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最美家乡,研学云冈石窟——大同大学附属小学走进云冈石窟研学实践活动

淡泊宁静

<h3> 研学活动是各国家各民族历史最为悠久也最为有效的学习认识世界的方式。中国古代的圣贤很早就意识到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形成的重要作用。于是就有了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弟子的学识,培养弟子的品质,开阔眼界的佳话。来自西方世界的马可波罗当年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跋涉万里来到中国,为人类文明史带来弥足珍贵的东西方文化碰撞。</h3> <h3>  5月31日,和着初夏的清风和流水,大同大学附属小学的六年级的全体师生,组织了“红领巾爱家乡——走进云冈石窟的研学实践活动”。</h3> <h3>  5月31日,同学们早早来到了学校,全体师生,精神焕发,心情愉快,准备到位。一张张笑脸 ,对这次研学旅行充满了期待!</h3> <h3>  排着有序的队伍踏上了研学的列车,一路欢歌一路笑语,就如展翅高飞的鸟儿……自由、快乐!</h3> <h3>  下车后,沿着大路朝前走,展眼望去,浩浩荡荡的队伍,宛如一条长龙。</h3> <h3>  这次的研学游览的解说员都是各个班的学生,他们详细讲解了云冈石窟的建造原因、佛教故事、历史沿革、艺术成就……</h3> <h3>  全体师生认真倾听班级小导游的讲解: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4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h3> <h3>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h3><h3><br></h3><h3>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h3><h3><br></h3><h3>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h3><h3><br></h3><h3><br></h3> <h3>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h3><h3><br></h3><h3>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h3><h3><br></h3><h3>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h3><h3><br></h3><h3>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h3> <h3><br></h3><h3>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h3><h3><br></h3><h3>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h3><h3><br></h3><h3>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资料。</h3><h3><br></h3><h3>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h3><h3><br></h3><h3>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h3><h3><br></h3><h3>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h3><h3><br></h3><h3><br></h3> <h3>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h3><h3>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h3><h3>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h3><h3>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h3> <h3>  观看完这些美景,我们才随着人流绕过古香古色的房屋,看到了石窟群,我们先游览了十二窟,它叫音乐窟,因为窟内雕刻着十四种乐器,共有四十七件,有吹、弹、拉、鼓······色彩特别绚丽丰富多彩。之后我们又进入了佛像最多的“十五窟”窟内大小佛像就有上万余尊,因此被称为“万佛洞”。从万佛洞出来,我们又来到了“十八窟”,窟内雕刻了无数件袈裟,形状各不相同难怪得名“千佛袈裟”,一阵喧闹声把我们引到了十九窟,抬头一看,这座佛高达17.7米,它也是标志性文化建筑,这尊佛光中指就有2.3米长。在这么多的佛像中,我们最喜欢的是十二窟,他们每尊佛像都长耳宽肩、脸型丰满、造型落落大方,我们还拍照留作了纪念。</h3><h3><br></h3><h3><br></h3><h3> </h3> <h3>  返回的路上,我们收获满满,快乐多多。最后的小学生活,最好的“六一”礼物!</h3> <h3>  通过今天的研学,我们看到了这么雄伟的古代建筑,还知道它是古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爱云冈石窟,更佩服古代的劳动人民。云冈石窟作为世界的文化瑰宝,佛教殿堂,人文景观,教育基地,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大同人的自豪!</h3> <h3>  生命的能量在脚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也是诗与远方完美融合的经典文本。在“读”与“行”中我们完成一次意义非凡的游学。</h3><h3>  </h3>

云冈石窟

佛像

研学

窟窟

坐像

佛龛

高米

造像

雕刻

塔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