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朱兆明,山西太原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石油工程专家。1946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曾任玉门油矿采油工程师。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局工程师、设计院院长,大港油田、石油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石油开发工程技术的领导工作。说明:朱兆明伯伯简历及著作等资料内容摘自网络,本人对生平介绍个别文字略有修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朱兆明,1920年1月5日生于山西省太原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7年考取河北高中(现北京17中),适逢卢沟桥事变,战火蔓延到北平、太原,他因战乱而失学。失学后,他参加了一年多的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再次考取西北师范学院附中(现北京师大附中),3年后,于1942年考取西北工学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46 年,朱兆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采矿专业,他满怀“科学救国”的热情,与同窗多年的妻子一同西出嘉峪关,行程一个多月,到了地处戈壁荒滩的玉门油田,投身我国石油工业。当时玉门油田是我国第一个初具规模的综合性的石油企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49年,为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玉门油田,朱兆明积极参加了由石油工人自发组织的护矿活动,并于1950年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兆明倍受党和政府的信任、关怀和培养,这更加激发了他投身石油报效祖国的热情。从1946年到1957年,朱兆明在玉门油田率先进行了许多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采油采气专业的工业性先导实验,包括油田注水保持稳产、油田注气有效利用油藏能量、水力压裂增产等工业先导实验,并相应建立了我国石油工业井下作业的基本模式。此照摘自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朱兆明伯伯在玉门油矿期间个人照和集体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政治气候十分复杂,国内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条件极为艰苦。在数九寒天的大庆会战中,朱兆明与多位专家共同提出“分层开发,早期注水”的开发原则,并由他亲自组织实施了油田中区的大庆油田早期注水开发方案,保证了大庆油田的顺利投产,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他自己却因积劳成疾被别人用担架抬上火车送回北京。此照为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誓师大会现场实况(摘自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60年代中期,作为石油工业部地质勘探司采油总工程师,朱兆明担负组织、协调全国各油田石油天然气生产。1964年,他随石油部工作组参加了胜利油田会战。为深入了解我国石油天然气生产发展的需要,他对全国各油田进行了实际考察,对我国石油天然气开采工艺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为他在以后进行的压裂酸化技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此照摘自网络(胜利油田华八井是在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乃至整个华北油区发现的第一口油井。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口油井的发现使中国彻底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中国石油实现了自己自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文化大革命”期间,朱兆明受到冲击。1969年,他和全家到湖北潜江“五七干校”进行劳动。即使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朱兆明仍然坚信党和人民,他常对自己和家人讲:“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不发展生产和科学技术而能让人民过好日子的,我迟早还是要回到我的工作岗位上去的”。果然,1973年他又回到阔别4年的工作岗位。此照摘自网络(1965年3月,九二三厂坨11井和坨9井分别获日产1,134吨和1,036吨的高产油流,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千吨级油井。为了纪念石油会战取得的巨大胜利,1971年6月11日 ,“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6年,朱兆明受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之命“专搞”压裂酸化技术。从此,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石油压裂酸化技术的实验研究上。此照为大港油田又一口新井进行油气试喷,此照摘自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76年12月,朱兆明率领技术考察团访问美国,开拓了眼界,发现了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压裂酸化技术方面存在明显的技术差距。此照摘自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他向石油工业部领导建议:我国低渗油气田开发,以及老油田稳产都离不开压裂酸化增产技术,应当引进成套大型压裂车组,建立全国性压裂酸化技术研究单位,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迅速消除或缩小我国与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差距,加快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根据石油工业部领导的指示,朱兆明一是抓了大型压裂车组的引进,并将有关技术推广到全国各油田,使我国油气井压裂深度和规模有了历史性突破;二是负责建立压裂酸化技术研究服务中心,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开展专业性的应用机理及配套技术研究。此照摘自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朱兆明伯伯经常走访各油田,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并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与群众打成一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基层油田的生产现场留下了他的足迹,油田技术人员的心里同样留下了他的身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他领导了全国压裂酸化领域“七五”、“八五”科技规划的制定并促进研究工作取得显著效果,迅速缩小了我国压裂酸化技术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朱兆明作为联合国援华项目主任,完成“完善压裂酸化技术服务中心”项目,使我国压裂酸化工艺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此照摘自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此照摘自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此照摘自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国石油数据中心。此照摘自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朱兆明投身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50年,主要任职于科学技术岗位,他曾任玉门采油厂厂长、玉门设计院副院长、代理院长,石油工业部地质勘探司油田处处长兼主任工程师,大庆会战采油指挥部副指挥,胜利油田试采指挥部副指挥,大港油田采油总工程师,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采油总工程师等。此照摘自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朱兆明还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石油地质组成员,石油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兼部采油工艺组长,石油工业部压裂酸化技术协调组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导师,西安石油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采油专家组成员,多次担任中美石油学会压裂分会会议主席,他曾先后率领技术考察团组访问罗马尼亚、美国、加拿大、法国。此照摘自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朱兆明于1950年负责编制了玉门油田第一个油田建设总体设计方案;1960年负责完成了大庆油田首批注水井试注任务;1978年在大港油田成功地进行了深井大型压裂工艺试验;编著有《深井压裂工艺》、《高含腊油田试注工艺》等。 </font></h3> <h3> 朱兆明主要论著有:</h3><h3> 1、石油工业部全国压裂会议论文集·关于压裂酸化技术的考察报告.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78;<br> 2、中国石油学会年会论文集·油层水力压裂可以延长稳产期提高最终采收率.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1;<br> 3、使用大型压裂工艺建立中间“沟通”控制井喷的探讨.石油钻采工艺,1981;<br> 4、压裂酸化工艺在我国油气田开发中的发展及应用.石油钻采工艺,1984(5);</h3><h3> 5、中国北部地区深井压裂问题的讨论.SPE会议论文,1988;</h3><h3> 6、油气田增产技术概况.石油钻采工艺,1984(6)。</h3> <h3><font color="#010101"> 朱兆明伯伯认真开展科研工作,不断向石油科技新领域进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朱兆明伯伯曾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石油的骄傲。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中国公民和组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以下照片为朱兆明伯伯家庭生活照。他的一生事业卓著辉煌,家庭幸福美满,令人羡慕,令人赞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姐夫是家中长子,父子俩经常在一起促膝交谈,探讨人生的真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朱兆明伯伯与子孙和儿媳、孙媳及重孙合影留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朱兆明伯伯是父亲王礼钦多年的好朋友。父亲身患绝症后,和母亲一起于2000年到北京专程看望他老人家。此为朱兆明伯伯盛情宴请父亲及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的小叔金世忠和小婶阎燕,婆母杨碧卿和大姐罗绥明及大姐夫朱元作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9年2月9日正直大年初五,是朱兆明伯伯的百岁诞辰,朱家全体满怀深情地为朱伯伯精心制作了“百岁诞辰”磁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同时还精心制作了“世纪之星”磁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姐和大姐夫及朱家全体为朱伯伯举办了盛大的祝寿宴会,全家人在巨大的“寿”字下幸福地欢聚一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朱伯伯在诚挚的祈祷国家繁荣昌盛及全家的幸福安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朱家全体真诚祝福敬爱的朱伯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个个大寿桃代表了朱家全体最诚挚的美好祝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敬爱的朱伯伯于2019年5月28日下午不幸仙逝,高年期颐为100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朱兆明先生生平》用简短的篇幅记录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大姐夫朱元提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沉痛悼念敬爱的朱伯伯!朱伯伯的一生光辉灿烂,中国石油人永远不会忘记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原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副总经济师赵荣发总第一个发来悼词:“深切哀悼朱兆明老前辈,愿他一路走好!朱兆明老总对我国石油开采工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朱老总德高望重,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家二姐罗绥叶在悼词中说:“朱老伯一生为我国石油事业奋斗,为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是大功臣,祖国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原中海中山天然气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广辉在悼词中说:“向朱老伯老一代石油专家致敬,他们为祖国石油工业、为共和国建设奉献青春和生命,其奉献精神永远激励后人为家国富强而不懈努力、砥砺前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原中海油南海东部公司办公室副主任栗玉清大姐在悼词中说:“老一辈石油英雄,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不怕艰苦,默默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是历史的丰碑,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祝朱老伯一路走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原中海油深圳奥盛公司安全环保部经理徐瑞林在悼词中说:“致敬,百岁老人,石油专家朱总永垂不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港油田炼油厂好友殷建民在悼词中说:“尊敬的老石油人,国家的功臣,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致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港油田炼油厂好友石峰在悼词中说:“敬爱的百岁石油之父:朱伯伯,石油人沉痛悼念您!您的一生光辉灿烂,石油人永远不会忘记您的丰功伟绩!您德高望重,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敬爱的朱伯伯,您是中国石油人的骄傲!我们为有您这样的石油前辈而深感自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请您一路走好,在天堂安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朱兆明伯伯一生为中国石油献身之崇高精神与巨大之人格力量将沾溉学林,永垂不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盏盏心灯代表所有石油人的心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千烛悼念敬爱的朱伯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国石油人永远怀念敬爱的朱伯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您驾鹤西去留美名,天堂一路映光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敬爱的朱伯伯永远活在中国石油人的心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给天堂的朱伯伯送上一束束美丽的鲜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代杰出人,毕生献石油;著述溉后学,人格照千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寿高德望在,身去音容存;苍松长耸翠,古柏永青垂!</font></h3> <h3>附件:《回忆玉门》(纪念玉门油田开发80周年)--朱兆明口述,朱元整理,2019年4月23日。<br></h3><h3> 我是1946年秋到玉门参加工作,1957年7月奉命调离玉门到北京石油部机关工作。在玉门油田工作了11年。七十多年过去了,很多的事情记忆都模糊了,但在玉门生活的几件事,仍印象深刻。</h3><h3> 一、迎接解放</h3><h3> 1949年春天,玉门油矿的形势一天比一天紧张。4月,炼厂职工为抗议厂方扣发工资,暴发了自发的斗争,怒打了厂方代表戈本捷。4月5日,油矿当局勾结国民党酒泉河西警备司令部对工人进行镇压,逮捕关押了十九名工人,造成了著名的“四·五”事件。油矿职工的反抗情绪暂时被压了下去。8月,随着解放军解放大西北的消息不断传来,矿区职工迎接解放的热情不断高涨,大家不顾国民党不许三人以上一起行走、集会的禁令,不论在上班时还是下班后,都在议论解放军胜利的消息,油矿的大部分职工都投入了护矿斗争的行列,矿长刘树人指示成立护矿队,比我早到几年的工程师史久光,在矿场部联系了几十位有进步倾向知识分子和工人,组成了护矿队,我和一起毕业来矿的窦跃逵被编入了护矿队。开始,我们每人自找一根棍子或钢管是当武器,后来,刘树人做通了矿上国民党矿警队的工作。借来几十支步枪,手中有了自己的武器,我们就在南坪设立了岗哨,在井场公路上设立了流动哨,禁止陌生人进入矿场,防止国民党特务进行破坏。9月中旬,听说东岗上国民党高炮部队要破坏油田,炮轰矿场和炼厂,后来又听说国民党政府要把部分设备运到台湾去,我们护矿队员白天晚上都坚守在岗位上,还抽出了一部分人,在史久光和张云典组织下,把钻机、柴油机等重要设备藏在山沟里。由于全矿员工严阵以待,解放军西进十分迅速,国民党在矿的驻军没敢进行破坏,我们的护矿斗争一直坚持到9月25日解放军进矿。</h3><h3> 玉门和平解放,原油矿的矿警队留用。军管会认为由油矿员工组成的护矿队,仍然是保护油田、维护治安的重要力量,因此,保留了护矿队并进行了扩编,给每一名护矿队员发了枪,对护矿队进行了政治培训和枪械使用训练。护矿队员不脱产,除了自己工作外,另外安排厂内站岗、值勤。1950年2月,玉门油田建立党组织,我首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首批入党的多数是护矿队的队员,当时护矿队确实发挥了较大作用。 我记得两件事,一件是1950年初,几个暗藏的特务企图炸毁炼厂主要装置,这伙特务在实施爆炸时被巡逻的护矿队员发现,发生了枪战,特务被全部抓获。另一件是1952年初,我代理采油厂厂长时,一天夜里,东岗最南面的一个采油站当班职工打来电话,说刚刚有个陌生人来站打听进出油矿的道路,然后向山里走去,我立刻电话通知东岗集体宿舍中休息的三名护矿队员这一紧急情况,并带枪带手电赶到小站,吩咐他们如果陌生人已走,顺小路搜索1公里,如果没有收获,在小站留下一人增加夜班力量,确保油矿安全。</h3><h3> 二、难忘采油厂</h3><h3> 我国现代石油工业起步于玉门油田。最初从事采油、钻井、炼油的工程技术人员,是从学习矿业、机械、建筑、日用化工等专业改行的。最初的油田开发技术,来源于美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美国把中国当成盟国,支持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中断了对华援助,转而变成了封锁,苏联成为新中国的盟国,全面对中国援助,直到1959年中苏关系破裂。美国的石油工作者和苏联的石油工作者都做过我们的老师,从1939年到1959年20年,两个“老师”各执教10年。我是1946年3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学院采矿专业,主要学习采煤,到玉门后,被分配在矿场采油岗位上实习,从此结缘于石油开采,可以说,我这辈子只干了一件事--石油开采。</h3><h3> 我由一个初出校门的小知识分子,为了谋生迫不得已选择了荒凉的大戈壁,来到玉门,转变为一个共产党员,工程技术专家,自觉的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这要感谢玉门油矿,感谢我的老领导焦力人(玉门油矿副总军代表)、石万遂(采油厂军代表,我的入党介绍人)、石志刚(老革命,采油厂党委书记)。建国初期的玉门油矿朝气蓬勃,职工当家作主豪情满怀,为国家多做贡献,成为每一名员工的自觉行动。1951年,我被任命为采油厂代厂长,1953年任厂长。如何把原油产量搞上去,是那时间全厂职工工作的核心。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我带领全厂职工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学习美国和苏联的经验,敢于创新,大胆实践,在采油厂创造了一系列我国油田开发的第一。</h3><h3> 采油理念 </h3><h3> 树立完整的采油工程理念,美国人把采油工程应作为石油工程中独立的一个分支,采油技术以保持和提高油井产能为重要任务,关键在于人为采取措施保持和提高地层能量。苏联人说:油田开发不能等上帝的恩赐,要向自然索取,科学考察油田开发的最重要目标是油田的最终采收率。</h3><h3> 采油厂和采油工 </h3><h3> 采油厂工作不仅限于地面的日常管理,更重要的是针对油田地质条件、人为采取改造措施、提高地层产油能力。在采油厂内部建立“井下作业”机构。要求采油工掌握油层地质知识和油井地质状况,采油工的岗位在“地下”(大庆会战时,余秋里部长总结说,石油工作者岗位在“地下”,斗争对象是油层),采油工要学会对油井进行生产动态分析。</h3><h3> 注水 </h3><h3> 1953年,苏联科学院院士特拉费木克在玉门考察后提出“老君庙油田应采用注水开发的新技术”,矿务局领导非常支持,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由黄剑谦、王贞益和杨端容编制了《老君庙油田注水开发方案》,由采油厂王季明、王林甲组织实施。1954年12月27日正式在M-27井注水,揭开了我国油田开发史上重要的一页。以后,我们对老君庙油田主力产层进行了顶部注气工程,达到了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h3><h3> 酸化 </h3><h3> 1954年4月,老君庙L-16井明显减产,直至停止出油,我们分析是油层发生堵塞,经与苏联专家商议,使用酸化解堵成功。这是我国油田第一次使用酸化工艺,从此,酸化成为中下解堵的定型措施,再后来,广泛应用于碳酸岩性油田的投产、增产。</h3><h3> 压裂 </h3><h3> 解放前美国专家就带来了油井水力压裂的资料,表明压裂是采油工程最先进的技术。1953年苏联专家建议针对玉门油田地层较复杂,可选择合适油层,使用压裂技术进行改造以增产,我把苏联专家的建议向油矿主管生产的领导焦力人同志做了详细汇报,他立即拍板进行实验,并亲自带领我们到赤金县拉回石英含量较高的沙子做支撑剂,选定A-300泥浆泵车做压裂动力,选择老君庙油田M油层的M-27井做实验井,由我和王季明现场指挥,于1955年6月进行大型入水压力,加沙50多方,结果一举成功,油井产油增加了一倍,有效期长达一年,这是我国采油工艺巨大变革和飞跃的重要标志。</h3><h3> 三、探索新体制</h3><h3> 1953年,按照苏联对采油厂的管理办法,油矿在采油厂实行了厂长负责制,我任厂长,石志刚任党委书记,王季明任主任工程师。厂长和党委书记密切协作,互相支持,班子内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党委保证厂长负责制的实施,确保厂长在企业的中心地位,直到我调离采油厂,厂长负责制的效果明显,获得矿务局的肯定。</h3><h3> 油田总体设计,我在玉门设计院工作期间,根据部领导的指示,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主持完成了玉门油田建设总体设计,黄剑谦、陆天安、杨端容、谭文彬等分别对油田开发方案、油田工程建设、辅助生产设施和生活区工程等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油田建设总体设计,对以后陆续开发的几十个大小新油田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h3><h3> 由于全体采油厂、油矿职工的不懈努力、大胆探索,引入新技术,玉门油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原油产量从1949年的9万吨到1957年的75.5万吨,玉门采油厂率先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在全国油田遍地开花,一批又一批采油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从玉门采油厂走出,成为全国石油采油战线的骨干,成为全国石油战线的领导,玉门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工业油田,今年已经开发80周年了,我作为一个第一代参加玉门油田开发的老石油人,亲自参与了玉门油田早期建设,亲眼目睹玉门油田成长壮大,由衷地感到自豪。感谢玉门油田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预祝玉门油田以新的成绩、新的姿态,成为第一个跨入中国的百年油田!</h3><h3></h3> <h3> 百岁老人在弥留之际还头脑清晰,仍心系中国石油,为纪念玉门油田开发80周年献文,这将是中国石油历史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朱伯伯留给中国石油人的最后一份遗产。他这种对党和人民及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中国石油事业崇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真是感天动地,可歌可泣!他永远是中国石油人心中的丰碑。向敬爱的朱伯伯致以最崇高的敬礼!敬爱的朱伯伯将永远活在中国石油人的心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