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国人的闯红灯现象近年来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张老师就是其中一个。这不,在今天的课堂上,张老师就特意给孩子们讲了一下闯红灯为代表的日常生活中的交通规则问题。</h3><h3> 下班后,张老师去接在另一个学校上学的儿子。很远,儿子看见了车就往这边跑来。上车后,儿子调皮地拍了一下爸爸的肩膀,说:“老爸,你知道我今天的英语测验考了多少分吗?”看着儿子这么高兴的样子,张老师猜想一定考得不错:“90分。”“100分!”儿子眉飞色舞地说。“是吗?那得和你妈商量祝贺你。”</h3><h3> “谢谢老爸!这次考试就我一个满分呢!要不是我同桌告诉我那个单词的意思,我也得不了满分。我得谢谢她才行。”</h3><h3> “嗯?你的满分有水分啊!”张老师皱起了眉头。</h3><h3> “老爸,我知道考试不能作弊。可是这就是一次小测验。况且我同桌的成绩可从来没考过我。”儿子满脸的委屈。</h3><h3> 张老师没有说话。他看着儿子满脸委屈的样子,似乎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又联想到刚刚给自己班里开的班会,觉得应该找个良好的机会让孩子接受教育。</h3><h3> 张老师开着车继续向前走着!突然,一个骑电动车的老人从人行道直接斜插进机动车道,吓得张老师一脚把车踩死。儿子则大声呵斥:“你这人怎么开车的?不遵守交通规则吗?”</h3><h3> 张老师听到“规则”这两个字,觉得机会来了。说:“这个老人并不是想自杀。要不是我们的车刹车及时,后果将不可设想。他也不是不遵守交通规则,可是平时没有觉得是什么大事。可是我们不刹车呢?你现在再想想你的测验,那是小事吗?”</h3><h3> 孩子看了一下张老师,没有说话。张老师继续说:“很多的人间悲剧都是由不遵守规则造成的。你觉得你的这次小测验是小事,可是它的性质是恶劣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你懂了吗?”</h3><h3> “奥,我懂了。爸爸,你放心吧,以后我会注意的。”</h3> <h3> 规则的产生来自于人类对集体的认知,来自于对公共利益的尊重,因此规则是对人有利的,但绝不仅是于私有利的。规则摈弃了人性中的狭隘与丑陋,它在极力弘扬着平等与无私。在美国把华为纳入制裁名单,要求各国不向华为提供技术与设备的事件中,这不就是鼓吹平等与尊重的美国大行自私自利的行为吗?在华为公司要求美国交出证据时,美国却什么也拿不出来。世界秩序与规则呢?贸易秩序与规则呢?我们能够预测,不久的将来美国这种无视规则的行为必将受到严厉的回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也许仅有几百年的小美国是不明白的。</h3><h3> 大家还记得十一年前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吗?在地震过后的残垣断壁中,每一个生命都在死亡的边缘苦苦地挣扎。当救援队开始工作时,所有的人都会为他们让路,自动形成一条条的生命通道。在这样的时刻,没有任何一条明文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但生命中最闪光的利他精神却自动地使人们在这样的时刻达成共识,于是规则形成了。文明带来了规则,善良与无私孕育其中,规则自然而生,幸福自然而生。</h3><h3>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受教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父母的种种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教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孩子的主要的学习方式。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都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因此父母应懂得规则。若自己无法分辨是非,则孩子如何能够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如何辨别: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h3><h3> 那么,这个孩子在考试的时候为什么这样做呢?很大程度上,和周围的环境及自身有关。六年级的孩子,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与价值取向,但有时候,这种判断与取向往往会出现偏颇,这时,就需要家长来引领。如今,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一些走捷径、不顾规则的现象。如随意穿马路、通过耍阴谋达到自己的目的,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捞到一些好处,等等。还有,个人的功利心在作怪,他认为只要一个单词,就会取得优异成绩。在看一眼和得满分的诱惑下,他选择了不恰当的方式。</h3><h3> </h3> <h3>我的建议:</h3><h3> 案例中的张老师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当孩子在规则面前出现问题的时候,他采取了生动的教育方式,使孩子明辩了是非。作为一名六年级学生的家长,当孩子在生活中出现了不守规则的情况,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h3><h3> 第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规则意识,家长首先应该调适自己的行为,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生活当中,要让孩子体验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好处。外出逛街、旅游,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都是让孩子感受规则的“好教材”。乘上公交车,看到信号灯,可以让孩子了解交通规则。观光旅游,可以让孩子知道“七不”规范,家长在外出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处处守秩序,爱花木,孩子一定也会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即使在家,也能让孩子感受尊老爱幼的道德规则,大人之间谦恭礼让,尊敬长辈,孩子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h3><h3> 第二,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一定的规范态度,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不要嘲笑和责怪他,可以帮助孩子寻找原因,和孩子共同解决问题。当孩子竞选班干部落选了,要帮助孩子分析落选的原因,今后如何改进,而不是教孩子如何拉选票,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与别人竞争。对于孩子的良好行为应适时地给予肯定,用身体表达情感,一个吻,一个拥抱,拍拍他;或是口头的赞美,“你真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写得真认真!”“你做得很优秀!”“谢谢你把玩具收拾好了。”“好乖,我叫你一声你就过来了。”这些赞美本身就清楚地告诉孩子,什么是爸妈所希望的“好行为”。</h3><h3> 第三,家长应该以孩子伙伴的行为,与孩子探讨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家长不要用居高临下的语气说话,要允许孩子犯错,事后再和孩子商讨。这样既尊重了孩子,使他容易接受你的看法,又收到了指导教育的效果。</h3><h3> 规则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期、反复的引导。只要家长能持之以恒,一定能使孩子将各种规则化为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使孩子顺利地融入社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