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江西省旅游发展大会召开的前夕,在初夏时分的这个周末上午,我们一行从铜鼓县驱车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抵达邻县万载。到了这个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县城。在南大街,三山九岭的英姿尽收眼底,古色,古香、古韵的青砖小瓦,鳞次栉比的古祠堂错落有致;青石板巷道纵横交织,一弯龙河之水穿城而过。不经意间将古城分隔成一幅绝美的山水自然风光与古朴建筑群相得益彰的画卷。</h3> <h3>天公不作美,下着绵绵细雨。在李金华女士的陪同下,撑着雨伞漫步在这古道上,我一半徜徉在千年的历史中,一半遨游在现代的梦幻里。站在时间的接点,岁月的痕迹,历史的烙印。沧海桑田中褪去繁华之后依然清新别致,眼前这样的美不仅是沉淀,更是当地历史文化推陈出新的涵养与厚重的凝聚。</h3> <h3>万载古城是赣西标杆性的文化项目,它的核心景区为古建祠堂群,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现保存和修复了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27座,涉及到13个姓氏。还有许多古民居,古街、巷弄、粮仓、水井等古建筑和不可移动的文物。是江西省目前最完好,具有赣西文化恃色的少有的古建筑群。</h3> <h3>万载古城建筑群,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赣派古建筑群。而门楼,是中国传统的建筑之一。作为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级″即为此意。</h3><h3><br></h3><h3>门楼是一家一户的总甬道,又是主人的"门面"。门楼的高低大小,砖瓦材质、彩绘文字和左邻右舍关系都有讲究,应与身份相符。</h3><h3><br></h3><h3>万载古城的祠堂门楼,在无声展示着这个家族的社会地位,职业和经济水平。这对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是"脸面″最为重要。所以无论贫富,都会在门楼上尽其所能的考究。</h3> <h3>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马头墙具有汉族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赣派建筑的一大特点,因为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h3><h3><br></h3><h3>万载古城景区的古祠堂群的墙体釆用马头墙,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消防。在古街区,祠堂、民居、街道等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而马头墙高于两边墙屋面的墙垣,对火势蔓延能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所以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h3> <h3>来到万载古城,即便不懂得赣派建筑,也会被这景区内的青砖小瓦,错落有致的古色古香所吸引。</h3><h3><br></h3><h3>古城内的祠堂都不止于一个院子,而是多个院子沿中轴线层层递进组成一个又一个有纵深感的空间。所谓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即指这几进几出的重院结构。</h3> <h3>彩绘与木雕在这些古建筑中栩栩如生,"木雕"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既能与建筑整体相容,又能像江南水墨画一般清新淡雅,古朴厚重。</h3><h3><br></h3><h3>建筑物中的彩绘,是一种形象艺术。它在建筑装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功能。具有生动的可观性,实用性,蕴藏着内在形式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它不仅能够通过油漆色彩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免遭雨淋日晒受潮,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同时还可以勾取物象,拨人心弦。</h3> <h3>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塔部形式,飞檐为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古城这些古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向上翘起,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h3> <h3><br></h3><h3>古城当中的这些赣派建筑中的开合式天井,依据当地居住的风土人情,气候特点,生活习惯而演变完善而成的独特的建筑形式,完善了建筑中的通风,釆光、安防的功能,并且在建筑中显天露地,起到天地合一的作用。</h3><h3><br></h3><h3>万载古城的这些古建筑将天,地,建筑在空间中融为一体,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h3> <h3>古城景区以万载非遗文化,赣派建筑风格为核心,注入当地民俗及生活方式。看花灯,听傩戏、敲胜鼓、织夏布等体验当地历史人文气息,打造文化博览、文艺演出、互动体验、民俗工艺、精品客栈等多种融合江西人文特色。</h3><h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万载傩表演,得胜鼓、夏布织造、花炮制作在这里翩翩起舞。再加上国学文化体验、艺术长廊、滨水休闲、古民居体验,让万载古城栩栩如生。</h3> <h3>走在古道上,偶遇中共宜春市委书记颜赣辉先生等市、县领导在冒雨检查,指导会前筹备工作。与他迎面相见的那刻,颜书记还和我们打招呼问好,彼此挥手致意后离开。</h3> <h3>南大街是万载古城15条古街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条街。据当地史志记载:在南宋时便有了城垣,有城垣必有门。位于龙河西侧的南大街头之门就叫南浦门,由此可见,从元末明初起,南大街便开始建街,经600余年的修建形成了现在的南大街。</h3><h3><br></h3><h3>仅500多米长,宽不过两三丈的街道,从南浦桥头的小南门进入后,直通河西街,与万载古县衙遥遥相望。也因其与龙河东大街遥相呼应,又故名为南大街。</h3> <h3>除主街之外,街的两头还有巷道。往东有担水巷,巷口有教堂,巷里有商铺;巷尾有规模可观的欧阳氏公祠,而街的西面有通往考棚的巷道,于是,南大街的商业文化氛围由此升华。</h3><h3><br></h3><h3>再从南大街的中段往西是条较宽的田下路,刚进路口,一座六脚进士的牌坊巍然屹立在前方。它的身后是郭氏大祠,更让人惊讶的是沿着郭氏周边也竟林立着一座座让人叹为观止的祠堂建筑群。田下街区的历史由此显得分外厚重。</h3><h3><br></h3><h3>相传,在民国前后的南大街是商贾如云集,店铺虽大小不一,却都宽敝高大。</h3><h3><br></h3><h3>南大街98号是保留相对完整的店铺之一。建于清末,系一座带有阁楼的单层建筑。五开间店面,阁楼为库旁,背街一侧有披房,与后面的住房相连接。这样形态的店铺一间接一间,商号鳞次栉比。用坊、行、铺店名号的有40余家。街上除了川流不息的市井声外,还有一种木轮包铁环的独轮车碾压在青麻石路面的吱吱呀呀声。车身中还有一担担挑运货物的民工伴随而行,是他们将本地的土恃产运出去,然后又将外面的百货布匹运回来。由此,成就了万载古城的光彩夺目的人文情韵,俨如街上酒作坊酿造的水酒,甘甜可口,浓香四溢。</h3> <h3>"酿得清明冬至酒,醉倒东南西北人″。从南大街前店后厂的米酒作坊酿出的酒,色微黄、味甘美、浓郁、粘口。</h3><h3><br></h3><h3>还有那聚秀斋的传统名点如意糕,金橘饼、卷饼、酥饺等样样色香味美。</h3><h3><br></h3><h3>街中那用一炉一锅一木有浆泡出来的豌豆油货勺,那香脆可口的味道吃了还想吃。还有不尽如人意的那家李记小酒店。李老板为多赚钱,时不时会在酒里面渗水,喝得乏味的酒客不好直言,便编了一个故事,边喝边讲。说的是某年冬天,皇帝一时兴起,召慕能人进宫堆雪人。有位应征的李家公子,将维妙维肖的雪人塑在背阴处,皇帝观察多日不化,好不高兴,赏钱一千。第二年宫廷又令李家公子赴京堆雪人,然李子外出,李父只得替儿进京,李父将几蹲雪人堆在向阳处,雪人堆的的活灵活现,皇帝很高兴。可不几日太阳不出雪人全化了,结果李父遭到灌雪水的惩罚。李父被雪水灌的目瞪口呆,说:″这真是崽得钱爷喝水啊″!从此,李氏酒家再也不好在酒里掺水了。</h3> <h3>南大街开设了不少的夏布行,纸行和爆竹庄。万载的夏布,土纸和花炮久负盛名,对当地历史经济的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h3><h3><br></h3><h3>相传,万载当地的一位老板在参加一次江西省举办的对外展会过程中,他去澡堂沐浴时,被朝鲜来的一位客商用杭州坊上衣不声不响换走了他的白色的细纱夏布衫,在中外客商中成为了美谈。</h3> <h3>万载土纸(表芯纸)是当地土产三大宗之一,万载之富基于土产。以土产成土货,通行长江海上者,莫如表纸也。表芯纸除用于生活之需外,还生产有比微州宣纸只略差一筹的可供练习书写的白贡纸,重纸、毛边纸。凡练习书法者,必先购得以资临摹书写之用,到一定程度后方可在宣纸上走笔。</h3><h3><br></h3><h3>纸行里一行行码在一起的表芯纸,无论头印二印还是大剔,无一不渗透着纸棚工人"三年只睡两年床,两年要吃三年粮"的艰辛。清静时还似乎能听到隐隐约约的纸棚山歌声。</h3> <h3>"学上千般艺,莫学凳背企(当地方言"站”之意’"。说的是理发。民国初期,南大街的理发多为一人椅,再来之人则在旁边等候,或吸烟,或拉动吊在楼板下面的孔明扇,边煽风边乘凉边闲聊。对于出了名的师傅,手艺当然精通。刀功,剪功均非常娴熟。轻重快慢分外得当。推剪,打剪出的发型,平整顺溜不现凹凸。刀功上,手轻刀利,剃须干净,不伤皮肤。更为出色的几项让你击掌叫绝。</h3><h3><br></h3><h3>比如修脸时,他会用刀背在你的眼睫毛上轻轻震颤而过。让你有种麻麻的舒服感。他还会用刀锋在你的后脖颈上有节奏的震颤几个来回。然后从颈脖沿着背脊而下至背心坑再溜回来,让你有种被搔痒白快感。随后他会用一种特别的小刀,在你的耳边沿着耳壁上转那么几圈,让你既能体味从外到内,又从内耳到外耳的舒服感,还能顺带将耳屎掏了出来。可见"凳背技″的可贵之处。</h3> <h3>古城的后街是制伞业的聚集地,开有彭金娥的周正祥伞店,龙茂兴的兴泰伞店等几家。</h3><h3>制作油纸,油钉鞋的有唐元仕的合盛和等10家,生意当然兴隆。但也有例外,南大街就开有独家的"单记伞店″。比如雨天,特别是突然下大雨,行人躲在屋檐下避雨。急得回家的人定会进店买把伞尽快回家。这时卖伞,抬高点价钱也有人买。可是单记伞店却反其道而行之,每逢下雨,却降价优惠顾客,那些急着回家的人当然会立即购伞回家。那些不着急回家的人,见雨伞降价惠客,即使家中有伞也会欣然买它一把。</h3><h3>一天,伞店来了位着急的老人,对老板说他在街上丢了把雨伞,伞柄里藏着张经律师签字的遗嘱。问老板如何才能将伞找回来,老板动了脑子,立即在店门口挂出"以旧换新"的消息。三天后丢伞的老人终于找回了自己那把旧雨伞。从此伞店又多了项"以旧换新"的业务。油纸伞也能以旧换新,生意自然就兴隆了。</h3><h3>独特新颖的经营方式,带动并提升了南大街商业文化和商贸品味</h3> <h3>万载古城不仅商业繁华,而且人文荟萃。在这,我听到了一則"吃亏堂"的故事。说的是辛豫瞻,这位清朝乾隆元年出生,官至朝仪大夫。辛家祖屋也属前店后宅形制,临间店面31间。店后老屋坐西朝东,面向龙河,有厢房39间。辛豫瞻卸官回家后便在临街店铺经商,成了南大街商界首富。他平时告诫儿女及店员,做生意要讲诚信,不欺行霸市。对穷苦百姓要尽力周济。</h3><h3><br></h3><h3>相传某年某夜,一家人正准备吃团圆饭时,忽然间闯进几个靠"吃大户″的丏帮。领头的开口大叫:"辛老板,你上次欠我们的"数目″今天可有"?这时,辛老板的儿子明知是来诈钱的,正要发作驱赶时,辛豫瞻即时制止:"你们不必多嘴,我是欠他们一点″数目″,帐房,付给他们每人十两银子″。丐帮拿着银两走了。</h3><h3><br></h3><h3>可是离辛家店铺不远处的另一家商铺,因怕吃亏,得罪了他们,被丐帮将去世的老叫花的尸体放之门口,待初一大朝开门时,不但被诈走不少钱财,名声还受到了玷污。</h3><h3><br></h3><h3>春节过后"上七",辛豫瞻请工匠制作了牌匾,刻上"学吃亏"三个字,挂在辛家祖屋的门楣上。辛家的生意日益红火,一时"学吃亏",不吃亏传遍了南大街、河西街、以至县城里的各条街巷。"学吃亏"的丰富内涵无形间进入到了家规的范畴。据辛洪安先生说:不久,辛氏宗祠里挂出了"吃亏堂″的牌匾。因其家法严格,连外姓人都说:"不怕辛家祠堂爆竹响,就怕辛家祠堂板子响″。</h3> <h3>南大街不管是商人,还是住户,既不遗余力地追求商业利润,让古城的发展更繁荣鼎盛,也知道品味休闲娱乐。</h3><h3><br></h3><h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夏天,一到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店铺前的路边,常有人把凳子以至竹床搬过来,乘凉消夏。一边搧着扇子,一边谈天说地。时有争议更有笑声。他们用万载方言打讲呵天,引得路人带笑而过。摩肩接踵,嘻嘻哈哈。更有那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孩子,童心未泯的老人,以及那锦瑟年华,小家碧玉之人在窃窃私语。</h3> <h3>在这样一个烟雨濛濛的周末,在万载古城里面对这群鳞次栉比的建筑群,我仿佛听到了一个苍老质朴的声音,在对我娓娓道来千年万载所发生过的人与事。</h3><h3><br></h3><h3>这个周末,我来到了万载古城!</h3><h3><br></h3><h3>本文素材来自《智慧万载》客户端,巜万载发布》微信公众号和易定国先生的文稿,图片拍摄由李金华女士提供。在此深表谢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