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的怀念《我的父亲》

天使姐姐

<p class="ql-block">生活中有太多的、太多的瞬间会触动我思父的心弦,就如四月二十八父亲生日,四月二十九父亲的忌日,还有父亲节……</p> <h3>农历4月28日是父亲的生辰。4月29日是父亲的祭日,他离开我们整整十三年了。曾几何时,十多年前、二十年前,每逢父亲生日,兄弟姐妹们都要赶回去给父亲过一个热闹的生日。四合院里热闹啊!有爸还有妈。</h3> <p class="ql-block">  (年轻帅气透着刚毅21岁的父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王富庆,出生在闻喜县石门乡刘庄冶村一个普通农民家里。一个在山区默默奉献了一辈子的老黄牛、老干部、好党员。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每当想起他老人家,翻飞的泪水,寄托着对父亲深深的哀思,记忆尘埃里的点点滴滴,依旧那么清晰。</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于1936年,他的童年时代中国正处于战火纷飞时期,因此他经历了磨难,饱受了人间的疾苦与心酸,亲眼目睹了日寇的惨绝人寰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亲身体会了和平的珍贵和共产党的英明,正是这种特殊经历,铸就了日后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具有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公仆风格和诚实做人的处事原则。并且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其身正不令而行,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照片背面日期57年2月1日) </p> <p class="ql-block"> (父亲留下的笔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没有封皮笔记本里,记载了父亲坎坷不平的一生和他留给后代的家规。虽然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财产,我们骨子里却流动着他温热的血脉,我们继承了他艰苦朴素、宽厚博大的优良传统。这些在我们人生成长路上竟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p><p class="ql-block">(母亲去世后,我把十条家规整理打印出来,子妹六人人手一份) </p><p class="ql-block"> 父亲留下的十条家规</p><p class="ql-block">吾 儿女们:</p><p class="ql-block"> 人遗子金满盈,为父一生贫寒,无给你们丢下任何贵物,只能留上几句话,望你们永记不忘,并传于后代以做人之本。</p><p class="ql-block">1.百善孝为先,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侍亲以得欢为本。夫妻要恩爱,家庭要和睦,父子和而家不败。</p><p class="ql-block">2.金钱何所足,不舍骨肉亲,希望你们上尊高堂,下怜儿女。兄弟姐妹要互帮互助,一家有难,大伙齐援,度过难关,丢失钱财可以再挣,失去亲人不会再有。</p><p class="ql-block">3.要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切财富都靠劳动所创造,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中甜。劳动所得心里踏实,不义之财坚决不取,儿女切记!</p><p class="ql-block">4、社交方面,一定结交忠诚厚道之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谨慎处友。正直做人,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毋占便宜,学会感恩。</p><p class="ql-block">5.对待工作,积极肯干,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把工作干好,服从领导,团结同志,坚持原则,执行政策,遵纪守法,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p><p class="ql-block">6.趁年富力强,要刻苦学习,浪费光阴就是浪费财富、浪费生命,应当有志有识有恒。</p><p class="ql-block">7.忌烟、忌酒、禁赌。抽烟、喝酒纯害无一处,既花钱又损害身体,酒是祸害之源,古往今来,一桩桩血的教训,对社会危害很大。赌是人类之大害,望我儿女不涉足、不染身并言教子孙后代。</p><p class="ql-block">8、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大,不计私仇,不计较恩怨。宽容待人,知书达理,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p><p class="ql-block">9.忠于祖国,不参与任何反面政治运动,不奢望你们当官发财,只要平平安安过完一生就好。</p><p class="ql-block">10.漫漫人生长路,道路坎坷不平,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和艰险,要勇敢面对,攻克难关勇往直前。 </p><p class="ql-block"> 父 王富庆 公元二零零五</p><p class="ql-block"> </p> <h3> (父亲的手笔) </h3><h3> “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父亲从小就立志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为党为国家做贡献的人民公仆。</h3> <h3> 父亲的亲笔 </h3><h3> 病中的父亲,留下洋洋洒洒墨迹,能想象出父亲戴着老花镜伏案留笔的样子,却猜不出他当时的心情……</h3> <h3>(口袋里别着钢笔,代表着一个时代) </h3><h3> 不知道这张照片哪一年的,左边的这位马家窑叔叔刘月材是当年的村支书。笔记记载1959.4月——64.2月父亲任村主任,应该是这期间的照片,父亲那时候应该23岁至28岁之间。 父亲一生倡导勤俭节约,过去家里生活非常清贫,小时候我们穿的衣服都很旧,小的都是穿大的剩下的衣服,母亲拆拆洗洗、缝缝补补又是一年。村里大集体凭挣工分年底分红分粮食,因为父亲奔波于他的事业,粮食也分的很少,父亲微薄的工资远远不够养家糊口,还得给爷爷奶奶看病,母亲就常常带着我们去山上、地里劳作,常年营养不良使我们小时候面黄肌瘦。母亲在村头小河里淘粮食有洒落的,我们要一颗一颗捡干净。饭桌上从来不允许掉饭粒,父亲说,一粥一饭,当思之来之不易,要尊重劳动人民的成果,不能浪费。 <br> 父亲教育我们从小就要自食其力,勤劳自强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从我们每个人记事起,就开始劳动,假期给生产队捡麦穗,捡豆子,颗粒归公。炎热的夏天,一个盐水瓶装的糖精水,一块黑馍跟大人们在地里一呆就是一天。家里从没有懒人,大人干大活,小孩做小事,哥哥姐姐给生产队干活,我们姐弟放学回家,背起背篓,拿起镰刀割草挖菜、喂猪喂鸡、上山割条子、捡柴、勤工俭学,搞副业,贴补家用。 </h3> <h3> (善良、正直、威严的父亲) </h3><h3> 父亲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那片热爱的故土,十八岁加入共青团,二十二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革命工作。在村里开夜校教村民们识字学文化、帮助成立供销社、任刘家庄村主任五年期间,正是国民经济最困难时期,工农业失调,农业大减产,山东、河南地带饿死人现象严重,有人陆续逃往我境试图走出困境。当时农村实行食堂化,一队一灶,粮食严重匮缺,饥饿难耐,全大队一千余口人、一千多只羊、四五百头牛、还有几十头骡马驴急需粮补,在旱情来袭、小麦无望的时刻,父亲从临汾农干校三县交流学习回来,经村委会研究委派人立即奔赴河南购回胡萝卜种子,带领村民种上,在秋粮浅收时,丰收的胡萝卜以菜代粮,还用玉茭包和山上的葛根熬成淀粉……靠着这样的保命粮,保住了人畜安全度过灾年。(笔记记载) 1964年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入股成立信用合作社,并在闻喜县石门信用社先后任业务员、副主任、主任。以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致力于宣传信合、弘扬信合、做大信合、做强信合。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山区人民和这个家,他对待党的忠诚、祖国的热爱、家乡的热情、工作的责任是那么崇高神圣;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把培养和教育子女看成关乎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事。 父亲教育我们,百善孝为先,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兄妹六人从小就知道心疼老人,孝敬老人。尊师重道,谦恭礼让!家里有亲戚走动或是老师、下乡干部的派饭,我们从来不上桌,帮助家人忙前跑后,洗洗涮涮。父亲常说,老师就是恩人,古稀之年的他,拖着病体去百里之外白石乡找到了他的老师,两人一夜无眠,家长里短,老泪纵横。亲戚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和睦共处,薄财重义。 父亲工作之余回到家从不歇息,家里有一把理发的“推子”,每次回来都给邻家大叔和院里的娃娃们理发,因而王家四合院里的娃娃们从小就有与众不同的古式发型。每年进入腊月二十几家里红纸摆满了炕头,父亲是他们同龄人中唯一的文化人,要为村邻们写对联。母亲操持家务,弟妹几个分工明确,割纸、拉对联、再摆好晾干,又逐一的卷好了,踩着咯吱咯吱的雪一家一家的送。过大年时,每家每户都贴上了红对子,那份喜悦我终生难忘 </h3> <h3>   (2002年4月28日父亲生日) </h3><h3> 退休后的父亲拖着病体,依然不遗余力发挥余热。身退心不移,他一生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三间茅屋住了一辈子。他刚正不阿、战斗不止的优良作风和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奋进。优良的家风熏陶出了他优秀的子女。大哥留守村里,一辈子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种地,其他五个姐弟学业有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争当模范、默默奉献。兄弟姐妹之间,宽容相处、团结互助。家风是一条牢记的座右铭,我们时刻铭记。</h3> <h3> (四合院东房和北方的一角) </h3><h3> 那年高速大桥从房顶凌空而过,上面要求拆迁院落。堂弟妹海串保存下来发给我几张老宅子旧照,留个念想。东房(叔叔家的主房,我们都叫东厦),北房是我家,夹角处是婶婶家的偏房,当年堂哥和堂弟结婚的新房。</h3> <h3>婶婶家的东房,那时候忠厚善良的叔叔已故,只留下我那勤劳能干的婶婶居住</h3> <h3> (正月初二和我一岁的女儿)</h3><h3> 我家的北房,我们长大的地方,爸妈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屋子。院里六姐妹每年正月初二就带着孩子去了娘家,挤在大炕上说笑拉家常、叽叽喳喳,儿子女婿们打扑克、打麻将……院里的两个妈妈把大炕烧的暖暖的,好吃好喝侍候着我们,等住够了才回自己家里……<br></h3> <h3> (1979年正月初一) </h3><h3>这张照片弥足珍贵,兄弟姐妹六人,也是小时候唯一的合影。那年我大约十一岁,七九年的正月初一?有点忘了,背后是东厦小脚奶奶栽下的一棵不太结果子的苹果树。我们身上穿的棉衣、鞋子都是妈妈一针一线灯下熬夜做出来的。外套是爸爸在石门借别人家缝纫机亲手给我们做的。要过年了,爸爸给我买了个新式的时髦长方形围巾,玫红和白相间,艳丽且柔软。在村里诸多同龄小伙伴中尤为好看洋气(因为那时候只有方围巾,)。那条围巾伴我度过美好的豆蔻年华,后来压在箱底,结婚的时候随我到了婆家,再后来,有了孩子,我把围巾加了花边做成了小枕头,儿子大了,女儿大了……小枕头随我到了东镇,现在,它成了我的小抱枕、小靠枕……总之,从来没有舍得丢弃,四十年的情怀,成了我的依靠和怀旧的工具。<br></h3> <h3>院里大姐二姐三姐,大弟二弟三弟……</h3> <h3> (父亲生日) </h3><h3>难忘的2006年4月28日是父亲70岁的生日,也是他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我们把他从东镇541医院带到镇上最好的丰华酒店给父亲过生日,也许这是他这一辈子过得最奢侈的一个生日。那场永别的宴席我们连同泪水吞进了肚子里。</h3> <h3> (永别的生日)</h3><h3> 父亲强打起精神,每样菜都尝了几口。心中永远的痛!</h3> <h3> (最后的合影) </h3><h3> 酒店门口台阶下留下这张珍贵的照片:父亲、母亲、还有他们六个孩子。</h3> <h3> (永恒的回忆) </h3><h3> 从饭店回到医院病房里,父亲再也没有起来,再也没有给我们唠叨一句了,也不再吃饭。注意形象的他本来说吃完饭想去理发馆理理头发,可是没有了精神。清楚的记得在医院给他穿衣服去饭店的时候,他特意戴上了那块伴随他多年的手表。(后放到棺材里随葬)</h3> <p class="ql-block">   (追悼会悼词,由闻喜联社主任刘安全叔叔宣读) </p><p class="ql-block">那年4月29日,回到老屋的土炕上,父亲永远的闭上了眼睛。黄土无语把父亲和我们分成了两个世界,阴阳两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从此我们再也没有了父亲,再没有那么耐心倾听我们诉说的那个人了:生活的挫折,工作的不快,家中的喜悦,季节的收获………生命原来是那样的脆弱,在不经意中就失去我的至亲。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打开他的那口小木箱,除了书籍就是他记载家史和生平的一个笔记本,里面夹着吩咐后事的张张字条,有父亲给自己指定的坟地示意图,有后事交代:让我们姊妹六人不要下请帖,不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葬礼上,联社理事长带领各室股长、各信用社主任以及县委县政府人大代表前来吊唁,给予父亲高度的评价,他一生勤政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全县人民学习。 </p> <h3>父亲是伟岸的大山,我们的山倒了,从此永远没有了您的谆谆教诲和关爱,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您的精神给了我们人生路上勇往直前的勇气;父亲是长明的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漫漫征程。父亲——我们心中的丰碑和偶像,我们将沿着老人家的足迹继续前行! <br></h3> <h3>这块地里,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我们一年一年急急赶来看您,总是带着深深的眷恋离去</h3> <h3>高速上远眺——“十亩地的那块坟茔”</h3> <h3>二零一六年七月十五为纪念父亲十周年投稿,刊登于农信报</h3> <h3><br>  美丽的条山脚下,您永远长眠,大山与您作伴,花香为您作陪,没有病痛折磨,远离世间纷争,伴涓涓溪流听风吟唱,梨花雪舞、蝶飞鸟鸣!安息吧!活着的人永远不会知道已经去世的人的感受,更不知道你们的去向。但是您的儿女永远都在怀念着您!(家乡美图摘自于刘保平影集)</h3> <h3> 鸣条魏巍英名不朽,涑水淙淙精神永存</h3> <h3> 忆当年 </h3><h3> 那年春寒冷风起 </h3><h3> <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慈父病重在旦夕 </span></h3><h3>老母煎熬夜不寐 </h3><h3>往来穿梭随父医</h3><h3>儿女担忧在心里</h3><h3>万般无奈不能替</h3><h3>转眼春暖花开时</h3><h3>老人时时念家里</h3><h3>父老乡亲见一面</h3><h3>再<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后园花开未? </span></h3><h3>四月二十九日时</h3><h3>儿女送父回故里</h3><h3>老屋房后花正艳</h3><h3>生命弥留在天际</h3><h3>石榴花开红似火</h3><h3>月季朵朵争芳菲</h3><h3> 静躺老屋离人世</h3><h3> 含笑九泉永不归</h3><h3> 手捧月季敬献您</h3><h3>阴阳相隔唤不回</h3> <h3> 大山深处,一代一代去了,一代一代老了,生命就这样绵绵不息的延续着……每次回到村里,多少个曾经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热的父老乡亲都不在了,小孩大了,大人老了,老人去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宛如一场幽梦,一个生命到红尘之中游历了一回,突兀地就走向远古,成了一座墓碑,一个记忆!人活得很淡,生命的轮回仅此而已……</h3> <h3>不记得这是哪一年的4月28日生日合影(好像2002 年),父亲已在病中。四合院里西北角,有一棵梨树,春天花开似雪、蝶飞蜂舞,香气满院,秋天硕果累累,每年的八月十五月圆日我们都能吃上甜脆的大梨。有一次,母亲摘了一颗用称称了一下足足八两……每年卸下来的梨除了给几家亲戚和邻居每家送几个,剩下的妈妈把它埋到阁楼的麦囤里,吃的时候更甜更香。</h3> <h3>生日时和他的孙辈们,</h3> <h3>王家四合院里的十一个孩子都长大了、也出息了。感谢我们的父母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言传身教:忠厚善良,诚实守信,勤俭节约,面对困难顽强不息,上孝下慈、尊老爱幼……他们用行为行动教导我们学会怎样做人,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传承那岁月沉淀下来的精神之光。兄弟姐妹和和睦睦,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同上进,共度余生!</h3> <h3>村子中央有个小学校,是我们小时候的启蒙之地。如今已是面目全非……</h3> <h3>两年前,正月初几,村里九十多岁的舅妈不在了,坐上朋友的顺车回到老家已是深夜,路口下车,在等二弟赶回,下车处就是老家院顶,望望下面的院子、村子,一片漆黑,只看见村里舅妈灵棚的灯光,分外凄凉。那种心酸、那份心情……</h3> <h3>不知哪一年路过村中央大舅妈家门口拍的,虽然破旧,表弟东生还在住着,门口大红对联熠熠生辉,增添几分喜庆,想起了舅家那时候也是热闹的一大家子</h3> <h3>刘庄冶——生我养我的地方。当年的繁华落尽,再没有了炊烟袅袅、孩提嬉戏、鸡飞狗叫、牛羊成群……当年每当饭点,大人小孩都喜欢端着粗瓷大碗出来街道吃,就着浓厚的粪香,吃得也津津有味!我向往我的家乡,连绵起伏的山脚下处处留下我们的足印。那里似乎没有炎热的夏天,青山绿水,凉爽怡人,一片安祥一片优雅……黄昏的山中凉风习习,牛羊回庄,燕雀回巢。怀念依山傍水的家乡和那些淳朴的家乡人!<br></h3> <h3>刘庄冶全景,站在山顶高速路上才能看到。那个早春回去时拍的,草木初青,还不是那么翠绿。</h3> <h3> (我家现在的四合院) </h3><h3> 山村有故园 多年无人住 </h3><h3> 等我再来时 满园草木树……</h3><h3>四合院早已经被迫拆除,留下满目苍夷和追忆</h3> <h3>美丽的家乡,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峻岭层峦叠翠,山泉涧溪流淙淙,汇成一条美丽的毫清河从刘庄冶西沿着村庄流入十八河峡谷。儿童时我们的乐园,捞小鱼、抓蝌蚪、逮螃蟹、河塘里洗澡……大人们洗衣服,淘粮食,浇地浇菜,就像一条多姿的母亲河滋润着家乡代代世世的淳朴村民。</h3> <h3>那条大河如今成了小河,流淌在山里的春夏秋冬,但依然优美。 这里春来百花盛开,鸟语花香,盛夏翠绿凉爽,深秋红叶如火,硕果累累,严冬雪原苍穹,松柏黛绿,好一派美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