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台州天台仙居

S阿布罗狄S

<h3>2019.05.31浙江台州天台山风景区</h3> <h3><b><i>天台仙圣宅,隔断世间尘。</i></b></h3><h3><b><i>春夏长留雪,峰峦半入云。</i></b></h3><h3><b><i>溪行多病淑,樵径少逢人。</i></b></h3><h3><b><i>欲觅诛茅地,同流傥见分。</i></b></h3> <h3>  国清寺始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顗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智顗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h3><h3> 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h3><h3> 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h3> <h3>  从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但都是屡毁屡建。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越来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但从明人李汶在《游天台纪略》一文中提到的国清寺“最后委藏处石泉,名锡杖泉”句分析,可见当时锡杖泉已在寺的最后,即今位置。那么说明至迟在明代,国清寺已移至今址。</h3> <h3>  隋塔位于天台城关镇东北6里。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受菩萨戒而建造的报恩塔。唐会昌法难受损,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残高59.4米,边长4.6米,六面九级,为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系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遭火焚毁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h3><h3> 后人对塔基进行了加固,四周铺筑了台阶,已予整修一新,已列为省级文保单位。隋塔建造别致,除砖砌塔壁上,精雕佛像外,塔顶上没有通常的尖形塔头,站在塔内,切可直接仰见蓝天。</h3> <h3>2019.06.01浙江台州神仙居</h3> <h3>  白塔神仙居,古代名山,又名韦羌山。山上留有清朝乾隆年间县令何树萼题“烟霞第一城”,意云蒸霞蔚之仙居,景色秀美,天下第一。</h3><h3> 神仙居地质构造独特,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流纹岩地貌集群,一山一水、 一崖一洞、一石一峰,都能自成一格,形成“观音、如来、天姥峰、云海、飞瀑、蝌蚪文”六大奇观。神仙居景区分南海、北海两块,”西罨慈帆”、”画屏烟云”、“佛海梵音”、”千崖滴翠”、”犁冲夕照”、”风摇春浪”、“天书蝌蚪”、“淡竹听泉”被称为神仙居新八大景。景区南北两侧,为江南峡谷风光,林泉相依,以岩奇、瀑雄、谷幽、洞密、水清、雾美取胜,千峰林立,气象恢弘。自北海索道上至南海索道下,数公里的旅程均在数百米的高空栈道上行进。其间依次行走在菩提道、般若道、因缘道、观音道、飞鹰道与无为道这六条道上。景区内负氧离子含量奇高,平均达2.1万个/每立方厘米,最高处达8.8万个/每立方厘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h3> <h3>  神仙居作为仙居山水文化集大成者,最早的人文曙光可以追溯夏禹时代。景区内的“蝌蚪文”,传说其来历和大禹治水有关,带有神秘的原始气息,强烈地吸引后人的目光。汉晋、北宋时均有官宦组织人员探寻未果,今人探索方兴未艾。目前,蝌蚪文与夏禹书、红岩天书、巴蜀符号和东巴文字等一起被称为中国八大未破解的古文字。</h3><h3> 春秋战国、汉晋、唐宋、明清等历朝历代都留有人文的余音。神仙居地处古越腹地,和越王勾践有着难解之缘,景区内的“勾践试剑石”和仙居境内众多勾践传说遗迹互相印证,对于考证越国历史颇有补益。</h3><h3> 仙居人文发轫于晚唐,宋明两朝最为凸显,其科举之盛堪称台州翘楚。神仙居景区作为一方人文的主要承载地,自然和仕宦有着紧密联系。明万历年间,担任过左都御史的吴时来在神仙居深山中苦读求学,留下“读书堂”人文遗址和美谈。神仙居为佛教、道教所染迹,沉淀着中国特有的文化,景区的西罨寺、观音洞、财神洞、第十洞天等自古就是人间佳境。</h3> <h3>  《天龙八部》剧组在仙居神仙居等景区进行为期一个多月30多场戏的拍摄。有许多剧组在这里取景,例如《神话》、《新笑傲江湖》、《轩辕剑》、《追鱼传奇》、《兰陵王》等。</h3> <h3><b><i>天上人间神仙游,云海松涛群峰秀,</i></b></h3><h3><b><i>将军遥望美人睡,神笔一挥醒狮吼。</i></b></h3><h3><b><i>清奇险幽飞泉流,步云天梯栈道走,</i></b></h3><h3><b><i>神州航母观音佑,南天-顶撼九洲。</i></b></h3> <h3>2019.06.02台州仙居高迁古民居</h3> <h3>  高迁古民居群规模宏大,布局精巧,保存完整,递数百年而不衰。古民居外型优美,立面简洁,构架坚固,尤以镶嵌在门窗棂台上精美的石、木雕刻闻名遐迩。这些石、木雕刻玲珑剔透,风格多样,或古拙,或匀称、或简洁,或繁复,或遒劲雄奇,或细密工整,是我国古代民居雕刻艺术的集中体现,具有高度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尤以木透雕动物花卉,木浮雕人物故事让人叹为观止。</h3><h3> 通往古宅的乡间小路上,两只大灰鹅,挺胸仰脖,顿时对这里感觉亲切起来。这些宅院,据说是吴氏家族的聚集地之一,山水环绕的院落民居,白墙灰瓦与流水垂柳互映衬,雕梁画栋的窗户,石子门堂,巷道深深。生活在此,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让人留恋。</h3> <h3>  高迁古民居始建于元代,几经变迁,现存建筑保留了明末清初的风貌,依照太和殿模式,相继建成六叶马头四开檐“三透九门堂”楼房13座,除烧毁2座外,仍有11座宅院,完整的格局一如往昔。每一座宅院各具风格,外形优美,宅院装饰十分讲究,木雕、石雕、砖雕、悬雕、浮雕,巧夺天工。慢慢行走其间,用心寻找,就会不时有精美的雕刻让人不由驻足。</h3><h3> 高迁古民居是吴氏一族集居地,保存有十三座明清年间仿照太和殿建成的古宅院,是典型的江南望族居住地。吴氏一族始于五代(梁)光禄大夫银青,史上曾涌现出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吴芾、南宋左丞相吴坚、明代左都御史吴时来等杰出人才,至十七世浙东副元帅、怀远将军兼仙居县尹熟公来高迁居之。</h3> <h3><b><i>“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i></b></h3><h3><b><i>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i></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