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杂悟 尧曰(一)

無相(葛瑞军)

<h3><font color="#ed2308"><b>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b><b>舜亦以命禹。</b><b>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b></font><b><font color="#ed2308">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font></b></h3><h3><b> </b>尧说:“哎!舜呀!上天安排的执掌帝位的命运落到你的身上了,你要永远奉行中和之道。若天下陷入穷困的境地,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将完结。”舜也这样授命于禹。商汤说:“我是天帝的儿子履。敢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敢光明正大的向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臣仆的善恶我不敢隐瞒,请上帝予以明察。我本人如果有罪,不要因此牵连百姓;老百姓有罪,要归我一人承担责任。”周朝重赏分封,让为善的人都富贵。周武王说:“即使是同姓至亲,也不一如有仁德的人。百姓有过错,在我一人身上。”从这一节,我们能看到儒家文化的源源。是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路而来。子思在《中庸》中也讲:“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再者我们能看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都是自我负责,向内心寻因的一种态度,这就是儒家传承“君子求诸己”的精神所在。这里还有一点说明,“日:予小子履,敢用玄牡....”这句话,南怀瑾先生认为是舜对天的祷告。识为“履”的意思是学步前辈的办法。事实“履”是商汤的名,这段话是商汤向上天的祷告。《吕氏春秋》曰:“昔殷汤克夏,而天下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方。万方有罪,在予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丽其手,自以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悦,雨乃大至。”从这我们看到汤为民祈雨而向上天祷告。</h3><h3><b><u>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u></b><br></h3><h3> 谨慎的审定度量衡、法度标准,修振不适用废弃了的官职制度,则天下政治自然清明顺治了。“谨权量”就是要统一度量衡,我们一般认为是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事实《书·舜典》中已记载要“同律度量衡”,这里又提出这是为政的一大举措。“审法度,修废官”是制度建设方面的要求了,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完善法律和官职制度。总之“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体现了一个“变”字,要与时俱进的变,古人的为政治国理念一点也不死板,倒是我们今天还在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看来我们要多想古人学习,也能“四方之政行焉”。</h3><h3><b>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b></h3><h3> 复兴被灭亡的国家,接续断绝的后代,举用隐逸的贤人,天下的民心就会归服了。“兴灭继绝”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在。我们的文化最具家国思想,家即国,国即家。我们有文字记载历史五千多年,上推至黄帝则上下五千年历史是国史也是家史,天下一家。所以我们这个民族有史以来就有了“兴灭国,继绝世”的家国精神。如周武王得天下,在分卦诸候时,把夏的后代分到杞国,把商的后代分到宋国,并不赶紧杀绝。我们民间家族中也有那支后代没有男丁,就会找亲近的一个男丁过来“顶门子”继其香火。这就是“兴灭继绝”精神的体现。再能让隐逸的贤人出来治世,国泰民安,天下一家,民心所归啊!</h3><h3><b>所重:民、食、丧、祭。</b></h3><h3><b> </b>要重视的事情是:百姓、粮食、丧事、祭祀。“民食”即民生,治国要注重物质经济的发展。“丧祭”即精神,治国同样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古之治国所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两个文一起抓”,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h3><h3><b>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b></h3><h3> 宽厚就能得到民众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勤勉就会取得功绩,公平就会使民众心悦诚服。这里是对上述治国理政的一个小节了,和本篇开头相呼应。“宽、信、敏、公”不仅是为政的德行,也是我们修身的标准。“宽则得众,信则民任。敏则有功,公则说”都是对为政者提出的要求,君子求诸于己,治国好坏的根本还是修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