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文字:杜丘</h1><h1>编辑:杜丘</h1><h1>音乐:《明天不知道》</h1><h1> </h1><h1><br></h1><h1><br></h1><h1>《武汉展览馆是1956年建成的展览馆,湖北省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武汉市汉口江汉区解放大道372号,中山公园对面,武汉商场、武汉饭店之旁。武汉展览馆建成时原名武汉中苏友好宫,是中国的四大中苏友好宫之一,由苏联援助建设,为1956年5月5日至7月5日在武汉举办的“苏联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览”而兴建。中苏关系恶化之后改名武汉展览馆。全馆占地10万多平方米。建馆30多年中,在这里举办过的中外各类展览共500多次,90年代初,每年承办的展览达40多次。建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另3座同样风格的展馆,却至今保存良好。》</h1> <h1> 已经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开始频繁的对老武汉说再见。</h1><h1> </h1><h1><br></h1><h1><br></h1><h1>《 大智门火车站,又名芦汉火车站、京汉火车站,为法式风格建筑。它是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准轨铁路——京汉铁路南端的终点站,是我国少数尚存的早期火车站候车厅之一。大智门车站不仅是记载了中国铁路发展历史的活文物,它也见证了保卫武汉的日日夜夜。其主体建筑候车大厅年代较早,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尚存的重要历史见证。》</h1> <h1> 城市的进程,像一组编码,总该保留些许痕迹,供梳理,供缅怀,供展望,让人且哭且笑,感受生活的体温。</h1><h3><br></h3><h3><br></h3><h1>《曾经如雷贯耳的民众乐园面目全非》</h1> <h1> 这些年的武汉,在以惊人速度发展的同时,也不停拆迁着、改变着。那些被拆除的城市记忆,有没有你怀念的那个部分?今天杜丘就来和大家盘点部分武汉那些消失了的不复存在的专属记忆。</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 《曾经名躁江城的六渡桥百货商店不复厂存在》</h1> <h1> 经历了80多年风雨沧桑的武大牌坊,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在2012年十月,因八一路改造,牌坊被拆掉。虽然又重建了,但总归不一样。</h1> <h1> 被武大学子们戏称为“变形金刚”的是武大工学部主教学楼。很多建筑、陈设、电气等专业的学生在这栋楼里上课、自习。2016年教师节凌晨爆破拆除,一切都已成追忆。</h1> <h3> 省二轻工业大楼,老楼仅有13层高,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曾是武汉的地标性建筑。那时候这个楼很风光,是这一片最高的建筑。2013年一半楼体爆破拆除。最终化身为这座城市的记忆。</h3> <h1> 武汉商场的前身是友好商场,是全国十大商场之一。几十年来,武汉商场一直是老武汉人心中的购物天堂。2006年,老武汉商场被成功爆破。令人唏嘘。</h1> <h3> 60多年前跟着武钢一起,作为中苏友好的见证之一,“红钢城”的地界上修起了好看的红房子,如今已逐渐在消失。</h3> <h1> 咸安坊,以前武汉的高级住宅区。昔日如轮船巨头卢作孚、药业大王陈太乙、汉剧大师陈伯华等社会各界名流都曾在此居住。电影《黄金时代》也曾在此取景。</h1> <h1> 如今咸安坊不见踪迹。</h1><h3></h3> <h1> 武昌车辆厂,是全国500家最大运输设备制造企业之一。后来,绿地中心将其取代,在这里拔地而起。</h1> <h1> 早已不见踪影的南湖机场。</h1><h3></h3> <h1> 还有谁知道武汉南湖边的老机场?这里有着武汉许多个首航的记忆。还记得那个候机楼吗,弧形外墙上繁体隶书的“武汉”两字还是张学良题写的呢。</h1> <h1> 始建于1935年的王家墩机场,不少武汉人也在这里搭乘过班机。</h1> <h1> 而在2001年初,武汉航空公司的运营基地由王家墩机场转移至天河机场,从此结束了武汉民航的双机场时代,而遗址被cBD取代。</h1> <h1> 一份金黄油亮的三鲜豆皮,配上一碗糊米酒,是几代武汉人过早的记忆。2015年4月1日,因为近一年每月亏损,位于汉阳摩尔城的最后最大的一家老通城关门,曾经的“豆皮大王”招牌走向落幕。(现在新吉庆“老通城豆皮”也回归了,但还是那个味吗?)</h1> <h1> 夕阳西下时分的汉口饭店,这是当时汉口的高层建筑地标,画面左边中部隐约可见的武汉商场,完全无法和规整挺立的汉口饭店相媲美,虽然它已是全国十大商场之一。而随着爆破声,再也不见踪迹。</h1> <h1> 中南商业大楼,从开业之初就成为武昌的商业新地标,是武昌人民的购物首选之地。那时中南路的主干道是双向六车道,宽阔的不像话。而现在呢?面目全非。</h1> <h1> 中山公园,是武汉建市以后建设最早的市立公园。老门柱是由留学英国归来的年轻工程师吴国柄设计建成,灵感来源于英国白金汉宫。当时的市民喜欢在大门前留影,并以此为时髦。后来因地铁施工而被拆除。</h1> <h1> 中山公园过山车,不少武汉伢人生第一次关于过山车的记忆,属于中山公园。然后在2015年被拆掉重建,就在去年过山车又回来了。现在可以带着孩子去玩了。</h1> <h1> 名躁一时的维多利亚溜冰场,5块钱一张的门票,一双四轮滚轴溜冰鞋,就足以消遣一个难得的下午。这里有不少80、90后武汉伢的青春记忆。</h1><h1> 伴随着儿童公园拆迁,武昌大片区的改造,维多利亚溜冰场也不得不说再见。</h1> <h1> 滨江公园,那个曾经可以骑马、玩碰碰车的公园,它是汉口江滩的前身,也是武汉伢小时候的记忆......</h1> <h1> 以前有朋友来武汉,不少武汉人都会带他们登上龟山电视塔,然后在电视塔的旋转餐厅吃饭,赏景。可惜现在电视塔已经不对外开放了,旋转餐厅也不营业了。</h1> <h1> 东华园澡堂,买完票拿着带钥匙小牌子,推开重重的厚帘子,一阵暖意伴随着雾气袭来。脱掉厚厚的外套爽快滴冲个澡,和按摩大妈聊个天、按个背,这种老武汉市民的舒服日子多久没有过了?如今东华园已经拆除,它也会一直留在我们记忆里。</h1> <h1> 从前夏天在新华书店蹭书蹭空调也算得上是一种潮流,2012年武胜路新华书店被拆。</h1> <h1> 很多坐过电车的武汉伢都经历过“掉辫子”的经历,经常看马路上电车司机扯辫子继续开车……近些年随着地铁公交BRT、有轨电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引入,“带辫子”电车也逐渐消失。</h1> <h1> 没了,江汉路天桥。</h1> <h1> 不见了,六渡桥天桥,还有很多天桥没了。</h1> <h1> 刘家棋路。刘家棋是一位在二战中牺牲在抗日前线,山西忻口会战中的武汉籍将军。为了记念他,武汉市将江岸区永清街黄埔路旁一条小街命名为刘家棋路。2003年,因旧城改造,刘家棋路也随之消失,位于现在的武汉天地。</h1> <h1> 交通路,这个曾经是大武汉见证的街道,如今已彻底消失了。</h1> <h1> 过早户部巷,宵夜吉庆街。夏日的晚上,华灯初上,吉庆街灯火辉煌,人声鼎沸,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辰。重建后的新吉庆街没了从前露天大排档烟熏火燎的尘世味道,从前的吉庆街只能留在回忆中了。</h1> <h1> 汉正街,曾经的“天下第一街”,小时候不论买什么,都会去汉正街。便宜,种类多。然而在拆了大半之后,爸妈们都不愿去了。曾经的繁华热闹也一去不复返。</h1> <h1> 在武汉,如果提到西大街,老汉阳人会告诉你,这里曾经是汉阳最具风情的街道,是有“汉阳首街”之誉的千年老街。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西大街已在慢慢消失。留下的,是一段属于老汉阳人的历史记忆。</h1> <h1> 花楼街作为汉口保存时间最长的老街之一,就是汉口的缩影。用一句话形容,花楼街简直就是汉口纸醉金迷。可惜的是,这条通幽小巷曲径里份的花楼街,如今已经轰然坍塌。</h1> <h1> 随着城建,很多老街老巷都没了,老武汉的味变了。</h1><h1> 这是原紫竹巷。</h1><h3></h3> <h1> 这是原保成里。</h1><h3></h3> <h1> 这是原董家巷。</h1> <h1> 这是原百子巷。</h1> <h1> 原到苗家码头要经过的巷子。</h1><h3></h3> <h1> 原来的剃头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箍桶匠</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补锅匠</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钟表匠</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弹棉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磨剪子铲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炸米泡</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修鞋补两伞</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人书摊</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卖货郎</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嗨碟摊</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收头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麻木</h1> <h1> 每一次再见,都是一次记忆的呼唤。我们的武汉开始变得熟悉又陌生,曾经的那些欢声笑语,早已随着被拆除的小区和废旧的街道飘散在风中,取而代之的是遍地开花的房地产,处处高楼林立。我们支持城市的建设,但一味发展,而忽视了古色古香的江城文化传承和应保留的遗产,大武汉用什么做文化底蕴,这难道不应该深思吗?</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