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从明朝初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前后,明朝政府在山西进行了历时五十年,人数达数十万,迁出范围涉及河北、河南,江苏,福建甚至台湾的一次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h3> <h3> 由于当时明政府把这些移民都集中在洪洞县古大槐树下,进行登记注册后强制带走,所以绝大部分移民后裔都把祖先出发的最后之地洪洞作为外迁之前的祖籍,将这棵大槐树作为祖籍的标志。</h3> <h3>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h3> <h3> 如今,已经六百多年过去了,每年的四月初,山西洪洞当地都会举行“寻根祭祖”的活动。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四百多个县,包括海外华人的大槐树后裔都会返乡祭祖。</h3> <h3> 洪洞县广济寺 - 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广济寺傍的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h3> <h3> 壶口瀑布,号称“黄河奇观”,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h3> <h3> 主瀑布宽40多米,落差近50米。黄河经过壶口奔腾而下。</h3> <h3> 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形成马蹄型瀑布,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3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h3> <h3>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 公里处的静升镇,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建筑规模宏大,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br></h3> <h3>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h3> <h3> 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h3> <h3> 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h3> <h3> 平遥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中国境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代县城。平遥古城拥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四川阆中古城、安徽歙县古城并称为中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br></h3> <h3>平遥文庙</h3><h3> 中国1300多年科举史上硕果仅存的平遥文庙有“小故宫”之称,规模宏大,规制齐全。主体建筑大成殿是全国现存文庙中罕见的宋金时期建筑。</h3> <h3>城隍庙</h3> <h3> 平遥县衙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是中国现存的明清时期县衙的典型建筑。 </h3><h3> 明清时期,共有149任知县在这里为官。 </h3> <h3> 票号是清代出现的一种金融机构,而开办最早的票号是日升昌票号。</h3><h3> 清代中叶,由于物品流通和货币周转的需要,产生了一种专营钱钞汇兑业务的机构,称为“票号”,这个行业为山西人所包揽,又被称为“山西票庄”,它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当时全国最大的票号共有17家,平遥人开的就占了7家,其中最大的票号是“日升昌”, 其分号遍及全国各大城市。有"京都日升昌汇通天下"的称誉。</h3> <h3> 平遥夜景</h3> <h3> 山西做醋的历史大约有3O00年之久。北魏贾思勰在其名著《齐民要术》中总结的22种制醋法,有人考证认为就是山西人的酿造法。其中“作米酢法”便是“山西老陈醋”的酿制方法。到了清初顺治年间,介休出了一位“醋仙”,名叫王来福,他在清徐城关开办了一个“美和居”醋坊,又在白醋的基础上增加了熏醋工艺,大胆地改革、创新,“冬捞冰,夏伏晒”,终于创出了山西“老陈醋”名牌,使老陈醋一举名列中国四大名醋之首。</h3> <h3>摄于2019年5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