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冈上村月池熊氏家族简谱(下)

太极马

<h3>  可点开放大这张照片,第三房中的第七个儿子辉祖下面的第八个儿子就是祖父育鏊(字季贞)。</h3> <h3>   三、 育字辈诸公</h3><h3> 文化现象,说到底是经济现象,月池熊氏繁衍到位字辈,家族经商有成,经济财力雄厚,加上在位字辈禧祖手上又建立了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一一“心远堂”,熊氏让子孙读书成人的夙愿,由于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得以实现。因此,到育字辈以后,熊氏子弟读书求学,已蔚然成风,并且出了一些著名人物。除了先前已经介绍过的育钖和元锷以外,在这里谨介绍两位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是熊育锽(1877一1927),辉祖六子(是我们祖父的六哥,江西大衎哥的祖父,大衎哥是熊氏家族中和我们还保持着联系的一位亲属)。青年时期弃学就商,任江西首富周扶九所办“裕厚昌钱庄”经理,曾联络商界名人组织南昌总商会并任协理。1909年(宣统元年)当选为江西咨议局议员,次年向巡抚建议设立江西医学堂,自认监督并到上海延请日本籍医生南亚雄,上海名医王若仪,王若严来校任教,为江西医学校创设之始。民国时期,任江西盐局局长,北京参议院议员,江西南浔铁路坐办,江西银行副行长等职。熊育锽的孙子熊大衎在这里我也给大家介绍一下,大衎哥,他在文革前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在合并到武大),毕业后一直从事水利建设方面的工作,高级工程师。大衎哥不仅事业有成,也是我们熊家孝敬老人的榜样。我母亲生前在武汉,他经常专程从南昌来汉探望,并且在我回江西的时候,也约我一起去看望在江西的姑姑(亚平的母亲),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熊氏族人敬老爱老的优良品质,他的这种孝悌精神对我的影响也很大。 </h3><h3> 下面要着重介绍的就是我们的祖父,熊育鏊,字季贞,(1881?一1939?)祖父去世的比较早,他的生卒年,由于五叔他们当时年纪都还小,所以记得也不是很准确。但根据其他事件的推断,相差不会很大。抗战开始后,侵华日军飞机轰炸南昌,炸弹落在离祖父住处不远的地方,当场就把祖父从床上震落到地上,突发心脏病,撒手人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真是罄竹难书,使无数家庭家破人亡;国仇家恨,我们永世不能忘。</h3><h3> 祖父的父亲去世的也比较早(这是从祖父所写吊唁七哥的文章中得知),从小受他七哥元锷的影响比较大(祖父是老八),在七哥元锷去世后,他和严复也经常有书信往来(由于篇幅所限,在此省略),应该也是一位比较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祖父和七哥的感情非常深厚,这从他在七哥去世后写的吊唁文章中就可看出来,特别是文章后半部分,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元锷去世后祖父就承担起了抚养其遗腹子振濂的重任。</h3><h3> 终其祖父一生,虽然他没有在社会上担任什么职务,但是对自己的庄园还是营造得很好的,是一位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对子女的要求也比较严格,</h3><h3>据五叔说,他们小时候都挺怕父亲的。 </h3><h3> 下面是我们在去重建后的月池熊氏庄园采访冈上小学原校长熊华盛老人的时候,他给我们介绍的关于祖父庄园的一些情况(解放前,他曾亲眼见过祖父的庄园)。</h3><h3> “八爷庄园属于农田庄,位于芦王殿后背,离月池村大庄园2华里(因祖父排行老八,当时月池大庄园已无地可盖房),庄主月池人,名叫熊八爷。庄园田园风光,八爷携同全家大小,坐庄生息。房屋两栋,三进半,杂屋十余间;主屋白墙灰瓦,徽派建筑,古意盎然。古宅上下两层,长方形建筑,设计新颖。正屋前厅挂着一对宫灯,上方条桌,摆放着古玩字画,两旁各摆放一溜老式雕花太师椅。楼上设有木栏走廊,走廊与大门之间是天井,老宅结构基本与月池庄园房屋相似,楼上的房间为少爷书房和小姐绣房。庄园外两侧各有一排小屋专供伙计(长工)居住,放些农家工具等。庄园外三侧,山竹环抱,庄后有一十余亩水塘(太平湖),自养家鱼,水边养鸭,养猪,种茭笋,湖的四周有百亩双季稻水田,真正是鱼米之庄。庄园正大门广场开阔,左右有两颗百年罗汉松,苍松挺拔,四季长青;数棵银杏树,结出的白果,常年造福于四邻八村的人们,常供肺痨病人做药。八爷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农场、休闲、养生兼顾的福地。”</h3> <h3>  这是祖父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旁边奶奶手中抱着的就是六叔,小女孩是小姑姑,站着的男孩是五叔。背景是一片竹林,可能就是在庄园附近照的。照片的时间估计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照片中的祖父体态偏胖,但是很有豪气,像位僧人;祖母身材苗条,面容秀丽端庄,这时的她,已是八个孩子的母亲了。</h3><h3> </h3> <h3>这是八爷庄后面的池塘,如果没估计错误的话这就是太平湖(摄于1999年)。</h3> <h3>  熊觉如及母亲、爱人1999年在八爷庄上附近向当地乡亲询访其祖父庄园当年的情况。</h3> <h3>这是祖父为纪念他七哥熊元锷写的一篇文章。</h3> <h3>  附:熊育鏊《先兄季廉先生行略》</h3><h3> ——选自《散原精舍文集》</h3> <h3>这是修复前月池熊氏庄园仅存的乌纱门原貌(整个庄园都已毁于战火),以及(下图)当时月池熊氏庄园整个的分布简图。</h3> <h3>1999年,乌纱门修复前,熊觉如、俞霖琴在此留影。</h3> <h3> 第六章 修复月池 承优创新</h3><h3> 一、第一期修复工程</h3><h3><br></h3><h3> “ 冈上有个教授村",“南昌有个人才村”,这是1995年3月21日和5月3日《南昌晚报》两篇报道的标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多次发表关于南昌县冈上镇月池熊村尚学重教,人才辈出的报道。例如:</h3><h3> “今日心远更迷人”(刋于1991年2月2日巜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五版)</h3><h3> “ 文风余韵长,月池教授村”(刋于2000年3月27日,《南昌晚报》第一版。)</h3><h3>………………</h3><h3>在这里只是列举一、二,报刊发表的多篇报道,都是围绕着月池村“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这个主题的,据目前不完全统计,月池熊村迄今已培育出了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以及副县级以上的干部共约300余人,一个小小的自然村,居然出了这么多高级科教人才,实属罕见。</h3><h3> 为了弘扬月池村尚学重教的优良传统,为了挖掘月池村这一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并把它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中共南昌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对月池熊村进行修复,并于2002年5月10日以南办字(2002)17号文发出了巜关于成立南昌县冈上镇月池熊氏教授村修复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通知内容省略)</h3><h3> 与此同时,按照南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成立了由熊氏子弟组成的南昌县冈上镇月池熊氏教授村修复工作顾问委员会,顾委会主任为熊大阅,成员有熊正伯,熊大梵,熊光建等十二人。</h3><h3> 修复第一期工程2002年五月中旬动工,至八月底顺利竣工,历时三个半月。第一期工程项目有池塘,乌纱门,古井及新建“教授村”大碑石等。从乌沙门往西行约30米处树立有一块大碑石,南面刻有“教授村”三个大字,北面刻有以中共南昌县委、南昌县人民政府落款的“月池村碑”(见下图),村碑全文如下:</h3><h3> “月池村,亦称月池熊家,因村前池塘似半月而得名,更有池北弦缀七个扁鼓形石鼎,蕴“七星伴月”之意。明末清初,先祖经豫章迁此肇基,历400年繁衍立派,遂成冈上月池、兴农及广福下坊三支,乃本县望族。昔时,月池水滢潆洁美,长年不涸;才子山逶迤蜿蜒,松樟长绿。村中明清建筑,气势恢宏。然日军侵华,毁于兵燹,殊为痛哉。</h3><h3> 月池村素以尚学重教称誉乡间。先人世昌,乃一贫儒,淳厚好学,创私塾,开学馆,化育乡邻,相沿成习。后辈子孙继而开“心远学堂”,设“心远教育基金”,奖掖族中有成子弟,故有清一代入仕者众。其曾孙育钖,元锷秉祖先尚学家风,承严复革新师训,报科教救国之志,兴办心远小学,心远中学,心远大学,开江西近代教育之先河;时与天津南开、湖南民德同列国中私立名校。虽战火烽烟几经迁徙,但心远益坚,办学不缀。其后熊氏后裔走出月池,多有建树。于今4000余人在外创业,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勘察大师、教授、副教授300余名,博士、硕士40余名,县处级及以上干部130名,成为闻</h3><h3>名遐迩的“教授村"、“人才村”。</h3><h3> 月池文韵代代传,七星人才辈辈出。为弘扬月池尚学重教之传统,践行科教兴国之战略,乃重修月池,树此碑铭激励后人。”</h3><h3> 月池村第一期修复工程竣工后,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使熊氏的后人能够找到自己的根基,并且有一处凭吊先人的地方(村内有熊育钖的一座铜像)。</h3><h3> 2002年9月5日,月池村第一期修复工程举行竣工典礼,熊氏子弟、熊大惠之子、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熊光楷上将携夫人回家乡出席了典礼。另外,还有南京军区,省军区和省人民检察院等领导陪同参加,并摄影留念,江西省、市报纸与电视台均分别作了有关月池教授村的报道。</h3><h3> 根据当时《江西日报》的记者采访冈上镇党委书记李家跃的报道获悉,整个教授村一期修复工程预计六十万元,在修复时已得到海内外捐款50余万。</h3><h3> 修复“教授村”是要给海内外月池的熊族子弟一个家,一个精神的家园。要通过“教授村”把月池熊族遵师尚学,勤奋刻苦,诚实守信,孝悌爱老以及不怕吃亏等优秀品德传播出去。</h3><h3><br></h3><h3><br></h3> <h3>一期工程完工后,乌纱门以新的外观树立在原地。并有“重修乌纱门记”镌刻在石板上,并镶嵌在乌纱门的一侧墙面上。</h3> <h3>  以下三张摄于2004年,一期工程完工后的模样。</h3> <h3>熊莉茹在重修的乌纱门旁留影(摄于2004.10.)。</h3> <h3>修复工程前所照(1999年)。</h3> <h3> 二、第二期修复工程</h3><h3> 相比较第一期,第二期月池熊村的修复工程则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在2017年清明期间去的时候,月池熊村二期修复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整个修复工程已初见雏形。当我们2019年清明再去的时候,二期工程已全部完工。整个月池熊村满目青葱翠绿,白墙黛瓦、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月池熊村村史馆掩映在枝繁叶茂的樟树林中,非常气派和漂亮;绿茵茵的草地上,平铺着很多用大理石制作的厚重的翻开书页,上面镌刻记录了熊家的家训,古井的历史,熊家三字经等等;老的月池熊村虽然已经消失,但新的月池熊村却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看着碧波荡漾的月池水,闻着阵阵扑鼻而来的樟木清香,感到自己又置身在月照樟林古,池连草色青的环境中,使人流连忘返。感谢冈上乡政府和南昌县政府,克服各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两千多万元,把月池熊村打造成为了一个旅游和人文教育兼顾的完美景观。</h3> <h3>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月池熊氏子弟熊光楷上将也在此种下了一棵树,名为将军树(摄于2017年)。</h3> <h3>如今的月池熊村已成为“乡村振兴讲习所讲堂”,和“江西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当地政府对月池熊氏家族的评价很高,这对熊家的后人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作为熊氏家族的后人,应该继承和弘扬祖辈们的光荣传统,勤奋好学,在不同的岗位为国家建功立业,不负先辈和人民的期望。</h3> <h3>始建于明代的月池古井。</h3> <h3>古井的历史。</h3> <h3>乌纱门在原址修建,仿古亭式建筑,比原乌纱门增宽三米,气势较为壮观。这是今年(2O19)清明期间,我们一行五人去参观月池熊村时留下的纪念照。从左至右,我的南昌表姐熊竹筠,我的先生罗胜利,在南昌的熊氏亲属、堂哥熊大衎,大姑姑的儿子周亚平。</h3> <h3>香樟林的由来。</h3> <h3>镶嵌在乌纱门一侧墙面的“重修乌纱门记”以及修建单位等。</h3> <h3>(摄于2017年清明期间)</h3> <h3>第一次和大衎哥合影。</h3> <h3>“教授村”的大碑石从村里面移到了村口,更醒目、更方便参观者寻找。</h3> <h3>月池熊氏家风家规。</h3> <h3>解说者罗胜利,纠正一个口误,不是上冈镇,是冈上镇。</h3> <h3> 第 七 章 人 物 篇 </h3><h3> 现今月池教授村高科技人才已超过300人,如计入华字辈(正、大、光、华、道、德、仁、义),</h3><h3>则大于此数。熊氏子弟崇尚科技,所学专业,以工科为最多,其次是理、医、财经、农、文科等。</h3><h3> 我在此谨介绍几位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其他的如大家想看的话可以在《南昌月池熊氏教授村志》里面看到。</h3><h3> </h3><h3> 正 字 辈</h3><h3> 熊正琦</h3><h3> 熊正琦(1882一1938),字慕韩,育镐次子(熊大缜之父),19岁为秀才,21岁中举人。中举后曾在心远学堂就学,后入马相伯在上海创办的震旦学院学习(复旦大学前身)。1905年以后,入清政府度支部(前身为户部)为主事,1909年,奉派为“安徽省清理财政副监理官"(四品),清理核算全省财政收支,并首次编制全省财政预算。民国元年(1912)被北京财政部派为“安徽省财政副特派员”,次年,任安徽省国税厅筹备处长。以后,曾任吉林省财政厅厅长,1915年,任全国烟酒事务署副署长,1917年任众议院议员,1932年任财政部盐务稽查核署秘书。</h3><h3> 熊柏畦</h3><h3> 熊柏畦,(1903一1990),谱名正涛、振涛,元锽子(大衎哥的父亲),毕业于心远小学、心远中学,后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解放前曾任江西省政府科员、秘书;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与其堂兄正潜(茂畦)合作,在南昌市首办光明电影院。解放后任上海28业余中学教师。攻诗词,著有《杜甫绝句注释》《唐人绝句800首》、巜宋八大家词选》、《新千家诗》,均正式出版。</h3><h3> 熊振濂 </h3><h3> 熊振濂(1906一1985),谱名正濂,字泰畦,元锷子。出生时父亲已去世。母夏静贞乃名门闺秀,工诗书。振濂聪颖,从母学,并得叔父元鏊(字季贞、即我的祖父)及舅父夏敬观(名教育家,曾任复旦大学校长)教诲。1911一1921年间,严复致育钖近百余信中经常问及振濂学习和成长事,体现严复对遗孤的关爱。及长, 振濂毕业于南昌二中,入上海复旦大学商科,曾受教于邵力子、沈钧儒等名师。约于1926年毕业,后返赣工作,历任南昌市财政局局长,江西省政府秘书,江西裕民银行总稽核,江西省银行副总经理。振濂在江西银行界工作20余年,为改进及完善江西银行稽核制度,擘划发展江西金融事业,诸多建树。1949年移居香港,在港曾从事商贸活动,1985年卒。</h3><h3> 下面要着重介绍的是正字辈中熊育鏊的子女们,也就是我的伯伯、父亲及叔叔和姑姑们。(为了区别于其他两大房,第三大房正字辈的全部用振字代替正字)。先按照年龄做一排序如下:</h3><h3> 熊振芗(女、1900一1958)</h3><h3> 熊振湜(1918一1940?)</h3><h3> 熊振澍(1920一1940?)</h3><h3> 熊振浦(1922一?)</h3><h3> 熊振波(1924一1975)</h3><h3> 熊振本(女、1925一2017)</h3><h3> 熊振渭(1932一现健在)</h3><h3> 熊振源(女、1934一2014)</h3><h3> 熊振溱(1936一2017)</h3><h3> 排序在第一位的熊振芗是父辈同父异母的姐姐,由于去世的比较早,她的孙辈对她的生平了解的也不是很多。第二位熊振湜是祖父的长子,也是熊家的骄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霸型的人物,特别会读书,“是个天才”(五叔语),父亲在世时也常提起过他,懂得八国文字;可惜天妒英才,抗战时期逃难到吉安的时候,感染了伤寒,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极差,不治而亡。去世后,当时的报纸还破例刊登了他去世的消息。二伯熊振澍读书虽没有大伯那么出色,但也很优秀,不幸的是和大伯同时感染了伤寒,两个人年纪轻轻就先后去世,三伯熊振浦在抗战时期出去当兵,之后就杳无音讯,一去无回,生死不明。这三位伯伯都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和任何遗物,很遗憾。注:他们的生卒年因为时间已经比较久远,加之父辈中知情人也都先后离世,所以以上三位伯伯的生卒年只是在五叔回忆的基础上推算出来的一个大概的年份,特此注明。</h3><h3> 除了以上四位子女,熊育鏊还育有其他五位子女(按年龄顺序排),即:我的父亲熊振波、熊振本(大姑姑)、熊振渭(五叔)、熊振源(小姑姑)、熊振溱(六叔)。</h3><h3> </h3><h3> </h3><h3> </h3><h3><br></h3><h3> </h3><h3> </h3> <h3> 这张照片中,坐在中间的那位中年妇女就是熊育鏊的长女熊振芗。后面那位戴帽子的青年男子是她的儿子陈庆麟,他和我父亲同年,两人虽然隔了一辈,但却感情甚好,情同兄弟。</h3> <h3> 熊振波(1924一1975),育鏊四子,早年在心远小学,心远中学读书,抗战时期,曾在吉安国立13中就读。后考入南昌大学外语系学习。40年代末由于在学校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后赋闲在家。解放后,学校对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的学生发出通知,一律都可以回校恢复学籍,复又返校,直至毕业。在校读书期间,曾担任学生会主席的工作。毕业后留校任教,抗美援朝将结束时,曾作为江西省唯一的一名翻译赴朝鲜板门店,参加停战谈判的翻译工作。1954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调到当时的武汉华中师范学院(现改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任教,随即被单位选派到北师大进修,回校后继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副教授职称。1970至1973年曾下放到洪湖农村(五.七战士)劳动,后于1973年二月回校。</h3> <h3> 熊振本(1925一2017),育鏊二女,早年就读心远小学、心远中学。</h3><h3>曾就读南昌财经学校(校名不详)</h3><h3>1962年前在万安水电站工作。</h3><h3>62年至70年在井冈山垦殖场工作。</h3><h3>70年至72年在井冈山机械厂工作。</h3><h3>72年至80年在吉安江西电视机厂工作。</h3><h3>80年后退体,在职时主要从事财务工作。</h3><h3>2017年9月23日6时40分在吉安去世,享年92岁。</h3> <p class="ql-block">  熊振渭,1932年2月9日生,育鏊五子,1950年以前,在心远小学,心远中学上学。 1950年12月,在心远中学上高三时正值抗美援朝,响应学校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第一批军队干部学校学员。</p><p class="ql-block"> 1950.12一1958.5 装甲兵干部部任免处工作(中尉军衔)。</p><p class="ql-block"> 1958一1959 转业到天津市一机局党委宣传部和天津市机械工业研究所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9.8—1961.9 在天津市委党校学习。</p><p class="ql-block"> 1961.9—1983年 在天津市机械工业研究所做党务工作,后任天津市一机局党校教员。</p><p class="ql-block"> 1983—1990 天津市电机公司宣传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1990—1992 天津市一机局宣传部工作,职称为高级政工师。</p><p class="ql-block"> 1992年退休。</p> <h3>  熊振源(1934—2014),育鏊三女,1951年以前,心远中学上学。1951年参军,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习。毕业后曾在北京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和解放军第370医院任内科军医,1989年退休,团职军医。(在部队工作期间姑姑积极肯干,追求进步,曾数次提出入党申请,但因为成份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退休后对党的感情仍然不减,继续要求入党,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编者语)</h3> <h3>  熊振溱(1936—2017),育鏊六子,曾在心远中学读书,后考入北京石油学院学习。1960年前后回到武汉四哥处,在中学教书。一辈子辛勤耕耘,教书育人,直至退休,职称是高级教师。</h3> <h3>  以下是熊家后人纪念父、母的两篇文章。</h3> <h3> 我 的 母 亲</h3><h3> 周 亚 平</h3><h3> (熊振本之子)</h3><h3> </h3><h3> </h3><h3> </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我们的母亲至今已走过92个春夏秋冬,经历了人生最跌宕起伏的92个年头。这期间,她有过开心幸福的微笑,也经受过最无端的屈辱,满目无奈的眼泪。</h3><h3> 岁月消耗了她的容颜,却埋没不了她的善良。我们的母亲,是一位最伟大的母亲!</h3><h3> 母亲养育我们4个子女。回顾这一路的风雨,我们有过挖野菜填饥的困苦,有过上山砍柴摘粽叶卖钱的囧境。文革中父母双双遭摧残进了“牛棚”,但本就十分弱小的母亲却坚强地挺了过来。即便在最无助的日子里,也不忘教育子女做一个正直的人,在最严历的时刻,设法呼唤远在东北的奶奶来照顾她的四个未成年子女。</h3><h3> 子女们一个个上山下乡,她与那个时期所有的母亲一样,舍尽自己作出最大努力,希望改善子女们那怕一点点经济状况。恢复高考,她又以自己最丰厚的经历,说服鼓励已有一份工作的子女们参加这难得的一博,为子女们塑造一个全新的成长轨迹。</h3><h3> 她给了子女们最健康的身体,她给了子女建全的情躁:好好做事,规矩做人,历经多少风雨,现都完美为人。母亲把她那从小养成的慈祥善良,一一传给了她的子女。</h3><h3> 在我记忆中,母亲最高兴最快乐的时刻,是她得知子女们每一个进步的时候。恋爱结婚生子,奖励评级升迁,我们也总在第一时间向母亲汇报,与母亲共享。每逢春节,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子女带着一家团聚在母亲身边时,抱着孙辈重孙辈的母亲,更是幸福地快乐地把我们放到了一边。今天,花甲上下的我们都已子孙传承,但我们在母亲面前却永远是孩子。不论天南地北,母亲,是我们凝聚的不动基石。</h3><h3> 望着母亲根根白发,望着母亲年迈久病瘦弱的脸庞,从母亲近似痴呆迷糊的眼神中,我读到的却是永远的慈祥,是永远对子女的痛爱。母亲老了,母亲病了,但母亲即使在昏迷中,也能清楚辩别出子女的呼唤一一她心里装有的,永远是不能割舍的骨肉。</h3><h3> 母亲伟大。母亲伟大就在于她永远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子女,就在于不论子女远在天涯海角,她却总是装在自己心里。</h3><h3> </h3><h3> 2017.8.7.</h3><h3> </h3><h3> </h3> <h3> 写 在 父 亲 节</h3><h3> 熊 莉 茹</h3><h3> (熊振波之女) </h3><h3> 一转眼,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四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却还清晰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h3><h3> 父亲一生乐观豁达,为人谦和,在家里很少见到他发脾气,家庭氛围和睦、温馨,在我印象里父母很少为家庭</h3><h3>琐事争吵或红过脸。教育我们,他时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可能当不了你们的良师,但可以成为你们的益友。”我们有什么心里话和想法也很愿意跟父亲说,就像知心朋友一样,无话不谈。</h3><h3> 在教书育人方面,父亲是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他也没有太多的业余爱好,有时间就经常是伏案看书、备课,家里一个大书架上大部分都是父亲教学用的参考书以及专业方面的书籍,很少有其他的杂书。曾经见到过父亲有一把二胡,但是也从未见他拉过。父亲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人,在世时,就经常说:“等到退休以后,有生之年把自己多年教学所积累下来的经验编写成书,以供后人学习、借鉴。"对待他的学生也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结下了很多忘年交。正是父亲这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专业精益求精的精神,他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和同事们的遵重。</h3><h3> 父爱如山,父亲用他的言行为这句话作了最好的诠释。那还是在我下放农村插队的时候,因家庭问题,迟迟未能招工回城,一个人留在小队里。父亲非常挂念,到了学校放暑假的时候,他放弃休息,到我插队的地方帮我烧火、做饭、打扫稻场。炎炎烈日下,他带着草帽,穿着短裤,躬着腰双手拿着一把大的竹笤帚,一下一下的扫稻场,清瘦的背影,至今都不曾忘记,它巳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这是一位教大学的父亲啊!但是他的背影,就和一位农民一样。这是让我终身难忘的父亲的背影。早年,为了哥哥能考上一所好一点的高中,放弃了系里为他安排的暑期到鸡公山疗养的机会,炎热的夏天,又没电扇,父亲搧着扇子辅导哥哥复习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后来哥哥终于如愿以偿的考上了一所心仪的高中。</h3><h3> 在父亲身上我看到了熊氏族人传承已久的许多优秀品质,勤奋、朴实、忍耐、谦和等等,这是一脉相承的,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适逢我为月池熊村熊氏家族编写的“简谱”也已接近尾声,这是我为发扬光大熊氏族人的优良传统所尽的一点绵薄之力,也是熊氏后人应该做的事情,父亲在天之灵若有知,也会感到很欣慰吧!</h3><h3> 亲爱的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h3><h3><br></h3><h3> 2019.6.于武汉</h3><h3> </h3><h3> </h3> <h3> 大 字 辈</h3> <h3>  按照族谱的排序,正字辈后面就是大字辈(正、大、光、华、道、德、仁、义),在大字辈中,也有许多杰出的和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值得我们纪念、书写,在这里谨就一位英烈作一详细介绍,因为他实在是熊氏家族中大字辈的杰出代表。</h3><h3> 熊 大 缜</h3><h3> 熊大缜(1913—1939),又名大正,正琦(慕韩)5子,育镐孙。1931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系高材生,尤长于实验,所研制的“赤内光线照象”因其不易被散射,故可应用于远距离及光线不定时拍照,军事侦察上极有价值。1937年毕业留校任助教。“七.七”事变后,在天津帮助清华大学物理系叶企荪教授办理清华大学留守事宜。</h3><h3> 1937年,清华已派其到德国留学,但他放弃出国机会,推迟婚期,毅然投笔从戎。1938年四月,经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人叶企孙教授与孙鲁(大缜清华同学)介绍,通过党在北平的秘密工作人员黄浩,与党的“平津保交通站”负责人、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张珍引荐,到冀中参加抗日工作。先到冀中军区印刷所任所长,同年七月任命为冀中军区供给部长,兼技术研究社社长,与研究社成员李广倍、江德熙、张放等一道,研制成功高级烈性黄色炸药,制造出手榴弹,地雷等武器,多次炸毁敌人火车,受到军区首长聂荣臻同志的高度赞扬。他还为军区购买、运输了大批医药、器械、电子元件等物资,对冀中抗战做出了贡献。</h3><h3> 1939年,党内开展肃反,组织上怀疑他是特务,被捕押。经严审误定为“国特”,1939年七月,因日军扫荡,机关转移,途中被处决。</h3><h3> 1983年,此案经河北省委认真复查定为冤案,1986年八月,河北省委为大缜一案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按因公牺牲对待。</h3><h3> 1987年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叶企荪教授文章,其中详细介绍了大缜的抗日事迹。最后,清华大学立碑,纪念清华大学的杰出英烈,上镌30人名字,大缜为其中之一。<br></h3><h3> 另:新华网2015年12月7日发表了一条消息:“抗日英烈熊大缜纪念碑在上海福寿园海港陵园揭幕”</h3> <h3> 现摘录其内容如下:“纪念碑项目发起人,历史文化学者、记录片独立导演刘深先生表示,大缜先烈的英魂漂泊了76年,终于魂安于此。熊大缜在参加八路军之后,为了不连累亲友,化名熊大正,告诉世人,过去的清华才子,大缜已经不存在了,抗日战场上多了一个叫大正的战士,他用26岁的热血青春,堂堂正正的书写了大正两个字。”</h3><h3> “苍天有正道,人间有真情,熊大正的卓越贡献和爱国情操感染着人们,为了纪念他,福寿园海港陵园设计建造了熊大缜纪念碑,把熊大缜背后的事迹展现给更多的人,让这段尘封的历史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深思。”</h3> <h3> 光 字 辈</h3><h3> 熊光楷,1939年三月生,大惠次子,正谳次孙。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解放军外语专科学校(后改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英语本科毕业。1960年在中国驻东德大使馆武官处任翻译,1976年在驻西德大使馆任副武官,1981年在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深造,1982年后在总参二部任副处长,副部长。1988年九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同年任总参二部部长,1992年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1994年七月晋升为中将。1996年一月起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任中国国际战略会会长,国防大学兼职教授,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博导)。</h3><h3> 2000年晋升为上将,是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h3> <h3>  由于篇幅所限及《南昌月池熊氏教授村志》在介绍人物时,截止到光字辈,所以光字辈后面的熊氏族人就有待于收到人物资料后再补叙。在访问月池村附近居住的熊华盛(原冈上小学副校长)的时候,他曾说过,只要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熊氏家族后人都可以进入月池熊村人物谱。</h3><h3> </h3> <h3>  以下是熊家人(熊育鏊子、女及孙辈)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这仅限于熊莉茹一处的,如果大家有早期奶奶和其他父辈的早期照片也可以发到群里,作为资料保存下来)。</h3> <h3> 这是目前收集到的奶奶解放后的唯一一张照片,1975年和五叔一家在天津合影。</h3><h3> 奶奶这一生很不容易,抗战之前,爷爷还在世的时候,奶奶过的还是比较安定的生活。抗战爆发后由于爷爷的过早去世,生活的重担就压在奶奶一人身上了。带着八个子女四处逃难,颠沛流离,食不果腹,两个大儿子因在外逃难时染上伤寒,不治去世,更让她痛不欲生。从此,信奉佛教,在佛国世界寻求一丝安慰。解放后,又由于当时的政策和政治运动,奶奶的生活也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中还曾下放到湖北的监利县劳动,后因为年纪大了才被接回武汉。父亲去世后,五叔把奶奶接到了天津,在天津得到了五叔、五婶及小和、小东他们一家的悉心照顾,特别是晓东、小和他们中午放学回来还主动为奶奶做饭,侍奉老人(因五叔他们中午都在单位,回不来),很懂事又孝敬的两个孙子,奶奶当时想必也感到很欣慰了吧。在天津,奶奶度过了她生命中最后的几年,1978年在天津病逝。奶奶的姓名及生卒年:葛佩兰 1897年—1978年。</h3><h3><br></h3><h3><br></h3> <h3>  这是父亲年轻时的一组照片,上图为1945年,与同父异母姐姐的儿子合影照,两个人虽隔着辈,但年龄相同,感情甚好,情同兄弟。中间左边的一张是父亲在读南昌大学时候的照片,中间右边的一张是父亲在吉安青原山国立13中读书时所照,虽然头像有点模糊,但上方青原山三个字很清楚。下方一张也是父亲在50年代初所照。</h3> <h3>  这是1951年前后,熊振波在南昌大学担任学生会主席期间,在一次会议上致词时所摄(照片背景徽章上的弧形字是:青年团结起来,向持久和平前进,徽章下方的横字是:世界民主青年联盟)。</h3> <h3>  这是很珍贵的一组照片,上方兄妹四人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机缘巧合,都相遇在北京,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纪念照。下左和下右就是五叔和小姑姑在当兵不久后所拍下的,小姑当时正在第四军医大学学习,寄给我母亲的一张照片。</h3> <h3>  这组照片的历史也很久了,上方那张照片是父亲才从朝鲜战场上返回国内和五叔在北京的一张合影,两人都穿着军装,看起来挺精神的。中左图是我的父母和亚平的父母及我和哥哥在南昌八一革命大学所照。中右图是我们全家和姨妈、表姐。母亲才从南昌八一革命大学调到武汉,时间大概在1959年左右。下图是四位孩子在1958年六月1号(南昌)所照,依次是,我哥哥、亚平、我和建平(亚平和建平是大姑姑的两个儿子)。</h3> <h3>五叔一家摄于1967年左右。</h3> <h3>  这组照片的上图,是熊莉茹1973年暑期去井冈山大姑那儿和大姑姑及四个子女的合影。下左图是大姑姑四个孩子的合影,摄于1966年,下右图是姑姑的二儿子和三儿子(周建平、周伟平),时间与上图同期。</h3> <h3>这是1974年春节,父亲他们五兄妹、还有我母亲和六婶,小东(五叔的孩子)、小明、小青(六叔的孩子)、秋林(大姑姑的女儿)及我和哥哥在武汉长江大桥下的一张合影。</h3> <h3>从左至右,熊小明抱着他的女儿,我母亲,朱红(小明的爱人),熊小青,时间在1990年左右。</h3> <h3>时间在2000年左右。</h3> <h3>  坐着的三位老人,左起依次是六婶,小姑姑,我母亲;站着的,左起第一人我表姐,戴希慧、熊莉茹、戴希文、六叔、熊静(熊觉如的女儿)俞霖琴(熊觉如的爱人),希文、希慧是襄阳小姑姑的儿女。时间同上。</h3> <h3>这张照片是熊莉茹今年五月份到天津去看望五叔的时候照的(2019.5),坐着的左边第一人是熊莉茹的先生罗胜利,她的左边是五叔,五婶。后面站着的左起第一人是熊小东的爱人刘辉,依次熊小和的爱人孙海明,小东的女儿熊楠,小和,小东。</h3> <h3>时间同上。左边第一人是晓东,右边第一人是小和。</h3> <h3>右边第一人是小和的女儿熊晨,时间同上。</h3> <h3>  “月池熊村熊氏家族简谱"到此就告一段落了,一部家族史也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的。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月池熊村能够保存到现在,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族人祥和安定的生活在一个村子里,大家互相走动,你来我往,和睦相处,过年过节热热闹闹,那该多好啊!”</h3><h3> 值得欣慰的是重新修建的月池熊氏教授村,又给了熊氏后人一个新的家园,聊以抚慰熊氏后人的这份思乡之情。那幺,就让我们有空常回去看看吧,不忘故土,不忘历史,不忘列祖列宗,爱家、爱乡、爱国,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做贡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