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不褪色,永葆基建兵本色!

秦振泉

<h1>在茫茫的小兴安岭网游中,发现了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五大队十六分队一排一班战士张宝庆的感人事迹,一是乌马河区文明办2014年4月15日报道原文;二是黑龙江林业报2015年8月17日报道原文;三是《伊春林城晚报》二道新闻报道。分享给战友们和朋友们...照片均是原版。</h1> <h1><font color="#ed2308">乌马河区六旬老人守护抗日旧址30载</font></h1><h1>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469 更新时间:2014-04-15【字体:小 大】</h1><h1>&nbsp;&nbsp;&nbsp; 乌马河区西岭中心林场职工张宝庆不辞辛苦、不为名利,凭着执着和责任,倾情守护中共北满省委旧址30载,老人在锅盔山下书写了一份深深的感动。</h1><h1>&nbsp;&nbsp;&nbsp; 中共北满省委旧址,位于乌马河区西岭林场西乌马岭锅盔顶山主峰北侧4.5公里处第1和第4号砬子两个岩洞内。这里有着艰辛的抗日历史和深刻的红色文化内涵,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联络交通要塞。1984年10月,中共乌马河区委员会为缅怀抗联英雄们的丰功伟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在中共北满省委旧址前哨洞前建纪念碑一座。抗联战士陈雷题写碑文“中共北满省委旧址”。</h1><h1>&nbsp;&nbsp;&nbsp;&nbsp;1984年秋天开始,31岁的张宝庆自告奋勇前去管护中共北满省委旧址,场里觉得他正直本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他就开始了他的看护之旅。西岭林场距离中共北满省委旧址近10公里,到达抗日旧址,老人要骑行自行车近30分钟,他还要走上近1000米的山路,登上418级的台阶。这样的路线,老人每天都要重复两次。初春春寒料峭,他时常滑倒;夏天蚊虫叮咬,在山中十分遭罪;冬天寒冷雪厚,他登上抗日旧址十分不易。从体格健壮的青年人到如今的鬓发皆白的老年人,一晃30年的岁月过去了,青春已逝,但他对抗日旧址的守护之心从未改变。</h1> <h1><font color="#ed2308">黑龙江林业报记者重走乌马河区抗联路弘扬抗联精神 八月时节,骄阳似火。</font></h1><h1>&nbsp;&nbsp;&nbsp; 比这炎热天气还炽热的记者们对中共北满省委旧址的无限热爱之情。在三伏天,为了弘扬伟大的抗联精神,重温那段艰难曲折的抗战历史,铭记国耻,激发起林区人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强烈情感,黑龙江林业报组织记者赴相关地市采访抗联遗址。</h1><h1>&nbsp;&nbsp;&nbsp; 据悉,7月20日,该报启动了此次采访报道活动。该报从佳木斯、双鸭山及合江林管局等地抽调记者组成4组报道组,每组由4——5人组成。目前,第一组已经动身,来到我市采访的为第二报道组,该报道组由黑龙江林业报、海林林管局等4位记者组成。</h1><h1>&nbsp;&nbsp;&nbsp;&nbsp; 8月4日,第二报道组成员从工作地赶赴我市,于当晚抵达市日报社。8月5日上午,在市日报社2位记者的带领下,采访组开始了北满省委旧址的采访之旅。</h1><h1>&nbsp;&nbsp;&nbsp;&nbsp; 8时许,采访车由乌马河局址出发,沿乌带路南行,8点40分到达西岭中心林场。随后,他们马不停蹄赶赴向阳。到向阳后,车又驶入狭窄的山路,大约疾驰了10多分钟,终于赶到了锅盔山下。</h1><h1>&nbsp;&nbsp;&nbsp; 锅盔山险峻高耸,418级台阶如一条长龙卧于山腰。参观者只有征服它,才能一览抗日旧址之真容。当时的气温已近30摄氏度,不活动,身体不断出汗,在烈日下登山,不一会儿,浑身湿漉漉。记者们不畏艰辛,拿起照相机、扛起旗帜,精神抖擞地登山。</h1><h1>&nbsp;&nbsp;&nbsp; 418级台阶,宛如天梯,亦成了不小的考验。体验、弘扬抗联精神并不轻松,只登了几分钟,这些记者就气喘吁吁,登到一半,他们的登山速度明显减弱,走走停停,还不时往山上遥望。</h1><h1>&nbsp;&nbsp;&nbsp; 黑龙江林业报刘志刚为了鼓舞队员,拿起了相机,将大家登山的状态记录下来,队员们受到了鼓舞,他们排成一排,小队员——海林宣传部的范凌志不断挥舞着旗帜,呼啦啦的旗帜声响在大山中回荡,大家一鼓作气踏过了418级台阶。</h1><h1>&nbsp;&nbsp;&nbsp; 中共北满省委旧址纪念碑出现在眼前,他们欢呼雀跃,大家迅速围拢了过去。有的触摸着碑体,有的转到后面看碑文,有的将碑坐上的绢花摆正,有的望着这高大的纪念碑失神,他们欣然在此合影留念。</h1><h1>&nbsp;&nbsp;&nbsp;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纪念碑前附近打草,老人正是在此看护旧址31载的张宝庆。老人热情地迎接采访组一行。记者将老人当成了“宝”,在登临之前,记者已经从网上获知了老人的事迹,记者对老人心生敬意。记者把老人围在中间,一个劲的追问抗日旧址的点点滴滴,似乎想将老人心中的“红色财富”都挖掘出来。</h1><h1>&nbsp;&nbsp;&nbsp; 或许是大山太寂寞,也许是和采访组相遇太惊喜,老人也一个劲地掏心窝子,老人边走边说,将记者带到了一号洞(前哨)。打开简易的洞门,幽暗的山洞现于眼前,洞为山体自然而成,洞内潮湿、昏暗,洞内陈列着抗联用过的物品,抗联旗帜立于一旁,简陋的陈列,让参观者很容易联想艰苦悲壮的抗战岁月。</h1><h1>&nbsp;&nbsp;&nbsp; 老人像往常一样,又在此收拾起来,他小心翼翼摆正这些物件,又坐下来将盆盆碗碗擦拭一番。干这些活儿的时候,老人的笑容消失了,深情庄重沉默,仿佛已经和那段苦难的岁月相融交接。记者感受到了气氛的不同,快速的拍照,将老人和抗日旧址的红色情结记录下来。</h1><h1>&nbsp;&nbsp;&nbsp; “这里啊是前哨,是抗联警戒、收发文件的地方,我带你们再看看二号洞,它藏匿在大山深处,是中共北满省委工作生活的地方,去那里参观道可不好走,你们去不去?”老人问道。“去,咱们现在就去!”记者们异口同声。</h1><h1>&nbsp;&nbsp;&nbsp; 由前哨往上,山路崎岖,正值盛夏,草木繁茂,路边野草疯长,路边树枝横在路上,不时打人的脸,在山中行走更不容易。</h1><h1>&nbsp;&nbsp;&nbsp; “我在前边走,我边走边打草丛,打草惊蛇。”老人自告奋勇带路。由于生态好,山中野兽增多,黑熊、狼等藏匿其间,让入山者不得不小心。大家异常警惕,一个挨一个,在大山中摸索着前进。</h1><h1>&nbsp;&nbsp;&nbsp; 走着走着,两处风倒木横在路上,前边的倒木不易挪动,记者们清理了一下枝叶,从中穿越而过;后一棵倒木较小,记者们踩着倒木过去。山路上,记者们使出了腾、挪、跳、钻等招数。</h1><h1>&nbsp;&nbsp;&nbsp; “把旗帜挥舞起来,我把大家行进的姿态留下来。”刘志刚喊到。队员们边走边挥舞着旗帜,鲜红的旗帜和苍翠的山色相映,旗帜更加耀眼,山色更加好看,旗帜在山中舞动、飘逸,抗联精神在大山中熠熠闪光。</h1><h1>&nbsp;&nbsp;&nbsp; 在山林中穿行大约15分钟,神秘的洞口现身。一座山体横在路上,洞口狭小只容几人通过。洞里狭小,山洞&nbsp; 十分潮湿,空山水顺石壁嘀嗒而下。很难想象抗联战士如何在此环境下度过三九严寒。“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只要有信仰,人在什么时候都不动摇彷徨,什么困难挑战都能克服”。“只要心中有党,我们就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抗联遗址给人们这样的昭示。</h1><h1>&nbsp;&nbsp;&nbsp; 下得山来,记者的心变得沉重,铭记国耻,居安思危,追寻抗联的脚步,弘扬抗联精神,是为了更好的凝聚力量团结一致,珍爱和平。记者们不断回望着大山和抗日旧址,内心生发出对这方红色圣地的珍惜,他们也谨记着抗日旧址对后人的诉说和教益。(乌马河区文明办)&nbsp;2015年8月17日</h1> <h1>&lt;伊春新闻网&nbsp;&gt;&nbsp;时政新闻&nbsp;正文</h1><h3></h3><h1>“抗联精神宣传队”重走“抗联路”</h1><h1>东北网伊春2007年1月5日电</h1><h1>  林城晚报提供记者袁道剑王玉梅刘岩张增玲</h1><h1>  去年12月22日,抗联老战士李敏带领的“抗联精神宣传队”抵达伊春,重走“抗联路”,弘扬抗联精神。</h1><h1>  22日下午,李敏老人一行40余人首先来到位于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的乌马岭锅盔顶抗联遗址。已84岁的李敏老人精神旺盛,身体硬朗。考虑到老人登山可能会体力不支,乌马河区委书记王显义特意征求老人意见,欲特制一把椅子抬着老人上山,但被李敏谢绝,表示一定要亲自登上锅盔顶,重走抗联路。</h1><h1>  天空飘起雪花,锅盔岭笼罩在一片白色中,青松、石壁间重扬起抗联旗帜。据陪同李敏一行的市级离休老干部、市老促会副会长陈廷璧介绍:当年中共北满省委旧址就在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乌马岭锅盔顶山主峰4.5公里处,是抗联在抗日斗争时期的重要遗址。锅盔顶山主峰海拔1076米,因其如一口大铁锅扣在山顶上,故得名锅盔顶。1938年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机关为避开日寇的正面进攻,从巴兰河上游大青川迁到锅盔顶。主峰北侧4.5公里处的第一号岩洞是省委前哨,第四号岩洞是省委机关秘书处。1938年至1940年间,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主要负责人金策、李兆麟等都在这里活动过。锅盔顶还是当年著名的抗日歌曲《露营之歌》第四段歌词的诞生地。</h1><h1>  中共北满省委第十次常委会议曾在这里召开。1984年10月,乌马河区委为缅怀抗联英雄们的丰功伟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在中共北满省委旧址哨洞前立纪念碑一座,抗联战士陈雷题写碑文——“中共北满省委旧址”。2006年7月,时值建党85周年之际,乌马河区委、区政府再次对这一重要的抗联遗址进行修整、完善。</h1><h1>  下午2时许,身着抗联服装的宣传队队员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跟在李敏老人身后,蹬上数百级木质台阶。看到高耸的纪念碑,人们情不自禁地伸手抚摸碑身,举起抗联旗帜在碑前合影留念。李敏带着众人进入纪念碑后的前哨山洞,山洞约有10平方米左右,最高处3米多,最低处仅容一人爬行。山洞里摆设着步枪、弹夹、信报兜及日用工具等等。看着这些落满灰尘的步枪、弹夹,虽然已时隔半个多世纪,但依然能让人感到当年那烽火硝烟、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陈廷璧老人激动不已,仰头目视山洞石壁,仿佛要从石壁上发现什么。突然,老人叫了一声:“这上面好像有字,快看呀!”顺着老人的手指,人们抬头望去,在石壁上方隐约看到竖写着4行字,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斑驳。经仔细辨认,字迹内容为:“为抗日救国而放哨张祥”陈廷璧老人说,这么重要的历史记录应该永久保存。陪同的乌马河区委书记王显义当即表示,一定会高度重视,保存好历史真迹。</h1><h1>  从前哨出发,到山顶的秘书处要经过很长一段山路,夏季这里丛林密布,冬季这里大雪封山,宣传队成员在李敏老人的率领下,踏着积雪,在陡峭的密林中艰难地攀行。山路崎岖,特别是陡峭处,得前人拉着后人才能上去,稍有不慎便会滑下去。李敏老人边走边向宣传队队员们讲述,当年她与抗联战士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与日寇战斗。</h1><h1>  等李敏一行人爬到山顶的秘书处时,天已经渐黑了。秘书处山洞内的陈设很简陋,比前哨山洞宽敞很多,可容纳几十人同时开会。当年中共北满省委的很多重要文件就是从这里签发出去的,许多重要的决策也是在这里商讨后决定的。</h1><h1>  夜色中,队员们下山,在前哨不远处点燃篝火,围着火堆唱起了抗联歌曲,嘹亮、雄壮的歌声传荡在山间林中。据李敏老人介绍:当年抗日联军每次打了胜仗,战士们都是这样庆祝。他们利用休息时间自己创作歌曲,抒发爱国情感,打击日寇,保家卫国。因此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激情,斗志昂扬的战斗歌曲。宣传队72岁老人刘明信老人告诉记者:为了让抗联精神永垂不朽,许多退休后的老人自愿参加到“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宣传队共有6个分队,100余人,他们来自不同岗位,没有任何报酬,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余热,为宣传抗联精神无怨无悔。</h1><h1>  25日晚,省抗联精神宣传队队员在李敏的率领下,冒着严寒,深入到边城嘉荫进行慰问演出。嘉荫是抗日革命老区,著名的共产国际通道就从其境内穿过,赵尚志、李兆麟、陈雷等许多抗联将士曾经在这里浴血战斗过。此次,省抗联精神宣传队到嘉荫慰问演出,目的就是缅怀革命先烈,重走抗联路。“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如泣如诉的歌声,让在场的观众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日岁月。省抗联精神宣传队在该县文体中心进行的慰问专场演出,为嘉荫县各界群众演唱了十几首新创作的抗联曲目和一些经典抗联歌曲,大合唱《松花江上》、诗歌《悼赵尚志将军》、歌曲《难忘的嘉荫》等节目,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h1><h1>  陪同李敏一行的省委办公厅秘书处秘书张智深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重走抗联路”活动还有一个特殊的重要使命:为了纪念、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省委决定依托抗联歌曲,创作音乐电视节目,广泛宣传抗联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此次创作,省委宣传部委托中央电视台制作完成,努力打造成音乐电视精品,广泛传播。</h1><h1>担任此次“重走抗联路”节目制作的中央台编导孙国喜向记者介绍了此次创作的内容:去年8月份,他便接到了中央台交办的创作“重走抗联路”音乐电视的任务,与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沟通后,将主题确定为依托抗联歌曲,回顾黑龙江省光辉历史,展现黑龙江省的四季特色风光,弘扬艰苦奋斗的抗联精神。经过省委宣传部与省音协共同策划,由李敏老人最终选择了18首抗联歌曲,这些歌曲包括《露营之歌》、《团结抗战吧!》、《从军歌》、《何日熄烽何日还乡》等广为传唱的经典歌曲,都为抗联战士原创,由郭兰英、吴雁泽等老一辈歌唱家演唱,每首歌曲为一单元,结合宣传队“重走抗联路”的活动,展开拍摄工作,重现抗联精神。去年夏季,创作组已赴牡丹江完成夏季场景的拍摄,此次到伊春为期4天的拍摄工作,主要以冬季抗联生活为主线,展现冬季里抗联战士艰苦的生活原貌。</h1><h1>上图宣传队成员激动留影。</h1><h1>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h1> <h1><font color="#167efb">乌马河修复帽盔山抗日遗址</font></h1><h1>2006-10-30&nbsp;11:07&nbsp; &nbsp;林城晚报</h1><h1>  东北网伊春10月30日电(记者闫振宇王乐)26日,乌马河区在刚刚修复的中共北满省委机关旧址前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h1><h1>  海拔700多米的乌马河林业局西岭林场西乌马岭锅盔顶是“中共北满省委旧址”,曾是中共北满省委机关驻地,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联主要遗址。其中的4号砬子是秘书处办公处理文件的地方,1号砬子是北满省委机关交通前哨。据史料记载,中共北满省委机关曾在这里安全工作了两年,其间处理的报告以及以省委名义发出的决议、通知和干部任免等重要文件有几百件。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中共北满省委在这里有效地领导了北满军民反对日本侵略者及其傀儡政权的伟大斗争。1940年1月28日,中共北满省委在帽盔顶密营省委秘书处驻地岩洞中召开了省委第十次常委会议,发表了影响深远的《中共北满省委第十次常委会告全党书》和《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北满抗日救国总会告世界同胞书》。</h1><h1>  1980年秋,李敏等抗联老战士来此访问了旧址。1984年10月,乌马河区委为缅怀抗联英雄们的丰功伟绩,在旧址哨洞前立纪念碑一座,抗联战士陈雷题写了碑文——“中共北满省委旧址”。为了把此处建设成为一处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感、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的主要阵地,今年,乌马河区委、区政府在市老促会的大力帮助下,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投入70多万元对旧址进行了修缮,复建营房一座,新建水泥路3.8公里,新建通旧址攀山木制台阶418个,增添物品100余件。</h1><h1>  26日,乌马河区在这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举行了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专场文艺演出,共产党员们还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h1><h1>结止发稿2019年6月1日,张宝庆仍然默默无闻地守护着遗址。</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