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六月的第一天,茶几上多了一小盒慕斯蛋糕和一个红包,红包上俊秀的文字是“恭喜你又毕业了!!!”。是啊,三年一轮回,一个轮回何止三岁?略显伤感的毕业季就这样被“六一”嬉戏了,时光是不是也该清浅了!</h1> <h1><font color="#010101"> 第二天,恰逢周日,但没有更多的狂喜与欣慰,也许是过往的忙碌和压抑都被习惯绑架继而麻木了,也或许是对一种清闲的渴求太深入骨髓,于是乎变得从未有过的坦然!难怪有人说,太忙或太闲都需要一个正当的出口去排解或接纳,所幸自己不悲也不喜,如此清浅最好。借着这份难得的闲适,我和同事们相约奔赴于正在进行考古挖掘的蒙姑镇段家坪子,这是一个因为白鹤滩电站蓄水而即将变成淹没区的地方,据之前的报道,今年3月就有相应省市县级的文物、文化等单位人员进驻该地组成考古队,并及时对该地的石板墓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作为文史教师,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更多史实是难能可贵的,更何况它就在我们家门口!在此感谢同事陈老师的提议和联络,使我们有幸亲临现场参观。</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沿途景致,最令人惊叹的是短期内巧家改革发展的加速度,因为昔日熟悉的建筑和生活气息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来来往往的各型工程车,和这满视野漫空游荡的浮尘,岁月的痕迹似乎完全被碾压,同时碾压的还有我的想象力!此刻,我真正理解了主任前几天的感慨:“回家,第一次找不到方向,看来是真的回不去了!”变化真的不能再大!快到目的地,原本想着越过了沿江移民区,错开了依山而建的高速路施工区,应该平静也平坦了吧?才不是呢,沟底的砂石料厂也毫不逊色正作业着呢,而看似悬在半山腰的挖机正迎面驶来,年轻的司机小伙探头望我们一眼就伸手示意我们往后倒车,好生霸道,我们只好倒车找宽敞地停放,改为步行前进,好在也剩下不远了,边走边向村民探路,顺便也把自己整个的交给大自然,回归的感觉真好! </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到达目的地,只见围院隔离门紧闭,旁边醒目的提示牌使院内更显神秘,因为太想知道里面的情况,同事们都踮起脚尖伸长脖颈往里张望,陈师电话联系后很快有工作人员来开门,但告诉我们快下班了,不方便进去参观,正当大家失望之余,一个高大魁梧的长者问我们怎么不早点来?发掘都接近尾声了!嘿嘿,转机来了,这不是前久巧家新闻报道中接受美女记者采访的考古专家吗?后经介绍他就是来自省考古院德高望重的康老师,当他听说我们都是来自巧家二中的历史教师后,立马做出了邀请的姿势示意我们赶紧进去,并说理解我们平时很忙,然后就领着我们到墓葬群发掘现场,一边介绍一边给我们解疑。</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康老介绍,据目前发掘的初步判断,这是青铜时代的石板墓葬,近千座的墓葬群构成了60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现场,而且大部分的古人遗骸都相对保存完好,应该是跟当地的干热气候和滤水性极强的砂质土壤有很大关系。前期的发掘工作主要是完善提取和保存文物与考古资料,也是对白鹤滩水电站蓄水淹没区的古墓群进行抢救性的考古清理,对今后研究金沙江流域古墓葬及历史提供考古依据。</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听着讲解我们跟随康老来到了墓葬群的东边,这也是整个墓葬最密集之地,只见大小各异的长方形墓坑甚是密集,其间还有未被清理的少量石板墓和大个的圆形陶罐,据说,圆形的陶罐是用来葬小孩的,区别于遗骨旁边用来陪葬的小陶杯,看来对生命的敬畏古已有之,且不分长幼大小!放眼望去,所有墓坑都有一个共同点: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排开而葬,错落有致!走近一处正在清理的石板墓,清晰可见墓主人完整的骨架,甚至是整齐而大颗的牙齿。征得康老同意,我们拾起旁边的工具体验了一把这非同寻常的挖掘工作,一凿一刷都小心翼翼,生怕弄到遗骨,这活看似慢条斯理,可不多会儿就觉得大小腿不争气,眼睛也开始背叛了,真的不容易。</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来到一墓坑前,小杨老师不禁伸展双臂想以此丈量墓主人的身高,康老见状忙说他们身高普遍都高的啊!在一完整墓前,同事忍不住发表见解:“看这墓主人牙齿体大完整,这应该是个青壮年吧?”康老说“也不一定哦,古时候的人寿命都相对短些,牙齿完整人已故也有可能的,还有初步分析这个墓葬群应该不是本土原住民,可能是从北方迁徙过来的游牧民族”。哎,长见识了!那么问题又来了,他们怎么跨江过来的?他们吃什么?那时候金沙江长什么样呢?在墓葬群周边是不是还有他们的生活区呢?这些等等问题也许都是完善后续考古工作才能解答的吧,所以看似枯燥的前期发掘工作,将为后续的多方研究和佐证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的,历史的厚重不仅仅是简单解答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它还可以引申现在,串联过往,从生物链到食物链等等各领域研究,史学的价值无可估量!</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到下班时间了,工人都相继离场休整用餐,但和善的康老仍旧兴致勃勃的把我们领到西边继续参观。东西两边间隔不是十分明显,也没有明确的划分,但相比东边而言,西边的墓群显得零散,也明显少了很多,走在大大小小的方正板块和横平竖直的连接通道上,有种穿越的感觉,这不忽然听到同事惊呼“啊,古城墙!”,没等我们大多数人反应过来,康老已认真给以否定,镇定下来的我们似乎才从穿越中陡然醒来,这就是身临其境跟间接了解最大的不同吧!通过那一小锄一小铲甚至是一颗一粒的剥土清理,一层层下去要多少个相似动作的重复,才会有如此古城墙般存在的错觉!参观了西南边未清理出来的遗骨形态,我们发现部分墓主人的遗骨姿态跟我们平常认知中的伸展平直不太一样,大家都一致认为是后期地质塌陷变化引起的,但康老解释说并不一定,在他们以往的发掘中,就发现古代的葬法很多样,有的就是躯干高于头部埋葬,有的是故意弯曲腿脚埋葬,有的是半靠埋葬,甚至坐立、平趴的都有,所有原始埋葬习俗呈现的姿态跟后期地质塌陷引起的变化是有本质区别的,通过发掘清理也不难界定。所以,烈日下一掏一刷的坚守都是值得敬畏和尊重的!</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考虑到正值饭点,我们不便过多缠住康老,都不谋而合提议离场了,康老进到小棚里背上他的双肩包和我们一起离开,出得门来大家才想起还未跟康老合影留念呢!于是康老又挥手示意我们进场拍照,总算没留下遗憾了,再次出门来,康老又跟我们一一握手道别,还不忘叮嘱我们下次一定要早些去现场,因为之前在场内参观时他曾告诉我们,接下来就在县城附近还有两处抢救性的发掘,提醒我们多关注相关报道。感谢这位五十多岁的考古人士,有着长者的和善,专业者的敬业和机智,我们受益匪浅,包括史学相关和关于做人,谢谢您在我们前行的路上指引一程!</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离开发掘现场,我们相约蒙姑古镇,这个于我并不陌生甚至有几分熟悉的地方,虽不是本地人,但在童年的记忆里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重来几次都不厌倦!在这里,肃穆的爱国名将张开儒塑像及其故居,以及略有历史韵味的部分老街建筑,都是值得我们敬仰和膜拜的,蒙姑的历史还不止这些,人杰地灵也并非浪得虚名。当然,来到蒙姑,四季常有的臭豆腐也是必点菜品,真的很蒙姑!</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大半天清浅的时光都在跟历史打交道,也许现代得太久了,借助历史,我们会更加清醒和珍惜!回程,火辣辣的太阳无比炽热,但内心是愉悦的。</font></h1> <h1></h1> <h1><p></p><p></p><p></p><p></p></h1><h1><font color="#010101"> 后记:我们每天仰望星空,俯瞰大地,在三点一线的固化空间奔波忙碌,生命不息,运行不止!或把持三尺之地勤耕不辍,或精练三寸不烂之舌麻利生花;或穿梭于人潮拥挤的街道,或驻足于琳琅满目的商区;或几小老友齐聚欢畅,或夜深孤灯独享寂寥!匆忙让生活变得有序,但也让我们丧失了更多思考的自由,失去了更多与外界的联络与交流。人生也因为很多的来不及让你在忽然间感受着老去的匆忙,譬如父亲额头的老年斑,母亲颤巍巍弯曲的双腿,亦或是久不见的高龄长辈变得矮小而佝偻着慢慢挪动的背影!触动心灵的一瞬,奔涌的清流顷刻间就模糊视线!除了自责和怨怒,剩下更多是无奈,偶或想起自己,我们,最终会走向哪儿?如若老去又会栖息于何处!也许,你从未怠慢过生活,但岁月仍旧如梭。</font></h1><p></p><p></p><p></p><p></p> <h1><p></p><p></p><p></p></h1><h1>照片拍摄:郑光旺老师、吴顺福老师。</h1><p></p><p></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