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之飞天

村夫草堂

<h3>图为敦煌莫高窟第96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h3><h3><br></h3><h3>什么是敦煌? 东汉应邵注《汉书》中,释“敦煌”之名:敦,大也;煌,盛也。</h3><h3><br></h3><h3>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石窟,以莫高窟最为著名,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莫高窟至今仍保留有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个朝代的洞窟490多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像2000多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h3><h3><br></h3><h3>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 画。敦煌壁画生动地在洞窟内,表现出了从十六国到元朝不同时代的审美、宗教信仰、文化等面貌,为现代人了解古代文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h3><h3><br></h3><h3>而敦煌飞天就是浩瀚星辰文化宝库的其中之一。可以说,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仙女,人们就会想到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h3> <h3>图为敦煌月牙泉</h3><h3><br></h3><h3>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向北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门关,向南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丝绸之路分途南北的两线交汇在名为“敦煌”的地方。东西商贾、南北僧众,在这里休憩往来,带来了贸易的繁盛,也种下了西来佛国的因缘。</h3> <h3>图为敦煌莫高窟夜景</h3><h3><br></h3><h3>敦煌莫高窟座落在中国西北甘肃省敦煌市东南二十五公里处,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敦煌莫高窟与泰山、长城、故宫、秦陵兵马俑等,一起作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h3><br></h3><h3>公元366年的时候,有一个和尚叫乐僔,从中原云游到了现在敦煌鸣沙山的东麓,他往东一看,金光万道,这是个好地方。这里有山有水、有绿洲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间,我如果在这儿修行参禅肯定很好,所以他就在这开了第一个洞。后来第二个和尚叫法良,也过来。正因为这两个和尚来开了两个洞,从此以后年年开窟,开了1000年。</h3> <h3>图为《说法图》288窟</h3><h3><br></h3><h3>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包括榆林窟,东、西千佛洞)壁画大体可分为七类:</h3><h3><br></h3><h3>1、佛像画</h3><h3><br></h3><h3>描写佛教崇拜的各种神像,如佛、菩萨、天龙八部等,大部分画在塑绘结合的说法图中。</h3><h3><br></h3> <h3></h3><h3>图为北魏《鹿王本生图》</h3><h3><br></h3><h3>《鹿王本生图》是莫高窟第257窟壁画的主要题材,创作于北魏。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同类题材中保存最为完整、最完美的连环画和最具代表性的壁画之一。(故事画)</h3><h3><br></h3><h3>2、故事画</h3><h3><br></h3><h3> 依据佛经所写的独立连环画。依照内容又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佛传故事,描写神化了的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蹟,如北周290窟六条并列的佛传故事,长达25公尺,前后八十多个画面连贯一气;另一类是本生故事,描写释迦牟尼前世的各种捨身救渡众生的善行。如九色鹿捨己救人、萨捶捨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等。还有一类是因缘故事,描写佛陀度化众生的连环故事壁画,如沙弥守戒自杀、五百强盗成佛等。</h3> <h3>图为《阿弥陀经经变图》 莫高窟第220窟 </h3><h3><br></h3><h3>3、经变画</h3><h3><br></h3><h3>这是将艰深难懂的佛经文字,以图像的方式呈现以动人心,进而产生信仰,即是经变画之所由。如阿弥陀经经变图、观无量寿经变图、维摩诘经变等。</h3><h3><br></h3> <h3>图为《 张骞出使西域图》,莫高窟第323窟。<br></h3><h3><br></h3><h3>4、佛教史迹画<br></h3><h3><br></h3><h3>描写佛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佛教圣地和灵应的故事。如张骞出使西域图。</h3><h3> </h3> <h3>图片为《供养人画像》 莫高窟第12窟<br></h3><h3><br></h3><h3>5、供养人画像<br></h3><h3><br></h3><h3>所谓的供养人指的是:各时代出资建造石窟的人称为供养人。洞窟中通常也将之绘入壁画中,早期供养人的画像,多为小身,画于说法图下。各时代供养人都是当时真实生活的人物,上自帝王后妃、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僕役侍从等皆有。</h3><h3><br></h3><h3>6、传统神话</h3><h3><br></h3><h3> </h3><h3>原始氏族社会的神话题材随著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融合进入了石窟,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等。</h3><h3><br></h3><h3> </h3><h3>7、装饰图案</h3> <h3>图为新中国1952年7月1日发行的邮票:伟大的祖国(第一组)敦煌壁画第三枚邮票唐.飞天</h3><h3><br></h3><h3>“飞天”一词,最早见于东魏成书的《洛阳伽蓝记 》。书中记载:“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nbsp;</h3><h3>天,在佛教概念中,不仅指天国、天宫,还是对神的尊称,如吉祥天、三十三天等。因此,汉译佛经,用“飞天”两字很贴切。它专指天宫中的供养天人和礼佛、乐舞的天人。</h3><h3>飞天的形象来自印度神话中的乾闼婆和紧那罗。乾闼婆是诸天伎人,随逐诸天,为诸天作乐;紧那罗为天乐神,为天上能歌善舞者。与乾闼婆形影不离,是恩爱的夫妻。</h3><h3>作为古印度神话中能歌善舞的天人,乾闼婆和紧那罗也被吸收进佛教系统。随着佛教艺术审美和创作的需要,他们的职能逐渐混为一体,形象也不断演化,最终合为一体,成为体态俏丽,持乐歌舞,翱翔天空的飞天。</h3><h3><br></h3><h3>飞天是佛教造型艺术。由于它的题材、表现方式具有很高的艺术情趣,所以世代相传,为人们所喜爱,以至超出佛教的意义,而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h3><h3><br></h3><h3>自佛教传入敦煌,开凿敦煌石窟起,飞天就是画师们着力创作的形象,成为佛国天宫中的最活跃的精灵,其创作与敦煌石窟的开凿相始相终。</h3><h3><br></h3><h3>佛经中虽提及飞天,但并未对其形象有生动具体的描述,这给古代画师们的创作留下了广阔空间。画师们大胆地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让飞天拥有了仕女们姣好的面容,曼妙的身姿。借衣裙和飘带显示空间和飞舞,画面更具天宫仙境的神秘之感,使艺术境界得到升华。</h3><h3><br></h3><h3>此外,按佛经所示,飞天的职能有三:一是礼拜供奉;二为散花施香;三为歌舞伎乐。这三项职能本来毫无情节可言,但为了显示对佛的崇敬与供养,古代匠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入许多现实世界中的因素,将这个毫无情节可言的题材表现得琳漓尽致,并逐渐形成完善的程序。</h3> <h3>图为敦煌最早的飞天(北凉 莫高窟268窟 西壁龛上)</h3><h3><br></h3><h3>飞天有头光,上身袒裸,披上巾,系长裙,赤足。身形粗壮,“U”字形身姿,造型朴拙,色彩厚重 。</h3> <h3>图为中国人民邮政于1978年8月26日发行的特种邮票(小型张)——飞天(壁画)</h3><h3><br></h3><h3>画家们把飞天凌空飞舞的动态进行夸张变形处理,使之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他们用装饰边框来分割飞天各自的位置,形成固定的程序。虽窄狭,但却给人一种天宫妙境的美感。</h3> <h3>图为:敦煌莫高窟第158窟飞天(二)</h3><h3><br></h3><h3>飞天共三身,位于西壁裟罗树间菩萨列像上方的南、中、北侧。飞天或口吹横笛,或捧持花盘,或手持璎珞。衣带附随祥云翻飞飘逸,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各飞天右侧更有衔花的大雁。</h3><h3><br></h3><h3>158窟是莫高窟中唐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也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中唐在敦煌历史上是吐蕃占领时期,158窟为吐蕃统治时期所凿。吐蕃人崇尚佛教,故而敦煌的汉唐文化和佛教寺院都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吐蕃人崇信密教,因此壁画内容中密宗图像骤增,相对来说飞天在壁画中所占的比重显著减少。158窟是中唐时期绘有飞天的重点洞窟。</h3><h3><br></h3><h3>中国飞天造型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就是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飞天从印度传到中国,在经过一千多年的衍变发展后,形成了中国的特色。敦煌飞天中国化的过程,我们大致分为早、中、盛、晚四个时期。</h3> <h3>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是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的。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由于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变化,姿态意境、风格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h3><h3><br></h3><h3>唐代是敦煌飞天的鼎盛时期,敦煌飞天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h3><h3><br></h3><h3>唐代大诗人李白咏赞敦煌飞天仙女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h3> <h3>今天,敦煌飞天的形象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了。据说,在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总计有4500余身。</h3><h3><br></h3><h3>飞天是由古印度神话与婆罗门教中的乾闼婆(天歌神)和紧那罗(天乐神)演变而来。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夫妻,后来被佛教所吸收。</h3><h3><br></h3><h3>随着佛教理论及艺术创作的发展需要,由原来古印度佛教中的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逐渐演化为中国佛教的眉目清秀、体态优美的天人飞仙了。</h3> <h3>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br></h3><h3><br></h3><h3>敦煌早期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北魏时期飞天所画的范围已扩大到说法图中和佛龛内两侧。</h3> <h3>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敦煌飞天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云而不依靠云,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h3> <h3>图为中国人民邮政于1987年5月20日发行的特种邮票《敦煌壁画》(第一组)第四枚北魏.飞天</h3><h3><br></h3><h3>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或者说四个时期。</h3><h3><br></h3><h3>第一时期,是开始阶段。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h3><h3>大约17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h3><h3><br></h3><h3>最具有北魏风格的飞天,是画在第254窟北壁的《尸毗王本生》故事画上方的两身飞天和第260窟北壁后部说法图上方的两身飞天。这四身飞天的突出特点是:头有圆光,戴印度式五珠宝冠,脸型修长,因变色原因,成为白鼻梁,白眼圈,为小字脸。上体半裸,腿部修长,成大开口“U”字形。衣裙飘曳,巾带飞舞,横空而飞,四周天花飞落。虽然飞天的肉体与飘带已变色,但衣裙飘带的晕染和线条十分清晰,飞天的飞势动态有力,姿势自如优美。</h3><h3><br></h3><h3>在北魏石窟中,窟顶、龛内和壁上的说法图、故事画中,几乎随处可见飞天的形象,数量颇多。画面上飞天凭借着轻盈、优美的动态和飞扬、舒展的飘带,在空中翩翩起舞,活泼自如,极富美感。</h3> <h3>图为莫高窟第302窟 隋代 南壁前部说法图中C字形飞天形象</h3><h3><br></h3><h3>这个灿烂的佛教艺术,在中原本土,因历代战乱,及佛教之衰退而被摧毁消灭。富丽的壁画及其崇高的境界真是“如幻梦如泡影”,从衰退萎弱的民族心灵里消逝了。支持画家艺境的是残山剩水、孤花片叶。虽具清超之美而乏磅礴的雄图。天佑中国!在西陲敦煌洞窟里,竟替我们保留了那千年艺术的灿烂遗影。我们的艺术史可以重新写了!我们如梦初觉,发现先民的伟力、活力、热力、想象力。</h3> <p>图为中国人民邮政1990年7月10日发行的《敦煌壁画》(第三组)第一枚邮票隋.飞天</p><p><br></p><p>第二时期,我们称之为发展阶段或者是创作阶段。</p><p>从西魏到隋代,大约8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仙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是中西合璧的飞天。</p><p><br></p><p>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p> <h3>图为西域式飞天(西魏 莫高窟249窟 西壁龛顶)</h3><h3><br></h3><h3>西域飞天亦叫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br></h3><h3><br></h3><h3>飞天为白鼻白眼的西域式“小”字脸,袒裸上身,着长裙披长巾,一身用手拍击齐鼓,另一身吹奏竖笛。变色后的肤色仍可看出传自西域的凹凸法晕染效果。</h3><h3><br></h3><h3>西域飞天其代表作品:第249窟西壁佛龛内上方的四身伎乐飞天。</h3> <h3>图为中原式飞天(西魏 莫高窟285窟 南壁)</h3><h3><br></h3><h3>伎乐飞天头梳双髻,上身挺立,挥手击鼓,鼓面有脐。羊肠裙成锐角拖长裹足,长巾飘飞,空中点缀有无数天花流云,构成整体的动感和装饰效果。此窟所绘伎乐飞天为中原特有的秀骨清像造型,动态极有韵律感,堪称敦煌飞天的精品。</h3> <h3>图为中原式飞天。(西魏 莫高窟249窟 北壁)</h3><h3><br></h3><h3>面目清秀,身穿红色袍服,镶青绿色边饰,凌空起舞。下一身为西域式飞天,画 “小 ”字脸,袒裸上身,下着白色长裤,翻身握带如百戏,形象生动而有装饰性 。<br></h3><h3><br></h3><h3>中原飞天具代表性的是第282窟南壁上层的十二身飞天。</h3> <p>图为中国邮政1994年7月16日发行的《敦煌壁画》(第五组)第一枚邮票唐.飞天</p><p><br></p><p>第三时期我们认为是其鼎盛阶段,也是其繁华阶段。</p><p><br></p><p>从初唐到晚唐贯穿整个唐代,大约300年。到了唐代,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p><p><br></p><p>最具有唐代前期风格中特点的飞天,是画在初唐第321窟的双飞天,和盛唐第320窟中的四飞天。</p><p><br></p><p>第四时期也是其败落阶段。</p><p><br></p><p>这个时期要从五代至元代,包括五代、宋代、西夏、元代四个朝代大约460余年,这一时期的敦煌飞天继承唐代余绪,图形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p> <h3>问题来了,敦煌石窟艺术是如何创作的呢?</h3><h3><br></h3><h3>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区石窟之总称,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的五个庙石窟。敦煌石窟艺术,是在传统的汉晋艺术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艺术的营养,创造的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民间佛教艺术。</h3><h3><br></h3><h3>一个洞窟从始建到完成,大体经过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或殿堂等一系列的营造程序。</h3> <h3>莫高窟的营造者主要是由窟主、施主、工匠三方面组成的。工匠在窟主或施主的雇佣下从事洞窟的营造活动,依其分工,分为劈岩凿窟的“能工”和绘制塑画的“巧匠”两部分。</h3> <h3>图为飞天起稿线(北魏 西千佛洞7窟 西壁)</h3><h3><br></h3><h3>用土红色所绘的飞天起稿线,勾线准确粗犷有力,技巧纯熟。由此可见当时画工创作过程。</h3><h3><br></h3><h3>在敦煌壁画中,飞天属于工笔人物画 的范畴,以线描为主,敷以重彩。敦煌飞天的绘制主要用了三种方法:1、迭染法。2、颜色捕排与线条并重法。3、反描勾色线,施以重彩法。</h3><h3><br></h3><h3>不论采用哪种方法,一般都要在地仗层上进行弹弦布局与起画稿,在莫高窟早期窟室内就可看到土红色或淡赭色的起稿线。</h3><h3><br></h3><h3>敦煌壁画以矿物颜料为主。</h3><h3>白色颜料的成分是高岭土、白垩、滑石、石膏、铅白、超细云母粉等。</h3><h3>红色是朱砂、铅丹、红土、雄黄。</h3><h3>绿色是石绿(即孔雀石)、氯铜矿(即碱式氯化铜)。</h3><h3>蓝色是石青(即蓝铜矿)、回回青。</h3><h3>棕黑色是墨 (炭黑)。</h3><h3>棕黑或棕红(二氧化铅)。</h3><h3>黄色是金粉、金箔、石黄(即雌黄)、密陀僧(即黄丹)。</h3><h3><br></h3><h3>壁画经过上千年的岁月,在日光、空气、水分的长期作用下,颜料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红色颜料的铅丹逐渐变成了棕黑色,盛唐壁画中的“黑飞天”就是颜色变化造成的。</h3><h3><br></h3> <h3>那么莫高窟壁画为什么会变色?</h3><h3><br></h3><h3>通常认为铅颜料是人类最早人工制备的颜料。根据专家的分析调查,确认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中使用过铅颜料。但由于上千年的老化,大部分使用过铅颜料的壁画和彩塑部位都存在变色的现象,有些甚至完全变黑。(特别是人物的面部)</h3> <h3>图为六臂飞天(盛唐 莫高窟148窟 南壁龛内)</h3><h3><br></h3><h3>飞天肩生六臂,头戴月牙珠冠,脸型丰满,上体裸露,胸饰璎珞。其头上两臂,上举击铙;中间两臂,一手吹横笛,一手摇铜铃,胸前两臂,手弹琵琶。以蹲踞式,顺风飞行,背后长带飞舞,胸前彩云飘旋。飞行动势自由轻松,虽然身有六臂,但姿态十分优美。六臂飞天属于佛教密教多臂飞天,多头、多目、多臂,在敦煌石窟中很少见,此身六臂飞天为其中代表,堪称经典。</h3><h3><br></h3><h3>飞天无疑是敦煌壁画的标志和象征,当然,飞天形象并不仅仅属于敦煌,比如,云冈石窟的飞天雕像也非常有名。</h3> <h3>图为周正《飞天图》</h3><h3><br></h3><h3>水墨大家周正在敦煌一住两年,她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完全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幅《飞天图》她倾注自己全部的情感,那飘逸流动的线条,那灵动的水墨,为飞天充盈了新时代的活力。</h3><h3>可以这么说:凡敦煌刻苦求艺者,均登大匠之门。</h3><h3><br></h3><h3>飞天最先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第272窟(北凉)中,在第257窟(北魏)中出现了典型的对称双飞天。飞天最早出现在佛龛上部的两侧,或者在天花和藻井之上,体现出一派祥和的佛国气氛。最初的飞天受到印度的影响,比较朴实笨拙,衣服也比较简单,甚至露出了脚丫子,这个时期的飞天通常是用一根飘起的丝带和身体的姿态表明其飞天的身份。而且在早期的飞天中,几乎看不到性别的差异。</h3> <h3>图为张大千《飞天图》</h3><h3><br></h3><h3>从1941年春至1943年夏,张大千曾远赴敦煌,偏居两年零七个月,摹习壁画。敦煌壁画优美的线条深深吸引了张大千。</h3><h3><br></h3><h3>敦煌飞天的那种线条的劲秀绝伦,简直和画家所说的“铁画银钩”一般,而画人像、佛像最重要的便是线条,人物画的线条,尤其是要有刚劲的笔力,一条一条地划下去,如果没有笔力,哪能够胜任?张大千如此说。</h3> <h3>图为双飞天(初唐 莫高窟321窟 西壁龛顶)</h3><h3><br></h3><h3>飞天身体轻盈,姿态优美舒展,长裙裹足,巾带随色但安祥欣喜的眉目,装饰华丽可见,华丽而别致。这是敦煌壁画中著名的双飞天。</h3> <h3>敦煌莫高窟于清朝末年被一个名叫王圆馩的道士无意中发现,随即引起了举世震惊,同时也遭到了英、法、美、日等国的劫掠。</h3><h3><br></h3><h3>1907年,河西走廊还没有从冻土和贫困中缓过劲来,英籍匈牙利探险家马克·奥利尔·斯坦因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败类蒋孝琬已经骑着骆驼向着敦煌古城逼近。</h3><h3><br></h3><h3>在此之前,斯坦因就在蒋孝琬的向导下,先后在新疆的尼雅、安集尔、热瓦克、楼兰、米兰等古城遗址,挖掘盗取了我国大量的浮雕,古代佛教壁画、神像等文物宝藏。</h3><h3><br></h3><h3>斯坦因后来又骗走了王圆篆私藏起来的570卷敦煌文物。他将一部分经卷留在印度,成立西域博物馆,又将精品入藏伦敦的大英博物馆。</h3><h3><br></h3><h3>非常惋惜的是,近百年的偷盗、搬运早已让敦煌藏经阁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空洞,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局面。</h3><h3><br></h3><h3>我国到了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真正重视保护敦煌藏经阁这座人类历史宝库。</h3><h3><br></h3><h3>后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敦煌壁画才逐步得到修缮,并对外开放。</h3><h3><br></h3><h3><br></h3> <h3>图为散花飞天(五代莫高窟61窟背屏)</h3><h3><br></h3><h3>两身横向飞行的飞天,上方一身服饰华丽,下方一身为梳双髻少女,面相丰满,双手散花,衣着简朴,矫健而有生活气息。以红色晕染脸颊和身体肌肤,线条清晰流畅,继承了唐代画风。</h3><h3><br></h3><h3>飞天是天上人间最美的精灵,在造型上集中了人间最善良、最美丽的形象,使人觉得亲切并产生护佑感。飞天的美学基调是健康的,表达的是飞舞、开朗、乐观的情趣,这也正是飞天艺术的生命力所在。</h3> <h3>图为:敦煌莫高窟第156窟窟顶藻井,井心中央为一菩萨坐于莲花宝座之上。</h3> <h3>图为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顶灯化用敦煌藻井</h3><h3><br></h3><h3>特别感谢王同祝老师的帮助。</h3> <h3>请清赏飞天歌舞视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