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脑心健康管理师

<h3>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h3><h3>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h3><h3>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h3> <h3> 吃粽子有哪些好处?</h3><h3> 芒种过后,天气逐渐炎热,身体表面血流增加以帮助散热,胃肠道的血流减少,消化功能有所下降,人容易出现苦夏消瘦的问题。而粽子以竹叶或苇叶为皮,气味清香怡人,叶子中的多酚类和钾元素可以在蒸煮时渗入米内,有利于提高人体的抗热功能。同时中医上认为糯米有“温暖脾胃”“健脾补气”的作用,糯米能刺激胃酸分泌,其中丰富的支链淀粉除了带来黏糯弹爽的口感,热的时候还特别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初夏时分,清香美味、容易消化的粽子总是让人食指大动。</h3><h3> </h3> <h3>粽子的主料是糯米,糯米升糖速度比大米还快,如果再搭配上五花肉、咸蛋黄、蜜枣等高脂、高盐、高糖的馅料,更不利于控血糖,所以建议糖友端午节吃粽子尽量选择个头小的迷你粽(大约50克左右)1个,加热后食用,同时还要相应地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量。</h3><h3><br></h3> <h3> 一、心血管病患者</h3><h3>  现在很多粽子品种繁多,粽子中常常会放入肉、红枣甚至海鲜等,从而让一个普通的糯米粽子成了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食用此类粽子,对病情有很大的恶劣影响。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如果过食用,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影响血液循环,易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h3> <h3>  二、老人和儿童<br></h3><h3>  粽子中含有许多糯米,黏性大,老人和儿童的肠胃功能相对较弱,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如果一定要吃尽量选择小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粮、薯类的粽子、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吃时要细嚼慢咽,便于消化。</h3> <h3> 三、胃肠道病患者<br></h3><h3>  这类人最好不要吃粽子。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粽子的主料是糯米,不易消化,会在胃里停留很长的时间,刺激胃酸分泌,容易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过于油腻的粽子,也会引起消化不良、胀气,使疾病加重。</h3><h3><br></h3> <h3> 四、糖尿病患者<br></h3><h3>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红豆粽和甜粽子不适合多吃。粽子含糖量较高,如果粽子中加入了红枣、豆沙则含糖量更高,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糖尿病患者可以搭配蔬菜吃粽子,这样可以让当顿饭后的血糖上升更平缓。蔬菜优先选择凉拌或者蒸,比如凉拌菠菜、木耳或芹菜叶,蒸胡萝卜丝,都能很好地解粽子的油腻。另外,胃酸过多的糖尿病患者通过搭配蔬菜来减缓糯米对胃的刺激,减少胃酸分泌,从而避免单独吃粽子的烧心感觉。</h3><h3><br></h3> <h3> 五、血糖不稳定的人</h3><h3>  血糖不稳定的人也需要少吃糯米粽子。大米饭的血糖指数是56,而糯米粽子的血糖指数是87,远高于米饭,这意味着吃糯米比吃大米更易导致血糖升高。</h3><h3>  上述的几种人应该不吃或者少吃粽子,平常人一次也不宜吃太多的粽子,以免造成消化不良。</h3><h3><br></h3><h3><br></h3> <h3>  </h3><h3>粽子要热透再吃</h3><h3>粽子最好不要凉着吃,吃前要彻底加热。一是糯米和粽子馅都是容易变质的食物,加热不充分,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二是变凉的粽子过油、过黏,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h3><h3>粽子大多用糯米做成,缺乏纤维,黏度高、不易消化。吃粽子时最好能同时喝茶水,帮助吞咽和消化。甜的粽子,配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可以助消化、去油腻。</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