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矿前一条街

老武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在抚顺的东部地区,有一个被称之为“龙凤矿前一条街”的地方,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让我难以忘怀。它的确是一条小街,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锦山街”。但我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样,更愿意叫它矿前一条街,我是在这里出生、长大,从这里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龙凤矿前一条街,位于当时龙凤矿大门到龙凤矿俱乐部之间,南北走向,大约长400米,宽不到10米,南高北低,东西两边有丘陵环抱。站在俱乐部门前向北一眼望去,小街尽收眼底,一览无遗。听老辈人讲,解放前这里没有像样的街路,是条污水沟,解放后人们填平了这里的水沟,修建了地下排水渠,铺了柏油路,路边安装了路灯,形成了这条小街。在50年代时小街两边盖起了房子,建起了矿工住宅区,各类生活、文化服务行业相继开业,逐渐的繁华起来,形成了一条热闹的商业街,也成为龙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在不长的小街上,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有百货商店、副食商店、饭店、粮站,有俱乐部、矿文化馆、灯光球场、新华书店、邮电局、储蓄所、照相馆,还有豆腐坊、刻章修理钟表店、浴池、成衣铺、理发店,还有一些修锁配钥匙、五金修理、租小人书等店铺。路边还有一些做小生意的人,如邮局门前替人代笔写信的、卖烤地瓜的、卖炒花生的、天气暖和时还有卖艺的等等。当时的龙凤矿职工医院、十六中学、龙凤矿中学、南龙一校、南龙二校也都在离这条街不远处。这一切都给龙凤矿工和他们的家人上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是当时典型的一企一街(一个企业和本企业独立的生活区)模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这条街记录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那个年代虽然物质贫乏,生活拮据,但人们并没有感到有多少压力,都能够坦然的面对现实。由于当时人们的收入所限和有些物品需要凭票和定量供应,使得有的商品商店有买不起,需要的生活用品、食品买不着。排队购物是当时这条街上时有发生的现象,用现在的话说也是一道“景观”,在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多数都有过排队购物的经历。可以说当时大多数家庭都是“计划经济”,粮食每人每月定量供应,成年人一般每月是27斤半口粮、3两油,鱼肉蛋都要凭票购买,家庭人口多,工资收入低,不计划怎样生活?我记得粮站从不在1号开始卖本月供应粮食,而是提前几天,不这样有的家庭就可能没有粮食了,所以一到每月27号或28号这几天粮站就排起了长队。一到秋天,粮站就调进大量的红薯,规定一斤粮食的指标可以买五斤红薯,为让更多的人能买得到还要限量,一有运红薯的车到来,粮站即刻就有人来排队,唯恐买不到。买猪肉是要排队的,当时猪肉是凭票供应,每月每人半斤,过年过节还能多一些,即使这样也不是经常有,一旦商店卖肉就排起了长队,有的人为了买到肥肉,宁可去重新排队。一到秋天为了购买大白菜,人们顶着深秋的寒冷在半夜或起大早去排队,也不知什么时候能买到。也有不用排队的地方,就是到饭店吃饭,一碗米饭、一碗豆腐脑两角五分钱,有多少人能吃得起?那可是一家人一天的菜钱啊,如果来盘简单的炒菜、二两白酒,那就是一件挺奢侈的事儿了。现在说起这些事儿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都会有同感,80后以后的年轻人可能感觉不可思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龙凤矿正门对着这条街,大门两侧墙上有“龙”和“凤”的浮雕,寓意着龙凤呈祥和矿的名字,可惜在“文革”破四旧时给拆除了,以后再也没做。从矿大门出来就能看到光荣榜,上边挂着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的照片,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光荣榜也是人们经常顿足的地方。龙凤矿的文化馆坐落在小街的东侧,门前就是矿前广场,是小街两侧唯一的一座二层楼,有阅览室、活动室、图书馆。阅览室有《解放军画报》、《人民画报》等刊物,供职工阅读,我们只有跟着家长去,才能坐到那里阅读,活动室经常开展乒乓球、棋类比赛等活动。图书馆有种类齐全的大量图书向职工借阅,我在学生时期读的许多书籍,就是用父亲的借书证借来阅读的,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龙凤矿图书馆的书籍使我人生受益匪浅。每天早晨6点,龙凤矿广播站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开始广播,新的一天开始了。广播站每天播音三次,主要有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本矿新闻、文艺节目等,国庆节还转播北京庆祝活动的实况,我是听着龙凤矿广播站的声音一天天的长大,让我知道了外边的世界。矿前的灯光球场每年一到夏季,市里的、矿务局的、矿里的篮球比赛在这里如期举行,一有比赛球场就被人们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一听说有比赛的消息,我和伙伴们老早的就去球场找个好位置。通过看篮球比赛,让我喜欢上了篮球这项运动,虽然球技不高,但身体得到了锻炼;参加了学校篮球队,和同学一起代表学校在这里打过比赛,当时能在这里打比赛也是自我感觉挺好的一件事。龙凤矿俱乐部坐落于南山脚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有1100多个座位,是当时抚顺东部地区较大的集会场所,是小街上最高的建筑。当时龙凤矿的大型会议都在这里召开,但更多的还是文艺演出和放映电影。记得是1965年前后,市话剧团在这里上演了话剧《赤道战鼓》、《兵临城下》,一个是反映非洲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故事,一个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长春和平解放的故事。当时我还不到10岁,不知道什么是话剧,看着感觉挺有意思、挺新鲜的,对故事的内容似懂非懂;特别是看《赤道战鼓》时,看到化妆后的演员,有了个非常幼稚的疑问,这黑人是从哪里来的,但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知道了有一种表演形式叫话剧。在样板戏盛行时期,市京剧团的《智取威虎山》、矿务局文工团的《海港》,龙凤矿文艺队的《红灯记》等在这里都有演出,节日期间矿里的文艺队也在这里进行演出。我的看电影“生涯”就是从龙凤矿俱乐部开始的,什么时候开始看的、看了多少部都已记不清了,反正是没少看。喜欢看电影的习惯也是在这里养成的,到现在有时还要到影院去观看一些喜欢的影片,看电视也经常光顾电影频道。每逢节日,在龙凤矿门前的广场还放映露天电影,矿里的秧歌队在这里载歌载舞,给这条小街增添了节日的气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当时也没有什么娱乐内容,这条小街就成了人们娱乐、活动的场地。冬天下雪后路面结冰,小街就成了孩子们天然的溜冰场,自制的溜冰用具各显神通,忘记了寒冷,带来了快乐。天气暖和了,孩子们在路边的空地尽情玩耍、奔跑,树荫下老人、倒班休息的工人围坐在一起打扑克、下象棋,其乐融融,引来一些人观看,有时观众还要进行“点评”。“围观”也是小街的一道风景,只要有“热闹”就有“围观”,卖艺的、耍猴的、卖药的只要开场的铜锣一敲,即刻就会围上许多人。记不清了是1965年还是1966年的夏季,来了五个南方人,在路边支起了铁匠摊子,加工、修理菜刀、斧子等铁器,每天只要炉子点火就有人前来围观;我是第一次看见铁匠干活,感到挺新鲜和好奇,也经常去“围观”,看他们如何将一块铁做成一把刀。小街给孩子们提供了活动场地,带来了欢乐,留下了成长的步伐,他们在这里一天天长大;长大后有的去了外地工作,更多的还是留在了龙凤矿工作,每天继续行走在小街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对龙凤矿前这条小街,更过的记忆还是停留在70年代以前。1975年8月,我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离开了这条小街,返城后工作单位又不在龙凤地区,这条街走的少了,后来又搬到其他地区居住,这条小街走的更少了,再后来……。这么多年来小街虽然走的少了,但对这里的记忆是永远抹不掉的,已经深深的铭刻在心中,忘不掉,不能忘。这里见证了我在童年时的快乐,少年时的憧憬;记载着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有老一辈矿工对我们的关爱之情,老师谆谆教诲我们的师生之情,同窗九年的同学之情,矿山对矿工后代的哺育之情,邻里之间的和睦之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岁月流逝,往事如烟。龙凤矿前一条街虽然不是历史名街,可也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在这半个多世纪中,这条名不经传的小街,伴随着共和国走过了风风雨雨,见证了共和国工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记载着“特别能战斗”的煤矿工人为祖国建设贡献能源的功绩,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动人感人的故事。龙凤矿前一条街因龙凤矿兴盛而繁华,后因龙凤矿破产而衰败,这里昔日风光不在,没有了曾经的繁华和喧闹,没有了那曾经熟悉的广播站声音,没有了孩子们嬉戏玩耍的笑声;有的只是街边杂乱无章、千疮百孔的建筑,没有生气的店铺和路边萧条的市场;灯光球场已不复存在,矿前广场成了烂尾楼的工地,文化馆和俱乐部没有了原来的样子,用破败不堪形容并不为过,这些让人看了有些伤感和无奈。曾经辉煌的龙凤矿俱乐部和闻名于世的龙凤矿竖井架,如同两个沧桑老人,孤零零的耸立着,南北相互守望,似乎向来往的人们述说着过去这里发生过的什么,说些什么呢,一切尽在不言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现在,我虽然不在那里居住,也没有亲人住在那里。可是,我每年都要去几次那条曾经伴我长大的小街,没有什么目的,只是走一走、看一看。看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楚,应该说是对这里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也是难忘的乡愁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美篇制作:武 &nbsp;健</p><p>撰 &nbsp; &nbsp; &nbsp;稿: 武 &nbsp;健</p><p>&nbsp; &nbsp;(照片来自网络,感谢提供照片的摄影老师。由于没有找到龙凤矿前街老照片,为了体现年代感,借用了别的地方的老照片)</p></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