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从未离开 我已不认识故乡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穿过这新生之城 就像流亡者归来……</h3> <p> 徽县,这个记忆中的城市,已经模糊了从前的影子,站在它的面前,感受着时光的流逝。</p><p> 🔻曾经小城唯一的十字街头,已经架起了过街天桥,东南西北的街道,添了些繁华的色彩。</p> <p> 🔻架子山,是通往县城的一条山路,那时路是盘山而上的,现在开辟了新路,直线通过,节省了通行时间。</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在架子山沟壑里,有一潭水库还像记忆一样的存在着。在那时,这里是我们游玩的好去处,游泳嬉戏,采摘菱角,湖水伴随着我们荡起阵阵欢声笑语。</h3> <p> 🔻在进入伏镇的路口,已看不见当年的模样,那时这个路口不是现在看到的商业化街道,而是空旷的连接公路的一个三岔路口。</p> <p> 🔻由伏镇往县城方向的公路。</p> <p> 🔻由伏镇往天水方向(江洛、成县)的公路。</p> <p> 🔻由此进入伏镇的道路。</p> <h3> 🔻从伏镇到二一六,经过一个村庄(山家庄)后,有一个粮种场,这里还依稀可见当年的影子。</h3> <h3> 🔻过了粮种场不远,就到了当年的二一六(核工业部西北地勘局二一六大队),这是当时的大门口位置,现在已经看不出当年的影子了。</h3> <p> 🔻这是正对大门口一个位置,当年依山有几排平房,住着不少户住家的人。</p> <p> 🔻这是院内的一处旧房。</p> <p> 🔻这个位置,是当年院里居住的一个中心位置,有不少于十几排的平房,依山坡梯次而建。</p> <h3> 🔻这里还残留着一些当时的老房子。</h3> <p> 🔻这是当年大门口旁的大礼堂(电影院),已看不出当年的样子了。</p> <p> 🔻院内院外,还残留着一些旧房。</p> <p> 🔻这是住地旁边通往后山的一条小道。</p> <h3> 🔻对于从父辈就离开老家支援大西北的核地质单位的子女来说,虽然经过几次辗转居住变化的生活,但这里,是我们居住生活年头相对较长的地方。无疑,这里已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故乡。</h3> <p> 🔻站在路口的桥上,环顾四周,远山、村庄、住地、小桥、流水……一切记忆犹如眼前的满目翠绿,一下子鲜活起来。我想,今后无论在何时何地,记忆总会要来这里寻思。</p> <h3> 🔻二一六住地附近的一个村庄,索罗村。</h3> <p> 🔻伏镇中坝村路边的一颗大树,尽显古老和沧桑。</p> <p> 🔻徽县酒厂,这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厂,如今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俨然已经成为当地独占鳌头的支柱产业,带动着徽县经济的发展,职工福利待遇屈指可数,厂容厂貌,周边环境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