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千年时光下的壮族织布声</p><p class="ql-block"> 遥 歌</p><p class="ql-block"> (这些老屋,老物件,老手艺都即将失传,消失,只有这个村子还保留这么完整的一套老物件,属于文物遗产了,这一系列活动场景,是应摄影协会要求她们才特别展示。特做这帖美篇,留下记忆。</p><p class="ql-block">音乐是凌云本土壮族迎客歌)</p> <h3>人间四月芳菲尽,壮乡桃花妖娆开。壮乡的春天是从桃李报晓开始的 ,山前、坡后、村寨、溪边,一任李花桃花恣意浸染,百里花道,其华灼灼。我们凌云县的摄影协会会员沿着布柳河畔,闻着花香,踏着泉水叮咚,蜿蜒而上,去寻找古老的壮族编织生活。</h3> <h3>来到凌云县玉洪瑶族乡合祥村各腾屯,这是一个纯壮族聚居村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这里的村民都是靠自己种棉花,纺纱、织布、染布、缝制衣裤鞋袜,一家人的衣物用品,都是靠一双手,在漫长的日子里,点点滴滴完成。尽管现在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里大部分村民的衣物用品仍习惯用传统工艺制作,因为,这些用棉花织成的土布透气又舒适,能给人带来踏实感。如今,各腾屯正以它独具特色的壮族传统文化,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人前来参观。</h3> <h3> 走到村口,一个大门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大门的两边镶嵌着一幅对联书写着这个村的精神力量:各尽其能创大业,腾云驾雾展鸿图。</h3> <h3>走进村里,一个阿婆和一个小姑娘手牵着手向我们走来,阿婆穿着青色的土布衣,衣襟上和袖口绣着花边,一双花布鞋踩着悠然的脚步,款款而行;小姑娘穿着浅蓝的花格子布衫,花格子折叠裙,布衫和裙子上都镶嵌着花边。老的拉着小的,小的依偎在老的身边,看着这一老一少从楼房的楼底过道慢慢向我们走来,我们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记忆在赶往昨天的路上,一如眼前的一老一少,昨天拉着今天,今天延伸到未来。</h3> <h3> 跟着这一老一少来到村中,几个老人正在一棵香樟树下,围着一块石板下象棋。这棵树几根树干缠在一起,每一根树干表皮粗糙,雄奇苍劲,一个人合抱不过来,分枝犹如一支支巨手五指叉开,向四面八方舒枝展叶,枝叶嫩绿葱郁。仰望这棵树,一种豁达开朗,雍容大气的感觉迎面而来。</h3><h3></h3><h3> 跟着小路进入村子的最深处,迎接我们的是一幢新式的楼房,明亮耀眼,亮丽的新楼紧紧挨着一幢古朴的吊脚楼,新旧相依,明亮和古朴互相辉映。老屋端坐在几根木桩上,龙门依旧高高耸立,厢房的火坑里燃着炉火,炊烟钻过瓦片缝隙,向我们报告屋里的的温暖;正屋幽暗,安放着壮家祖辈传下来的整套织布工具,这些器械全部采用木质材料制作,有:织布机,拉线机、拉线盘、绞线机、绞线辊、梳线盘、梳线网、梭子、线筏等,这些传统织布工具,在各腾屯,几乎每一家都收藏有一套。这是壮乡人的深根和灵魂,也是壮乡父老乡亲眼里最得意、最神奇的作品。</h3> <h3> 村里的妇女们为我们展示了织布的几道工序,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千年时光之下的壮族传统织布工艺。脱棉籽、弹棉花、搓棉条、纺纱、挽线、走线、梳线、背线、织布……那么多程序,一匹布从一株植物开始,慢慢成丝成线成片,这是一个多么缓慢又精致的过程。</h3> <h3> 首先展示的是脱棉籽,弹棉花,搓棉条。脱棉籽要手脚并用,脚踩踏板,带动摇把,把棉花送进滚动棒里,棉籽和棉花分离出来。弹棉花是个力气活,要男女搭配,一个弹,一个翻动棉絮。弹好的棉花要搓成一尺多长的条状,等待纺纱用。</h3> <h3>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把弹棉花的工具,就像一把独弦琴,一根竹竿绑着一根细线,套着在背上,控制着一根细细的弦,一手抓着木柄,一手拿着一把木锤靠敲打那根细弦弹动棉花。只见壮家的汉子,弹了几下汗水就顺着脸颊流下来,要是弹奏一匹布匹的棉花,那要流多少汗水呢?整把弹棉花的工具黑漆漆的,只有竹竿和手抓木柄的地方发出光滑锃亮的铜光,这铜光闪耀着独弦琴的年轮。</h3> <h3> 纺线,挽线。妇女把自己种的棉花或买来的棉花去掉籽,弹好,搓成棉条后,就开始纺线,右手摇动纺车,左手依纺车左边的轴轮转动将棉花条拉长80公分,形成一股细棉线,而后手往前伸,拉长的细线会在轴轮的转动下,缠绕在一根长8寸的铁丝上,绕满后取出铁丝插进轴轮中缝,又继续绕下一个。挽线,将一根6寸长的竹签依铁丝取出的缝插进线团,纺线人左手拿一个下成“十字”型,上成“丁字”型的小木架,右手把棉线挽在架子上,5个棉线团为一组,挽满后取下继续挽。</h3> <h3> 我看着两个阿婆,一个在摇动纺车纺线,一个在挽线,几个孩子的眼睛随着阿婆的手游移。阳光从门框斜插进来,细微尘粒悬浮在光柱中摇晃,惊醒了屋里的织布工具,沉静的旧时光又在纺车摇把上旋转,一圈又一圈,棉线在纺车上奔跑,这是一条反向的时光路线,它通往过去的幽谧和深邃。阿婆是这条路线上的交警,耐心地牵引着妇女儿童去寻找织布的声音,她时而细心讲解纺纱的要领,时而哼几句壮歌,迷醉在蓝色的线条里。</h3> <h3> 最后是绕线、梳理,布经、织布。妇女们把棉线用绞线机绞成线团,想要织出彩色的棉布匹,就要备多种颜色的棉线通过拉线架,拉在两个8米左右距离的立柱盘好组线,再利用滚线轴架慢慢通过梳理盘梳理再转好线排,一般要有4至5个人帮助来完成,然后上架,这个过程大约6-8个钟头。排好线上架了就可以开始织布,织布人将棉线绕轮放进织布机里,把青、蓝、白不同颜色的棉线分别缠绕在几十根3寸竹筒上备用,然后,织布人坐在织布机上,双脚上下踩动踏板,双手轮换着拉紧线闸和穿递梭子,织一个布匹大约需要20天到一个月左右。</h3> <h3> 制作者根据花纹的需要,换着踩踏板,并穿递不同颜色的梭子,如果织错了就得返工重来。织的土布分一般花纹和复杂花纹,制作的土布产品有花格子垫单、花格子头帕、芝麻布、蚊子布、花椒布、人字布等近20种。白布主要用于做布鞋底子和老人过世做孝帕用,而花格子布、一色布、小花格子布用于拼缝床单和制作服饰、挂包、围腰、沙发套、桌布、头帕、门帘、窗帘等饰品。从纺线到织成土布,前后需要1个月的时间,可做成宽40至50公分,长50多米的土布,能做4至6床土布床单。</h3> <h3> 土布纺织工艺上比较繁杂,织出的土布以以黑、白、深蓝、浅蓝、靛蓝五色为主要颜色,产品简洁素雅、工整清秀。要想色彩多样就要在黑、白、靛蓝、深蓝、浅蓝的基础上加入红、黄、粉的色彩,织成的土布厚实、古朴、色彩鲜明。土布织出来了只是半成品,还需要经过洗布、阴晾晒干、捶布、拉布等工序,才能算作成品。</h3><h3> 这些五颜六色、花样繁多的布匹,布料色彩亮丽,保暖性强,经久耐用,可制成衣服、背带、床上用品等销售到市场。现如今,人们都喜欢返璞归真的珍贵物品,传统纺纱的布匹在当地最受青睐,顾客们纷纷前来定制和选购,年轻的壮族姑娘们还拿着自己喜欢的布匹,或用土布做成鞋子、鞋垫、衣物作为定情物赠送心上人,许多壮家妇女依靠织布,走上了一条致富路。</h3><h3> 面对这些这些织布工具和走动的人影,我深有感触,古老的壮族传统织布工艺中,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汗流和卷起布匹的喜悦,被时光覆盖,现代机械几乎遮盖了人类之前的种种巨大成就,一点点地淹没了许多器物里来自古代的光芒,织布作坊被浓缩成了一个记忆的回放。</h3> <h3> 时光却从来不淹没温暖,正屋旁边就是这家壮家人的伙房,火坑里燃着微微小火,三脚架上架着一个小鼎罐,旁边靠着一个大鼎罐,鼎罐边煨着一个小小的麽罐,阿公和阿婆坐在火坑边,阿婆从麽罐里倒出茶水,递给阿公,火光如明亮的手指般抚摸着阿婆的脸,阿公的面容雍容、质朴,平和,随着茶的醇香在屋里来回流淌,青色布衣包裹着花儿的娇艳,这幅画卷闯入我的镜头,我停下“咔嚓咔嚓”的节奏,抬头看看,有光穿透云层,钻进屋里来,来来往往的人影在眼前交错,让我看得亲切,却又心慌慌。</h3> <h3> 走出屋子,一个妇女正在阳台上剪裁布料做衣服,粉笔的线条在土布上走来走去,我走过去叫她帮我量量身子,做一套壮家的布衣。我无缘做壮家的女儿,却想拥有一套壮家的衣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