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锦西

虹螺山人

<h1>  老錦西就是现在的葫芦岛,地处辽西走廊中部,座落渤海之滨。古时这里是努尔哈赤与吴三桂打仗负伤的地方;是解放战争辽沈战役的主战场;是百万日侨和战俘遣返日本的登船地;是‘’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故乡;是集山、海、城、泉、岛、庙、寺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半个世纪以来,老錦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见到久别的老街坊,老同学,老同志聊起来时,很轻松地打开了我记忆老锦西的闸门。<br></h1> <h1>  據《錦西县志》记载,光绪三十二年,划锦县(即现在的锦州市)西部为冮家屯厅(厅址,今连山区钢屯乡)。1913年改厅为县。因地处錦县(即现的锦州市)西部,所以叫锦西县。</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85年4月锦西县撤县设立县级锦西市,1989年6月12日国务院批准锦西市升格为地级市,1994年9月20日国务院批准锦西市更名为葫芦岛市。</h1> <h1>  锦西地处辽西走廊,挾关內外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史上著名的松锦大战、直奉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均在此留下战争遗迹,著名的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就发生在这里。 </h1><h1> 塔山是塔山堡的简称,然而塔山并没有塔也没有山。塔山只是一个在锦西以东大约有一百户人家的小村庄,距离锦州30公里,距锦西4公里。</h1><h1> 塔山阻击战进行了六天六夜(1948年10月10日~15日),解放军8个师顶住了国民党军11个师还有海空军的立体攻击,击毙国民党军计6549人。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是一个伟大的战争奇迹,使塔山闻名于世。</h1> <h1>  阻击战后在这里修筑了一座高大的纪念塔,使塔山有了塔,烈士的鲜血使塔山永放光芒。</h1><h1> 1953年10月1日,曾在塔山村西山顶建纪念塔。水泥方柱体,顶有持枪战士塑像,塔高10余米,背面有碑文。周围有石柱铁索境、范围约1000平方米。曾经参加战斗的将军故地重游时大哭,战士们的鲜血白流了,塔址选在敌人的阵地上了。遂炸掉又在我方阵地重建。</h1><h1> 1963年1月15日建成,时值辽沈战役胜利15周年。塔址是明朝天启年间的烽火台,群众称“东楼台”,海拔41.8,工程面积1922平方米, 塔身是白色花岗岩方石筑成,用钢筋水泥浇灌。平面呈“凸”字形, 塔高12.5米.,塔座方正,正面突出部分是花环浮雕,图案是大瓣玫瑰以宽带束成环形。背面镇嵌锦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敬立的铜碑。阴刻正楷宇,全文500余字(冯月庵书),塔身的左右侧与背后各有一组五角星和三面旗帜的浮雕。塔顶一周是祥云状的浮雕。塔身正面有题字:“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纪念塔”,行书体两行。由原国防部长、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写,并署名。</h1><h1> 机关干部、解放军战士、部分高中师生等各届人士带着锹镐,抬筐等工具参加重建,旧址上还挖出一窝一窝的长虫钻在人的头骨里。</h1><h1> 1971年林彪叛国后,题字毁掉。</h1><h1> 1984年12月24日,中央领导陈云同志重新为纪念塔题字“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署名和年月日。国家拨款8万元,拆换塔石,维修塔基,题字用风毛铜镀金镶嵌在塔身正面。塔的四周有短墙,四面有台阶和甬路相通,塔前是宽阔的广场。墙外是 2万平方米的园林。</h1><h1> 国家先后投资70万元,维修纪念塔,栽植松柏树。建纪念馆一所,有接待室,陈列室,常年开放。</h1> <h1>  1946年5月7日18时30分,从辽宁葫芦岛港口启程的两艘遣返船,满载着2489名日侨俘,前往日本佐世保港。</h1><h1> 从这天起到12月25日,在232天的时间里,经葫芦岛港遣返的日本侨俘共158批,总计1017549人(含日本俘虏16607人)。史称“葫芦岛百万日侨俘大遣返”。由于诸多原因,这段经历几乎被尘封了半个多世纪。 </h1><h1> 图为遣返日本侨民、战俘的‘’白山丸‘’号船</h1> <h1>  2006年6月25日&nbsp;,葫芦岛百万日侨大遣返60周年回顾暨中日关系展望论坛在辽宁省葫芦岛市举行。我国国务委员唐家璇和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了讲话。&nbsp;&nbsp;</h1><h1> 日本宫崎市和葫芦岛市是友好城市。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时任宫崎市市长津村重光的姐姐和父母都是从葫芦岛遣返的。津村重光到葫芦岛进行友好城市访问时,带来了宫崎市曾经从葫芦岛遣返回日的市民或家属。并要求到纪念碑前看看。<br></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葫芦岛市龙湾公园里有一块“恩”字碑,碑身后还有6棵银杏树。立碑和种树的是当年从葫芦岛遣返的佐佐木宗春老人。</h1><h1> 她24岁辗转来到哈尔滨,找到了到中国当兵的丈夫。后来得知丈夫已被苏军俘虏并在押往西伯利亚途中死去。绝望的她,在葫芦岛海边欲跳海自尽,意外地被当地的一位大嫂救下,大嫂还给她煮了一碗粥,打了两个鸡蛋充饥。回国后,她重新有了家庭,并取得了茶道教授资格。2008年,这位日本老人第三次重回葫芦岛,捐资立碑种树。</h1> <h1>  那时錦西火车站地面还是土路。我年纪小,也不出远门。铁路的站与站之间路途短,车速慢。塔山,高桥,陈家屯,女儿河都有车站,到每个站都停车。住锦州和农村的同学就坐通勤车上下学。我有不少同学的家长在铁路上工作,听说铁路员工的家属每年一次坐火车旅游不花钱,挺羡慕的。</h1> <h1>  图为六十年代的錦西公园,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公园里养有上窜下跳的猴子,藏在深井里的黑熊,泡在水池里的海豹,胆小灵敏的梅花鹿、马鹿,围着铁丝笼乱转的狼,金钱豹、骆驼等动物,还有猫头鹰、白凤鸽、魚鳞鸽、白马鸡、火鸡、天鹅、孔雀、野鸡、鹦鹉等色彩斑斓的各种鸟类。共有珍奇鸟兽36种529只(头)供人们观赏。公园有假山,青蛙喷泉,树木葱翠,鲜花绽放,铁丝网围墙,初具小型动物园规模。</h1><h1> 1975年加高围墙,设置售票处,实行收票制。</h1><h1> 过暑假时和同学常去玩。</h1> <h1>  錦西公园1959年修建了带飞檐黄瓦脊的古建筑色彩的八角亭和凉亭。八角亭白天是县文化管理站办公室,晚上是舞厅。五十年代学习苏联老大哥,跳交谊舞挺时髦。我曾经和同学趴窗户看过他(她)们跳舞,很新奇。至今也没有忘记有一句节奏感很强的曲调,六十年以后才知道那是华尔兹舞曲。</h1> <h1>  錦西百货公司与錦西公园仅是一路之隔。它的建筑不高,墙面是水泥的,玻璃窗户挺大,晚上下班用条状木闸板盖上,用铁棍压住,用锁头在里面锁上。小时候挺好奇曾经详细看过。我买文具时进过百货公司,店员在橱柜里边站着,物品摆放在橱柜里,不像现在的超市顾客选择商品自己拿。</h1><h1> 錦西还有第二百货公司,即现在的连山区三角花园对面。第三百货公司在十字街,即现在的连山区连山市场路北。</h1><h1> </h1> <h1>  1949年~1953 年錦西县居民购买油粮不限量。1954年城镇居民实行定量供应。每人每月30斤粮,半斤植物油。1966年~1976年食用油减为三两。1978年开始恢复正常。1961年~1963年使用过錦西县內印刷的‘’錦西县粮票‘’。1972年印发的‘’錦西县工种粮票’’到1974年6月停止使用,改为发‘’辽宁省地方粮票‘’。</h1> <h1>  国家是计划经济,买什么都要票。买糖要糖票,买衣服要布票,买饼干要粮票,买豆腐要豆腐票……每家不仅有户口本,还有粮食本,供应定量的口粮。</h1><h1> 1985年,个体饮食业都不收粮票,每两熟食加价2分钱。</h1> <h1>  这是錦西第二个电影院照片,是改革开放后盖的。第一个电影院在1955年修建,位置在中央路的道南,与錦西新华书店、錦西县计量检定所隔道(中央路)相望。从转盘往车站方向数,工农兵旅社——东风浴池——东风饭店——东风理发馆——东风照像馆——东风商店。紧挨着就是錦西老电影院。(现在的家店大厦就是在电影院旧址上和东风系列建筑上建起来的)。</h1><h1> 錦西县电影院1956年5月1日营业,1977年1月移交錦西镇,1980年改为连山电影院,有座席615个。</h1><h1> 錦西老电影院的后身是家属住宅院。院里本来不大,有一个烧锅炉的大烟囱挺占地方。我的刘姓和于姓同学家就在那儿住。</h1><h1> 錦西老电影院一天放映三场电影。我在电影院里看过《红孩子》、《马兰花》、《云雾山中》、《英雄小八路》、《抓壮丁》、《三号女理发师、《今天我休息》等,太多太多了。当时錦西高中的学生用电影名联起来编成一篇文章流传甚广。</h1><h1> 可惜这座老电影院没有留下影象资料。</h1> <h1>  图为錦西评剧院,地址在站前红星路(已拆除)。她建于1939年,叫‘’中山俱乐部‘’,1953年5月成立‘’錦西评剧院‘’。1957年修改门面,増二层楼,共有座位1040个。‘’文革‘’期间称‘’革命剧场‘’,排演‘’样板戏‘’。1977年改名‘’錦西县文工团‘’。</h1><h1> 有些评剧演员在省内非常有名气,在省内汇演经常获奖。至今錦西的老人儿还能叫出他(她)们的名字来,如燕灵芝,燕灵君,郑广涛等。</h1><h1> 我在评剧院里看过评剧《杨三姐告狀》、《刘四姐》、《南海长城》、《箭杆河边》、《林海雪原》,还有一些古装戏以及电影等。</h1> <h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中苏两国激情燃烧的蜜月,根据中苏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苏联专家来中国帮助中国经济建设,可以携带家属和子女。1950年至1960年间,他们的孩子跟随自己的父母,或来华短期探亲休假,或在华长期居住学习,或降生于中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或多或少地打上红色中国的烙印。</h1><h1> 这是1957年的照片,上图中有苏联人和錦西人的合照,它是錦西县人民和苏联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 </h1> <h1> 这是1956年~1957年中苏两国大人与孩子欢度儿童节(锦西).苏联儿童:右1、左3</h1> <h1> 三位苏联专家怀中抱着三个苏联儿童(1956年,锦西)。图中军人为錦西4497部队海军军官。</h1><h1> 在连山区的广播事业局至评剧院的东西方向道路,叫‘’友谊路‘’,当时路口还有白边蓝面白字的搪瓷材质的路标。在老錦西公园的东北面,錦西市政府办公室楼的后身曾经是朝鲜儿童学院的旧址。</h1><h1> 1952年10月, 锦西县奉命接收因战争失去亲人的朝鲜孤儿350名,分别在锦西和仇化屯成立爱育院和初等学院。</h1><h1> 1953年上半年,锦西爱育院迁往绥中县,留下6岁以上的儿童和新接收的儿童,成立锦西初等学院,共有朝鲜儿童400名。</h1><h1> 1954年7月,高桥仇化屯初等学院迁走。1956年8月, 锦西初等学院撤销。10月1日,成立锦西朝鲜儿童初等技术学院,有学生380名,后由辽阳转来60名,共有学生440名。朝鲜学校不定期的与我们的站前小学、民主小学的学生举办联欢活动。 </h1><h1> 1957年2月,将学生分别送到国营化工厂、化工机械厂、地方国营机械厂实习,进行专业教育,分别达到技术工人三四级工水平。</h1><h1> 从1957年5月开始,先后有237名学生回国参军。1958年,学生全部回国。 为了表示对锦西人民的谢意,学院修筑柏油路一条,叫中朝‘’友谊路‘’。</h1><h1> 朝鲜儿童学院设院长1人(朝鲜人张振元),副院长2人(朝鲜人),共有教职员58名。</h1><h1> 时过半个世纪,‘’友谊路‘’延用至今没有更名。</h1> <h1>  錦西大转盘,宽敞的马路向北是去王八碑方向的。左边是县蔬菜公司 和菜窖,紧挨的是县食品公司(现在的宏运商厦)。远处的大烟囱是錦西水泥厂。</h1> <h1>  转盘西北是用铁丝网围着的錦西高中,1963年确定是辽宁省的重点校,在錦西、兴城、绥中招生。那时算錦西县的最高学府,校牌为当时国家主管文化的副总理陆定一所题。校领导都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干部。校园的右边和转盘之间是一片庄稼地。(没有出现在画面里)錦州马戏团冬天来錦西演出就在这片空地上或者在錦西公园。</h1><h1> 转盘东南面是工农兵旅社,由于匆忙上马,赶上困难时期,建筑不到一半就停工了。也就是现在的"博乐酒店"前身。</h1> <h1>  王八碑在连山区老街的路口(即现在的海王府饭店位置),当时那一片是錦西的闹区。有卖店,有饭店,有扎纸活的,有鼓乐班子,有市场。印象特别深的是黒市。地点在錦西镇中学附近,国家政策是不允许的,都是偷偷摸摸进行。有倒卖粮票、布票的,倒卖苞米、高粱米等粮食的,有卖衣服、鞋子等服装的。天亮就悄悄自行散去。爷爷早市曾经带我在那里喝过一碗茶汤(油茶面),就好像现在吃一顿大餐,很香甜的。</h1><h1> 上图为佟公神道碑(俗称王八碑),錦西老街的象征。,从最初的原址,迁到錦西公园,后又移到新区龙背山,风吹日晒,孤零零在山上远眺连山老家。几经折腾,终于回到连山区公园内得以妥善安置。</h1> <h1>  解放初期王八碑的所在地是连山的翻身街。翻身街在1955年出现一位战斗英雄,他就是大户人家老王家的王世英。半个世纪以来,王世英的英雄事迹鲜为人知,在錦西地界儿自媒体宣传我是第一人。</h1><h1> 王世英生于1927年2月。父母亲都是农民,家中姐弟五人,王世英排行老大。他16岁时,看见几个日本孩子欺负中国孩子,就奋不顾身出手相助,把几个日本孩子打伤,惹下杀身之祸。为了不牵连家人受害,竟然孤身一人逃离家乡到关内谋生。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才返回阔别已久的家乡与亲人团聚。</h1><h1> 1945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他参加了塔山阻击战,参加了解放锦州的战役。是塔山英雄团的司号长。1949年1月入党。辽沈战役胜利后,他请假回家看看亲人,让父母及家人放心。这时家里人才知道他还活着。他跟随部队参加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一直打到海南岛,直至全国解放。</h1><h1><br></h1> <h1>  全国解放后,他被抽调到国家新组建的空军部队,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在唐山、长春航空学校进行飞行训练。朝鲜战争爆发后,他被安排参加抗美 援朝作战。1951年7月27日上午多架敌机出现朝鲜上空,我军第十七师首长李宏铁率领四架战机立即投入战斗,飞行员王世英当场击落美军飞机一架,其它敌机猖狂逃窜(以上描述王世英烈士胞弟王世清摘自中国空军杂志第一期)。在抗美援朝战斗中他荣立三等功一次、集体立功一次。他和空军战斗英雄张积慧、空军司令员王海都是战友。</h1><h1> 回国后,空军部队加强军事训练,王世英率先垂范,敢于向高难度飞行技术挑战,多次带领战友们完成了艰巨而繁重的飞行训练任务。1955年3月在一次飞行训练中不幸光荣牺牲,年仅28岁。时任空军空军飞行大队五十四团副大队长。</h1><h1> 1955年6月15日辽宁省民政厅(辽烈字第046586号)批准为烈士。</h1><h1> 上图为王世英的烈士证明书</h1> <h1>  王世英牺牲以后,就葬在牺牲所在地——浙江省宁波市烈士陵园。</h1><h1> 据王世英的三弟王世清回忆,在1955年春节期间,秧歌队,高跷队经常到家当院儿表演,县乡领导也到家拜访,部队上也经常到家看望父母亲,县里开会有荣誉的时候也让父亲参加,当时父母及家人以为是拥军优属活动没有多想。到1956年的时候,县里领导慢慢渗透,才知道我大哥世英已经牺牲了。</h1><h1> 上图为王世英烈士与战友的合影</h1> <h1>  由于浙江省宁波市烈士陵园动迁,烈士胞弟王世清和女儿受邀前往。当地有关部门热情接待烈士的亲属,烈士部队的代表专程坐飞机从北海舰队赶过来。开完庄严肃穆的追悼会,烈士遗骨就安葬在宁波市四明山烈士陵园。 </h1><h1> 涛涛江河呜咽,巍巍青山低头,向英雄致敬!王世英烈士安息吧!你是錦西人的骄傲,你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h1><h1> 王世英烈士胞弟王世清向烈士陵园捐赠珍贵的烈士遗物:</h1><h1>三等功证书一本 (1952.9 ) </h1><h1>集体立功证一本(1953.8) </h1><h1>抗美援朝证书一本 </h1><h1>三等功奖状一张(1952.9) </h1><h1>王世英私印一个</h1><h1>解放东北纪念章一个 </h1><h1>抗美援朝纪念章两个 </h1><h1>华北解放纪念章一个 </h1><h1>毛主席著作一个 </h1><h1>三等功奖章一个 </h1><h1>照片两张</h1> <h1> 这是综合厂充电车间,位置在水泥厂道口。现在的‘’匯商大厦‘’就是原址。照片中的空白处是十字路口地面。充电车间与錦西食品厂,錦西电机厂相邻,和錦西县医院隔条马路。据说后来是錦西自行车厂的一个车间,样车都出来了,车名叫连山,不知什么原因夭折了。告诉我消息的老人是一九五四年公私合营过来的,时任錦西自行车修配厂车间的头儿,今年九十多岁。</h1> <h1>  图为錦西化工厂文化宫。錦西化工厂是在1939年日本侵华时建立的“陆军燃料厂第二制造所”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50年代初叫錦西化学工业公司,和石油五厂、化工机械厂都同属一家。厂领导的行政级别也高。</h1> <h1>  她曾是我国主要的化学工业发祥地之一,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经济繁荣贡献了力量,为建国后陆续兴建的各大、中型化工企业输送了大批人才和先进技术。</h1> <h1> 图为錦西石油五厂文化宫。石油五厂始建于1939年日本侵华期间。1953年恢复生产。1955年定名为石油工业部石油五厂。1959年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来厂视察并作出重要题词。1960年6月大庆油田的第一列原油就是石油五厂加工的,成为全国第一个炼制大庆原油的企业。</h1><h1> 当时人们以穿上石油五厂垄沟棉工作服为荣耀,家里率先烧上石油液化气也让人羡慕。</h1><h3><br></h3> <h1>  那时的楼房很少,老百姓都住低矮的平房,睡的火炕。为数不多的楼房屈指可数。县城内化工厂的王字楼、口字楼当时挺有名。</h1> <h1>  自行车是主要代步交通工具。主人把自行车收拾的漂漂亮亮,车把套上钩织的套儿,还飘带上两个绒球球。车前轱辘还安上磨电灯。挡泥板棍还绑上一撮鸡毛给车圈清尘用。</h1><h1> 那时工资低,一下子买不起自行车。班里同志们打会儿,凑钱在一起給一个人用,然后下月开资集中给另一个人用。</h1> <h1>  在县城十八家大院和四四九七部队家属院对个,就是现在的连山区体育场是一片多年生的树林,树高林密草浓。在树林南面有条一百多米长,近二十米宽的水沟,小伙伴们有庄稼挡着,光着屁股洗澡。上岸冷了就一边拍着屁股跑一边喊:‘’一盆火,两盆火,太阳老爷嗮嗮我。‘’</h1> <h1><font color="#010101">  </font> 岁月静好,儿时不在。錦西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历史,儿时亲历的记忆也渐远去。我的老家葫芦岛这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拔地而起,风景如画,气候宜人,人民幸福,安居乐业。巍巍长城为她树丰碑,浩瀚大海为她谱新曲。我是葫芦岛人,我爱葫芦岛,这里永远是我的家!在伟大祖国七十华诞,葫芦岛建市三十周年之即,祝愿我的家乡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让我的祖国更美丽。</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照片、资料部分来自网络、錦西县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感谢王世清先生提供烈士王世英事迹材料</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