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都说重庆是一个8D魔幻城市,其实重庆更是一个有味道的城市。</h3><h3>在我的记忆中另一个有味道的城市是拉萨,满城弥漫着酥油味道。而这里——重庆,满街弥漫着浓烈的辣子花椒味道。</h3> <h3>重庆人对重庆小面的热爱不亚于火锅。</h3><h3>踏上这片土地一定要吃一碗重庆小面。</h3><h3>重庆满街的小面馆,家家都挂着“重庆小面五十强”的牌匾。</h3><h3>来了,先尝尝胖妹面馆的招牌面——牛肉肥肠面。</h3><h3>想起上次吃重庆小面是2015年从贵阳乘绿皮车转道重庆,在菜园坝火车站下了车,再乘上超长的皇冠大扶梯,在宋庆龄旧居旁的小弄堂里吃的牛肉面。</h3> <h3>重庆火锅,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首。</h3><h3>重庆火锅,是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br></h3><h3>深夜或凌晨,满街的火锅店里任然是人头攒动,店外等座的队伍还是排得老长。</h3> <h3>大刀腰片,九尺鹅肠…………</h3> <h3>再加一个红糖粑粑</h3> <h3>号称民国第一江湖菜的杨记隆府</h3> <h3>毛血旺,烤脑花,辣子鸡,霸王兔……份量超大,真是江湖菜。</h3> <h3>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我们随处可以见到大大小小的串串香铺子,红漆的矮方桌、小凳子和热气腾腾的一锅红汤以及那一大把一大把的竹签就构成了重庆特别的一景。</h3><h3>结账时,还要大声的吼“老板,数签签!”</h3> <h3>这是我们老年大学摄影课黄老师发的朋友圈,借来一用哈。</h3> <h3>格桑家的玫瑰老酸奶和慕斯蛋糕</h3> <h3>早上起来,街边小店来一碗红油抄手和豌杂抄手。麻辣的味道好吃到爆。</h3> <h3>川渝人民不吃奶茶。</h3><h3>走累了,哪哪的小店里好吃的红糖冰粉和豌豆糕。</h3> <h3>深夜里,小吃街依然热闹</h3> <h3>烤脑花,烤茄子,烤苕粉,烤娃娃菜,烤猪鼻筋,烤…………,再加一大把烤肉串,两瓶酸梅汤。</h3> <h3>朝天门码头位于 重庆东北嘉陵江、 长江交汇处,原题“古渝雄关”,曾是重庆十七座古城门之一。南宋 朝天门码头两江汇流 (1127——1279)偏安 临安后,时有钦差自长江经该城门传来圣旨,故得此名。重庆的繁荣昌盛,在一定程度上,集中表现在这水上门户——朝天门。朝天门是两江枢纽,也是重庆最大的水码头,自古江面樯帆林立,舟楫穿梭,江边码头密布,人行如蚁。吊脚楼居多,可也热闹成市,商业繁盛,门内则街巷棋布,交通四达<br></h3><h3>朝天门是中、外游人观赏两江环抱重庆半岛,山水相映、百舸争流的好地方</h3> <h3>重庆湖广会馆,位于重庆渝中区东水门正街4号,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扩建。会馆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现有广东会馆、江南会馆、两湖会馆、江西会馆及四个戏楼,包括广东公所、齐安公所。会馆建筑浮雕镂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题材主要为,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图案,还有龙凤、动物及各种奇花异草等图案。整个古建筑群雕栏画栋,雕刻精美,是我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东水门一带,按照风水学说,河道弯曲的内侧是“吉地”,外侧是“凶地”。东水门一带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风水很好,会馆就选址于此。</h3> <h3>步入湖广会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禹王宫,禹王宫左侧是我国首个移民专题博物馆———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博物馆以“湖广填四川”为背景,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移民入蜀的政治背景、经济因素以及入蜀线路等,充分反映了“湖广填四川”这一段历史。</h3><h3>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据说,有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h3> <h3>到了重庆,一定要去朝天门码头,在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登上游轮,看看这重庆沿江两岸的一路夜景。</h3> <h3>横跨长江嘉陵江的高耸的大桥,飞驰而过的过江缆车,江上穿梭的游轮渡船…………</h3> <h3>还有近旁的灯火辉煌的洪崖洞</h3> <h3>我们一路观景,船上表演着川剧变脸喷火,还在吆喝着拍卖字画。</h3> <h3>磁器口逛逛</h3> <h3>南山一棵树可以俯瞰整个的渝中半岛。渝中半岛独特的存在于长江和嘉陵江之间,在这里一览无遗。打车上南山,要大大表扬一下重庆的的士司机,上陡坡转弯还一路堵车,手动挡车一路停车拉手刹,起步松手刹,反反复复,还是迷雾天,终于上了南山一棵树观景台。</h3> <h3>在山上待到天黑拍的夜景</h3> <h3>《新华日报》总馆重庆旧址,位于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86号。刊有周恩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词的《新华日报》,就是在这印刷的。</h3><h3>这里既成了《新华日报》社办理订阅发行业务,出售革命进步书籍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与地下党同志、进步青年联系和部署任务,并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联络点及阵地。</h3> <h3>天主教若瑟堂位于重庆市中区民生路。始建于1893年,之所以叫若瑟堂,是因为这里尊奉圣约瑟夫(Saint-Joseph)。按照老的翻译方法,翻译为若瑟堂。</h3><h3><br></h3> <h3>若瑟堂经堂内,两排大柱托着乳黄色厅顶,华灯高悬,烛光交映。正中有彩塑耶稣、圣母、若瑟像,两壁有十四耶稣苦修油画像。</h3> <h3>巴曼子是遥远古巴国流传至今的唯一英雄人物,在人们心目中,他是巴民族之神,巴民族的化身,他的人格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已经升华为一种民族精神。</h3><h3>巴曼子墓位于重庆七星岗莲花池上海一百商场旁的家具商店下面。这大概是中国唯一坐落于商场地下室的墓穴了。</h3> <h3>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成为朝鲜流亡志士从事反日独立运动的中心。在重庆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38号,有4栋古朴典雅的小洋房,现在已经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了。韩国总统文在寅访华特别到访过这里。</h3> <h3>金汤门,金汤街,金汤坊,取自固若金汤之说金汤街是通远门旁的一条小街,金汤街名字来由显而易见:固若金汤,表达了人们愿意安定生活,不受战争干扰的愿望</h3> <h3>重庆历史悠久,古城九开八闭17座城门,历600年沧桑变迁,如今只剩下通远门和东水门两座。东水门空馀城门,只有通远门还残留着一段城墙,硕果仅存。</h3><h3>作为古代重庆城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陆路通道,通远门肩负着守护老重庆的重任</h3><h3>通远门的前身为镇西门,基址为三国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蜀都护李严修筑的江州城墙和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彭大雅为抗击蒙古铁骑修筑的石基构造墙。现存的城墙及城门遗址为明洪武年初,戴鼎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修筑的石砌城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战乱动荡,通远门城墙在风雨中矗立了六百多年,默默的见证着重庆城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远门那座小门洞历来是重庆城通往外界唯一的陆路通道,门外的七星岗则是一片乱坟岗。</h3><h3><h3>通远门是古代重庆最重要的军事要塞,城门两侧都建有炮台,历来攻守都在此门</h3></h3> <h3>通远门及古城墙遗址原来是重庆城区的边缘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区的扩展,现已位于市区主干道上,四条公路在这里交汇,每天车水马龙,人流不断,不同历史时期的民居建筑附着在城墙上修建。城上城下市井生活悠然自得,原来守护城区的关隘如今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所</h3> <h3>通远门城墙上,有一条顺着山脊向西的小巷,名“鼓楼巷”。该巷38号门前的顶峰上,以前是一块宽约4000平方米、一面靠山三面均是悬崖的坝子,名为“打枪坝”。</h3> <h3>抗战时期,郭沫若、阳翰笙、陈白尘、戈宝权、凤子等著名人士常聚于通远门附近小巷中的一家小餐馆,品尝“五香牛肉”、“清炖牛肉”、“油炸牛肉”、“水晶包子”等川菜川点。应老板要求,郭沫若还乘兴为小餐馆题写“星临轩”招牌,留下一段名人与川菜的佳话。</h3><h3>风流往事总被雨打风吹去,飘香美食难觅踪迹,空留后人怀想。</h3> <h3>顺着“领事巷”狭窄的老街一路走去,仿佛穿梭回百年前的旧时光。1890年重庆开埠后,这条狭窄的巷子因附近聚集了法国、英国、美国等领事馆,故此得名。</h3> <h3>法国🇫🇷领事馆旧址</h3> <h3>英国🇬🇧领事馆旧址</h3> <h3>建成于1932年的打枪坝水厂,是重庆第一座大型自来水厂。现在,当年的沉淀池、原水管部分仍在使用,为解放碑、较场口、七星岗、两路口等地16万居民供水。</h3><h3>高高的打枪坝水塔已经“退休”,现在已成为水厂的地标建筑,也是城市的文脉。</h3><h3>为啥叫打枪坝水厂?</h3><h3>这里曾是清代射击场</h3><h3>提到打枪坝水厂、打枪坝水塔,不得不说到打枪坝。为何叫这个“奇怪”的名字?</h3><div><br></div><h3>重庆市历史文化学者、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何智亚,曾经对打枪坝及周边进行过研究。原来,打枪坝是通远门到水厂之间的一处坝子,位于通远门城墙最西面,地处重庆城最高处。打枪坝三面是古城墙,城墙上是一大块平地,呈喇叭口状,最窄处只有几米,平地向通远门城门和领事巷方向延伸,逐步变宽,形成重庆城最大的一块坝子。清代此处设有驻军炮台,坝子宽阔,官兵常在此演练射击,故名“打枪坝”。后演练减少,遂被荒废。</h3><h3>为何兴建自来水厂?</h3><h3>山城坡高路陡取水不便</h3><h3>为何当时的重庆急需一座自来水厂?</h3><h3>老重庆有这样一个特殊行业挑水夫。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重庆城的挑水夫约6000人,至20世纪初,从业者已达2万人。</h3><h3>潘文华任重庆商埠督办公署督办后,为了解决多年来居民生活依靠井水和下河取水的不便,决定兴建自来水厂。</h3><h3>1926年至1927年初,兴建自来水厂得到商界支持,各界纷纷捐资。1929年2月,开始建水厂,税西恒为总工程师。</h3><div><br></div><h3>1932年,打枪坝水厂开始向城区试行通水,1934日2月实现正常供水。到此,重庆城结束了无自来水的历史。</h3><div><br></div><h3>“上世纪20年代,城市自来水工程艰巨浩大,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地修建水厂均由外国人主持。重庆自来水厂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完全由本国技术人员主持,这在中国近现代给水工程史上还是首次。”</h3><div><br></div><div>为何建于高高的山上?</div><div><br></div><div>利用自然高差来供水</div><div><br></div><div>水厂为何建在山上?因为这里地势开阔,且在重庆老城渝中半岛最高处,这样能依靠自然高差向城区供水。故水厂选址打枪坝,取水口选在大溪沟嘉陵江边。</div><div><br></div><h3>打沿着金汤街顺坡往上,打枪坝水厂内,一座欧式的高耸水塔就是打枪坝水塔,如今已停用。上面的牌子写着“优秀近现代建筑”,并备注:石结构,重庆第一座自来水厂的水塔,由著名专家税西恒主持,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重庆市规划局监制。如今,这里已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h3><div><br></div><div>水塔分台基、塔座、塔身、塔尖四个部分。台基上有由18根罗马柱围合成的圆形柱廊,塔座用条石砌筑,开有一小门,可上塔顶。塔身造型优美,法式风格,尺寸自下而上收缩,最高处有8组罗马柱,两根一组,共16根,罗马柱上托着盔形塔顶。</div><div><br></div><div>旁边还有一座碑,写着“税西恒之墓”,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总工程师。</div><div><br></div><div>原水管是哪里生产的?</div><div><br></div><div>德国西门子进口产品</div><h3>虽然水塔早已停用,但当年铺设的原水管,以及没有改造的走廊部分,经过检查认证还可继续使用。重庆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制作的《历程》一书,可以看到,直径为500毫米的钢制原水管是德国西门子进口产品,沿大溪沟、张家花园、41中(现巴蜀中学)、临华村、捍卫路、黄家垭口、兴隆街铺设。</h3><div><br></div><div>当时,各种供水设备从德国运到重庆,工作繁重、且运费高昂,经过了很长时间,钢管、水泵、电机、锅炉、发电机等才运抵重庆。</div><div><br></div><div>当年国产建筑材料质量较差,因此工艺设施大量采用条石。</div><div><br></div><div>现在哪里由这里供水?</div><div><br></div><div>解放碑两路口等都是</div><div><br></div><h3>除了部分原水管,沉淀池也沿用至今。而老设备中有载重达10吨的行车也是德国产品,目前仍可正常使用。</h3><h3>打枪坝水厂现在供水有两种方式,一种沿用以前的老方法,利用自然高差,给解放碑、较场口一带供水;另一种是通过加压,向观音岩、枇杷山、两路口、桂花园一带供水,约为16万多渝中区居民提供自来水。</h3> <h3>打枪坝自来水厂实验室旧址</h3> <h3>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大后方戏剧运动中心,文艺名流荟萃,当时的中华剧艺社、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社、中国艺术剧社、中央青年剧社等五大剧团纷纷迁来重庆,其它还有孩子剧团、怒吼剧社、中国业余剧社等机构也都在抗建堂排演剧目。 </h3><h3>1940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兼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所属的中国万岁剧团团长后,决定新建一处话剧剧场,以解决当时重庆戏剧界名家荟萃而剧场奇缺的困难,</h3><h3>郭沫若请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该剧场题名,由林森亲笔题写了“抗建堂”三字,取自当时最流行的口号“抗战必胜,建国必成”。</h3><h3>抗建堂建成后,为上演进步话剧和进步文艺界集会活动做出过重要的贡献。</h3> <h3>弹子石老街,位于重庆市南岸区泰昌路68号,于2018年6月1日正式开街。曾是西南地区著名的水陆埠口,拥有法国水师兵营、王家大院等开埠文化根脉。</h3><h3>“一街两埠四院十景”构成了弹子石老街的核心景观。“一街”,即弹子石老街;“两埠”,即下江和上埠。“四院”指王家大院、孙家花园、夏家大院、青阳公馆;老街往上,则是海关石、映月池、青云桥、花朝门、余音阁、利川号、涂山窑、爱情墙、一德堂、百岁坊等“十景”。</h3> <h3>漫步老街,正面可眺望长江与嘉陵江交汇,背向近观,目光沿80米高差梯步蜿蜒而上,市肆商号星罗棋布,品味“正看江,背看城”的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