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惠风和畅

<h3>  六月精阳踌躇志 正逢岁岁荷香日</h3> <h3>  人生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从古代到现在都是人生的喜事。古时读书人没有“高考”,仅凭“一篇文章定终身”,他们为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梦,在“科举考试”的独木桥上拼命拥挤。“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这是每一位心怀“学而优则仕”伟大梦想的读书人一致的理想与毕生追求。</h3><h3> </h3> <h3> 唐代孟郊历经数年拼搏,46岁时进士及第,兴奋之余挥毫而就《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登科后喜形于色的情态跃然纸上,千年的时光过去了,但诗人这份高中后的激动至今读起来令人心生无限感慨。1911年,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的破灭,在中国延续了长达千年的科举制度也随之宣告消亡,而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以试取材,以学取人的选材制度——高考。</h3> <h3>  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他和同学们集体背诵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奋发向上,继往开来。每每重温那段光辉岁月,不禁心涌澎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响彻耳畔“……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h3> <h3>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一百年前,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的中的发问,至今仍然振聋发聩。这是一个时代的青春宣言,更是无数爱国者的毕生追求。</h3> <h3>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学习生涯确定了他政治抱负和革命理想。 可以说“一师”决定了毛泽东,甚至中国革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有理想,国家才会有希望。 他后来于1925年创作了《沁园春·长沙》,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h3><h3>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h3><h3>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h3><h3><br></h3> <h3>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这一天,57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走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由于报考人数过多,国民经济也刚开始恢复,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最终,27万年轻人在第二年的春天,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h3> <h3>  1982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志气高昂的他,在志愿表上填了北京大学,不过遗憾的是他当时的数学只考了1分。次年高考,他的数学也只考了19分,不甘心的马云选择了“第三战”。这第三次高考,他的数学终于考到了79分。但遗憾的是,他的总分与本科线还是差5分。不知道是不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由于同专业招生人数未满,马云最终进入了杭州师范学院本科,被调剂进入外语专业。这段不同寻常的高考之路成就了今天的马云,创造出别样的中国。</h3> <h3>  又是一年高考时,鲤鱼龙门万里程。</h3> <h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花朵的绽放总是经历了千番锤炼打磨,在物转星移的荏苒时光里,终会挣脱冰冷的悬崖,拥有属于自己的蔚然季节。</h3><h3>  当蝴蝶的触角轻敲花蕊,当精灵的羽翼滑过粉瓣,娇涩的双眼睁开,蓓蕾如破茧一般发出清脆的声响。听,这是花朵幸福的微笑,是漫长等待过后最好的回应。</h3><h3>  绽放的鲜花都异样美丽,努力过的人就一定能获得成功。</h3><h3>  生命在山谷中清灵回响,你听见了吗?那是花开的声音。</h3> <h3>  值此2019高考之际,作此美篇献给每一位我辉县学子,祝愿他们:</h3><h3> 《鲤鱼跳龙门》</h3><h3> 莘莘学子苦耕耘,夜寐夙兴敢比拼。<br></h3><h3> 跳过龙门欢庆日,出笼囚鸟放歌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