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创作/欣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摘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 / 网络</p><p><br></p> <h3> 翻看着北平解放的老照片,再看看《北京的黎明》记载着具有中国历史翻天复地变化。同时也蕴含着老一辈革命艰辛的历程。一句习主席的话响在耳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历经革命史的画卷仿佛就在眼前。</h3> <h3> 北平和平解放正式谈判先后进行三次。第一次是1948年12月中旬;第二次是1949年1月6日一一10日;第三次是1949年1月14日至17日。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入城接管防务至此,北平宣告和平解放。</h3> <h3> 北平的和平解放是震动中外的伟大历史事件,它胜利结束了平津战役。达到了歼灭和改编华北国民党军52万多人的预期目的。解放了华北地区,它创造的解放国民党军队的“北平方式“成为后来解放湖南、四川、新疆、云南的范例。它使驰名世界的文化古都北平免于战火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新中国的定都北平奠定了基础。</h3> <h3> 翻阅《北京的黎明》的目录,映入眼帘的《御河桥二号大楼》一一杨纪洪。勾起我对祖国那段坎坷历史的丝丝缕缕的情感,对父亲点点滴滴的思念,也为父亲能为中国历史上的记载添上实录的几笔而自豪。</h3> <h3> 我的父亲杨纪洪生于1922年2月12日于辽宁。十二岁时随兄在北京读书,毕业于北京蒙藏学校,毕业后工作在华北总部做傅作义下属的后勤工作,是联谊社的会计。主要负责傅部外来客人的招待工作。</h3><h3> 解放后仍在市府总务处所属的交际科工作。1951年流放到黑龙江兴凯湖农场,1968年秋下放到嫩北农场,同年十一月来到嫩江县海江乡,在农村一呆就是十六年。直到1980年父亲平反后又回到嫩北农场,这时父亲已年过花甲。父亲虽然已远离政务。但对祖国的日益发展真是倍加关注,每天听新闻、看报纸是他每日的大餐。1984年秋《北京晚报》刊登征集北京解放前后的史实。父亲看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提笔写下《御河桥二号大楼》。</h3><h3> 手稿寄出后,经过几个月的校对、核实。(因为是写历史事实的,内容里的人物事件等细节都需要一一核实,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构)于1985年春天编辑部寄来了一本书一一《北京的黎明》,同书还寄有稿费大约三十几元。记得父亲老泪纵横情绪激动,双手颤抖着从邮递员手中接过书然后交给妈妈说:”发表了、发表了…我还是有点用的”。那天晚上妈妈晚餐中做了几个小菜,为父亲老有所用小庆了一下。总之,看到父亲高兴我们也跟着高兴。</h3> <h3> 父亲为北平这座文化古城的和平解放虽然没能做到轰轰烈烈的大贡献,但也正像父亲在文中所说的那样:起了螺丝钉的作用。也为新中国解放史上增添了笔墨,使后人更能深刻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h3><h3> 父亲的一身正气为我们后代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北京的黎明》让我们更深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更加爱我们的祖国。让我们后人在华夏盛世的今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