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老兵说事(145)</p> <h3>对于那场战争,我们有着今生不眠的记忆。35年过去,我们一直想回去看看让我们魂牵梦绕的曾经的战地。今天,终于圆了这个梦!</h3><h3><br></h3><h3>我们陆一军军直舟桥连的战友,在老山地区作战时期,上过很多个前沿阵地,唯独没有到过最具代表意义的老山主峰的峰顶。现在,我们有机会登上老山主峰,回望大地,禁不住泪流满面。</h3> <h3>1984年7月,奉中央军委邓小平主席的命令,我们陆一军部队开赴云南边防前线,担负老山地区8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21个高地的防御任务,我们先后打退敌人3次团级规模、4次营级规模、百余次连以下规模的攻击和袭扰。完成3次大的出击作战任务,拔掉敌28个据点,歼敌5000余名,摧毁敌人大口径火炮128门、军车65辆,取得了首次轮战的全面胜利。战后,参战部队受到邓小平主席的通令嘉奖。</h3> <h3>1985年春节前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老山前线慰问部队,亲笔题写:</h3><h3><br></h3><h3><b> 国威军威看西南!</b></h3> <h3>老山主峰下的小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威武的军人雕像,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把炸出的肠子盘进肚子里继续战斗,直到最后英雄牺牲”的老山勇士——张大权。对这位英雄,我们耳熟能详。当时的副连长张大权为夺取老山战斗胜利,最后倒在了这里。</h3><h3>当我们登上老山主峰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立正,向英雄敬礼!</h3><h3><br></h3><h3>现在,老山主峰已经被整理修葺,许多题字和雕塑纪念着那场战事和为国献身勇士,教育着前来参观的后来人。是他们用靑春和热血,打赢了保卫边疆、保卫国家领土安全的战争,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和平、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40年。</h3> <h3>今天,我们重走老山路,重上老山,是为了怀念战友,学习英烈,时刻提醒自己,莫忘初心。</h3> <h3>我们舟桥连的老班长、时任军司令部工兵处桂木林处长,在我们重上老山出发前对我讲述,84年7月至85年7月,我们军到云南老山地区作战的情形:大部队上阵地前,军长傅全有第一时间拉着他和司令部的处长们,冒着炮火上一线察看阵地。当时友军持续忙着边境作战,道路、工事以至炮兵阵地都不完善,影响了部队作战。我军接管阵地后,军首长命令大修道路、工事,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出了"宁可挖工事累死,不可被炮弹炸死"的口号,组织部队利用作战间隙以及浓雾、雨天等不良天气,构筑阵地工事和交通线。</h3><h3><br></h3><h3>一线官兵怀着必胜的信念,进行了艰苦而危险的阵地工事、交通壕、屯兵洞、隐蔽部丶观察所和炮阵地改造。全军共计开挖堑壕、交通壕47717米,构筑各种掩体工事10571个、短洞172个、3条长911米的坑道,施工总土石方达12万立方米。基本实现了能藏、能打、能战斗、能机动、能生活的阵地要求,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队的坚守条件。</h3> <h3>在前线,我连的舟桥没用上,担负的是军部警卫任务。为了锻炼部队,桂木林处长向军首长请战,要求舟桥连官兵帮助一线战士抢构工事和交通壕。接到命令,我连分別于85年1月28日、2月2日、2月6日、2月17日和2月22日,五上一线阵地,为“1•15”战后,“2•11”战前战后,“3•8”战前抢构交通壕和工事,奋战9天5夜,有力地支援了一线战友的阵地坚守和反击作战。</h3> <h3>今天,我们沿着当年通往前线的道路前行,沿途寻找当年我军交址城炮阵地,参观神炮台,重走三转弯“生死线”、走进一师曼棍洞师指原址参观。我们向老山主峰前进,这条通往边境的路,我们舟桥连官兵在1985年春节前后,来回走过十多趟。我们躲过了多少次炮击,遇到过多少次生命危险,随行的战友祁楚荣和徐希清记得最清楚:</h3><h3><br></h3><h3>舟桥连五上一线抢筑工事,基本上是轮流上,只有连长白龙安是每次带队,还有祁楚荣、徐希清等部分战友,一次没少。</h3> <h3>徐希清是江山县(现江山市)山里长大的孩子,聪明机灵,翻山越岭根本不在话下。排里一半担负军部警卫,一半上一线,他每次都找班长、他的老乡王明和”开后门”,争取到了难得的名额。他虽然个头不高,但是,扛构件、扛高大的方木,运送战场物资等等,一点不比那些看起来高大威猛的战友差!他扛的构件接近他的体重,扛的方木长度达到两米,在身边到处是地雷,且陡峭泥泞的山间小路上,他不知摔过多少跤,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等爬到工地时几乎瘫倒在地。</h3><h3><br></h3><h3>这次他把爱人毛小清带来了。在崎岖的盘山公路上,毛小清坐在大巴里不停的呕吐,一路硬撑,说什么也要去烈士陵园给烈士们敬烟敬酒,去老山前线看看丈夫战斗过的地方,见见丈夫挖的战壕是什么样子,她想知道,当过兵扛过枪打过仗的丈夫,几十年来坚韧不拔的性格,是怎样炼成的。</h3> <h3>战友们回忆,116阵地曾经是老山轮战最为惨烈的阵地,是一片被鲜血染红的不毛之地。阵地山头不过300平方米大小,仅在“1•15”战斗那些天,山头上每平方米落炮弹26.7发,标高下降了5米。随手抓把泥土,准有4、5块弹片。山头上原有的两根17、20米高的石笋,被炸的只剩下不到一米的石墩,阵地一天遭受了8千多发炮弹的轰炸,一批批冲锋的战士在此次战斗中英勇牺牲。</h3> <h3>1985年,春节前。</h3><h3>陆一军老山轮战处于关键时刻,边境线上的前沿阵地,敌我双方攻守的战火未曾间断,前线勇士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牢牢把握着战斗的主动权。</h3><h3><br></h3><h3>我军于元月15一18日经过三昼夜激战,彻底粉碎了越军经过长达五个月的准备,由总参谋长亲自指挥的又一次大规模的进犯。</h3><h3><br></h3><h3>这次战斗号称 “ 1•15 " 之战,我军歼敌千余人,打得越军不得不更换了河江前指司令。这一仗打成了我军军史上之著名战例。同时,战斗中我军共有一百多位官兵血洒南疆。</h3> <h3> <b>首 上 一 线</b><br></h3><h3><br></h3><h3>“1•15 ” 战斗结束后,整个前沿阵地的工事被炮火摧毁,一片狼藉。</h3><h3><br></h3><h3>离春节只有20多天,军首长指示我们连抽调30人赴116及周边阵地,用一周的时间,抢筑一条深2米宽90公分的战壕。</h3> <h3>(被誉为钢铁阵地的116阵地)</h3><h3><br></h3><h3>1月26日,连队正式接受了战斗任务:在634一116阵地间构筑工事。由于越军炮火密集覆盖和狙击步枪封锁,使这段我军通向116阵地的沿线受到严重威胁。这段路线被一线连队称为"死亡线"。</h3><h3><br></h3><h3>舟桥连战士个个摩拳擦掌,激情满怀,担任军部警卫的战友们,难得上到一线执行战斗任务,心里特别激动,纷纷向连长白龙安和指导员崔广林请战。</h3><h3><br></h3><h3>白龙安连长立刻带领干部实地勘察,当即作出将构工路线选择在634阵地反斜面的合水线附近,避开了敌直瞄火器的威胁。针对构工器材多、作业人员少的情况,决定上阵地时,自己将构工材料背上去,以缩短构工时间。</h3> <h3>28日清晨下起了中雨,36名官兵从落水洞驻地出发了。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奔波,到达了预定地域一一辛寨,距离116高地约5公里的地方。这里山高路险,草木茂盛,山下是天保农场的橡胶林和农舍。大家简单吃了点饭,便向116阵地出发。由于连日阴雨,山陡路滑,全体官兵每人背负六七十斤重的构件,艰难地穿行在泥泞的交通壕。战士们翻山越岭,从集结地搬运构件到116至634阵地一线作业现场,往返一次要近两个小时。</h3><h3><br></h3><h3>军校实习排长尹志民、2班战士徐希清不慎滑倒,构件砸在头上,压在身上,他俩迅速爬起来,顾不上伤疼,继续赶路。为了尽早完成任务,一排战士苏建华、闵国华、姜根旺,二排战士井立平等,总是抢在前面,别人扛一根,他们扛两根,別人扛一趟他们扛两趟……</h3> <h3>在116阵地构工点,距敌最近处只有几十米。</h3><h3><br></h3><h3>这是一个英雄的阵地,战斗的硝烟还未散尽,火药味依然浓烈,英雄的血迹还没干……:只是连日来因“1•15”之战后双方忙于换防,重新开始布兵摆阵,越军今天顾不上打枪,倒是基本安全。</h3><h3><br></h3><h3>抢筑工事一直到晚上7点,官兵们才撤回到临时宿营地。</h3><h3><br></h3><h3>1月29日,老天继续下着小雨。天刚亮,战友们就赶到了阵地的构工现场。经过充分准备,由一班长苏存伟带队,迅速对作业地段采用导爆索逐段起爆,清除残存地雷。在敌人还没任何反映的情况下,1、2、4班立即展开作业。</h3><h3><br></h3><h3>构工中,2班在班长王明和带领下,两人一组,一个在前开挖,一人在后平整,分段包干作业,进展很快。连长白龙安发现后,立即向全连推广,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h3><h3><br></h3><h3>各班分工不分家。1班原来是负责爆破任务的,爆破一结束立即展开土工作业。4班构筑完掩蔽部后,马上转入主体工程作业。炊事员、通讯员、卫生员和司机等勤杂人员,主动为构工各班、排运送作业器材。</h3><h3><br></h3><h3>在116阵地前无名高地,连队要构筑一个掩蔽部工亊。</h3><h3><br></h3><h3>这几十平方米的土地上,曾经历过炮轰枪击,一人合抱粗的树木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地面上都是一个一个深坑,树干上都是洞。我们要架设一个4*1.2*1.2米的钢构,先要在地上开挖一个4*1.5*1.5米的地洞,然后安装钢架并在上面复堆一层一米多厚的土层,作业量巨大,经过二排祁楚荣七位战友奋力抢构,也在傍晚6点多完成了任务。</h3> <h3>1月30日还是小雨天,我连的任务是开挖一条通向116阵地的交通壕。这天的116阵地,天气异常闷热,地质条件又十分复杂,树木草丛被炮火熏得焦黑。</h3><h3><br></h3><h3>早上6点钟,战士们背上70多斤重的钢构件上了阵地。从辛寨到116号阵地,期间要经过一段3.5公里左右的交通壕。由于壕窄路陡,116号阵地又是一个两边是陡坡的石头山,周围都是地雷,上下山都得拽着上下连接的绳子才能走稳。有些地段绳子早被炸飞,战士们只能弓着腰小心翼翼的向上爬。</h3><h3><br></h3><h3>一部分战友,从625阵地进入交通壕,从山下往上扛猫耳洞钢架。钢架件120*50厘米,两块一并做成猫耳洞,弧形,难背难扛。这是玩命的苦活。</h3><h3><br></h3><h3>舟桥连战士天生有不怕吃苦敢打敢拼的性格,一周左右的任务三昼夜完成。谁都知道,阵地上多呆一分钟就多一份危险。工事修好了,交给一线兄弟连队坚守,我们也放心了许多。</h3> <h3> <b>二 上 一 线</b></h3><h3><br></h3><h3>上一线,怕一线,又踊跃请战上一线,这是一种什么精神?</h3><h3><br></h3><h3>他们是一批生活在和平年代,甚至是为了入党提干、回城、找个人出路而去当兵的年轻人,谁也没想过当兵真会去打仗。到了前线,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他们才真正意识到保卫国家安全,为国牺牲是军人的天职!经历了血雨腥风的锻炼成长,使他们成为了新时代最可敬可爱的人!</h3><h3><br></h3> <h3>2月2日早晨又是一个雨天,连队50人5点多钟从落水洞出发,再上116阵地,进行阵地工事表面覆盖,我们利用了遗弃的旧交通壕加深加宽。</h3><h3><br></h3><h3>这一天真不容易:</h3><h3><br></h3><h3>连队的战友们从山下往山上扛长20*20*200厘米、几十斤重的方木,共有150根。方木受潮了,扛在肩上勒勃子勒肩,转不了弯,换不了肩。雨天路滑,行走时累得腿发抖,约3公里的路程,在崎岖小路和工事中穿行一个半小时才能完成一趟,扛在肩上都有一种要压死人的感觉。</h3><h3><br></h3><h3>白龙安连长算是大块头,带头扛上去后几乎无法站立要瘫倒。徐希清、李国功、夏守铨等几名个头小的战士,行走不到一半路就脸色苍白,累得汗水和着泪水流,但他们一直咬牙坚持着。到达目的地后胳膊手都好像不是自己的,伸不直,不听使唤,肩膀红肿,疼得不能触摸。</h3><h3><br></h3><h3>(现在回想当时,徐希清感叹:真是一次吃完了一辈子的苦啊!)</h3> <h3>不讲条件,毫无怨言,一天突击16个小时,疲惫,艰难险阻,都难不到军工战士。上了阵地,大家立即投入紧张的构工。</h3><h3><br></h3><h3>作业分为二个分队:一队挖土开壕,二队扛木料。祁楚荣个子不高,通讯员出身文文静静的,他被分到二队,咬紧牙关,跌到了爬起来,走一段路又跌倒,肩磨破了汗水一浸似刀割,垫上麻袋继续走。两队人马经过7个多小时的苦战,圆满完成了任务。</h3><h3><br></h3><h3>下午,阵地交给一师部队后,连队及时下撤,不一会就遇炮击,炮弹追着屁股后面炸,差点下不来。</h3> <h3> <b>三 上 一 线</b></h3><h3><br></h3><h3>军直舟桥连抢构工事又快又好,一线部队人见人夸。2月6日,军首长再次命令连队,即一、二、四3个排除了正常军部警卫任务外,抽调50名官兵,避开白天沿途炮火封锁,连夜出发,赴143高地抢构工事。</h3><h3><br></h3><h3>22点,我们展开作业。这次任务是在800米地段开挖深1·8米、上宽1·1米、底宽0,9米的交通壕。为防止敌人袭扰,全部在夜间作业。</h3><h3><br></h3><h3>143高地构筑工事,连长白龙安是动了心思的。他首先想到了利用废弃的战壕,加宽加深。他和排长王军通过计算,向一师工兵科要来了爆破火药。爆破小组由一排长王军任组长,带一班几个战士实施爆破,为后续夜间开挖减轻了巨大开挖压力。</h3> <h3>战友们十分感谢一师二团特务连班长徐高虎,关键时配合我连实施爆破,为我连夜间开挖创造了条件。在战场,都是生死兄弟,能搭把手决不会不伸手,为胜利会拼命,因为我们是战友。</h3><h3><br></h3><h3>【我连战友袁兆波,作 为轮战部队庆功大会工作人员,在6月12日的文山庆功大会上,又和“爆破英雄” 徐高虎相遇了。提起那天在前线的事来,战友双手紧握不放,格外亲切。】</h3> <h3>深夜,一排挖出了几发炮弹,庆幸都是哑弹。</h3><h3><br></h3><h3>凌晨四点,每人发了两个冷馒头充饥。黎明前又困又累,连长通知大伙休息一个小时,战士们累得倒头便睡。</h3><h3><br></h3><h3>四排副班长曹振发,发现班里少了个人,战士孟祥兴不见了。找了一会没见着,以为是让敌特工给逮去了。</h3><h3><br></h3><h3>阵地上蚊子大而毒,一叮一个包,奇痒无比。孟祥兴怕蚊子,便用两个麻袋套着睡觉睡着了。</h3><h3><br></h3><h3>找不到孟祥兴,全班人吓了个半死。一会,曹振发在战壕的一堆麻袋边找到孟祥兴,把他一阵臭骂,骂过后,两个人的眼泪都掉了下来。</h3><h3><br></h3><h3>从6日晚10点开始,到7日中午12点,战友们日夜奋斗连续作业13个小时,连拿铁锹的力气都没了。</h3><h3><br></h3><h3>连队终于抢在下午3点开始炮击前完成了任务,从143阵地安全撤回。</h3> <h3> <b> 四 上 一 线</b></h3><h3><br></h3><h3>上次我连构筑的工事十分坚固,对“2•11”之战起到极大的保障作用:过去军工在此伤亡比较多,现在减少了不少。伤员通过战壕往下撤,以往要大半天才能完成,现在只要3个小时。</h3><h3>坚守部队对我连高度评价。</h3><h3><br></h3><h3>仗越打越勇,上级首长对我舟桥连三次完成抢构工事的战斗任务,十分满意,关键时刻就让我们连队上。</h3><h3><br></h3><h3>2月16日,连队干部到驻守168阵地上的2团1连阵地,详细了解了敌情和构工要求。副连长董德明回到落水洞后,再次召集班排骨干作动员。</h3><h3><br></h3><h3>晚上,连长白龙安决定,只有两个班的四排,抽一个班上一线,13班长贺满仓主动向连长请战,上次没让他们班上而是12班上了,他心里窝着火。</h3><h3><br></h3><h3>连队担负着军机关警卫,每次只能去一半至多2/3的兵员,因此,每次上一线,大家都要给连首长施加点"压力"。</h3><h3><br></h3><h3>这次,13班争取到了上一线的机会。</h3> <h3>2月17日 ,连队36名官兵,6点钟冒着大雨出发,8点到达前线出发地点”船头”。船头距前沿阵地还有几公里山路,一路山高坡陡,雨天路滑。每人负重二、三十斤以上装备,虽说不重但也是累赘。到达148阵地时已经是上午10点钟。</h3><h3><br></h3><h3>刚上阵地没多长时间,冲在前面的贺班长,用锹铲土时铲到地雷,引起爆炸,当场炸断一条小腿,一时血流如注。</h3><h3><br></h3><h3>很多人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见到地雷爆炸,身边的战友负伤,吓得立马卧倒,这是一种条件反射。随后,他们立刻站起来,给贺班长包扎止血。在白龙安连长指挥下,几名战友轮换抬着贺班长,紧急送往一师医院截肢抢救,第二天下午一点,又将他送上直升机到昆明救治。</h3><h3><br></h3><h3>这天从11点开始,连队在距敌阵地最近处仅几十米的148一168阵地,抢筑交通壕。</h3><h3><br></h3><h3>下午一点,为加快进度,副连长董德明带领一个爆破小组由起点向终点,二排长刘国堂带领一个爆破小组由终点向起点方向,同时爆破开辟通道。由于开辟的通道仅为一米二宽,而作业面安全宽度为一米九,需要人工搜排地雷。战友们人人多了一份危险。</h3><h3><br></h3><h3>二排长刘国堂在168阵地脚底下180米暴露地段,连排4枚地雷,为开辟通道作前期准备工作。</h3><h3><br></h3><h3>下午,党员祁楚荣一锹下去就碰上了地雷,要是劲再大点就捅炸了。他和五班长周天富,一边提心吊胆排雷,一边小心翼翼挖战壕。</h3><h3>到4点钟,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h3><h3><br></h3><h3>剩下的40米战壕在开阔地,离168阵地前敌人占领的2号无名高地才80米不到。</h3><h3><br></h3><h3>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十分闷热的傍晚时分,大家不怕蚊虫叮咬,穿着短裤玩命地抢挖。</h3><h3><br></h3><h3>此间,敌人先后4次朝作业地开枪开炮,对我连人员构成极大威胁。</h3><h3><br></h3><h3>为了安全,在完成2/3任务的情况下,连队只好先向908阵地下面撤离。天黑路况不明,为防踩雷,150米雷场危险地段,战士们摸索了近20分钟,才安全撤出。一路上的摸爬,弄得大家伙一个个像泥猴似狼狈不堪。</h3><h3><br></h3><h3>二排长刘国堂和战友们,看到一师阵地坚守官兵,受条件限制,一直只能吃压缩干粮,很长时间没有吃过一点米面,刘排长与战友们决定,把自己带去的仅有的一保温桶馒头,全部送给素不相识的步兵战友。</h3><h3><br></h3><h3>从早上7点到晩7点,我们的战友每个人只吃了一个200克午餐肉罐头。</h3><h3><br></h3><h3>当晚,全体官兵隐蔽在908阵地下面的一个石洞里,上面漏雨,下面是乱石,还有蚊虫。一夜坐不是卧不成,倦缩一块熬到天亮。等到他们撤离时才发现洞的上面就是敌人的阵地。</h3> <h3>连队18日抢修的工事,是在阵地前的一片山间开阔地,暴露地段长,距敌火力约120米,距敌炮火阵地约350米。敌人在对面山坡上。我方上来要攀爬一段陡峭的悬崖,下去比上来更危险,稍有不慎可能摔死。昨日大雨淋一身,今日阳光高照,异常燥热。在这片地雷密布的地方,不可多跨一步。深入地下为碎石层,十分坚硬。连队仅在地表层还挖掘出几十颗地雷。</h3><h3><br></h3><h3>越军的地雷杀伤力很弱,这是他们的“聪明”之处。越军认为炸伤一名中国军人,至少要四五人甚至更多人,参与抢救,送下阵地,这样会更多的削弱中国军队的战斗力。</h3> <h3>一个战士,在一天的时间里,要在面对敌人阵地的斜面山地上,开挖深1.8米,长度近20米的交通壕,那工程量难以想象。6班战士屈克远累得晕倒,刘国堂排长劝他进山洞休息,他醒来坚决拒绝,继续战斗。</h3><h3><br></h3><h3>战士们赤膊上阵,只穿着一条短裤。时不时有敌人放几下冷枪,附近时有炮弹爆炸。</h3><h3><br></h3><h3>任务重,时间紧,上午连队除留一个班在军部站岗外,一排另外两个班也上来增援。10点,远在30公里外的炊事班的战友,给阵地送来了蛋炒饭和每人三个苹果。战士们吃饱了劲头就更足了。</h3><h3><br></h3><h3>这时,敌人的炮火又铺天盖地打来,地上尽是炸出的大坑,机枪也开始扫射,战友们立即躲到山洞里。炮击一停止,马上抢挖,直到下午4点完成任务,上级命令,撤回来过年。</h3><h3><br></h3><h3>2月19日 ,大年三十。</h3><h3>累趴了的一线构工战友,只想多睡会:,尽快恢复体力。过完年,还有重任。<br></h3> <h3> <b>五 上 一 线</b></h3><h3><br></h3><h3>2月22日大年初三,连队接到命令,上148阵地。</h3><h3><br></h3><h3>上阵地的路只是一条宽几十公分的小道,周围遍地是雷,一不小心,误伤时有。前线军工就有因为内急随地小解,引爆地雷而负伤的。</h3><h3><br></h3><h3>每次上一线,战友们都是一路小心谨慎。</h3> <h3>战士们5点起床,清早出发,又是一壶凉开水,几个馒头。连长带着大家上了生死场,8点到达船头,8点50分到达阵地。</h3><h3><br></h3><h3>感谢国家民政部长在前线慰问时说:生活在和平环境的同志,是难以想象到前线战斗的艰苦的。</h3><h3><br></h3><h3>一句实话,足以让我们感动一辈子,这就叫理解万岁!</h3><h3><br></h3><h3>148阵地距敌不过几十米,我们舟桥连官兵趁着雾天拼命挖掘。工事深180厘米,上宽110厘米,底宽90厘米。四排战士张西河说,我不怕死,也不猫着腰挖:年轻的战士想表现自己内心的强大,更想多挖快干,为班里争光。</h3><h3><br></h3><h3>雾散去,太阳偷偷地跑出来,光亮的铁锹反光到了敌阵地,几声"嗖嗖",子弹打到了壕边的土上,从他身边擦过,他一下子吓得趴下,好一会才敢起来。</h3><h3><br></h3><h3>班长心疼地大吼:张西河站起来!你不是不怕死吗?真不要命啦?</h3><h3><br></h3><h3>小个子山东兵孟祥兴埋头深挖,一下挖出一具用雨衣包裹的尸体,吓了一跳,继续挖,发现是三具,战士们颤颤惊惊打开雨衣一看,发现是越军的,随后就地掩埋了。大家知道,我军的烈士遗体,是会不惜一切代价运回后方的。</h3> <h3>二排祁楚荣生病了,头痛作呕,晕车,几乎休克,跌跌撞撞上了阵地。下午,他累得坚持不住了,他本想歇会,仔细看下敌人阵地是啥样。</h3><h3><br></h3><h3>他把铁锹往边上一插,这一插,正好碰上了72式防步兵雷,如果用力再大一点,就引爆了,真悬。战友们一块排除、引爆。心想,大过年的,双方都不会打枪的吧。</h3><h3><br></h3><h3>3点钟,听到爆炸声的越军向我们的构工地开枪了,他们以为我们开炮了。</h3><h3><br></h3><h3>敌人突然开枪,引起了我们的高度警惕,大家埋头往战壕里钻,由此延缓了作业进度。</h3><h3>考虑到晚上要炮击(事先都会有消息),7点20撤到天保农场场部防空洞宿营,晚上吃了顿饱饭。</h3><h3><br></h3><h3>夜里铺的是麻袋,盖的是大衣,能这样睡一觉,和一线阵地守军相比,相当不错了。</h3> <h3>2月23日早上7点再到船头,9点进入阵地。</h3><h3>当天的任务是完善交通壕,任务不轻。</h3><h3><br></h3><h3>在构筑掩蔽部和被复交通壕时,3、4、12班负责运送构件,他们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保证构筑作业不间断。</h3><h3><br></h3><h3>被复作业中,1、2班为了对一线连队战友生命负责,主动将被复层比上级规定加高了30公分。他们就地取材,寻找一些坚硬石块、材料,填在被复层里,增加工事抗力强度。另外开挖了150米交通壕并分段加以被复。同时在该段面构筑了2个掩蔽部。</h3><h3><br></h3><h3>下午2点半,累计完成的1445立方米土方构工工事,经一师工兵科查验合格,胜利完工。至此,原计划8天的战斗任务,舟桥连用4天完成。</h3><h3><br></h3><h3>连队受命,下午4点50分返回落水洞,继续军机关执勤任务。</h3> <h3>往事只能回忆,精神不会磨灭。</h3><h3><br></h3><h3>9天5夜,我们军直舟桥连在116—634,143,148一168三个地段构筑交通壕1600米,完成开挖土方2540立方。向阵地运送钢构件E型工事2套,方木150根,麻袋800条,开辟通路900米,排除地雷20余枚。构建掩蔽部2个,掩盖交通壕250米,为前线战地构工,保障战友生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一线战友感动地说:终身不忘!</h3> <h3>那几天,我在军司令部工兵处帮助统计各部队构筑工事汇总。桂木林处长传达军长傅全有指示,完善工事防御体系,在保存战斗力的同时,可以更有效地打击敌人。</h3><h3><br></h3><h3>舟桥连指战员,坚决执行上级命令,全体官兵五上一线阵地,抢筑工事、战壕、荫蔽部,使一线战斗分队在大战后阵地工事粉毁严重的情况下,得到有效恢复,或是为即将拔点出击作战的战友,打通作战通道,为夺取战斗胜利给予了有力支援。</h3><h3><br></h3><h3>35年后,桂木林老处长谈到舟桥连上阵地构筑工事的事,仍念念不忘:</h3><h3>"舟桥连构筑工事十分危险,完成任务十分出色,是我让他们上去的,吃了很多苦,好在没有战友牺牲,万幸啊!"</h3> <h3></h3><h3>告别老山主峰的时候我在想,你也许到过祖国的许多名山,不一定到过老山,但是,这座山深深地印在祖国和人民的心中,印在我们参战老兵的情怀里!</h3><h3><b><br></b></h3><h3><b>老山精神万岁!</b></h3><h3><br></h3><h3> 【2019年5月17—18日 活动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