><h3>没有回应的沟通无法形成闭环,它变成一个关系里的缺口,不是下一次联络就能弥补的,<font color="#167efb">只有人际交往里每一个打交道的回合完成度都比较高,关系才能不断维系且向前推进</font>,卡在没有回应的缺口里,感情也只会停滞不前。</h3> <h5>图 鲸鱼击海 | 花瓣٩( •̀㉨•́ )و get!</h5> 小心“弱势心态" <h3>除非真的很自我的人,找朋友帮忙的时候,都难免会有不好意思的心态,这种“不好意思”是觉得开口求助就凸显了自己在关系里“弱势”的角色,看起来只能被给予,被动接受。</h3><h3><br></h3><h3>一旦有了弱势心态,就难免会仗着“弱”而变得自私,似乎因为自己弱,所有人都应该体谅自己,帮忙的“强者”更应该充分为自己考虑。</h3><h3><br></h3><h3>需要帮助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互相帮助也是朋友存在的意义之一,<font color="#167efb">所谓的“弱”只是暂时,但仗着自己暂时的“弱”而放弃为对方着想,其实是打着“弱”的旗号,肆无忌惮的自私</font>。</h3> <h5>图 甄嬛传·华妃| 剧照٩( •̀㉨•́ )و get!</h5> <h3>“为对方考虑”这个人际交往的基础,没有强弱区分,帮忙的人也需要让渡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利益,没有人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游刃有余提供帮助,那些哪怕给自己添麻烦也心甘情愿为你的人,同样需要被体谅被照顾。</h3><h3><br></h3><h3><b>“你弱你有理,他强他活该”这种道德绑架,是不会让人交到真正的朋友的。</b></h3><h3><br></h3><h3>所以,寻求帮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为对方减少麻烦,怎么样才能不让对方为难,怎么样才能让对方感觉付出和投入是值得的。</h3><h3><br></h3><h3><b>人际关系心理学当中有个特别重要的“跷跷板原理”</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跷跷板,想要它能一直动态的平衡和变化,是需要跷跷板两边的人都发力,互相帮助,彼此成就,低一时高一时,才是乐趣。</h3><h3><br></h3><h3>但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其中任何一方没有回应没有动作,另一个人就无法继续留在跷跷板上,毫无趣味和互动的关系很容易脱落。</h3><h3><br></h3><h3>所以给朋友回应、为对方考虑,本质上也是为自己考虑,<font color="#167efb">你想得到多少支持和帮助,你想交到什么样的朋友,先想想自己的做法是不是配得上吧。</font></h3> <h5>图 Friends | 今日头条٩( •̀㉨•́ )و get!</h5> <h3>————以上————</h3><h3>我是小林老师,希望放下戎马,到你心里看看花。</h3><h3>感恩每位用心阅读学习的同学⁄(⁄ ⁄•⁄㉨⁄•⁄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