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也要求中小学生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校党支部“打造'有为'品牌,铸就一中集体人格”思想的引导下,2019年5月30日湟中一中联合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开展了 “盐湖之星——青海湖综合实践活动”。</h3> <h3>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本次研学活动共有50名师生参加,采取了集体研学、集中食宿的方式,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多样化多渠道多方面地吸收知识,补充课本内容的不足。通过情景实践,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潜移默化地在学生思维中植入创新的种子,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从多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h3><h3> </h3> <h3> 研学活动初,盐湖所的李主任就通过路途车内小活动引导学生如何快速的融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怎样大胆的展现自己。</h3> <h3> “很高兴认识你”“我身边的大姐姐喜欢……”在前往青海湖的路上,40名同学互相介绍自己的同伴,快速打破了陌生人之间的壁垒,提高了自我适应能力,树立了信心。</h3> <h3> “青海湖作为中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和内陆湖,他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他是咸水湖呢?”来自青海师范大学的安博士生动且易懂的为学生解答,那些曾经在地理书上晦涩难懂的概念在现场教学中变成了一个个关于地球母亲的有趣故事。</h3> <h3> “如果青海湖也是一名学生那他现在几岁了呢?'身高'多少?青海湖的'身高'有没有变化呢?”安博士通过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对青海湖的求知欲。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前往二郎剑景区近距离的认识青海湖。</h3> <h3> 安博士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句完美的诠释了青海湖的发展过程。青海湖大约是在距今20万年前由于周边山脉的地壳运动陷落形成的。“如何知道青海湖的'身高'呢?”安博士指着远方的沙坝告诉学生那是青海湖曾经'身高'的证明。因为青海湖的'身高'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h3> <h3> “游戏是孩子最正常的行为”,学生在面朝青海湖时忘记了平时学习的压力,积极参与到有阳光沙滩湖水的只属于他们的欢乐聚会中。</h3> <h3> 没有什么事不能用一双手完成,用平凡的物品做出不平凡的成果。无论是长城,还是金字塔。只要充满想象,就能创造奇迹。</h3> <h3> “不读书则愚,不思考则浅;不多练则生,不巧用则钝。”白天通过实地考察学习了关于青海湖的地理、历史、生物等知识,晚餐结束后我们又开展了关于白天学习内容的趣味知识竞赛。</h3> <h3> 本次趣味竞赛活动是按照初高中生混合搭配分组进行的,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h3> <h3> 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天使,一个天使就是一个希望,一个希望就是一段快乐的成长。而快乐的秘诀则在于尽量扩展自己的兴趣,并对人和事的反应尽量友善。</h3> <h3> 通过一晚上的修整,我们前往海晏县近距离观察青海湖的泻湖——海晏湾。海晏湾和青海湖拥有相通的地下水源,沙坝将二者分开,近几年随着青海湖水位的上升,青海湖与海晏湾已有一部分相连。</h3> <h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青海湖,我们在行动”。青海湖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了青海湖周边生态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因此海晏湾活动结束时孩子们都自觉的捡起了身边的垃圾。</h3> <h3>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通过在海晏湾的捡拾垃圾,同学们亲身体会到乱扔垃圾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捡拾垃圾的过程却很繁杂。这让学生对不随意扔垃圾,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h3> <h3> 为了民族的自尊,为了祖国的兴旺,为了国防的强大,上世纪60年代一代英雄在金银滩无私奉献,前仆后继,用忠诚与智慧、青春与热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使命壮歌。正是因为他们,让中国人在国际上挺起了腰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负重前行,让我们有了今天美好的生活。活动的最后,学生参观了原子城,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建国后的伟大成就。</h3> <h3> 随着原子城的参观结束,为期两天的研学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次研学是一中“有为”教育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它让学生从社会、大自然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力量,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和对“美”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青海的热爱之情。 </h3> <h3> 本次“盐湖之星“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我校七大工程之核心素养提升工程的理念,也是“四爱三有”系列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