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个石器长11.2厘米,最宽处5.7厘米,脊厚1厘米,它的形状猛一看似矛头,仔细看,它并不像矛头两侧有刃,而是一侧背厚,一侧磨刃,如果装上柄,刃向下,使用时刚好可以用来勾、啄,这也可以说明它靠刃处有个孔的原因,以它穿绳绑在柄上,刚好在勾、啄时可以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由此可以判断,此石器应该为一个原始的石戈。和先秦的铜戈相比较,它已经有了戈的基本形态,内、援、穿的元素都全了,装柄方式和使用方式也是一样的。</h3><h3> 戈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兵器,装柄,平头,刃在下边,可横击又可以用于勾杀。戈头,分为援、内、穿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为了避免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在援和内之阔设有突起的"阑"。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胡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牢固,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h3><h3> 关于戈的起源说法很多。如认为戈是由石镰、石刀发展来的,戈是和镰有相似处,但那是商代中后期的戈的形状,早期的戈和石镰有明显差别,石刀与戈也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并没有两者转换的证据,而且石刀装柄后与戈相距也很大,这两种说法似乎也不能成立。再有种是石斧说,早期石斧有种比较薄、长的,也有啄的功能。石斧发展,一部分成为斧钺,一部分发展为戈。还有一种骨器来源说,就是说仿造骨武器中鹿的下颌骨而来的,这几种说法并没有定论。</h3><h3> 戈,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戈,有时可以做为兵器的代称,如讲发生争斗说大动干戈,说和解讲化干戈为玉帛(干为兵器中的防卫具,指盾牌);由戈构成的汉字也不少,如战、伐、我等等,说明戈起源早,曾经在生活中影响大。戈,做为兵器是在商周至秦汉最常见的一种县有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而早在这之前就有做为礼仪用具的玉戈出现,在安徽凌家滩遗址发现过距今5300年前的玉戈,制作的已经相当精良,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玉戈已较为常见,而且制作精细。所以,也有人提戈的玉戈起源说,认为做为兵器的青铜戈是由玉戈演变来的。玉戈不可能作为实用器,是应该作为礼器之类使用的,常规讲绝大部分礼器都是由实用器逐步发展而来的,所以在玉戈之前应该有实用的戈存在,才能演变出做为礼器的戈。这个石戈明显是一个实用器,它的形状与二里头早期玉戈非常一致,具有外缘的刃,装柄的内,绑绳的穿。不同的是它的穿不在内上,而在援靠近刃的部位,这样安排,绑绳时实际起到后来的青铜戈胡的作用,在实用中更稳定,效果更好。由此看,此石戈很可能是玉戈的前身,应是戈的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h3><h3> 据资料显示,史前实用石戈与作为礼器的玉戈相比并不多见,这件我在临夏偶然得到的石戈还是有一定研究价值的。</h3><h3><br></h3><h3>↓青铜戈。</h3> <h3>↓青铜戈结构名称。</h3> <h3>↓二里头玉戈。</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right;">张鹏 2019年5月30日</h3></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