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应老友邀约,我带上新朋友“奔奔”参加了玉屏旅行社组织的性价比较高的老君山五日游。</h3><h3><br></h3> <h3>夜雨初霁,云山雾罩看老君(背影)。</h3> <h3>气温回升,红裙亮相。饱餐后摆几个造型。这是视频截图,呵呵。<br></h3> <h3>气温回升,红裙亮相</h3> <h3>实时朋友圈:老君山5日游第四天:夜雨初霁,远处云山雾罩。饱餐后在出发前摆几个造型[呲牙]图六路上的风景[呲牙]</h3> <h3>8点10分在加油站停车“唱歌”……喜见核桃成双</h3> <h3>10点25分来到陕州地坑院。</h3><h3>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1]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h3><h3>中文名称</h3><h3>陕州地坑院</h3><h3>外文名称</h3><h3>SHANZHOU SILO-CAVE</h3><h3>地理位置</h3><h3>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h3> <h3>据资料考证,四千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陕塬先民们已经掘地为穴而居,《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3]著名建筑学家鲁道夫斯基就是根据这幅照片,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世界介绍了地坑院,书中刊载了4幅航拍的陕州地坑院村落照片。[1]</h3><h3>建筑特点</h3><h3>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1]</h3><h3> 共2张</h3><h3>地坑院景观</h3><h3>营造技艺</h3><h3>地坑院的建造过程共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如今,像这样的村庄现存200多个,有地坑院12000余座,保存最完整现存时间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这种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1]</h3><h3>地理环境</h3><h3>地理位置</h3><h3>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的陕塬,[1]陕州东据崤山关连中原腹地,西接潼关、秦川扼东西交通之要道,南承两湖,北对晋地锁南北通商之咽喉,是古来兵家的战略要地。崤山、函谷、雁岭分守三门峡的东、西、南三面,北面,一条天然屏障—黄河蜿蜒东行,晋、陕、豫三地依陕州为界居河而治。[4]</h3><h3>地质地貌</h3><h3>陕州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状。陕塬为原川区,本区黄土层厚约20米至70米,地面由南向北呈阶梯降落。海拔最低308米,最高为1466米,相对高差为1158米。[5]</h3><h3>气候特点</h3><h3>陕塬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冬季多受蒙古冷高压控制,气候干冷,雨雪稀少;春季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夏季炎热、雨涝;秋季气候凉爽,雨水减少。[5]</h3><h3>主要景点</h3><h3>民俗文化园</h3><h3>民俗文化园主要由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组成,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1]与此同时,景区还保留了许多未经开发的地坑院供游客参观,沿着陕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使地坑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h3><h3> 共3张</h3><h3>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h3><h3>坑院内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如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锣鼓书、澄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红歌表演、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体验互动性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自开业以来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h3><h3>周召分陕</h3><h3>西周时期(3100多年前),周武王姬发去世后,其子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辅政。当时天下很不稳定,周、召二人决定分陕而治,“陕”即陕塬,也就是陕州地坑院景区所在的张汴塬。周公治理陕之东,召公治理陕之西(陕西之名,即渊源于此)。周公和召公在各自的辖区勤政爱民,为周王朝走向安定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周召分陕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成康之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画地为牢”等典故均由此而来。</h3> <h3>股民必须顶牛</h3><h3>下图是德国飞行员卡斯特在1936年航拍的地坑院照片</h3> <h3>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陕州地坑院。开放了21个,12点10分要集合,只能在坑内穿行,走马观花。<br></h3> <h3>百度百科:坑院内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如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锣鼓书、澄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红歌表演、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体验互动性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自开业以来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h3><h3>我们只看到卖东西和组服装的</h3> <h3>强驴“禾子中心”上去给我们拍了照</h3> <h3>网红打卡点</h3> <h3>丰收了。</h3> <h3>4号院</h3> <h3>有趣的充分利用能源的穿山灶</h3> <h3>各个地坑院的同道</h3><h3>5号院有拍照点</h3> <h3>婚俗打卡点,婚服租金10块</h3> <h3>老康家</h3> <h3>有趣头饰</h3> <h3>剪纸</h3> <h3>坑院之间的通道</h3><h3>据资料考证,四千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陕塬先民们已经掘地为穴而居,《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3]著名建筑学家鲁道夫斯基就是根据这幅照片,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世界介绍了地坑院,书中刊载了4幅航拍的陕州地坑院村落照片。[1]</h3><h3>建筑特点</h3><h3>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1]</h3><h3> 共2张</h3><h3>地坑院景观</h3><h3>营造技艺</h3><h3>地坑院的建造过程共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如今,像这样的村庄现存200多个,有地坑院12000余座,保存最完整现存时间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这种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1]</h3><h3>地理环境</h3><h3>地理位置</h3><h3>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的陕塬,[1]陕州东据崤山关连中原腹地,西接潼关、秦川扼东西交通之要道,南承两湖,北对晋地锁南北通商之咽喉,是古来兵家的战略要地。崤山、函谷、雁岭分守三门峡的东、西、南三面,北面,一条天然屏障—黄河蜿蜒东行,晋、陕、豫三地依陕州为界居河而治。[4]</h3><h3>地质地貌</h3><h3>陕州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状。陕塬为原川区,本区黄土层厚约20米至70米,地面由南向北呈阶梯降落。海拔最低308米,最高为1466米,相对高差为1158米。[5]</h3><h3>气候特点</h3><h3>陕塬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冬季多受蒙古冷高压控制,气候干冷,雨雪稀少;春季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夏季炎热、雨涝;秋季气候凉爽,雨水减少。[5]</h3><h3>主要景点</h3><h3>民俗文化园</h3><h3>民俗文化园主要由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组成,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1]与此同时,景区还保留了许多未经开发的地坑院供游客参观,沿着陕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使地坑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h3><h3> 共3张</h3><h3>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h3><h3>坑院内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如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锣鼓书、澄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红歌表演、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体验互动性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自开业以来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h3><h3>周召分陕</h3><h3>西周时期(3100多年前),周武王姬发去世后,其子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辅政。当时天下很不稳定,周、召二人决定分陕而治,“陕”即陕塬,也就是陕州地坑院景区所在的张汴塬。周公治理陕之东,召公治理陕之西(陕西之名,即渊源于此)。周公和召公在各自的辖区勤政爱民,为周王朝走向安定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周召分陕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成康之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画地为牢”等典故均由此而来。</h3> <h3>喜欢。但可不能打翻</h3> <h3>这是三门峡市非遗“虢州石砚”</h3> <h3>这里热闹。租金10块,老板教造型。头坏吗?</h3> <h3>杨家大院特别多</h3> <h3>笔墨</h3> <h3>皮影戏</h3><h3>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h3><h3>民俗文化园主要由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组成,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h3> <h3>地坑院的建造过程共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h3> <h3>走进20号院,忽然听到呼唤声:原来是老朋友</h3> <h3>我出来啦</h3> <h3>地上更热闹。</h3><h3>打个卡。展望未来。</h3><h3>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1]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h3><h3>中文名称</h3><h3>陕州地坑院</h3><h3>外文名称</h3><h3>SHANZHOU SILO-CAVE</h3><h3>地理位置</h3><h3>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h3><h3>气候类型</h3><h3>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区</h3><h3>占地面积</h3><h3>23平方公里</h3><h3>人文历史</h3><h3>德国飞行员卡斯特在1936年航拍的地坑院照片</h3><h3>据资料考证,四千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陕塬先民们已经掘地为穴而居,《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3]著名建筑学家鲁道夫斯基就是根据这幅照片,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世界介绍了地坑院,书中刊载了4幅航拍的陕州地坑院村落照片。[1]</h3><h3>建筑特点</h3><h3>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h3><h3>地坑院景观</h3><h3>营造技艺</h3><h3>地坑院的建造过程共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如今,像这样的村庄现存200多个,有地坑院12000余座,保存最完整现存时间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这种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1]</h3><h3>地理环境</h3><h3>地理位置</h3><h3>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的陕塬,[1]陕州东据崤山关连中原腹地,西接潼关、秦川扼东西交通之要道,南承两湖,北对晋地锁南北通商之咽喉,是古来兵家的战略要地。崤山、函谷、雁岭分守三门峡的东、西、南三面,北面,一条天然屏障—黄河蜿蜒东行,晋、陕、豫三地依陕州为界居河而治。[4]</h3><h3>地质地貌</h3><h3>陕州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状。陕塬为原川区,本区黄土层厚约20米至70米,地面由南向北呈阶梯降落。海拔最低308米,最高为1466米,相对高差为1158米。[5]</h3><h3>气候特点</h3><h3>陕塬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冬季多受蒙古冷高压控制,气候干冷,雨雪稀少;春季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夏季炎热、雨涝;秋季气候凉爽,雨水减少。[5]</h3><h3>主要景点</h3><h3>民俗文化园</h3><h3>民俗文化园主要由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组成,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1]与此同时,景区还保留了许多未经开发的地坑院供游客参观,沿着陕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使地坑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h3><h3> 共3张</h3><h3>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h3><h3>坑院内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如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锣鼓书、澄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红歌表演、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体验互动性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自开业以来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h3><h3>周召分陕</h3><h3>西周时期(3100多年前),周武王姬发去世后,其子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辅政。当时天下很不稳定,周、召二人决定分陕而治,“陕”即陕塬,也就是陕州地坑院景区所在的张汴塬。周公治理陕之东,召公治理陕之西(陕西之名,即渊源于此)。周公和召公在各自的辖区勤政爱民,为周王朝走向安定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周召分陕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成康之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画地为牢”等典故均由此而来。</h3> <h3>唯一的、不开放的地坑院</h3> <h3>5号院的照片。只收10元。比其他点便宜一半。好像赚了。</h3><h3><br></h3> <h3>以为出口就在附近,谁知七绕八绕需要十几分钟。有人因此而迟到了十分钟。</h3><h3>实时朋友圈:今日之二:陕州地坑院打卡。10点半到。21个地坑院走马观花。12点20分离开。</h3> <h3>20分钟后大巴就到了午餐地点:三门峡河之南文化酒店。</h3><h3>我和奔奔被旁边包饺子的人们所吸引:原来这是三门峡合唱团演员们的野营基地</h3> <h3>著名的节目主持人特地致欢迎词。左边是我们的同伴“春天”。我的眼睛里只有饺子。</h3> <h3>唯有惊叹</h3> <h3>🎶……饺子、地锅、菜地、房车……</h3> <h3>“我们河南人好热情!”这是已经留校的学生的赞叹</h3> <h3>国家二级演员旋玲</h3> <h3>终于有饺子吃啦。听着歌声吃饺子,感觉不要太美啦。右边的穿蓝衣是我们无锡人,江苏老乡。</h3> <h3>承蒙他们热心告知身后即黄河,于是我们加了微信说再见了。</h3> <h3>幸会演员旋玲</h3> <h3>与帅哥主持合影总是令人兴奋的事</h3> <h3>打个卡</h3> <h3>黄河边。正在修建的大桥</h3> <h3>奔奔提醒我把大妈头巾舞起来</h3> <h3>感谢奔奔。视频可以见证:我容易么</h3> <h3>实时朋友圈:今日之三:黄河边的惊喜插曲[跳跳]12点40分,大巴停到用餐地:三门峡河之南文化酒店。我们被旁边包饺子的人们所吸引:原来这是三门峡合唱团演员们的野营基地[强]饺子香、歌声美……[强]承蒙他们热心告知身后即黄河。于是我那个大妈的纱巾又飞起来了[呲牙]1点40分前往小浪底。河南的朋友们,我们微信再见[握手]</h3> <h3>风景在路上。4点40分才到小浪底</h3> <h3>小浪底即黄河小浪底,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与济源市交界的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以下简称"景区")位于济源市西南30公里处,洛阳市以北40公里,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72平方公里)。</h3><h3>小浪底景区分为四大精华景区:西霞湖、大坝湿地公园、张岭半岛度假区、黄河三峡。四大景区特色各异,东西相映,恰如镶嵌在母亲河上的四颗珍珠,成为令世人瞩目的旅游热点。</h3><h3>景区获得荣誉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环保样板工程"、"全国一流生态旅游精品"、"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河南省十大最美丽的湖"、"樱花节"入围"美丽中国 品牌节庆榜"、"中国最负国际盛名休闲旅游节庆"品牌等称号,为中原地区最具特色的风景线之一。</h3> <h3>时间紧张,我们快速前进,花10块坐上电瓶车赶场。</h3><h3>第一站:气势恢宏的雕塑广场</h3> <h3>碰巧蹭了季兄的光</h3> <h3>第二站:工程文化广场。</h3> <h3>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h3><h3>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与济源市之间,三门峡水利枢纽下游130公里、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坝址所在地南岸为孟津县小浪底村,北岸为济源市蓼坞村,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更被誉为“小千岛湖”。</h3><h3>中文名</h3><h3>小浪底水利枢纽</h3><h3>位 置</h3><h3>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与济源市之间</h3><h3>装机容量</h3><h3>装机6台,每台30万kw</h3><h3>功 能</h3><h3>减淤、防洪、防凌</h3><h3>总工期</h3><h3>十一年</h3><h3>总库容</h3><h3>126.5亿立方米</h3><h3>工程概况</h3><h3>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h3><h3>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三门峡水利枢纽下游130公里、河南省洛阳市以北 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坝址所在地南岸为孟津县小浪底村,北岸为济源市蓼坞村,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h3><h3>小浪底水利枢纽坝顶高程281m,正常高水位275m,库容126.5亿m3,淤沙库容75.5亿m3,调水调沙库容10.5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容51亿m3,千年一遇设计洪水蓄洪量38.2亿m3,万年一遇校核洪水蓄洪量40.5亿m3。死水位230m,汛期防洪限制水位254m,防凌限制水位266m。防洪最大泄量17000亿m3/s,正常死水位泄量略大于8000m3/s。小浪底水库正常蓄水位时淹没影响面积277.8km2,施工区占地23.33km2,共涉及河南、山西两省的济源、孟津、新安、渑池、陕县、平陆、夏县、垣曲8县(市)33个乡镇,动迁年移民20万人。 1991年9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程开工。2009年4月,全部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h3><h3>工程全部竣工后,水库面积达272.3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51亿千瓦时;每年可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小浪底水库两岸分别为秦岭山系的崤山、韶山和邙山;中条山系、太行山系的王屋山。它的建成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它处在承上启下控制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控制黄河输沙量的100%,可滞拦泥沙78亿吨,相当于20年下游河床不淤积抬高。</h3><h3>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28日实现大河截流,1999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20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总工期11年,坝址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容51亿立方米。工程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h3><h3>小浪底工程由拦河大坝、泄洪建筑物和引水发电系统组成。</h3><h3>小浪底工程拦河大坝采用斜心墙堆石坝,设计最大坝高154米,坝顶长度为1667米,坝顶宽度15米,坝底最大宽度864米。坝体 启、填筑量5l.85万立方米、基础混凝土防渗墙厚l.2米、深80米。其填筑量和混凝土防渗墙均为国内之最。坝顶高程281米,水库正常蓄水位275米,库水面积272平方公里,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水库呈东西带状,长约130公里,上段较窄,下段较宽,平均宽度2公里,属峡谷河道型水库。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1327立方米/秒,输沙量16亿吨,该坝建成后可控制全河流域面积的92.3%。</h3><h3>泄洪建筑物包括10座进水塔、3条导流洞改造而成的孔板泄洪洞、3条排沙洞、3条明流泄洪洞、1条溢洪道、1条灌溉洞和3个两级出水消力塘。由于受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所以均布置在左岸。其特点为水工建筑物布置集中,形成蜂窝状断面,地质条件复杂,混凝土浇筑量占工程总量的90%,施工中大规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设备。</h3><h3>引水发电系统也布置在枢纽左岸。包括6条发电引水洞、地下厂房、主变室、闸门室和3条尾水隧洞。厂房内安装6台30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45.99亿千瓦.时/58.51亿千瓦.时(前10年/后10年)。</h3><h3>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设采用国际招标,以意大利英波吉罗公司为责任方的黄河承包商中大坝标,以德国旭普林公司为责任方的中德意联营体中进水口泄洪洞和溢洪道群标,以法国杜美兹公司为责任方的小浪底联营体中发电系统标。1994年7月16日合同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h3><h3>开发目标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小浪底水利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工程规模宏大,地质条件复杂,水沙条件特殊,运用要求严格,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水利工程之一。</h3> <h3>17年4月我在大坝上游览。俯瞰“千岛湖”</h3> <h3>曾想到坝底公园,终因路途艰难半途而废。这次正好弥补了遗憾。</h3> <h3>此片要感谢勇于攀登的季兄</h3> <h3>第三站:黄河故道</h3> <h3>黄河故道</h3> <h3>实时朋友圈:今日之四:再见小浪底[跳跳]4点40分到。坐电瓶车匆忙打卡。图八是去时路上的风景[强]6点10分前往洛阳。预定8点钟再次入住锐思特酒店</h3> <h3>6点10分前往洛阳,风景在路上。</h3> <h3>宝宝程导开始上演苦情戏。旅客慷慨解囊</h3> <h3>7点40分再次到东华大酒店用餐。与第一天同样的饭菜,有点儿影响食欲。</h3> <h3>8点40分入住酒店。</h3><h3>实时朋友圈:今日之五:宝宝上演苦情戏,旅客慷慨解囊[呲牙]100元买了三袋驴肉。细看说明才知“小犟驴”仅是鲜肉制品的品名[疑问]淘宝售价仅25元[呲牙]7点40分再次到东华大酒店用餐。与第一天不同的是飘着生黄瓜的紫菜汤[呲牙]真怀念中午的饺子(5)8点40分再次入住锐思特酒店。“奔奔”又去超市买来西瓜🍉 解了馋[呲牙]</h3> <h3>所有的行程都已结束,有点儿想家了<a href="https://www.meipian.cn/hli8rob?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从花天酒地到“花容失色” 4.9-4.16洛阳自驾惊魂纪实</a><a href="https://www.meipian.cn/2583w8v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老君山五日(5.27-31)游第一天:又见洛阳</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