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远去的童年

江山

<h3>童年――</h3><h3>是爸妈年轻时忙碌的身影,</h3><h3>是孩子们欢乐无忧的记忆。</h3><h3>童年――</h3><h3>是七彩的梦,</h3><h3>是温馨的</h3><h3>充满爱的摇篮。</h3><h3>童年――</h3><h3>是爸爸带我晨起耕读的勤劳,</h3><h3>是妈妈为我们起早贪黑</h3><h3>缝补洗涮</h3><h3>田园采栽的汗水……</h3><h3>而今,</h3><h3>岁月流逝、斗转星移,</h3><h3>童年,</h3><h3>只能在依稀的回忆中找寻。</h3><h3>爸爸,</h3><h3>却时常再现于我思念的梦里,</h3><h3>在我梦不见时</h3><h3>迷茫的泪眼里……</h3><h3>童年――</h3><h3>在父母渐行渐远的身影里,</h3><h3>在我年届花甲、鬓染霜秋、历经沧桑的容颜里……</h3><h3><br></h3><h3>――2019年6月1日</h3><h3><br></h3><h3><br></h3><h3><br></h3> <h3>童年是父亲温暖的怀抱、有力的臂膀,</h3><h3>是父母的爱为我们撑起这个家。</h3><h3><br></h3> <h3>母亲十余岁就会纳鞋底、绣鞋垫,解放战争支前的物资中就有她的功劳。1958年还参加过家乡的农业生产及兴修水利的劳动,1959年來东北学徒从事中医药工作;1942年父亲的童年在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兵连祸结的硝烟里,在武安人闯关东逃难的人群里,是武安前辈们遍及东北三省大大小小的药铺解救乡亲们于危难之际。</h3> <p class="ql-block">1964年兄妹俩的衣服、帽子都是爷爷回老家从邯郸、天津买回来的,在我小学时期直至更早的记忆中县城当地的百货商店还没有见到卖成衣的。上学后过年时,爷爷会給三元、多时五元买鞭炮。按规矩初一早上要給爷爷拜年、跪地扣头!爷爷会給五元压岁钱,这在当时已是不小的收入了,😄我大都用來买画本图书了!平日里爷爷书桌上罐头、糕点不断,哈哈😄经常叫“大孙子給我扫扫地”、“给我抗抗脚、捏捏腿”,然后赏食每次一块……</p> <h3>生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百日时的样子😄,那一年在国营八一铁矿卫生所工作的父亲,腊月里走了几十里路,扛着一家一户、一碗一簸拼凑送予的四五十斤小米带回了我们母子俩特需的口粮。感恩父母!🙏️感恩在那饥荒的年代自己舍不得吃却省下来送给我们食粮的好人🙏️🙏️!!</h3> <p class="ql-block">上小学时每年的运动会都要白布衫、蓝裤子、白鞋,鞋子是我曾用白粉笔涂抹过的,五年级才五块钱买到双白鞋;衣裤是妈妈剪裁后用几个晚上坐在缝纫机前赶制出来的。小学毕业那年父亲从北京又给我带回一双白色的回力鞋、蓝色的卡上衣,这在当时也是第一次感到很时髦、很奢侈了……</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学费是三块钱,凭困难申请、街道证明还有减免的。</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曾跟着爷爷、父亲出去往诊,看到过父亲工作的诊室总是围着一屋子的人,家里也经常是求医问药者不断。那时候在我的眼里,爸爸是我崇拜的了不起的人!平凡却敬业、济民、受人尊重……</p><p class="ql-block">夏天,母亲曾为我们用小苏达、山楂片或乌梅、白糖自制酸梅汤解暑。那是物资匮乏的年代,但至今感觉还是酸甜😄好喝、回味绵长……</p> <h3>还记得小时候我们过生日时,妈妈会为我们煮鸡蛋。五六岁时有一次妈妈给我一毛五分钱和茶缸让我去冰棍厂竟然能买回五只冰棍,这就是我们这代人奢侈的童年,没有过多的奢求却至今感觉幸福、温暖、知足……</h3> <h3>哈哈😄顽劣的神态、笨儿头,长大也是个淘气的坏蛋!记得1969年一个夏天的中午,政府接送朝鲜代表团的几辆解放碑汽车停放在招待所门前。🤑️我见没人就站到踏板上好奇的把倒车镜掰了下来玩儿了一年……</h3><h3>哈哈😄小时候家里的蛋糕、罐头不少,給爷爷干活经常有犒劳。弟弟小我七岁,每次有点小毛病就有理由吃罐头,爸爸说😄你怎么吃了罐头就啥毛病都没了?!</h3> <p class="ql-block">1966年六一儿童节文教幼儿园合影。</p> <h3>1974年我的小学毕业照,毕业证上的单人头像是有一天爷爷带我去照相馆照的。</h3> <h3>小时候父母天天下班开会,身为长子、长兄三年级开始放学就去托儿所背弟弟妹妹回家,然后烧火做饭、喂鸡鸭、担水(之前爷爷曾雇担水工一毛五一挑买竹牌,14岁时爷爷特意给我打了只维多锣〖比一般水桶矮、可能是俄语音译詞〗让我担水)。晚上有时帮妈妈洗衣服搓衣板,夏天三点半就被爸爸叫起跟着去种地、锄草、秋收……</h3><h3>这一经历也锻炼了我们这代人勤俭、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倔犟品性及生活态度。</h3> <h3>政府红楼围墙里、银行外围墙下、医院的后院、日伪飞机场西面,曾留下勤劳的父亲带我起早贪黑躬耕的汗水💦……</h3><h3>大豆、玉米、豆角、茄子、土豆,加上前后园子的各种蔬菜自给自足😄,我的童年全家人的餐桌是丰盛的!</h3> <h3>建于1957年的街里二百商店,相邻建筑是妈妈工作抓药的国药店、道对面是副食商店,我小时候去幼儿园路过的地方,老建筑都不复存在了!</h3> <h3>日伪时期的飞机场✈️小黄楼(我小学三年级的教室✍️),旁边还有两栋青砖平房(一栋是我们一二年级的教室,一栋是政府招待所),道北是一趟机修库(后改做俱乐部,1969年珍宝岛战斗英雄孙玉国曾在此作报告,最前面台沿边露着脑袋的是一脸懵懂的我😄。再后又改为政府招待所)。</h3><h3>一个地方的老建筑就是这个地方的活历史,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人们追寻过去记忆的情感的家园,应该修缮保留。遗憾的是――在所谓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历史与岁月的演进中被拆除、逐渐消失、灭迹于后人的视野与记忆中……</h3> <p class="ql-block">1974年7月小学毕业证上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75年初中照片。谨此纪念我远去的六一儿童节。注:后三张老建筑照片于网上搜集、引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