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能在生命中留下色彩,值得终生回味的就是这些重要的日子以及与之伴生的仪式了吧。</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校门口的仪式感</b></h3> <h3> 早上送儿子到校时,总会有一幕让我感触很深,情不自禁地想下车拍几张照,又怕打扰美丽又可敬的画面,不敢近距离上前,只“偷拍”了几张就悄然离场了。</h3> <h3> 照片中,不苟言笑的两个保安,标准着装,一个站在校门对面的斑马线一头,一趟趟护送着学生;一个站于斑马线另一头,雷新平校长、值周老师、值周学生都站在校门边迎接着学生到校;两边人行道上,各有一位值周老师作为学生下车点的标杆。每天的每天,他们都坚守在各自的岗位。</h3> <h3> 记得刚入学时,儿子带回了一张接送说明,大概就是开车和骑电瓶车的不同路线和接送点,当时还没大看明白,后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儿子把我教会了。</h3><h3> “停!停!停!不能往前了,不能超过值周老师的位置!”呃,路边人行道上是有一位佩戴值周牌的老师站着。这是儿子教会我的第一个下车点。</h3><h3> 有一日,我从校门的另一边骑向学校,心想着把儿子送到马路对面的校门口,免得他过马路不安全。企知,儿子不高兴了:“不能停这里,要停马路对面。”我就纳闷了:马路对面你不是还要过了马路走过来?但又能怎样呢?照做呗。把儿子放下后,看到他和陆续下车的校友都站在了身着防卫服的学校保安叔叔边上,待绿灯亮时,保安叔叔带着他们穿过脚下的斑马线走到校门口。当下,我记住了这个新了解的下车点。</h3><h3> 这兴许也能算是仪式感吧。不论孩子们从马路的哪个方向来,心中的规则意识,让他们不是在值周老师前边下车,就是在保安叔叔身边等红绿灯。</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穿校服的仪式感</b></h3> <h3> 就拿穿校服一事来说吧,许多学校都有校服,然而穿法上却大相径庭。</h3> <h3> 儿子学校里的每个学生上学是必须穿校服的,而且必须是拉上拉链穿着整齐的。如若运动热了,脱了校服外套,露出其它衣服时,也要在胸前别好校徽。夏装校服是深蓝色的,冬装校服是绿色或黄色的,秋装校服原来是绿色后来改成了黄色。颜色虽多,基本都能统一到一块,特别是需要注重整体效果的场合,总会遇到“我不知道哪个是自己娃”的境况。</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课间的仪式感</b></h3> <h3> 这天晚上,一条长达24分钟的《2019育才小学大课间》视频在朋友圈屡屡出现,感动了许多家长。</h3><h3></h3> <h3> 我点开视频欣赏着,这个神奇的大课间中,孩子们竟然都能表现得如此出色。且不论他们的球技如何,最令我佩服的是师生的精神面貌和现场秩序。</h3> <h3> 视频中,师生的着装、捧球的动作、老师的站位……细节中无不体现着一个学校深入骨髓的仪式感和校训——天天坚持,样样落实。</h3> <h3>结语:仪式感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少?我不确定,我认为:生活需要仪式感,孩子也会因为仪式感增加更多的幸福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