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尧曰第二十</b></h3><h3><b><br></b></h3><h3><b style="">【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b></h3><h3> 尧说:“哎!舜呀!上天安排的执掌帝位的命运落到你的身上了,你要永远奉行中和之道。若天下陷入穷困的境地,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将完结。”舜也这样授命于禹。商汤说:“我是天帝的儿子履。敢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敢光明正大的向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臣仆的善恶我不敢隐瞒,请上帝予以明察。我本人如果有罪,不要因此牵连百姓;老百姓有罪,要归我一人承担责任。”周朝重赏分封,让为善的人都富贵。周武王说:“即使是同姓至亲,也不一如有仁德的人。百姓有过错,在我一人身上。”从这一节,我们能看到儒家文化的源源。是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路而来。子思在《中庸》中也讲:“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再者我们能看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都是自我负责,向内心寻因的一种态度,这就是儒家传承“君子求诸己”的精神所在。这里还有一点说明,“日:予小子履,敢用玄牡....”这句话,南怀瑾先生认为是舜对天的祷告。识为“履”的意思是学步前辈的办法。事实“履”是商汤的名,这段话是商汤向上天的祷告。《吕氏春秋》曰:“昔殷汤克夏,而天下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方。万方有罪,在予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丽其手,自以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悦,雨乃大至。”从这我们看到汤为民祈雨而向上天祷告。</h3><h3><b>【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b></h3><h3> 谨慎的审定度量衡、法度标准,修振不适用废弃了的官职制度,则天下政治自然清明顺治了。“谨权量”就是要统一度量衡,我们一般认为是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事实《书·舜典》中已记载要“同律度量衡”,这里又提出这是为政的一大举措。“审法度,修废官”是制度建设方面的要求了,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完善法律和官职制度。总之“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体现了一个“变”字,要与时俱进的变,古人的为政治国理念一点也不死板,倒是我们今天还在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看来我们要多想古人学习,也能“四方之政行焉”。</h3><h3><b>【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b></h3><h3> 复兴被灭亡的国家,接续断绝的后代,举用隐逸的贤人,天下的民心就会归服了。“兴灭继绝”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在。我们的文化最具家国思想,家即国,国即家。我们有文字记载历史五千多年,上推至黄帝则上下五千年历史是国史也是家史,天下一家。所以我们这个民族有史以来就有了“兴灭国,继绝世”的家国精神。如周武王得天下,在分卦诸候时,把夏的后代分到杞国,把商的后代分到宋国,并不赶紧杀绝。我们民间家族中也有那支后代没有男丁,就会找亲近的一个男丁过来“顶门子”继其香火。这就是“兴灭继绝”精神的体现。再能让隐逸的贤人出来治世,国泰民安,天下一家,民心所归啊!</h3><h3><b>【所重:民、食、丧、祭。】</b></h3><h3>要重视的事情是:百姓、粮食、丧事、祭祀。“民食”即民生,治国要注重物质经济的发展。“丧祭”即精神,治国同样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古之治国所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两个文一起抓”,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h3><h3><b>【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b></h3><h3> 宽厚就能得到民众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勤勉就会取得功绩,公平就会使民众心悦诚服。这里是对上述治国理政的一个小节了,和本篇开头相呼应。“宽、信、敏、公”不仅是为政的德行,也是我们修身的标准。“宽则得众,信则民任。敏则有功,公则说”都是对为政者提出的要求,君子求诸于己,治国好坏的根本还是修身。</h3> <h3><b>【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b></h3><h3> 子张请教孔子说:“怎么做可以从政?”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摒除四种恶德,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给老百姓恩惠但又不浪费;役使老百姓,老百姓却无怨言;追求仁德,却不贪图财物;庄重矜持却不傲慢;态度威严却不凶猛。”子张说:“什么是给老百姓恩惠而不浪费呢?”孔子说:“按照民众要获得的利益去做,这不就是给民众恩惠而不浪费吗?选择民众能做的事让他们做,他们还会怨谁呢?想要仁德就能得到仁德,又怎么能贪求其他呢?君子不管人是多是少,势力是大是小,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庄重矜持而不傲慢吗?君子穿戴端正,目光庄严,使人看到便使之敬畏,这不就是态度威严却不凶猛吗?”子张又问:“什么是四恶呢?”孔子说:“不事先教育便杀戮,就是暴虐;不事先申诫而要求拿出成绩,就是残暴;自己怠政却要求如期完成任务,就叫贼害;同样要给与人的东西,在拿出来的时候又很吝啬,这就是酷吏的作风。”</h3><h3> 子张又问政,孔子提出要“尊五美,屏四恶”。我们先逐条探讨“五美”。一、“惠而不费”,对为政者来说,“不费”也可理解为自己不耗费财物。国家财税来源于民众,为政者要多做惠民利民的事。“惠而不费”是告诫那些怠政者吧,自己不耗费什么也不去做一些惠民的事。“不费”也能理解为不浪费,国家财政收入不做如修建宫室等享乐之用,都用在利民的项目了,这样国家财政就不浪费了。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二、“劳而无怨”是指在役使劳力上,同样要做惠民利民的事,不能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要务实惠民百姓就不会有怨言了。三、“欲而不贪”是讲到为政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预不贪,不是在金钱权力面前控制自己,而是要根本上摒弃“金钱观”,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孔子说的“欲仁而得仁”,去追求仁道。四、“泰而不骄”是要求为政者遇事不分大小,遇人不论上下,都庄重以诚处之。五、“威而不猛”,君子不重则不威,威是来源于内的一种自重。而猛则是浮于外的一种形象。为政者要正衣冠、尊瞻视,而使别人敬畏,而不是咄咄逼人让人害怕。“五美”从外行到内修对一个为政者提出了要求。</h3><h3> 我们再来看“四恶”。老百姓有过错,下属不能如期完成任务,首先要反求诸己,我们“教”“戒”“慢令”了吗?这正如汤言“万方有罪,罪在联躬”,武王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如果自己不教、不戒、慢令,就犹如犯了“虐、暴、贼”之恶,犹推卸责任,间接杀人。“有司”之恶,大概是指为政者以公为私,才“出纳有吝”吧。</h3><h3><b>【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b></h3><h3>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义法度,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理解他人说的话,就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 《尧曰》篇到此结束了。这里不仅是对本篇的总结,也是对《论语》二十篇的总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的“命”,不是指我们日常说的算命,命运之命。而是指宇宙法则,客观规律。孔子五十知天命,只有懂的这个大法则,我们面对生活人生才能坦然弘毅。“不知礼,无以立也”,社个礼就是理,就是文化。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不是靠吃饱穿暖而立,靠精神文化才可以立,“礼”的文化精神才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以此立与世界民族之林。“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知言”不是让我们会说话,懂说话。而是要悟透所言的学问,人生经验,这样才叫知言而知其人。《论语》从“学而时习之”开始,到“知命、知礼、知言”结束。“知命”为本,“知礼”立世,“知言”立人为用,道出了君子从本到末一以贯之的修身学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