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闲谈瘦燕画诀</h3><h3><br></h3><h3> 中国风协举办的“全国传统风筝制作技艺大赛”打开了一扇门,一扇传统风筝制作技艺现场演示与交流的大门,使全国各地不同的风筝形式与制作方法同台竞艺,展现了中国传统风筝置根于多样化不同文化氛围的环境中而发展,得以百花齐放,是为难得。<br></h3><h3> ‘全国传统风筝制作技艺大赛’的成功举办,从现场完成的作品来看,可以说基本上代表了现在的全国水准。由此也感到,传统风筝综合的制作技艺水平,应该会有进一步可提高的空间。而对于经典的学习,会有助于丰富风筝的创作手段与综合技艺的提升,使作品尽量的做到极致,要讲究结构的合理性和画面构成、色彩变化与造型的美感,让人赏心悦目,对于观赏者是一种享受。此前,于北京举办的全国风筝培训班上,以“学习经典,提高技艺”为题的风筝介绍中,讲述了瘦燕风筝的部分画诀,课后了解,对大家还是有所帮助。这次将瘦燕画诀首次作了整理,单独成篇,以供风筝爱好者参考。</h3><h3> 现在的社会,多讲究小快灵,讲究快节奏、速成等。这篇文字在现今讲究物质富裕的背景下,似乎有些脱离主流,不合时宜。但,既已多年走在了这条路上,还是应该尽到为风筝今后的传承这种宿命的责任,这是义务,责无旁贷。</h3><h3> 闲谈一文,考虑到了其中的通俗性和实用性。实际上,歌诀本身就是为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圈内制作人而写,好记,配上‘此中人语’,也好理解。此文开始也是打算话以讲明即可,但作为对歌诀理解的综合性来讲,认为还是应该做进一步阐释,以讲清楚说明白为标准。此文是为有一定制作基础,有兴趣于传统风筝的深入者,是以提高为目的而非为入门者,并不在意阅读人数的多寡。这也是为那些真心喜爱风筝的人,有可能会遇上‘书到用时方恨少’时的一种帮助吧。</h3><h3> 瘦燕画诀讲的是一种有别于民间传统风筝的制作方法,一种新的设计理念,而且这是可变通灵活运用的一种方法,是可作为举一反三的范例,可以讲是打开了传统思维的定式,引导我们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多维度的可能。简单地讲,可以让我们试着换种思考方式,这与只是多几种风筝的样式那种形式上的铺陈,完全不可作比,二者并不是在一个层面上。</h3><h3> 而关于‘扎燕’的称谓,扎是动词,即指两个膀梢对扎取其扎(京音读sha一声)字;燕就是指寓吉祥喜庆的家燕取其燕字而为扎燕,此意可作解。而籣墅(高鹗)先生在《百廿回红楼梦稿》中所增添的‘沙雁’二字,还真不知作如何解释为好,据孔老讲是因其不熟京音而出现的误读,把紮燕误写作沙雁了。红楼梦中处处都是机关,而此沙雁二字的出现且不能作解,似也不是曹公所为文字的风格。</h3><h3> 在传统风筝中,扎燕系列,可以讲是风筝中的经典之作。扎燕的设计,是将北方常见的代表吉祥喜庆的燕子拟人化,为燕子赋予了人的性格,燕子与人合二为一而创作出了拟人、意匠的一种新的风筝形式。其中肥燕喻男,瘦燕喻女,比翼燕喻夫妻,雏燕是指儿童时代的小娃娃,小燕就是十多岁的少年儿童,半瘦燕则指十五六岁的少年人,大燕是在北方长大,季节性的南迁北徙,下一年春暖花开飞回北方之时,已是成年燕子了。</h3> <h3> 扎燕第一组正图(5—8寸)</h3> <h3> 瘦燕“三多九如”,是扎燕家族中的一员,是以赵飞燕为原型而作设计。赵飞燕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古有“燕瘦环肥”之说,“燕”就是指汉代的赵飞燕,是以其身材瘦俏而闻名,并因其舞姿如燕飞凤舞般轻盈而得名“飞燕”。</h3><h3> 曹雪芹在《红楼梦》之外专门写了一卷讲风筝制作的书:《南鹞北鸢考工志》,目的是为了教给那些鳏寡孤独有废疾无告之穷民一门手艺,使之以艺自养,书中有彩图并配有歌诀。曹雪芹为防止别人偷艺而影响残疾人的生计,在写歌诀时多使用了“双关语”(在此也可解释为隐语),并为双关语而又写了《此中人语》,即陶渊明所写“桃花源记”中的“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单看歌诀与一般诗歌无异,似与风筝无关,所以必须要看《此中人语》这把打开歌诀的钥匙,才能知道歌诀在风筝扎、糊、绘、放中的具体应用。孔祥泽老先生与多位前辈曾在1943年亲笔临摹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部分文字与画样,使曹氏风筝得以流传至今而不致湮没(详见吴恩裕先生所著《曹雪芹丛考》)。在《红楼梦》中双关语的运用很多。书中开头就有一段写到:“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传说中的天门,皇宫的正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势力)街,街内有个仁清(人情)巷,巷内有个古庙,人皆呼作葫芦(糊涂)庙。……”</h3><h3> 我虽接触歌诀较早,不过对于歌诀的认真学习是在八十年代,这要感谢孔老在当时对歌诀耐心的讲解与去疑,方使我有机缘得以窥见曹公所述风筝制作堂奥之一斑。而‘瘦燕’不仅仅只是一件风筝作品,它是以风筝这种载体来表达了一种具有创意的设计思想,其所蕴含的宗法、意匠则具有普遍的通用性,即其理一也。</h3><h3><br></h3><h3>下面是瘦燕画诀的介绍:</h3><h3>纤纤瘦燕舞临风,竞掠翩跹上九重。</h3><h3> 一般风筝的放飞,多是将风筝可稳定的放飞于空中,且希望越放越高,人走出了室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这是风筝放飞过程的一种情趣,也是一种心声的放纵与精神的放松。而瘦燕风筝的放飞,则另有一番风景。画诀的第一句,直接写画了身材瘦俏柔美的赵飞燕,一路乘风飞舞,直上九重天际。瘦燕的创作,是利用了其在空中左右摇摆的这种不稳定的骨架结构形式,而设计了它在放飞时就像一个风中的舞者,在空中的翩翩起舞,增强了空中放飞动态的艺术效果。</h3><h3> “舞临风”,是指瘦燕在起放受风之时,会有左右幅度较大的摇摆动作,如在空中迎风起舞一般。“竞掠翩跹上九重”是要趁着风势,可尽情的放足了一把放线,任由瘦燕在空中的摇摆晃动,在放线的力道将尽风筝快要飘忽力弱之时,可立时收住放线,待其冲向高空,如继续大幅的左右摆荡不止,则可向后用力猛拽放线,使瘦燕整体在风中充分的受力,双膀震动泄劲儿,会使风筝的受、泻风分配均衡而不再左右摆动。</h3><h3> 而这两句歌诀应用于瘦燕风筝的放飞,是讲在起放时要将放线尽量放长,一次性将风筝放飞起来,风筝吃上风后,就会竞掠翩跹直上云天而不至左右摇摆。作者同时也是在示意,赵飞燕飞赴仙境时的一种急切心情与对仙境的向往。</h3><h3>天际频传钲鼓乐,云端隐闻丝竹声。</h3><h3>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霄宫。</h3><h3> 天边不断传来钲鼓急促敲击的器乐声,隐约若现可听到云端的管弦丝竹声,空中合奏的乐曲声,在伴随着赵飞燕奔赴瑶台的一路行程;无数五彩缤纷的鲜花,如仙女散花般撒满了由人间通往的瑶台仙境;晚间点燃的红色宫灯,沿着风筝放线悠悠的飘向了太空,在遥远的夜空中,似在映照着天际隐现的碧霄宮。</h3><h3> 钲是古代一种乐器,铜制,在行军时敲打。钲鼓是指风筝放飞于空中所背负的铜锣与皮鼓,其风斗在风的吹动下,会带动鼓锤不断的敲击而发出的锣鼓声。</h3><h3> 丝竹是指瘦燕背负的风琴发出的乐器声。本是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一般泛指音乐。这里只是以瘦燕为例介绍了可背负的不同响器,风筝在放飞时一般不会同时背负锣鼓与风琴。</h3><h3> 花雨此处指由俗称的送饭升空后所撒下的闪亮彩纸。是在风筝放飞时,一种特制的可作张合并沿着风筝放飞线上下滑动的游戏娱乐装置。首先将其张开挂在放飞线上,风吹使其沿线上升,当滑升到接近空中风筝时,会触碰到预设的一个竹挡,竹挡触碰到送饭的机关会使张开的受风主体闭合,并连带将小盒的底盖打开,盒中所带的闪光彩纸将随风缤纷飘落而下,似仙女散花般,送饭亦随之下滑回归。</h3><h3> 红灯是指在晚间放飞风筝,可沿放线系上一排内点蜡烛、远看就像是一排排泛着红色的宫灯映像于仙间的夜色之中,在夜空中观赏会另有一番情趣与意象。道教中天有九霄,碧宵宫是第二霄,而碧霄是指天空,形容天之极高远处。</h3><h3> 这四句歌诀,字面上是在写赵飞燕飞赴瑶台仙境之时,鼓乐丝竹之声在天际此起彼伏,缭绕不绝,是在欢迎着赵飞燕的到来;仙凡路上花雨纷纷,夜空红灯映照成趣。而在风筝放飞的具体应用中,是介绍了瘦燕在放飞过程中四种辅助的娱乐形式: 锣鼓,风琴,送饭,夜放系灯。</h3><h3> 仙是人字偏旁,仙与凡人相同,其区别就是可长生不老,可以永生。</h3><h3>为貌娇姿拟人态,须将意匠写神形。</h3><h3> 作者笔锋一转,直奔歌诀主旨:“拟人,艺匠”。为了更好的描绘赵飞燕娇媚的身姿与神态,并运用于风筝设计之中,而采用了拟人的形式和意匠的手法,赋予了燕子以人的行为、性格而为风筝瘦燕的表现形式与内涵,也完美的刻画出了赵飞燕传神的风采。“艺匠”一词,曹公曾有描述:“拟神而律之不泥其状者,意匠之则也。传真求其形似,意匠贵乎神存。两者殊途,其旨不易。”可理解为设计,含精心构思之意。在这里,是对瘦燕“扎、糊、绘、放”在整体的把握上,着重于神存而非拟真的形似,有如中国画大写意之意境;是以大众喜爱的寓意吉祥的图案形式,而化作瘦燕风筝奔赴仙境之飞燕。</h3><h3> 扎燕这类风筝形式,是结合了结构造型与风筝本身的表现特点,并对其作了夸张变形的人格化处理,将燕子与人成功的合而融为一体。在瘦燕的整体设计与绘制过程中,是以人为中心,是在写人,是按汉代以瘦俏为美为标准的赵飞燕,在金盘起舞与奔赴仙境的云途中随时变幻的临风舞姿来整体把握的。是要表现出赵飞燕的那种纤柔多情和风情万种,同时要写画出赵飞燕的人美、瘦俏婀娜的身材美、妩媚妖娆的风流美和浑身的珠光宝气、光鲜多彩的装饰美来。</h3><h3>金盘舞起羽衣飘,锦秀仙裙束细腰。</h3><h3> 赵飞燕以一件轻盈多彩、恰似霓裳羽衣的燕羽为衣,纤细的腰间围束着鲜艳亮丽的仙裙在金盘内飘然舞起。羽衣即以鸟羽为衣,取其神仙飞翔之意。一般称道士或神仙所著衣为羽衣。</h3><h3> 腰拴,是为扎燕风筝拟人画意的腰间所系与裙、袍间的条形装饰锦带图案,是扎燕整体构图布局中重要的一部分,且多结合了吉祥话而入画。瘦燕腰拴的画法,其左右两边如画作两条直线会稍显呆板,而以线的中间均向内稍作收缩的两条弧形曲线,才能更显出瘦燕的束细腰来,而且造型也要好看顺眼得多。</h3><h3> 纤纤瘦燕,金盘舞起,束细腰等都是围绕着这个‘瘦’字在写画赵飞燕的瘦俏轻盈。所以在瘦燕构图布局的过程中,处处都要留意细心,综合的去作考量去经营,而不得有半点的疏忽大意。</h3><h3> 金盘起舞有个典故:一次,在御船上,宫人手托金盘(一说水晶盘),侍郎冯无方吹笙伴奏,赵飞燕立于金盘之中翩翩起舞。忽然一阵大风吹来,飞燕好像要乘风飞去。汉成帝刘骜大叫:“无方为我持后!”冯无方立时将已欲仙去的赵飞燕的裙子一把抓住,从而使之留在了凡间,裙子也被无方抓出了皱褶,以后这种裙式遂称为留仙裙,亦叫百褶裙。</h3><h3>万缕情思双髻上,一段风流两眉梢。</h3><h3> 这是在写明赵飞燕情思万缕的一段风流韵史。情思谐音“青丝”,指满头的黑发,是画面中赵飞燕黑发绾双髻于头上,是在写画万缕的情丝万里的思念。而风情万种的韵味则尽显于双髻之下的左右眉梢。在绘制时,可把两个眉梢向外稍稍扬起,眉梢外侧的曲线处向内也稍作收敛而可化作一道留世的风流眉,风流与情思则尽聚会于双髻与两眉梢之间。</h3><h3> “一段风流两眉梢”,在制作中,是将瘦燕脑门正中处,用细竹扎出一类似扇形的‘破脑门’,这是为造型的需要,破脑门两边即双髻,是古代女性的一种发型。也隐指风可由破脑门处即两眉梢的中间穿流而过,于放飞也稍有泻风的作用。</h3><h3>盈盈笑含樱口闭,脉脉情余比目意。</h3><h3> 瘦燕的嘴部要画成浅淡的含笑,是抿着嘴,象樱桃一样的小口,默默无声的用深含情意的眼神相互传递着心中的爱慕之意。所以双眼眉要画成一对比目鱼造型。“比目意”谐音‘比目鱼’。据云,比目鱼只一只眼睛,多双鱼并行而游,是象征着忠贞爱情的奇鱼。</h3><h3> 比翼燕的画法,是要把眼眉画得舒展开来。“展眉喜兴发”,眼眉如立着来画,喜兴劲儿不够,角度也不对,所以要展开来画。人高兴了,笑时其双眉也就展开了,所以要画成展眉。在扎燕系列中,只有半瘦燕是画成立眉的,要画出“气贯双眉耸剑峰”的意味来。因为半瘦燕是喻少年人的,少年人对周围的事物多是以新奇、充满希望的眼光来看待,有着少年人的那种胸中坦荡,了无心机,喜欢争强好胜。所以在半瘦燕的构图中又多见棱见角,来表现少年不依规矩的行事与心态。</h3><h3>眉心夔纹翠点碧,眸外花颜红润玉。</h3><h3> 瘦燕的眉芯是以绿色褪润画成,在贴近眼眸(眼的外睑)处可润画碧绿,更显如翡翠般翠润晶莹。碧绿与翠绿都是绿色中的一种,碧绿较翠绿色彩更深重一些,色偏蓝,为青绿色。并以白色钩画出简单弯曲的夔龙纹来,在弯曲的内凹处间以几处白点。夔纹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双眸则以红色褪润画法画出如玉般的效果。眼眉的外轮与眼珠画嫩黄,眼瞳为黑色,可点高光。</h3><h3> 而小燕是“眉清目秀意顽皮”,是要把十多岁少年儿童的活泼好动、嬉闹调皮这个年龄段的个性表现出来。雏燕则是“双瞳澄似秋水,两颊艳若荷花。”眉眼要表现出雏燕的童稚意趣与形象的可爱来。</h3><h3>鬓云覆颈衬玉颔,细指捧心愈增妍。</h3><h3> 作为瘦燕风筝头部底色黑色的运用,可将颈部两侧适量画宽,这是代表着赵飞燕头部两侧浓黑的垂肩鬓发,以此来衬托出颈部的欣长与玉润洁白的下巴。腹下双爪要画成“西施捧心”的样式,是向两边仰倒作捧心状,左右可超出胸腹间骨架竹条两边位置的范围,也就更显出赵飞燕的娇与美了,这也是瘦燕比较有特色的地方。</h3><h3> 肥燕是“蓄势待发拳(权)在握”,双爪要画得有力度,是大权在握状。瘦燕是“细指(西施)捧心愈增妍”,而比翼燕则是“为筑双栖室,撷取连理枝。”是采用了带透视的画法,画出双燕四爪共同抓握连理枝,来构筑属于二人的一个温馨的家。雏燕则是“孺慕情意拳拳”,是要画出幼童的爱慕父母之深深情意之味道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