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朋友圈里看见一位长者晒出麦浪图,一片片金黄的麦浪在蔚蓝天空下涌动,好美!突然惊觉,久居四堵墙之内,不知何时梨花白菜花黄,也不知何时麦花扬麦子黄......每次回家,都会惊奇感叹:莴苣都长这么高了?豆角都要爬蔓了?杏子要黄了?也怨不得现在的孩子麦韭不分,说大米从麦子里来,不知水稻为何物。想想自己小的时候,真的是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自参与了农活和夏忙。<br> 一、夏收准备<br> 记忆中,应该是从蚕变得很白很胖之后,天气逐渐变热,家里人就开始为农忙准备。奶奶和妈妈将装麦子的蛇皮口袋或者是化肥袋子清洗干净,一个个检查,发现两个角上或者袋子上有破损的,用布块针线缝补结实,再在袋口缝上扎口绳,免得忙时忘带扎口绳。一般来说,扎口绳不选用塑料绳,而是把旧布条在缝纫机上加工成细布条,只有这样,才会绑的结实,不容易溜拖。待缝补完毕,清点口袋数字。如果口袋破损严重就要上集新购补充,然后把这些口袋裹紧打包。细心的妈妈会根据每块地的大小,估计产量,把每一块地装粮食的口袋预留好,一一对应。爷爷和爸爸则会检查割麦子的工具,检查长把镰刀,收拾刃片刀子,还要整理铁叉、木锨等一系列工具,将这些工具整好修好摆到顺手处。还有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家家户户都会买一把新扫帚,扬场时必不可少。下雨后,家家都用辘辘“光场”,一遍又一遍,只要下雨后大场上到处都是晃动的人影和辘辘滚动。妈妈在前面撒草灰,爸爸在后面用辘轴滚压,只听得辘轴与铁架吱吱吱的摩擦声,我们光脚在大场里撒欢,别提有多舒服,多畅快。往往第一次铲除场里的杂草和剩余秸秆,我们还可以趁机吃一种美味——烧麦子,粒粒饱满,别有一番风味!一切准备就绪,只等享受丰收的喜悦。<br> 二、夏收<br> 眼看着麦子一天天变黄,树上的布谷鸟喊着:算黄算割,算黄算割!终于急性子的人按耐不住了,一镰下去,拉开了夏收的大幕。每家每户,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整个麦田里,都是忙碌的身影。真是抢收,就怕来不及麦子落地,一年辛苦白搭,也怕下一场雨,麦粒发芽,面粉吃起来发甜。即使像我这样年纪的小孩也投身于热火朝天的夏忙中,虽然不会割麦子,但承担了送水送饭的重任。学校放十天忙假,早上下午拾麦穗,到了饭点送水送饭,几乎每家都是这样。那时的我们也没有这么娇气,没见谁中暑或者晒晕。我家当时塬上河下共8、9块地,我居然都认识。奶奶做好饭,刚好我捡麦穗回来,她只需告诉我今天爸爸妈妈在哪里割麦子,我便会准确无误将饭送到田间地头。趁家长吃饭的时候,自己还会过一下用镰刀割麦的瘾(为此流过血),当然也会嘴馋,惦记饭盒里的饭菜,总感觉庄稼地里的饭特好吃。很快,几天之后,站着的麦子全部躺下并被打捆。一般都是白天割麦,晚上用架子车往回拉,我们就会帮父母装车运送麦捆。待父母运送途中,我们就可以躺在麦捆上吹着风数星星,也觉得好惬意。当然,这一切舒坦惬意必须是天气晴好,如遇大风雷雨来临,我们如临大敌,抢运粮食格外紧张。<br>说到割麦子,得说到一种职业——麦客。我对麦客有喜有恨。喜的是麦客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不至于让他们披星戴月、昼夜不分的辛劳。恨得是麦客只图割麦快,捆的麦个子特别大,身小力单的我根本抱不动。每次运麦子,我都叫苦不迭。但同时,我也喜欢在麦客割过麦子的地里拾麦子,他们割得粗糙,捆的随意,浪费很大,在这样的地里拾麦子收获是很大的。<br>还得说割麦子的工具。割麦子的工具也随着我的年龄增长而变得多样,从单一的镰刀,发展到一种叫做“散子”的工具。它的外形犹如一个簸箕,前面带好长一个刀片,割麦子时像打高尔夫一般,使劲挥出去就有一大片麦子倒下,割麦子的速度大幅提高,但好像有些技术难度,力度和角度不好把握,而且割倒的麦子凌乱不好捆。之后不断改良,又出现一种小推车一样的工具,特别像大铁叉,两侧带沿儿,安装两个轮子,正前方安装刀片,使劲向前一推,割下的麦子便倒在小推车内,端起往旁边一扣,整齐干净,深受父辈喜爱。这种工具几乎普及,直至收割机的出现。<br>三、夏种<br>麦子收割完毕,运回家晒一晒搭成麦垛,似乎所有人松了一口气适逢一场雨后,整个田地里又沸腾了:赶牛的甩鞭子声,拖拉机的嘟嘟声,梯田上下层之间的招呼声,构成了和谐有趣的夏种交响曲!据说秋季作物差一天就是一个样子,所有人都不想落后,影响秋天的收成。在我坐上用藤条编成的平整土地的“耱”上在几块自家地里转几个圈之后,田地里销声匿迹,大家把战场又转移到大场上。</h3><h3>四、碾场</h3><h3> 麦子运回来了,堆成垛了,天气晴好就开始了热闹非凡,体现自家人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时刻了——碾场!说碾场其实就是将麦粒从麦穗中挤压出来,过程也是很复杂漫长的,往往需要如下程序:摊场——碾场——翻场——起场——攒堆——扬场。光是这些名词,头都大了吧?对于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来说,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只能是你的损失了!摊场,就是把麦子摊开,两种摊法:一种是平摊,将麦子放倒,一层一层叠加平放在场上,一种是竖着,把麦穗在地上磕一下,麦穗歪向一边,所有麦子稠密地站在场上。一般是早起将麦子摊开,让麦子再晒一会太阳。大约11点后,带辘辘的拖拉机粉墨登场,它在麦子的海洋里肆意碾压。拖拉机转上半个小时,站着的麦子全都平平躺下:大部分麦粒已经出来。这时等候在一旁的大人开始翻场,就是把这些压扁的麦秆用铁叉挑起来朝反方向放下。这些活不是我们能干的,大人一字排开,不重复,不抢拍,顺利将麦子整个翻了一遍,再次铺平摆好。拖拉机第二次碾压明显时间很短,十来分钟轻松搞定。这时,所有人开始起场,就是要把麦秆挑走,剩下麦糠和麦粒,这是技术活:需要用叉挑起麦秆抖一抖,漏下麦粒。整个过程先用大叉过一遍,把最长的柴火挑走,接着用小叉过一遍,还要用歪脖子竹叉再筛一遍,把长长短短的麦秆都挑走,只留下麦粒和麦糠。只是起场最起码得近一个小时吧!终于我们可以帮上忙了,我们用木锨、刮板等工具,将留下的攒堆,攒成一个大大的麦堆,我们的任务就结束了,都回家吃饭找乐子去了。</h3><h3> 这时考验一个男人是不是好把式的机会来了——扬场。如若运气好,遇上有风,可以男女齐上阵洒场,让风把麦糠吹离麦堆。如果无风,就需要男劳力一木锨一木锨挥洒出去,在地面画出美丽的弧线,仿佛一弯新月,两头尖、薄,中间宽、厚,麦糠轻轻落在中间,是离心力的原理吧!从吃完晚饭一直到傍晚甚至深夜,又脏又累,很是辛苦。女人也不能闲着,要不间断地扫一下落在麦粒中的麦轴,扫在一堆,这种细致很难想象。一周左右,场上的麦垛变成环绕一周的柴火垛,夏忙基本结束。</h3><h3> 五、晒麦子</h3><h3>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晾晒麦子,大场上被分割成许多“补丁“,东家一块,西家一溜,趁着大太阳把麦子晒干,趁着麦子滚烫收进粮仓。其间从凉快的房间走出来到大太阳底下搅粮食就是我们孩子互相推诿的事情,都不傻,才不愿意呢!要么石头剪刀布,要么几人轮流值班,甚至有时还需物质奖励和刺激——冷饮。想想现在的孩子连搅粮食的机会都没有了,蹦别提认识工具了,铁叉、木锨、刮板、耙子、镰刀……这些恐怕都要进博物馆了。即使到时孩子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恐怕也不能想象该怎么使用吧!更别说投身于火热的夏忙中了!</h3> <h3> 趁着这个六一和下个周的端午,让孩子也扛起木耙搅搅粮食,张个口袋,亲自去感受下“粒粒皆辛苦”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