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这个话题虽然沉重但却是规律。老年人的共同心愿都想: 身体好,活的长。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先看几个例子。</h5><h5> 第一个,大名鼎鼎的少帅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那年36岁,从此被软禁,失去人身自由,离开喧嚣的生活,却以103岁驾鹤西去,靠的是心身平和,而非朋友交往。</h5><h5> 第二个,我曾经的一位多年同事刘**,他的爷爷1936年参加红军,在激烈的战斗中,整个所在部队被打散,从20几岁起就没有了组织,失去了战友和朋友,孤身一人回到被国民党军破坏的家乡,颠沛流离几年以后,找到了参加八路军的儿子。从此作为随军家属,跟随儿子家走南闯北,在没有组织、没有战友、没有熟人、没有朋友的情况下,幸福安详地度过了余生,以106岁的天寿于2013年去世,靠的也是心身平静,而非组织活动。</h5><h5> 第三个,国家领导人。我一直觉得毛主席(82岁),周总理(78岁)没有活过蒋介石(89岁)不应该。什么原因?毛主席和周总理管理7亿人口,蒋介石管理2千万人,工作量相差巨大,耗损的精力不一样。而且到了晚年,由于文革,毛主席和周总理更加操心劳碌,影响了阳寿。一般来讲,国家领导人离开工作岗位之后,会选择一个清净安闲的居所生活,躲避喧嚣,以静为主,绝少集体活动。</h5><h5> 第四个,古人上了年纪以后,大多都以“卸甲归田,或遁入深山老林隐居”为上,不再过问天下之事,躲避闹事喧嚣,孤居独处。汉代开国元勋张良,立国后就辞官归隐山林,居住于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以孤独寂寞的方式度过余生。历代很多名人雅士都以静谧安闲为伴,隐姓埋名终老,颐养天年。</h5><h5> 上述事例说明,老年人要想益寿延年,需要平静的生活: 生活越平静,寿命越长久。它符合人的生理特点和规律。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身体内的阳气多寡,阳气足寿命长,反之寿命就短。而人过中年以后,阳气消耗过半,此时人的体力、精力、活力已大不如前,及至老年则更不可与年轻时候相比,可谓: 江河日下,喧嚣热闹就会增加阳气的损耗。此时如果还不变换行为方式,减慢生活节奏,适应身体变化,继续参加集体活动,追求喧嚣热闹,喜欢交友闲聊,那么阳气的消耗就会加速。随着年龄的越来越大,体力、精力和活力都会越来越不济,有的甚至连自己孩子的探访,都没有精力和兴趣接待;因此越是年龄大越要减少集体活动。还比如国家领导人,凡是一直持续工作的,享年都不算高;而身体经常不好、离开岗位修养或者工作负担不重的都有天寿,比如: 孙夫人宋庆龄;其胞妹宋美龄,60岁以后基本隐居纽约,整日写字作画,享年106岁。</h5><h5> 有句话叫做: 宁静致远。它不仅用在情绪上,更加重要的是作用在情绪的物质承载物——身体上。只有宁静才能长寿,活得久远。所以可以这么说: 要想活得长,尽量把身藏。</h5><h5> 现在一些退休人员,受到某些“专家学者”的蛊惑,要求多组织活动、多联系故人交往聚会,经常参加聚餐游玩等,而且成为一种不好的趋势;甚至有些媒体还把老年人多参加组织活动或朋友聚会,说成是延年益寿的方法之一;有些单位不明就理,真的增加了组织老年人的活动频率。孰不知这是消耗自身阳气的做法,是缩短寿命的行为,断不可取。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某聚餐后,或参加某活动后走了”的消息,这不是妄传,而是有其内在规律的。</h5><h5> 2018年我们早年同事的一个聚会之后,就有人第二天凌晨突发心肌梗塞住院。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 喜极则气散;气散则人湮。历史上传说,宋代名将牛皋就是由于高兴过度而死的。上了年纪的人,往往经不起喜怒哀乐的刺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的说法不是空虚来风,任何生活规律或习惯的改变,都有可能使老年人的生命戛然而止。那种要求多参加组织活动的行为,是把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至于危险境地的不智之举。那些觉得孤独的人,一般的说,八成是没有调整好心态,不觉得自己已老的人。</h5><h5> 因此我想借此机会,大声疾呼: 应当回归理性,尊重人的自然生长规律,大幅度地减少组织老年人活动的频率。请还老年人平静安逸的生活环境。</h5><h5> 退休以后,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好心态,以最大的幅度减少集体活动,谁就能使自己阳气的消耗降到最低,寿命也会得以延长!这就是真正的养生之道。</h5><p><br></p><p><br></p><p><br></p><h5> 伍伍黎阳</h5><h5> 2019年6月1号</h5><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