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为何中国人的始祖,姓氏多为“女”字旁。</h3><h3>如姬、姚、姜……</h3><h3>历史上有个学说,是说氏族社会的早起和中期,是母系社会。这就是为何始祖姓氏都带女字旁,似乎可以间接证明母系氏族的存在:</h3><h3>可为什么又会发展出不同的女字旁姓氏呢?</h3><h3>我们知道,原始人一定会聚集在有水的地方,因为没水就会渴死。这个河/湖叫什么名字,往往取决于大家约定成熟的叫法。有的部落聚集在jiang水旁,有的部落聚集在ji水旁。女性手艺好,为部落固定人口,男性为走婚,女性才是部落主力军。因此姓氏为女,而又有不同。jiang水旁的孩子,都姓jiang,ji水旁的孩子,都姓ji。</h3><h3>大家也知道了,这就是后来文字形成以后,姜和姬的写法。</h3><h3>大家还知道,部落的人口是越生越多,就不得不往外迁。在迁徙过程中,中国人慢慢过渡到了父系氏族时代,这也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女字旁的始祖为何都是男性的原因。</h3><h3>迁徙到不同的,适合生存的地方,大家都姓姬,这大片大片的地方所有人都姓姬/姜/姚,同族不同地方的人,又怎么区分呢?对了,根据职业和地域等特质的不同,进行划分。</h3><h3>比方说你是射箭的,你就是姬姓张氏。</h3><h3>比方说你是糊篱笆的,你就是姬姓樊氏。</h3><h3>你当史官,你就是史氏。</h3><h3>你是杀猪的,那你就是屠氏。</h3><h3>你姓姜,但你在魏地呆久了,你就是姜姓魏氏。</h3><h3>姓姜的太多了,有的住东郭,那就是东郭氏,东郭氏的后代,代表人物有东郭顺子和东郭先生;有的住西门,那就是西门氏,西门氏的后代,代表人物有西门豹和西门庆。</h3> <h3>黄帝击败炎帝部落,并了蚩尤部落,天下归于一统,主要姓氏都是这统一国度里出来的,因此大家也被叫做炎黄子孙。</h3><h3>到了秦汉,姓、氏就混起来叫了,统称姓氏。秦朝灭了六国,六国原著居民和诸侯子弟,就继续以该国为姓,于是,我们见到齐、楚、秦、韩、赵、魏、韩,在中国都是大姓。还有各种诸侯国,林林总总不下一百个。如吴、蔡、曹、卫、刘、单、晋、许、吕、纪、宋、邓、杨等等等等。</h3> <h3>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h3><h3>这是世界三大哲学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有的思考。那你有没有想过:</h3><h3>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认祖归宗”,以及谢氏背后的那些事儿……!</h3> <h3>谢姓起源</h3><h3>一、源于炎帝后裔申伯之后。</h3><h3> 姓,是同类人群所尊奉的同一个图腾所称谓的字。氏,是有血统关系所称谓的字。姓氏,是俱有姓与氏两个层次的称谓。谢姓人是由多个血统关系人群统一的称谓。早期的谢氏,是谢姓中有血统关系人群统一的称谓。谢姓人起源于远古后羿氏部落,以射猎为生,尊奉弓箭为图腾。‘饮血茹毛’。发明和使用弓箭后,由‘穿树叶吃野果息巢穴’进入‘狩猎’,制造弓箭需要大量白色羽毛,‘白羽成堆’,史称“白羽城”,至今尚有遗迹存世。延至炎帝神农氏,发现火的用途,告别‘饮血茹毛’进入‘火耕刀种’。史称“伏羲(xi)氏”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称伏牺。生活在甘肃省的天水陇南一带。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创造八卦,开创象形文字的最早开端,结束“结绳纪事”的历史。结绳为网,捕鸟打猎,发明瑟,创作《驾辨》乐曲,鲍厨,祭祀等,开创中华文明。发明制作木耒、木耜,创造农耕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制定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史称神农氏,以火德王,也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尝百草,总结出《神农本草经》。据《姓谱》、《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传至尧舜时期,炎帝后裔伯夷官居四岳,统领方岳诸侯,佐禹平水土有功,被封在吕国,后来或封于申,或封于吕,历夏商周,后裔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取得江山,被封在齐国,而太公少子佐被复封于申(河南宛城),后来申伯的姐姐成了厉王后,生子为周宣王,申伯辅佐宣王中兴被宣王封于谢(近申)。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灭谢国。其子孙以谢国为氏,史称谢氏,</h3><h3><br></h3><h3> 二、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 </h3><h3> 据《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谢姓另一部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 当今谢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姓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 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东汉时期人,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汉代有人认为谢姓是黄帝之后。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又:“黄帝之宗: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见《诗·嵩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说,谢姓得名于谢国,黄帝之后,诸侯国,伯爵。至周代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四十马》:“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h3><h3><br></h3><h3> 三、他姓改姓 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即今河南卫辉市)人,他在隋朝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高第(即考试成绩优秀),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药工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可见谢偃以文学知名当时。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唐书·文苑传》说,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 直勒氏又称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时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高车部。高车本是匈奴人近属,在语言上属土耳其语系,汉代称丁零。至南北朝时,北方的鲜卑、柔然人称它为敕勒,汉人则因为其“俗多乘高轮车”而称之为高车或狄历,南朝人则仍旧称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历、丁零,都是译音之转。他们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亚南部的安加拉河和叶尼塞河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到达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以东地区。南北朝初期,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时代,后来因为经常与北魏作战,受其影响,才慢慢进入阶级社会。公元5世纪时,被北魏打败的数十万敕勒人被迫从漠北迁居大漠以南,开始接受北魏的统治,负担赋税和兵役。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们在酋长胡琛的带领下参加了由各族人民联合发动的反抗运动,推倒北魏王朝后,便与汉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后举行过一次有数万人参加的民族盛会,“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遨,歌吟欣欣”。后来追随北齐武帝高欢创业,又唱出了传颂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万里的草原风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尽在歌声之中。 后来被改谢姓的直勒人就出在这样的民族中。在谢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为姓。如据《魏书·太祖纪》和《高车传》记载,天兴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车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率九百余落内附,被授以扬威将军之职,置司马、参军,并赐谷两万斛。《周书·陈欣传》也说,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陈欣与开府敕勒庆破齐将王鸾嵩。从时间上推算,敕勒庆应是与谢偃父同时的人。按照高车人的习俗,部落酋长世代相袭,则谢偃父与敕勒庆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后裔,或者二人之中还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职务。如果这种推断无误的话,那么,改姓谢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车直利曷部落,而率众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缘先祖。 另外,先秦时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与谢字同音,常被写作谢,后人遂有以谢为氏者关于射氏的来源,史书记载不一。《万姓统谱》说出自晋大夫貌之后,《姓氏考略》则认为由古代司射官而来,《汉书》颜师古注更认为是谢氏的分支。 </h3><h3> 还有一种改姓谢的情况是:周宣王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乎王东迁洛邑后,这部分人被迫东迁兖州龚邱县(今山东宁阳县)。为了纪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称作谢丘。后来又以谢丘为姓 四、少数民族谢姓: 涪陵谢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县一带的谢姓人祖先。据研究,他们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迁荆山一带的谢人,约在战国时迁居涪陵,与巴人杂居,有的融人巴人。东汉末年,一个叫谢本的人请求以丹兴(今四川黔江)、汉葭(今彭水县东)二县设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当地已有相当的势力。另据晋人常琚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说,蜀后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赢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为大姓。晋初,移弩士于冯翊莲勺。其人性质直,虽徙他所,风俗不变,故迄今有蜀、汉、关中、涪陵,其为军在南方者犹存。”就是说,谢姓作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牵连,被邓芝北迁于蜀(今四川成都一带),担任猎射官或助郡军,后来又被称为弩士,在蜀汉亡国后北迁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县东北)。这些被两度迁移的涪陵谢氏,人数当在千家以上,可见其势力之大。也正是因为这种迁徙,涪陵谢氏一分为三,在蜀郡和冯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迹。 早在东汉时,涪陵谢氏的一些人还与当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当了他们的首领。《东汉繁长张禅等题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谢节”,显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县在今四川鼓县西北,正是谢人的迁徙之地。 邓芝迁徙涪陵谢氏之后,勉强留下来的谢姓人又有南迁南中地区者。《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永昌郡有陈、赵、谢、杨四姓,都是“大姓”,可见谢氏迁到这里以后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云南保山县为中心,包括缅甸东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由于涪陵谢氏居住在古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们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驱者角色。早在东汉初年,他们中的一支南人黔中,与散居在今贵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杂居通婚,成为部落领袖,后采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东、南、西三谢蛮。据《华阳国志》等书记载说,西汉末年,(片羊)柯郡(今贵州凯里县西北)功曹谢暹与郡中大姓龙、傅、尹、董氏拥郡自保,后听说光武帝起于河北,乃派人绕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贡汉朝。光武帝嘉之,赐号义郎。从此,谢氏世代承袭,发展为大姓。至西晋末年,巴人李特据成都称帝,晋宁州刺史王逊“欲迁烊柯太守谢恕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谢恕就是(片羊)柯人。其后,李特侄李寿控制了南中地区,“惟烊柯谢恕不为寿所用,遂保郡独为晋”。不久,东晋灭亡李氏政权,对烊柯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承认了谢恕对烊柯的世袭特权。于是,谢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内其他各县,出任长官,也允许他们世代相继,从而使谢氏势力在烊柯郡内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为了便于进行区分,居住在郡南庄州(今贵州贵阳市南青岩附近)者称南谢,郡东应州 (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者称东谢,郡西琰州(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者称西谢。而以后的隋唐王朝因为他们居住在蛮族人生活的地区,则习惯把他们称作南谢蛮、东谢蛮和西谢蛮。所以《旧唐书·南蛮传》有这样的记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其首领谢元深,既世为酋长,其部落甚尊畏之。贞观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仍拜元深为刺史。又有南谢首领谢强,与西谢邻,共元深俱来朝见,拜南寿州刺史,后改为庄州。此外,在《新唐书·南蛮传》中,也有一系列关于谢蛮人活动的记载,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谢龙羽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龙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率七千户内附;开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领谢元齐死,诏以其孙谢嘉艺袭封;贞元中(785—805年),谢讪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崃县)刺史;十三年(797年),谢文经任(片羊)州录事参军;等等。他们活动的地区和统辖范围,主要是贵州东南部一带。 谢姓迁徙分布 中国的谢姓,发源于河南,申被楚灭后,楚把谢姓人一部迁到淮河上、中游一带,后又把其中部分再迁到今湖北武当山东南的荆山,楚国亡后,谢姓一部南迁潇水流域,一部入重庆涪陵。汉魏时期,原潇水谢姓的谢夷吾发迹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一带,后裔谢 嫁女于孙权,使自己的家族变为皇亲国戚;而中原的谢缵与其子孙均显贵于曹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谢衡为代表的谢姓人(谢缵后裔)从北方渡江南下,东山会稽派始祖谢衡迁会稽始宁,其子谢鲲迁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谢鲲弟谢褒,因担任会稽郯县令而迁居郯县(今浙江省嵊县),这支谢姓显贵于东晋南朝,侨居于江浙三吴,以谢安、谢石、谢玄、谢琰为代表,并且使得原分为南北的谢姓获得了新的交流,同时阳夏还有一支谢姓迁康乐(今江西省万载县东),又有谢姓北上西迁至陕西冯翊郡,南迁居四川成都、彭水、云南永昌一带。隋唐五代时期的谢姓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发展,其中谢夷吾和谢缵的后代都在东南沿海地区或中原一带进一步繁衍播迁,唐僖宗时,谢衡后人中还有一支迁江西宁都。宋时,有会稽山阴谢夷吾之后迁居福建长乐,以及嵊县、上虞等地。至元明清时,南方各省的谢姓人,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北方,并诞生了许多知名人物和著名家庭,江西宁都的谢新(谢衡后裔)随文天祥收复梅州后,任梅州令,谢新之子谢天佑,定居梅州福乡,成为谢姓在闽、粤之地的开基始祖。谢姓入台,始于明末,同时也有谢姓人迁吕宋(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清同治年间,有广东南海丹山的谢姓迁美国旧金山……,至此,谢姓人广布全国各地。如今,谢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谢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谢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二。</h3> <h3>黄帝击败炎帝部落,并了蚩尤部落,天下归于一统,主要姓氏都是这统一国度里出来的,因此大家也被叫做炎黄子孙。</h3><h3> 不管是黄帝谢,炎帝谢,还是蚩尤谢,留传到现在,有些东西也无法去追根溯源,只要你姓谢!就请牢记谢氏家训家规,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爱国爱家!积善行德!</h3> <h3>一、孝父母</h3><h3>古文:</h3><h3>人无父母不生,生而教养成人,宜思无极;故为人子者,居常则左右就养,过则从容几谏,病则侍奉汤药,残则经营祭葬。在家则婉容愉色,奉命唯谨,出仕则移孝,作忠显亲扬名,方尽子职。若违逆执拗,惰行辱亲,听妻几言,结仇怨对,此不孝之罪,上触天威,下犯国法,宗族不容也。</h3><h3>现代文:</h3><h3>父母生养子女身,恩比山高比海深。为人子兮侍左右,宜思养教方成人。</h3><h3>在家婉容愉悦色,奉命唯谨从容身。长上有过容劝谏,莫为琐事伤天恩。</h3><h3>兼听则明尽子职,和妻共孝悦双亲。病则侍奉汤药熬,逝则守孝祭葬殡。</h3><h3>违逆执拗莫仿效,惰行结怨是辱亲。出仕公仆则移孝,作忠显亲扬名真。</h3><h3>二、友兄弟</h3><h3>古文:</h3><h3>兄弟为分开运气之人,无论同胞异乳,皆当亲爱,即支子、庶子皆属一体,必兄爱弟、弟敬兄,虽析居分家,无别你我,斯合友恭之道。所有因财产而引起阋墙,听教唆而祸延箕豆,同室操戈视如仇敌者续栉棣,脊令诸侍当感愧天地矣。</h3><h3>现代文:</h3><h3>兄弟姐妹是一体,何分父母亲疏味?小敬大是伦常事,大必爱小亲情意。</h3><h3>长大各自有家室,相互帮衬难亲拒。友恭之道斯合意,无别你我不妒嫉。</h3><h3>若为财产起阋墙,听任教唆燃豆箕。同室操戈如仇敌,何以亲情续栉棣?</h3><h3>同胞异乳皆兄弟,支子庶子莫分比。亲情也须亲情护,我为人人是第一。</h3><h3>三、敬长上</h3><h3>古文:</h3><h3>长上不一,有在官在家之长上,不论名爵一端,凡年龄先我者皆是也,务宜种谓各正,隅坐随行,揖让谦恭罔敢戏娱。倘干名犯分,目无尊长,或以贤智先人,而凌前辈或以气血自恃;而污慢高年。或矜富贵,或夸门第,皆为狂悖之行,毋得姑纵。</h3><h3>现代文</h3><h3>在官在家有长上,年龄先我亦是矣。正其尊称敬长上,不论地位高与低。</h3><h3>隅坐揖礼谦恭让,随行罔敢有戏娱。干名犯分使不得,目无尊长素养低。</h3><h3>贤智先人莫凌长,血气方刚自恃愚。污慢高年是大过,炫耀自我为自迷。</h3><h3>矜富贵兮夸门第,狂悖之行莫姑息。道德伦常有顺序,长幼尊卑同心理。</h3><h3>四、和邻里</h3><h3>古文:</h3><h3>同乡共井,相见比邻,虽不若家庭骨肉之亲,然亦当和睦相倘,故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有无相济,若势利相投,贫富相欺,强弱相凌,大小相拼,或因微资,起争争讼,或因小忿成仇杀,此为恶习,当之!戒之!</h3><h3>现代文:</h3><h3>同乡共饮一井水,出门先见是邻居。虽不是吾亲骨肉,出入相友不攀比。</h3><h3>守望相助助为乐,相互关照好亲密。患病患难相扶持,有无相济友根续。</h3><h3>贫富相欺是愚心,势利相投是邻忌。强弱相凌为短见,大小相拼耗神气。</h3><h3>何必微资起争讼,何必小忿仇杀疾。有邻莫把恶习扰,不睦之举当戒去。</h3><h3>五、安本业</h3><h3>古文:</h3><h3>士农工商,皆为人生职业,可以承先,可以裕后,故凡兄弟之於子弟,必因才质相近者教之,俾人各有其职,庶不致为无业游民,其有绰白囵奸,游荡不立,其父兄尤当敞戒,否则穷老失妇嗟呵及矣!</h3><h3>现代文:</h3><h3>士农工商可为职,承先裕后本根巨。司职敬业当自真,才智与日俱进兮。</h3><h3>无业莫把游民做,择其所能再自立。吾身能在囹圄驻,吾心未敢安然居。</h3><h3>小工可作大渔船,小业能供温饱躯。开源助流长河汾,业工个个是福渠。</h3><h3>游荡不立枉为人,若成事业劳有逸。春夏秋冬敬其时,安享本业不心疲。</h3><h3>六、明学术</h3><h3>古文:</h3><h3>学校林立,然学无异,而所以学者异焉,以义理言之,中学纯而西学杂,以功用论之,西学实而中学虚,不有西学,何以与列邦相驰逐,不有中学,何以去存国粹,偏于中者愚,偏于西者躁,惟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兼营而无缺点。轻家鸡、爱野鹜之俏,何自来哉!如此,则按时而学术克广,斯人材成焉。</h3><h3>现代文:</h3><h3>学校林立学无异,学者异焉成实际。中学纯而西学杂,西学实兮中学虚。</h3><h3>西学列邦相驰逐,东学国粹去存以。偏中易愚偏西躁,两者兼顾大可为。</h3><h3>中学为体西为用,相辅相成无缺遗。按时而学术克广,人材有树赏林夕。</h3><h3>学有实践方长惠,学而不研何未疑?学海无涯明学术,立德立言功相济。</h3><h3>七、尚勤俭</h3><h3>古文:</h3><h3>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古之箴言。勤耕苦读,致富成名。戒骄戒躁,和气待人,庶乎近矣。自古以来,杰富名流,儒家创作,无不勤躁苦练,而后成功立业。即使庶民百姓,士农工商,首在于勤,四时种垦,鸡鸣凤兴;劳心苦力,戴月披星,五谷杂熟,家户充盈,私债了楚,国课宜清,亲朋往来,鸡黍相迎。</h3><h3>现代文:</h3><h3>业精于勤荒于嬉,勤耕苦读节俭为。勤操苦练可立业,戒骄戒躁人和气。</h3><h3>四时种垦勤也巧,披星戴月有劳曲。士农工商首在勤,鸡鸣凤兴可亲躯。</h3><h3>亲朋往来俭为侍,鸡黍相迎重情意。布衣之道常成乐,无酒无茶水有趣。</h3><h3>家户充盈勤为宝,手里有粮可轮回。为民安可做庶事,为官清贫廉可掬。</h3><h3>八、明趋向</h3><h3>古文:</h3><h3>制度可改,风俗可移,爱亲敬长,实为天经地义,亘万古不可移,今之自由云者,自由于法律范围之内,非谓非议可谓,非礼可动也,今之平等云者,非为少可凌长也,卑可犯尊也。人无论智愚,凡分所当为,与理所当为之事,黾勉为之,惟冶游赌博,逞凶斗狠、纵酒嗜烟、足以败名丧节,杀身之家,于有此辈,父兄急加惩戒,毋俾不顾廉耻,流为枭獐,殆害族姓,至于渎伦伤化鼠窃狗偷,上辱宗祖,下玷家声,亦法律之所不容。</h3><h3>现代文:</h3><h3>制度可改明趋向,风俗可移志未移。爱亲敬长化日月,天经地义不规谁?</h3><h3>人际可贵在平等,长幼尊卑怎能违?少小何可辱长上?除非无礼和智愚。</h3><h3>纵酒嗜烟非善为,逞凶斗狠是颓废。冶游赌博为恶习,不顾廉耻自痴迷。</h3><h3>败名丧节须惩戒,长辈同胞共促规。遵纪守法洁身事,光宗耀祖方自愉。</h3><h3>九、慎婚嫁</h3><h3>古文:</h3><h3>夫妇为伦之始,治化之源。故儿女婚嫁,必须慎重,所谓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虽然时代变更,趋向婚姻自由,为家长者,仍宜侧面辅导,切勿罔闻,勿使走入迷途。</h3><h3>现代文:</h3><h3>儿女婚嫁须慎重,恋爱自由也警惕。世间婚恋有迷途,随波逐流防自欺。</h3><h3>看人要看言和行,莫见诺言敞心扉。家长及时来辅导,莫让晚生伤心躯。</h3><h3>婚前重在防心计,洁身自好不可摧。择婿嫁女轻聘礼,娶媳求淑薄奁蓄。</h3><h3>父母善为伦之始,儿女仿效学道理。治化之源自长辈,迁善自觉有接力。</h3><h3>十、勤祭扫</h3><h3>古文:</h3><h3>坟茔为先世体魄所藏,必时期祭扫,故清祭墓,无论年之老幼,路之远近,总须躬诣墓所,各致其诚,庶几神歆。</h3><h3>现代文:</h3><h3>氏族祖坟是圣地,时常祭扫敬先驱。无论年轻和老幼,先人之所莫疏离。</h3><h3>路之远兮可遥祭,双手合十随时礼。各致其诚为感恩,家族兴旺有延续。</h3><h3>常怀敬虔来拜寄,感谢长上爱抚育。我生若无先人助,哪来前途和希冀?</h3><h3>春来喜赏燕护巢,夏到热观蚁队奇。秋迎落叶重任了,冬慕白雪洁天地。</h3><h3>十一、慎交友</h3><h3>古文:</h3><h3>交友以信,夫子之教,无如今人外结口头,内生荆棘。甚至凶终陈未,原其始交之际,未经审慎故也,殊不知、友以义合,必交品概端方之人,才得劝善规过,肝胆相照,缓急有益,若口是心非,则误人不浅,交际往来,一入坏人圈套,为所引诱,则败名丧节,倾家荡产,慎之!戒之!</h3><h3>现代文:</h3><h3>交友以信慎交际,诚实为人总相宜。可叹人际有荆棘,从来难把心相与。</h3><h3>友以义合好相对,肝胆相照才有益。劝善规过友情事,点到为止有缓急。</h3><h3>口是心非是非理,友人之间莫此为。交友也交品正人,酒肉之朋难久聚。</h3><h3>友情最好是父母,无欲无求不防御。只要友人能相济,不论贵贱与聪愚。</h3><h3>十二、重忍耐</h3><h3>古文:</h3><h3>夫子日:一朝之忿,忘亲及身诚由於不忍也,诚观举世,多少暴烈之徒,不忍不耐,浅则祸及一身,深则倾家荡产,害及儿孙,昔张公艺九世同居,江州陈氏八百口共食、皆由于能忍。夫万事当前,忍则大可化小,小可化无,不至逞凶构讼,亦不至事后追悔。吾愿族房子孙,若非切已大仇,凡日常小事,忍耐为上。泛应酹酢之间,不已天空地阔哉!</h3><h3>现代文:</h3><h3>一时之忿难自抑,不忍不耐常越礼。浅则祸及本身心,深则害及儿孙女。</h3><h3>公艺九世同居张,陈氏八百共食欲。万事当前忍能为,从容忍让创奇迹。</h3><h3>忿之逞凶多成过,追悔莫及叹可畏。小事大事皆能忍,忍耐为上品行美。</h3><h3>凡事能忍胸怀宽,处变不惊有勇气。世间大忍忍贪欲,可忍可耐阔天地。</h3><h3>十三、戒溺爱</h3><h3>古文:</h3><h3>大抵子弟之率不谨,皆由父兄之教不先,吾族家训,千言万语,俱系责成子弟迁善改过,不如子弟之造就,责在父兄。无论贫富,父兄当知诫子勉弟,示以周行。倘有过犯,家法、国法俱可惩治,若姑息养奸,贻累难免矣。</h3><h3>现代文:</h3><h3>子弟之率有不谨,皆由父兄教不及。养育后人戒溺爱,艰苦奋斗可自立。</h3><h3>贫穷可享苦中乐,富足可省饭中味。诫子勉弟教当知,学有所成是第一。</h3><h3>专横跋扈为戒行,骄娇二气须除去。谦虚谨慎日日做,从小便学融让梨。</h3><h3>姑息养奸是罪过,迁善改过自敢为。倘有过犯不纵容,爱到深处是启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