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备村处在皖南山区,距离黄山市区约30公里,沿着九里十三弯的公路,两边青山绿水环绕。临近村庄,豁然开朗,一个充满生机的村庄呈现眼前。
黄备村,始建于北宋。据载,黄备先人张保望在绩溪为县令时曾举家避难于篁墩,后来为保黄备一方太平,又不忘先人在篁墩避难的经历,故取名黄备。“备者”,取备乱自保之意,古时亦称“桃源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村中以张姓族人居多。
据村里老人回忆,黄备有很多古建筑,如牌楼、观音堂、尼姑庵、下门厅、天官第等等,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名胜古迹大部分已不复存在。目前,该村沿河两岸仍可见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德馨堂”、“耕德堂”、“维新堂”和“崇德堂”,还有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张氏统祠、履坦、桃源里等古建筑 五峰楼】祠堂名。又称张氏统祠。位于歙县黄备村。建于1591年。砖木结构,脊高10余米,主柱硕大。原有三进,面积3000平方米,但后进早毁。门楼高大,气势嵯峨,四根石质檐柱托着硕厚的额枋、曲梁,门楼为三间搂阁式。大门两侧配有抱鼓石,并有双狮盘踞。额枋、曲粱及门楼上,砖、木雕刻精美细致。前进和中进之间,两侧为回廊,中间是个大天并,设有花坛,黄杨苍 劲古朴。三进顺地势升高。气势雄伟的张氏统祠,共有三进,中间两个大院,宽10丈,长40丈,建于明万历19年。统祠雄伟壮观,楼阁可远眺,大堂能聚众,前后门楹,后列厢庑,后进有九级石阶,以上高台。院内长松修竹相映,壮丽雅观。大堂之上有明代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黄备太史公张一桂的题书大匾,上写“义隆一本”四个大字,每个大字都有4尺见方。祠前是五凤楼,五凤楼前有一对精雕古石狮,形象威武,栩栩如生,每头石狮至少有一吨重。张氏统祠规模宏大而壮丽,古歙称之为“宗苑”、“美族”。有句俗语——“洪坑有好照墙,黄备有好祠堂”,一直流传至今。 黄备村位于歙县南部森村乡。村落背倚石耳山,村中两条小溪夹流而下,溪上有桥10余座,或平或拱。黄备水口坝建于南宋,石砌坝上栽有樟树、榆树、槠树、冬青树,虽历时八百载,仍然参天耸立,绿荫如盖;六只精雕古石狮,威武的守候绿树丛中。坝下有一条宽1.5米的石板路,通向东西两座古石桥,一名“永昌桥”,一名“集庆桥”,遥相呼应。桥下溪水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