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5月31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由镇安县城关小学承办的“南京市浦口区新纪小学与镇安县城关小学结对校本研修暨镇安县小学英语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共有四位优秀教师执教示范课:<br></h3><h3> 孙丽萍:浦口区优秀教研组长,浦口区骨干教师,所带领的英语团队屡次在区级质量调研中名列前茅,指导学生参加的英语竞赛活动屡获一等奖。孙老师执教的是译林版四上《Unit 7 How much 》(Story time)教学内容。</h3><h3> 黄小萍:浦口区新世纪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英语学科赛课一等奖获得者。浦口区教师发展中心特聘“讲师团”成员,兼职教研员。黄老师执教的是译林版六下《Festivals》(期末复习)。</h3><h3> 何云:浦口区新世纪小学教师发展处主任,江苏省书香家庭,南京市教学实验项目先进个人,浦口区2019年“十佳青年”,浦口区英语学科带头人,浦口区优秀青年教师,浦口区“十二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何老师执教的是陕旅版五下《Unit 8 Have a Good Habit》(Let’s talk)教学内容。</h3><h3> 王京: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王京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镇安县城关小学英语教研组组长,多次被评为镇安县优秀教师。王老师执教的也是陕旅版五下《Unit 8 Have a Good Habit》(Let’s talk)教学内容,与何云老师同课异构。</h3><h3>四节课具有以下共性特点:各环节目标具有可视化和检测性;教学的内容具有人文性和思维性;环节衔接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语言运用具有情境性和真实性;评价有融入性和价值导向性;板书设计具有过程性和支架性。异彩纷呈的四节课具有共性的同时各有千秋:</h3> <h3>孙丽萍老师执教的译林版四年级上册《Unit 7 How much 》(Story time) ,是以义卖为背景以购物为主题展开的多个角色、多轮对话的语篇;上课班级的学生是四年级下学期,使用的是陕旅版教材,对应本话题内容的素材分别是:陕旅版的三年级下册《Unit7 There is a TV》中涉及数字的学习、五年级上册《Unit6 How much is it?》以购物为主题、六年级上册《Unit6 A school sale》涉及义卖话题。一个分解在三个学段的素材,孙老师要在一个课时完成相关话题的教学,难度可想而知!
孙老师沉稳优雅,以生为本,剥茧抽丝,丝丝入扣。注重在任务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她的课有以下特点:
一、在热身中激活已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紧扣主题的数字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复习了数字,适度为新授做了铺垫,也舒缓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二、问题导学。思起于疑,孙老师通过What did you hear in this song?(引出数字复习)How much is it? /Where did I buy the cap?(引入义卖情境)/What do they sell?(引入对话)/Who comes to buy?(引入人物,转接对话)/How much is it(are they)?(推进对话)/How much money do they have?(价值判断)等等问题形成问题链,有效推进对话进程,不断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深刻性和想象能力。
三、任务驱动。孙老师通过Let’s guess(How much is it?/How much are they?/What else does Miss Li say?/Anything else?…) ,Look and say(看图学生词fan/socks/shoes umbrella等;内化对话内容),Watch and choose,Read and match(What would they like?/How much…?梳理对话),Read in roles,Act(巩固对话)等任务活动推进教学进程,学生在一个个目标明确、可检测的任务活动中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逐步运用对话,进而提高综合语用能力。
四、情境中建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言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离开了情景,语言就失去了意义。孙老师在对话时用大量图片创设除需要慈善救助的情境,激发学生慈善行为动机,再带入到charity sale场景,突破charity sale词汇教学难点,以这种大情境为背景,聚焦到义卖中的购物场景——引入文本对话——任务活动中深化理解文本对话——角色表演中体验对话——续编、演拓展对话,创造性的达成语用目标。
不成熟的建议如下,妥否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指出,在语言教育中语言学习的基本单位是语篇而不是单词、词语或句子。孙老师在呈现新知的时候可否通过插图或其它策略将语篇整体呈现之后再深入文本细节处理。
二、可否两个Reading time和Let’s say/ Watch and choose/Read in roles 等环节进行整合,压缩出时间在
“--We have twenty yuan,Miss Li.”“--Well done.”的对话之后增设“What will you do with this money?”环节,让课的层次更分明,也可以深化文本“charity sale”的价值取向。<br></h3> <h3>黄小萍老师执教的是译林版六下册《Festivals》(期末复习)。一般在英语公开课中少有人执教复习课,黄老师弥补了这一空白。在译林版中,这个复习主题可整合的教材有五年级上册《Unit8 At Christmas》、五年级下册《Unit7 Chinese festival》和六年级上册《Unit8 Chinese New Year》,而这一主题在陕旅版中涉及的教材内容是五年级下册《Unit3 Spring begins from March》中Let’s learn more板块中的“Think and discuss”“Listen and tick”练习内容。复习课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与提炼,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是学生获得系统提高的课型,面对差距这样大的教材,真为黄老师捏把汗!
课前黄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份译林版五年级下册的《Unit7 Chinese festival》,她的教学也是以该语篇为基础展开的。以优质复习课“兴趣、情境、能力”的三个特点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学习——对使用陕旅版的学生而言部分内容是新授)回忆、归纳、表达,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都得到提升。
一、热身中建构激励机制。问候之后黄老师建立分组PK的激励机制策略,植入Classroom roles的规条,为有效推进教学活动提供了保障。同时,通过Quick response,在词汇复习中圈画词汇中的字母巧妙呈现主题“Festival”,引起学生注意。在有趣的PK较量中开启了学习活动,并贯穿始终,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全体参与成为这节复习课最有效的保障。
二、在情境串联中活化复习内容。黄老师通过典型的Chinese festivals,western festivals,international festivals的画面、欢快的音乐、优美视频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在情境中对话,在对话中创造性运用语言。
三、在以学为中心的活动中提升综合能力。黄老师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What festivals do you know?—— What’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holiday)?——Design a new festival三个大板块为主线推进复习教学。每一个板块内容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难度,例如,在文本内容复习(学习)的时候黄老师通过三个特殊疑问句 When is … festival?What do people do at this festival? What do people eat at this festival?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分别通过三种不同的学习策略Watch and answer(视听中捕捉关键信息)/Listen, read and answer(听读中找答案)/Read in groups(自读第2\3段,划出关键词句。)完成文本内容的内化。再比如,在复习(对镇安的学生而言是生词)Dragon Boat Festival的时候,黄老师结合肢体和语言解释dragon,通过画面让学生意会Dragon Boat Festival和dragon boat races,结合实际对话:“There are some dragon boat races in Nanjing. Are there any dragon boat races in Zhen’an.”学生知道这项水上运动不适合镇安山区,立即回答“No.”这种结合实际的对话既激发了复习兴趣,活化复习内容,又检测出这个语言点的应用情况。
特别是在Design a new festival环节,黄老师先给出一个范例 Girl’s Day和开放度很大的语言支架
Our new festival is…
It’s in/on…
We/People can…
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创造出新的节日,然后把封面(课前发的)和书写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形成Our own festival book!学生新增的语言非常丰富,创造的Boys Day/Cake’s Day/
Mobile phone’s Day等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
透过黄老师的课,我们认识到复习不是简单重复,不是机械操练,不是大量做题,而是具有趣味性、思维性、人文性、创造性、实践性,与“我”联系紧密的主题活动!
四、在多种学习策略的运用中提升复习效益。黄老师除了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学习的时候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还有个最大的亮点是,随机生成的思维导图的运用,让Festivals的学习可视化、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板书的思维导图既是师生整理出来的复习成果,又使语言输出做到有序、言中有物的支架。
活动时间紧未能和黄老师进行深入交流,建议妥否请批评指正:
建议黄老师删除“holiday”相关内容,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可以让复习的主题Festivals更加聚焦、鲜明,环节过渡和对话语言更有逻辑性。压缩出来的时间可以让与节日相关的文化活动内容对话更充分,Design a new festival环节的小组展示也可以更充分;另一方面,作为译林版六年级下的复习课应该独立确立以“Holiday”为主题的复习课,因为该主题可整合的教材资源有:五年级上册《Unit7 At weekends》、六年级上册《Unit3 Holiday fun》、六年级下册《Unit7 Summer holiday plans》。<br></h3> <h3>何云老师和王京老师同课异构,执教的是陕旅版五年级下册《Unit 8 Have a Good Habit》(Let’s talk),本课教材是按照知识主线编写的,内容不够生动,语言不够真实,缺乏生活情趣,缺少认知挑战,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每一种教材面对不同地域和学情的时候都有局限性,正如刘道义老师所言,“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材,教师是学生的第一资源。”</h3><h3>何老师和王老师的教学充分发挥教师是第一资源的优势,对教材的情境、对话的内容、文本的插图等进行了有效完善和补充。尽管教学策略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h3><h3>一、热身导入意义深远。何老师以about me为引导,通过every day-read books/often-do sports/at weekends-help my students的对话,引入Mr He has some good habits.再播放自己精彩演唱英文歌曲的视频,既吸引学生注意,又可以切入话题,大量输入语言;王老师则生动表演出一个老师打喷嚏后,把擦鼻子的纸扔在地上,和学生进行如下对话:</h3><h3>Miss Wang:Do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me?</h3><h3>S:No.</h3><h3>Miss Wang:Why?</h3><h3>S:You litter on the floor.</h3><h3>Miss Wang:Oh,littering on the floor is a bad habit.</h3><h3>I should litter it in the bin.(把废纸拾起来扔进垃圾桶)Now do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me?</h3><h3>S:Yes.</h3><h3>…</h3><h3>真实的情境创设拉开了新课的序幕,在真实的对话中输入语言。</h3><h3>二、 教学的逻辑主线清晰。何老师沿着“about me--about you--about them”的主线展开对话,王老师沿着“at school--at home--in my English class”的主线展开对话,教师的逻辑主线特别清晰,为学生有逻辑地建构自己的主题对话提供了条件。</h3><h3>三、大量的教师语言输入为输出做足了铺垫。何老师是通过“猜一猜——视听确定猜想——说一说——补白文本对话”的策略整体呈现,内化文本内容;王老师采用每一个对话进行单独内化的方式,通过“read/listen--answer--act”活动内化文本。在此过程中何老师注重情境中自然融合学生语言,王老师注重渗透融入丰富的教师语言。大量的语言输入,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最重要的条件。</h3><h3>四、注重在真实情境中感知、理解、体验、运用语言。两位老师都通过老师或者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语言、运用语言,为将来在社会中进行真实、自然交际提供了条件。</h3><h3>五、注重通过英语课程学习实现育人功能。两位老师时时处处通过对话让学生甄别good habits or bad habits.引导学生向坏习惯行为表达歉意(I’m sorry.)或者提出建议(You’d better…)。最后何老师通过Good habits benefit for life.给出忠告;王老师通过四个学生熟悉的人物代表分享好习惯带来的益处,得出Good habits make a good life!的结论,水到渠成。</h3><h3>不成熟的建议如下,妥否希望大家指正:</h3><h3>一、何老师把“猜猜新老师的爱好”的视频放在“说说新老师”前面,让开课氛围更活跃,也可以使后面的Mr He’s good habits and bad habits承接得更紧密;王老师在给Chen Linxuan提改进建议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说的主动性。</h3><h3>二、如何将本课人物不确定(boy/girl/grandpa)、情境不完整(地点信息不确定)、对话不完整(仅仅呈现功能结构语句)的素材通过整合,创设更为聚焦于话题的情境,让对话的衔接、延展、转承更有逻辑性和趣味性?——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h3> <h3>如果说这四节课带给我们的是视听的盛宴,而作为四位老师面对这样的教学素材来说,是肯的硬骨头。他们从课型、教学设计的理念、学习策略的运用、文化信息的传播、思维品质的提升等各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再次表示感谢!</h3><h3>2019年5月31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