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想要到摩洛哥🇲🇦突尼斯旅游的念头始于两年前的一次老朋友聚会,大家对遥远的阿拉伯非洲国家充满好奇。在我的心目中,阿拉伯应该是彩色的,热情奔放,有一位叫阿里巴巴的在他深藏的沙漠山洞里有着无穷尽的宝藏🏴☠️非洲是黑白的,天籁无声,还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那么,阿拉伯非洲究竟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h3> <h3>2019年的五月,地中海沿岸刚刚走出严寒的早春,到了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们一行37人筹划良久,现在终于浩浩荡荡,要在地中海酷暑到来之前赶到北部非洲,扫描一下摩洛哥🇲🇦突尼斯🇹🇳或者说到这个神奇的世界打卡。</h3> <p class="ql-block">摩洛哥王国,地处非洲西北一角,西临大西洋,东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北通地中海,越过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隔海相望,南靠西撒哈拉沙漠,是非洲最接近欧洲的国家。两岸国家忽战忽和,不知不觉中把各自的文化传承也都搅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突尼斯共和国在阿尔及利亚之东,同属地中海国家。我们的那位柏柏尔人导游说以前突尼斯就叫African,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放弃了,把African的冠名权让给整个儿非洲,自己改称为突尼斯🇹🇳柏柏尔人居然如此大方,连国名也可以相让。</p><p class="ql-block">感谢许培慧帮我拍摄的这张剪影,我喜欢。</p> <h3>有人说,地球人最早可能是来自非洲的智人,在大迁徙中,他们从这个非洲犄角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走到欧洲,然后奔向世界。</h3> <h3>百度娘大学的人类学家们推测大约公元前5000年,有一伙来自撒哈拉沙漠的游牧民族柏柏尔人(Berber)当年大概是走到了非洲北部现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一带发现了水源和牧草,从此就在那儿落脚营生,安居乐业。柏柏尔人至少还有一支是来自欧罗巴,多人种构成的柏柏尔字典上称Barbari。</h3><h3>图片是突尼斯马特马特现存的柏柏尔人洞穴,至今仍然有人居住。</h3> <h3>到了公元前七世纪,原来生活在现黎巴嫩,叙利亚和突尼斯一带的腓尼基出现了,建立了奴隶制的迦太基王国。帝国维持到公元前146年被强大的罗马帝国一举摧毁,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个时候,我国已经进入西汉时期。公元五世纪,东罗马帝国又遭遇强悍的突厥人大军铁蹄践踏,帝国土崩瓦解。公元788年,突厥人在这里成立了第一个阿拉伯王朝,强迫柏柏尔人信奉伊斯兰教,或者以减免税诱惑柏柏尔人信奉伊斯兰教,结果大部分柏柏尔人被同化,非洲的一角从此投入了阿拉伯人的怀抱,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在地球的另一端,亚洲东方,已经是繁荣强盛的唐朝。随着18世纪欧洲列强的崛起,不停滴向外扩张,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相继闯入、殖民,直到民族觉醒各国相继独立。在北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纠集在一起演绎着柏柏尔人,迦太基人和阿拉伯人的故事,形成了当今一个多彩的阿拉伯非洲世界,尽管他们从来没有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过什么重要的角色。</h3> <h3>我们搭乘阿联酋航空的A380-800双层宽体客机,在空中分段飞行了13000多千米,前后历时35个小时几经转辗,终于在5月7日当地时间下午1点到达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国际机场。满身疲惫的我们还来不及喝上一杯令人心怡的咖啡,又立马驱车南下马拉喀什,开始了令人怦然心动的旅行。</h3> <h3>接机小哥姓林,高个子,来自福清,大家还认了老乡。他原本是随家人一道过来做海产生意,想顺便也学做一点导游,多一分谋生的手段,所以就加入了这个行业,至今已有7个年头了,他如是说。接着,他又说,从今天开始穆斯林开始进入斋月,也许我们的行程多少会受一些影响。这倒是让人始料未及。</h3><h3><br></h3> <h3>马拉喀什座落在西撒哈拉沙漠的边缘,却还是绿树婆娑,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h3><h3>历史上这座沙漠城市曾经两度设立皇城而闻名于世。</h3><h3>马拉喀什又是军事重镇,相传当年罗马人进犯,长驱直入,没想到会在马拉喀什遭遇骁勇的柏柏尔人顽强抵抗,久攻不下,罗马帝国的版图最后也只好到此为止。如果当年罗马大军越过西撒哈拉沙漠这一道天然屏障,那么今天黑非洲的历史就将要重写。</h3><h3>晚近,摩洛哥单方面宣布,原属西班牙托管的西撒哈拉沙漠现在归属摩洛哥,此举马上得到阿拉伯世界的普遍认可,但是遭到欧美国家的反对。可是有马拉喀什扼守在此,谁又能怎么样呢?</h3> <h3>马拉喀什建于公元11世纪,现在的城市规模并不大,常驻人口约40万。</h3><h3>为了庆典战胜西班牙的那场战争而修建的库图比亚清真寺是马市的骄傲。主楼宣礼塔高67米,秀丽,挺拔,呈红褐色。奇妙的是当年工匠建造的时候在粘合剂中不知添加了一些什么香料,说是当你从它身边走过,会有阵阵清香袭来。不过,我好像没感觉。据称殿堂内部修造工艺特殊且已失传,但是我们无法观赏。因为要尊重伊斯兰教非穆斯林不能入内的规定,除非你能够用阿拉伯语背诵一段古兰经,哪怕是一小段也行。</h3> <h3>今天是斋月的第一天。伊斯兰的斋月大抵上是在每年公历五月(伊斯兰历九月)初能见到一丝新月的那一天算起,所以世界各地略有不同,我国与摩洛哥一样今年定为5月7号为开斋日,历时约一个月。清真寺前广场上正在铺设草席为今晚的活动准备。<br></h3> <h3>至于斋月的由来,说是为了感恩阿拉当年把古兰经传授给先知默罕默德。对于穆斯林来说本来这是一个值得喜庆的日子。可他们却要以戒斋的形式表达感恩,从日升到日落,不吃不喝,无欲无为,还要面朝麦加虔诚祈祷,厉加修行。说是唯有把斋的人将来死后才不会被丢到地狱。如果有谁胆敢冒犯教规偷吃偷喝,世俗法庭可以判处他三年徒刑。尤其是在沙特,伊朗等国绝无赦免!难怪司机在行车途中还要不忘匍匐祈祷,不光是让真主保佑行车安全。</h3> <h3>然而,坚持每天把斋十几个小时长达一个月,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那是何等的煎熬。所以,每到黄昏前本来是朦胧妙曼的时分,现在却是他们欲火难熬的时候,精神几近崩溃。据统计,这个时段犯罪率最高!打架斗殴,抢劫强奸。有一天下午,在一个什么麦地那大门前,我们在短短的几分钟以内就亲眼目睹居然有许多人,多次在警车旁,警察的眼皮子底下大打出手,血肉横飞。当他们被押上警车的时候还一个个激情昂扬,一副死不罢休的模样。斋月的本意是为了修身养性,如是,是也?非也?</h3> <h3>太阳终于下山,入夜了,高耸的宣礼塔里传出阿訇今天最后一遍告诫在空中回荡:”爱我真主,归顺我真主吧..”阿拉伯人吃罢晚饭,做完今天的最后一次祈祷,换了一身干净衣服,上街,走亲访友,钟情享受,就像打了鸡血一样。</h3><h3>见了亲朋好友,行完面颊礼后就不停的问候,你的父母好吗?你的孩子们好吗?你的妻子们好吗?甚至还会问起你家的牛羊好吗?去年新栽的树长高了吗?云云,好像有说不尽的话!</h3> <h3>在马拉喀什有一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德吉玛艾尔法纳广场,是北非人称之为麦地那(Medina)的一部分,麦地那也就是老城的意思。此麦地那非圣城麦地那,圣城麦地那距麦加400公里,那里有先知清真寺,埋葬着穆罕默德而被阿拉伯世界认为是仅次于麦加的第二圣地。</h3> <h3>穿过前面开阔的广场,我们走进黢黑的蜿蜒曲折的小巷,哦😯原来这里就是一个露天商场,阿拉伯人的世界。玲珑满目的小商品鳞次栉比,有阿拉伯人绚丽无比的玻璃灯,羊角灯和各式手工艺品;有阿拉伯人钟情的各种香料,传统食品;既有花哨的传统服装,也有最新潮的牛仔👖,可以说应有尽有。听说盛况空前时,广场上到处都是卖艺的,戏耍的,玩蛇的,就像电影《一千另一夜》一样。不过今天静悄悄。</h3> <h3>早年入侵的迦太基人善于经商,他们利用摩洛哥,突尼斯沿地中海优势扩大商贸,积极推进对外联系。在麦地那的那个不眠广场,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商品集散地。从前在麦地那里居住的有许多柏柏尔显赫的上层人物。后来,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他们就陆陆续续地都搬走了,留下的华美楼宇至今仍然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了。</h3> <h3>底层老百姓的房屋却因为年代久远,显得有些破旧,可仍然保留了马拉喀什的红色,真可谓不忘初❤️。</h3><h3>马拉喀什建筑取材偏红,大家习惯叫她红色之都。</h3> <h3>老城的现代元素。</h3> <h3>在我印象中,阿拉伯人,大致上是这样的,长袍加身,头上裹着头巾🧕,女性还只能露出两只眼睛!</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近年,这些传统至少在摩洛哥正遭受挑战,街上绝大部分男子头上的包布不见了,女子也不再像电影中我们看到的那样一袭黑色长袍缠身,把自己封闭得严严实实。</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甚至在突尼斯,最近颁布的法律明确规定即使是穆斯林也实行一夫一妻制,向文明世界迈出了大大的一步,在阿拉伯世界引起轩然大波。</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们随意地走在古城旧巷。大家都说当地人不喜欢被人家<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拍照,怪不得常常两目怒怼,我也不敢轻举妄动。但是,网络上也有人说,如果你给点钱,还不能太少,大部分人还是愿意配合的。</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小巷大多很窄,还曲里拐弯,但是挡不住年轻人骑着摩托车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是不是他们也在试图冲破传统的约束。</h3> <h3>在这个柏柏尔人的市场里,今天,除了我们旅游人,几乎看不到几个当地人出没。各位老板人人目光呆滞,无精打采地葛优躺。不是说这里又称作是不眠广场吗?商品交易量在整个非洲都难有人能望其项背。一打听,导游说这都是把斋惹的祸!啊,愿真主宽恕!不过,一旦🌞下山,等他们回家好好滴吃上一顿,立马就又生龙活虎,广场又会重新燃起生机,通宵达旦,不然怎么能叫不眠广场呢?</h3> <h3>在做出行攻略的时候注意到网络上有人说马拉喀什有一个特殊的景观,山羊上树。我们无缘得见,毕竟时间太短了。可是,我却看到另外一个感人的画面,羊羔跪乳。根据我国《增广贤文》讲这是一个孝子的故事。大爱无疆,真的!不过,这头羊羔好像也太大了一点,该不会是奶不大的羊仔,啃老一族吧!</h3> <h3>在马拉喀什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马约尔私人花园,就座落在一条花木扶疏的幽静小街。网上说,从5月1日开始早上8点准时开馆。我们也就早早的过去了。谁知还是要等到九点才能开馆放行。</h3><h3>早年,法国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雅克.马约尔,擅长线条与色块,事业成功后富甲一方。在旅居埃及的四年里,他发现自己迷上了伊斯兰文化。回来后,他穷尽所有精力与财富去努力打造一个蓝色的花园,他成功了。</h3><h3>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花园运营出现了一些问题,难以为继。正好法国另有一位以YSL出名的大师,伊夫.圣.罗兰,当时正在马拉卡什旅游。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这所花园对他心灵的撞击,让他难以自已,于是就和他同性恋伴侣,皮埃尔.贝尔一道买下这所花园共同打造,让这份纯净的圣罗兰蓝发挥得淋漓尽致。</h3><h3>伊夫.圣.罗兰死后,骨灰就埋在花园。墓志铭写着“伊夫.圣.罗兰,安静”🤫这几个字。</h3> <h3>花园规模很小,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围绕着蓝色的主题小楼不断延伸,道路两旁主要种植仙人掌🌵绿竹和九重葛,几乎占满了全部空间,在透明的蓝色掩映下,我们仿佛跌落一个如梦般的仙境。</h3> <h3>马拉喀什又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在那个年代居然还能接纳同性恋?</h3> <h3>阳光下的马拉喀什,我们走在大街上,被灼热的太阳射在身上,火辣辣的。但是一旦移到树荫下,顿时感到十分的舒桑,至少皮肤不会粘哒哒。</h3><h3>不少外国人喜欢旅居马拉喀什,尤其是法国人,似乎把这里当作自己家的一样。大概这里不仅有他们最喜欢的阳光☀️沙漠,或许还有祖上往日荣耀的记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据统计,大约有11000多名法国人,抛家弃舍常年旅居这里,乐不思蜀。</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因此,无论走到哪里,到处都是金发碧眼的法国人,叽里哇啦响声一片!</h3> <h3>即使是耄耋老人,步履蹒跚,他们仍然激情四射。不知道他们的国家有没有规定80岁以上老人不能随团旅游。</h3> <h3>马拉喀什市内有一座巴希亚宫,小有名声,实际上并不是什么王宫,而是一位大臣的府邸。整个院落显得优雅,亭台楼阁,画梁雕栋,一样的葫芦状门洞和灿烂绚丽的花墙,这是阿拉伯文化的固有的标志,在我们看来没有半点儿奢华的感觉,但一样让人肃然起敬。</h3> <h3>阿拉伯人装饰艺术,是他们智慧和审美的骄傲,几乎无与伦比,在摩洛哥随处可见,在世界各地也一样随处可见。乍一看朴实无华,仔细端详则又感觉精美绝伦。这跟一幅画一样,要耐得住看。像一首歌,要能经典传承,是一个道理。</h3> <h3>在去拉巴特的路上我们尝到了塔吉锅,那是摩洛哥最负盛名的一道菜肴。基本炊具是一款陶瓷🔥,类似我们的砂锅,大小不等,有一个厚重的锅盖,可以产生类似微压力锅作用。在烹煮的时候,鸡鸭牛羊肉任选再加上一点蔬菜,OK。由于北非缺水,塔吉锅只需要注入少量的水,既能保证煮熟食物,还能保持食材原有风味,所以被视为国宝级经典。但是,要论美味佳肴,嗯嗯?</h3><h3>当我们还没走完北非全程,吐槽最多的非一日三餐莫属!要不了几天,人人的肠胃功能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危机!一清早,大家见面,“今天你吃(💊)了吗?”什么喇叭丸、正气水、整肠生云云。可是,时至今日,世卫组织还在不断推文介绍地中海饮食,我百思不得其解。</h3> <h3>地中海饮食实际上应该说mediterranean style diet,系指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饮食风格和结构可能有降低心血管病和阿尔茨海默症发生风险的功效。大致如下,1.食物以植物为主,包括水果🥭蔬菜🥬杂粮和坚果🌰2.取当地应季果蔬且加工简单3.提倡橄榄油为主4.少吃红肉5.每周两次🐟七个🥚6.适量红酒🍷奶酪🧀️我们按图索骥对照在摩洛哥的饮食和我们平时自己的饮食,都差不了多少啊!可是,为什么到了地中海反而都受不了呢?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想,是不是他们的烹饪方法和投入过多的香料让我们的中国胃不耐受!</h3><h3>大凡方法不对,往往好事也会办成坏事!抛弃食品安全,有时候我真的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因为我们有中华美食。</h3> <h3>吃完人家的塔吉锅,要去参观王宫。从1912年到现在,拉巴特一直是摩洛哥首都。</h3><h3>由于阿拉维王朝每况愈下,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纷纷抬头,内乱不断。法国人乘虚而入,在那一年签下辱国的菲斯条约,摩洛哥接受法国保护,实际上就是沦为殖民地。这座王宫就在那年修建,皇宫外观倒是气派非凡,属于典型的阿拉伯宫廷建筑。</h3><h3><br></h3> <h3>在老城之西有座乌达亚城堡,相传是在12世纪摩洛哥穆瓦希德王朝时期,阿卜杜勒.阿里.穆明出征西班牙,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的时候,在沿海的古罗马城市萨累的废墟上修建的军事要塞。当年拉巴特还是一个沿海的小渔村,1150年的那场战争捕获了许多西班牙人,一个个被捆绑着押回这个村庄做劳役,越关越多,居然形成规模,村庄变城市。阿拉伯语捆绑与拉巴特谐音,后来就叫拉巴特。</h3> <h3>现在园林已经对外开放。我们也进去转了一圈,扑拙的中世纪风格。不过作为皇家园林,实在是乏善可陈,也许是年代久远的缘故吧。</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不过,大家却意外发现这里到处是慵懒的野猫,有的<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肢体残障。在后来的几天,这样的状况愈演愈烈。这里的人们养狗的不多。</span></h3> <h3>开城之父阿卜杜勒.阿里.穆明征服西班牙等一众国家,显赫一时,他发誓要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北非最大规模的清真寺,看来此公亦好大喜功。从今天我们看到的遗址,仅大殿面积就有183x139米,真不可谓不大也。可惜毁于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目前只留下一片断壁残垣和312根廊柱供游人念想。</h3> <h3>当年,宣礼塔只修建到一半,国库告罄,哈桑苏丹无力继续,只好留下这栋高仅44米像被削掉一截的烂尾楼。1000年过去了,表面精致的装饰依然不失当年风采。但是,毕竟失去了应有的高度,这栋哈桑塔终归让人感觉不伦不类。与后世的哈桑二世塔不可同日而语。当然这是后话了。</h3> <h3>后来,阿拉维王朝苏丹默罕默德五世也就是现在国王的祖父,他就不一样,他把一腔爱国和民族情怀,投入到争取民族独立事业,历尽坎坷终于在1957年成立了独立的摩洛哥王國。因此名垂青史,深受百姓爱戴,被誉为国父。4年后因病逝世,传位给哈桑二世。</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离开拉巴特,一路向东我们去梅克内斯和菲斯,今天的车程大约是全程中<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最为轻松的。窗外依旧是蓝天白云。远黛小山,</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没有阿尔卑斯雪山的</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峥嵘;绿草如茵,不似新西兰草甸的起伏。这里是粮食产区,大片优质小麦确保麦地那整天飘洒着面包的芳香。一路上偶而还见有小片的油菜花正在努力释放夺眼的明黄。</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公元632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去世,他有三个儿子早年夭折,唯一的女儿也已经出嫁,所以没有立嗣遗嘱,权力之争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了。逊尼派认为,哈里发(继承者)应该是被推选出来的;而什叶派认为,真正的哈里发只能出自穆罕默德“神圣家族”的“伊玛目”(领军人物)。争斗一触即发。</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穆罕默德的外孙,伊德里斯.本.阿卜杜拉,在谋取权位的争斗中失利,</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从沙特阿拉伯、埃及一路逃亡到摩洛哥北部</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瓦利利,菲斯一带。当地笃信伊斯兰教的柏柏尔部落酋长认为他既然</span>是穆罕默德直系后裔,那还争什么呢?就<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推举他为伊玛目,于公元788年创建了北非第一个阿拉伯王朝——伊德里斯王朝。后来伊</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德里斯遭逊尼派暗杀</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年仅11岁的伊德里斯二世于公元804年继位,在柏柏尔人的扶持下,执政24年,励精图治,也算得上一代明君,让菲斯得以复兴。</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伊德里斯二世去世后,其长子穆罕默德·伊本·伊德里斯继往开来,他兴建清真寺和宗教学校,奖掖伊斯兰学术文化,让菲斯成为当时伊斯兰的学术文化中心。<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卡拉维因清真大寺,后发展成马格里布地区著名的伊斯兰高等学府,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学。学校培养了大批穆斯林学者。</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菲斯(Fes)与梅克内斯两地相距仅59千米,毫无疑问是四大皇城中最具魅力的两个城市。菲斯是摩洛哥历史上最早的皇城,距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菲斯也是北非第一座伊斯兰城市。菲斯的魅力还在于这里聚集了全国最好的能工巧匠。<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历史上意大利曾经有个著名的数学家叫裴波那契曾虚心求教菲斯的一位非洲阿拉伯长者,共同探讨如何利用算法把颜色、大小、规则不同的小石块,组合成精美对称的巨幅图案,变幻多端,随心所欲。因此后世的镶嵌画,也叫马赛克拼贴理所当然属于阿拉伯世界。</span></h3> <h3>要想知道菲斯更多的过去与现在,那么就要走进这道大门,布日卢蓝门。这是1913年依照原样重建的,西班牙-摩尔人风格。大门正面是蓝色的,菲斯是蓝色之城,大约由此而来。如果你走进大门,就可以发现大门背面是绿色的。</h3> <h3>菲斯又是摩洛哥艺术和手工艺的发祥地,尤其在建筑装饰领域集中全国能工巧匠,至今无出其右者。菲斯的皮革制造是支柱产业之一,不过制革过程散发出的味道却让这里成了“臭名昭著”地方。</h3> <h3>岁月是那样的无情,如今菲斯旧城小街已经褪去了往日的风采。<br></h3> <h3>后来的苏丹穆莱.伊斯梅尔即位后把首都从菲斯迁到梅克内斯,菲斯逐渐衰败,而梅克内斯则由此进入黄金期。现今保留的曼苏尔大门是历史的见证。年轻的导游也许还不知道网红景点和人文景点究竟区别在哪里,尽管曼苏尔大门现在已经永久性关闭了,但是能站在这扇有厚重历史的大门与城墙前,是大家的心愿。</h3><h3>此图系网络照片。</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梅克内斯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也是柏柏尔人的军事重镇。古城始建于公元11世纪,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大抵上都是公元18世纪前后重新建造的。阿拉维王朝的继任者穆莱·伊斯梅尔建立了一支拥有15万人、能征善战的黑奴军团。他改革依赖部族势力的军事制度,军队直接由政府管辖,在与土耳其和欧洲列强交战中屡建奇功,使梅克内斯稳定而迅速发展起来。大约这就是梅克内斯被誉为“黑色之城”的重要原因。</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冷兵器年代,武士对战马的感情怎么说都不过分。<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国王英雄盖世,自然也就非常喜欢养马,说是日常拥有绝不少于500匹。为此,他修建了巨型马厩和粮仓。有屋顶的是粮仓,墙厚3米,所以大抵上四季恒温,恒湿,至今让参观者叹为观止。</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梅克内斯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已经是毛里塔尼亚的首都,这里花团锦簇,繁荣昌盛。这里也是柏柏尔人抵御罗马人入侵胶着的地方,一些重要的事情常常需要双方在这里谈判,讨论<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公元前一世纪有一</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埃及法老也看中加利利这块宝地,就</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建造了一座吕比利斯城(Volubilis)。据未经证实的资料说耶稣曾经在加利利牧羊,与凯撒大帝的继承人奥古斯都,毛里塔尼亚朱巴二世夫妇和埃及艳后的女儿都是好朋友,常在这里一起玩耍。所以人称这里是非洲的雅典。现存遗址主体有</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法院,除此以外可以清晰地辨认的有剧场柱子,街道,居民住房和公共浴室等。公元40年曾一度被罗马人略为己有,公元三世纪被柏柏尔人夺回。可惜花城毁于1755年的那场大地震。</span></h3> <h3>遗址上还留下了许多精美的镶嵌画,过了两千多年,日晒雨淋,居然还能如此般的绚丽多彩,让人惊讶。可惜那天我们几乎都失之交臂,导游也没作交代。镶嵌画在拜占庭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阿拉伯人给世界的一份厚礼。</h3><h3>感谢同行的老方提供这幅照片。</h3> <h3>散落一地的精美罗马柱头,最多的是科林斯,这种样式最早见于雅典宙斯神殿。</h3> <h3>这款是爱奥尼克,最早见于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h3> <h3>现存罗马柱,大体上也就是三种,百变不离其宗。除了上述两款,还有就是艾立克。通常认为,从柱子装饰性大概可以区分年代,艾立克处于早期,柱面装饰扑拙无华,顶部直径略小。爱奥尼奥居中,科林斯殿后,装潢华丽。人们在衣食无忧以后,逐渐偏好奢华看来是古已有之。</h3> <h3>今天正好赶上当地的师生一起在排练,他们是在演凯撒大帝?还是埃及艳后?</h3> <h3>往日的锦绣转眼都成了烟云。李义山的一首五言配在这里,好像还不错👌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h3> <h3>摩洛哥是一个山地之国,除了南方的沙漠,中部和北部为阿特拉斯山脉,山不甚高,逶迤起伏。在北部里夫山区有一个具有浓郁的地中海风情的小镇,叫舍夫沙凡。</h3> <h3>15世纪的时候,西班牙收复了被摩尔人统治800年的西非小国伊比利亚,大量的摩尔人逃亡到摩洛哥北部山区。摩尔人实际上就是皈依基督的穆斯林。看看这里不错,后来饱受迫害的西班牙犹太人也逃了过来。他们把小镇涂抹成蓝色,从此与天相拥,与海一体。人们就像生活在大海里一样,也是一种寄托。</h3> <h3>依山而建的小镇,有着许许多多蓝色的小路,像九曲回肠,怎么走都不会迷路,九九归一,最后都走到一个广场。这里到处是蓝色的小屋,那是一种会夺人魂魄的蓝,让你仿佛置身海洋之中。西班牙是海洋大国,海洋强国,离家的人们蜗居在山上思念远去的家乡,就寄托在这份蓝色上面。真的是聪明不过犹太人。小镇到处弥漫着浓郁的西班牙情调。</h3> <h3>就连这里的喵星人🐱也都有很好的镜头感。</h3> <h3>我们继续往北到了摩洛哥西北的弹丸小城,得土安,在这里居住的一样大多是阿拉伯人和西班牙人。我们赶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将近黄昏的时候。山坡上一排排白色小楼迎着夕阳。</h3> <h3>镇上的人显得挺悠闲,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个个都怡然自得,充满着一份宁静祥和的气氛。</h3> <h3>这一栋伊斯兰教的宣礼塔和基督徒的教堂同体更加彰显在这里生活的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是如何和谐相处的。</h3><h3><br></h3> <h3>由于时间的缘故,我们也就是在这里小息片刻而已。其实,在19<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世纪中叶,西班牙和摩洛哥在得土安有过一场战争,打得十分惨烈,导致摩洛哥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让后来的法国人占了便宜。</span></h3> <h3>小镇上差不多都是一律的白色三层小楼,人称安达鲁西亚风格。安达鲁西亚本是西班牙一小镇,镇上的建筑也是三层小楼,粗粝的白色外墙,配上蓝色的小窗向外突起,止乎天然,巧夺天工,其实,环地中海国家大都是这样的一种风格,在西班牙就叫安达鲁西亚风格。</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可是得土安人一直认为这样的风格实际上是发源于这片土地,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他们成功申遗,有力地印证这一说。</h3> <h3>告别得土安,我们就到了摩洛哥最北端的海滨城市丹吉尔,地中海和大西洋交汇的地方。这里是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有一座卡斯巴灯塔镇守着直罗陀海峡,对岸西班牙安第斯山脉,清晰可见。</h3> <h3>直布罗陀海峡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像非洲与西班牙之间的一块跳板,你来我往。时间一久,不免纠纷不断。神话故事说亚历山大大帝闻后不悦,决定要让他们分开,以阻止他们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于是调遣奴隶凿开海峡。现留下的直布罗陀海峡宽仅11千米,最浅处仅300米。</h3> <h3>沿着海边礁石有一个山洞,这里没有阿里巴巴的宝藏,倒是洞口酷似大非洲地图,真的是像极了!人们争相拍照,留念。</h3> <h3><br></h3><h3>就这样我们走完了全部行程,又回到卡萨布兰卡,这座全摩洛哥最现代化的都市。</h3><h3>出于宗教和经济上的原因,我们所到的城市最好的建筑就是宣礼塔,没有摩天高楼。听说卡萨布兰卡除外。</h3><h3>哈桑二世塔出名不在于她的高,而在于她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前面曾经说过哈桑二世即位,放弃了他的父亲穆罕默德五世的独裁统治理念,极力推行宪政因而深受百姓爱戴。</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他假真主阿拉的名义,修建了被誉为最具现代化的清真寺🕌️是当前</span>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哈桑塔有三分之一修在海上,仍然念念不忘地中海。</h3> <h3>听说这也是为数不多非穆斯林可以进去参观的清真寺,今天我们到的有点晚,已经关闭了,只好从大门口窥豹。</h3> <h3>一早,在酒店门口遇到几位NGO人员,她们好像是在开展一个什么项目,没能听懂。</h3><h3>在摩洛哥中部和南部除了阿拉伯语,大多讲法语。在北部,大多讲西班牙语。</h3><h3>就这样我们走马观花地游完了摩洛哥,怎么说呢?玩得开心!但是!舟车劳顿,饮食欠安。用一句俗不可耐的话,痛并快乐着。</h3><h3><br></h3><h3>be continued</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