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决定行程的前一周,我才捉急把相关的书找出来,希望可以理出头绪来,之前的笔记本怎么也找不到了,赶紧再摘要一些,按照朝代,以及自己感兴趣的脉络,将各时期的洞窟内容的变化、特色、创新一一标注,希望可以在参观的时候看的明白仔细。</h3> <h3>我的敦煌之旅从北京开始,到银川陪老爸过了端午节,与刘洋在兰州汇合一起到敦煌。一下火车灰蒙蒙的天空弥漫着尘土的味道,敦煌以扬沙特色欢迎我们的到来😂</h3> <h3>一望无际的戈壁滩</h3> <h3>网上预订的莫高窟10号10:00参观,所以今天可以先去榆林窟,距离敦煌市有一百多公里,交通不是很方便,我们火车到瓜洲县,再租车去75公里外的榆林窟,160元。</h3> <h3>从瓜州县城去往榆林窟的路上,时而是绿油油的农田和绿树成荫的农庄,时而是无人烟的戈壁荒漠,还有被丢弃的古城,一路上祁连山山脉绵延在视野中,把一望无际的天地分割开来。如此荒凉之地,却蕴藏着精美无比的壁画雕塑,那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的聚集,在此开花结果?车行半路,居然下大雨,也让空气能清新湿润一点。但因为湿度较大,到了榆林窟在参观处滞留了一小会,等雨停了,参观人数聚集的多一些才开始参观。</h3> <h3>今天看了2(特窟)3(特窟)(事先做的功课还是管用了,售票员让选择可看的特窟时,翻了笔记,立刻决定要看2,3窟)5,11(清代修建)12(晚唐),13(宋),14,16(宋)号普通窟。前两个是需要申请,另外付费250元😂其他四个普通窟是随机的,总计40元,单从收费标准来看就知道特窟可看的内容有多难得了。每个洞窟门口都有二维码,扫描一下洞窟内容介绍立马呈现。</h3> <h3>2号洞窟是西夏时期的,从洞窟门进了甬道转身两侧各有一副水月观音像,这是西夏时期绘画艺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也是我做功课时重点了解和想要看的内容。导游小妹讲的也很让人爱听。她讲手电筒侧着打过来,只见观音面部身体部位贴金依旧清晰可见,色调是青绿色,与天空对比,显得金碧辉煌。画面大量留白,虚实对比,让人感觉到清新淡雅,宁静悠远的意境,这是典型的南宋山水画的流行风格。</h3> <h3>北侧观音画像长有胡须,右下角有一僧人和猴脸男子牵马侍立,表现的是唐僧与孙悟空的形象。(洞窟里不让拍照,这幅可以清晰看到唐僧师徒)</h3> <h3>3号洞窟是西夏时期的,藻井是曼荼罗风格的,俗称神秘风格,穹顶有五方佛曼荼罗,方外有圆,圆外又有方。人物形象有印度波罗艺术风格。曼荼罗本为坛城之意。此窟的千手千眼观音颇有特色,有相当多的手中都有持物,冶铁手,酿酒手,耕牛手......观音够忙的了😀一下子把人从佛的世界拉回世俗生活中,毫无违和感呢。</h3> <h3>3号特窟的宝贝,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赴会图,两位菩萨率众人眷属行于云中,画面下部是大海,背景是山峦,画面规模宏伟,气势非凡,构图雄奇壮阔,说明两宋绘画对西夏的影响,传世的古代水墨山水多为纸本,壁画是世所罕见,据说这两幅画山水部分和人物部分是两位画师制作的,所以现代画家临摹都是局部,很难有人全部临摹它们。</h3> <h3>局部图,之前看了一篇人物采访,说电影大鱼海棠的绘画作者就是来敦煌临摹了大量的壁画后,确定了自己的绘画风格的,这姑娘的大鱼应该来自于这幅图吧。</h3> <h3>作为一个户籍在陕西西安的人,觉得这位户县人的偶笔涂鸦实在是丢人,从古代丢到现在。如果不偶笔那得祸害多少精美的文物呢?</h3> <h3>13,14,16号洞窟是宋代的洞窟,不得不说的是曹氏归义军对敦煌地区前后一百多年的管辖所带来的贡献,在莫高窟和榆林窟共开新窟52个,重修前代263个窟。曹氏画院和伎术院有专业造窟,绘画,雕塑的人员,尽管当时敦煌被四周强大的少数民族包围之中,与中原王朝交流甚少,但曹氏家族采用和亲的怀柔政策,使得敦煌石窟在一百多年里得到延续和发展,在一些重要的洞窟任然可以看到一些水平较高充满创造力的壁画。</h3> <h3>曹氏时期的洞窟都是曹家出资修建,供养人画像也因此可以画的大而精美,看看他的回鹘夫人,佩戴的都是和田玉吧,沥粉堆金的技法让珠宝看起来华丽丽的。这个回鹘夫人的地位可见一斑。</h3> <h3>晚上返回敦煌,在沙洲夜市中溜达了一圈,这里吃的饭菜都很硬,没敢下嘴,买了一个正在绘制扇子的小姐姐一副扇面画,讲的是夜半逾城,释迦摩尼顿悟出家的典故。和之前我在书上看到的图案一样,开心。</h3> <h3>肥美祥和的飞天反弹琵琶,就在路中央。但愿可以梦到她😀</h3> <h3>莫高窟,我们来了。今天参观29(西夏)23(盛唐)328(初唐)16-17(晚唐➕藏经洞)55(宋)61(五代,元)96(初唐)158(盛唐)8个窟。</h3> <h3>29窟是被确认的密教内容的洞窟,有大量的西夏文题记。也称秘密堂,佛坛上的塑像已遗失。此窟也有水月观音像,只是讲解员没给看,或许是不够完整了吧,反正每个洞窟进去都黑乎乎的,讲解员的小手电光打在哪里就可以看到哪里。</h3> <h3>东西两壁各有一幅金刚曼荼罗。</h3> <h3>西夏供养人的像,党项人的穿衣打扮,在敦煌石窟中不多见。</h3> <h3>敦煌莫高窟第23窟属于盛唐时期的窟,修建于北魏时期,方形平顶窟。位于北壁西侧的“法华经变”绘制于盛唐,著名的“雨中耕作图”位于该铺壁画左上角。按经文,本无雨中耕作之意,而是要说明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花,各得成实。为了说明佛法无边,这个作品偈语有:卉木草药,大小诸树,百谷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等句。</h3> <h3>佛教义理历来以深奥晦涩著称,为方便解说,《法华经》采用了大量神话和譬喻故事,其观点都是靠故事层层剖析,渐次演说清楚的。 你看乌云密布,时雨普降,一农夫正在挥鞭策牛,雨中耕作。地头上坐农夫一家三口,父子捧碗吃饭,农妇关切地注视着他们。这一田头小景多么日常啊,在另一块地上,有一农夫,肩挑庄稼往回走。画的下方,创作者又根据‘方便品’里的‘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乃致童子戏,聚沙成塔’等句,绘一人跪于塔前,一人翩翩起舞,六人各执乐器席地而坐为舞者伴奏,旁边有几个胖娃,正在津津有味地‘积沙成塔’。整个画面恰似一幅从耕作到丰收的连环画。可以说,盛唐时期对佛法的宣讲真的是细致入微,非常人性化了。</h3> <h3>328号窟是初唐时期的,重要看点就是西壁龛菩萨弟子彩塑,属于唐代原作,彩塑保存相对完整实属难得。(南侧一身供养菩萨被美国人盗走)看了这么多窟,彩塑很少见到,见到的也都大都在后代复修过,尤其清代给佛和菩萨们重新上艳丽的色彩,与塑像不怎么融合。</h3> <h3>这一身被盗走的供养菩萨现藏于哈佛大学美术博物馆。</h3> <h3>这两身彩塑菩萨是45窟属盛唐时期的代表作,这一次没看上,也是个遗憾与念想吧。唐代的彩塑艺术细腻而精致,从菩萨身上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女性温婉,娴静,端庄优雅。</h3> <h3>16-17是连在一起的洞窟,著名的王道士就是在此把国宝贱卖给那些外国人的。其实,他也很无奈,那个时代敦煌已经失去管理好几百年了,沙子几乎把很多洞窟都掩埋了,破败不堪的莫高窟亟待保护和整治,一个穷道士无意发现了藏经洞的秘密,他想卖东西换钱用来修复莫高窟,只是他的所作所为超乎他的想象,一切都是错误的,包括他所谓的修复,也破坏了很多洞窟的壁画,没文化,真可怕!</h3> <h3>藏经洞里的五万件宝贝如今四散在全世界各地,唯有这尊释迦摩尼像端坐于此,身后的两棵菩提树依旧碧绿常青,仿佛一切都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不禁让人汗毛竖起。</h3> <h3>55窟属于宋代窟,依旧了不起的曹氏家族在鼎盛时期修建的,颇具特色。洞窟中的塑像是敦煌莫石窟中难得的宋代彩塑精品,体量大制作精美,气宇轩昂,神情优雅。这与同时代的麦积山等内地石窟的表现手法有很多共通之处,这说明曹氏归义军在那个混乱的时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并未断绝,新的艺术风格依旧在莫高窟出现。</h3> <h3>61窟五代时期修建的,曹氏归义军几代统治者对佛教十分热衷,花费了很大的精力进行开窟造像活动,他们在敦煌石窟艺术中所做的贡献真是不容忽视。</h3> <h3>这个窟可看的一点是供养人像,再看看曹氏回鹘夫人😀他不会是个妻管严吧。据说这个桃形发髻是从少数民族那边流行过来的,你看她身边的小丫鬟一定是从娘家带过来贴身的。</h3> <h3>61窟最大的亮点是通壁巨制五台山图,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具创意的作品,高3米,长超过13米,主要绘制了五台山地理形貌以及重要的寺院建筑。从地理角度看它是一幅立体地图;从佛教史角度看,可算是佛教史迹画;从山水角度看它又是一幅巨型山水人物图。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魏晋以来成为佛教胜地,所以它为题材的画流传很广。此幅画还有从山西河北两个地方去往五台山的路线,挺有趣味。</h3> <h3>局部细节图</h3> <h3>96号初唐时期的大像窟,一尊35米的佛像就在这座九层高的建筑里,讲解员说,这尊佛像历经后代几次修缮,只有他的那双脚是唐代的原型,我特意看了看,是很唐代,肉乎乎的煞是可爱。</h3> <h3>158盛唐时期的窟,莫高窟唯一一个涅槃窟,用释迦摩尼静谧愉悦的神态来诠释涅槃的意义,虽然是巨大的佛像,仍不失细腻与精致。</h3> <h3>参观完洞窟了。这是一幅在莫高窟美术馆复制展出的一副壁画,过目不忘。莫高窟第85窟,描绘了善事太子在树下弹琴,利师跋陀公主为琴曲所感动而心生爱慕的情景。世俗的烦恼往往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也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h3> <h3>旅途中的女子。装束打扮与敦煌满大街的女子差不多,遮阳帽➕围巾,只是驴子换成了电驴子而已。</h3> <h3>这些都是令人炫目的壁画。虽然没有看到原作,能入眼也是知足了。壁画中尤其是唐代的,色泽华丽而又精致,很多都是贴金的,富丽堂皇却不失高雅。</h3> <h3>乐伎</h3> <h3>鸟形乐伎</h3> <h3>世俗之人</h3> <h3>两天的时间,专注地看了16个窟,感觉还是很不错的,西夏时期的窟看的比较多,唐代的比较少,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乎没看到,遗憾。因为,在做功课的时候是从建窟开始到元代,一千多年的时间,它的延续性无论是宗教,文化,政治,以及艺术方面既有传承又有不同,想看这方面的变化。还有很多想看的,比如:北凉时期仅有三窟龛柱的希腊式风格;壁画中的人物是西域式的表现手法,它与新疆克孜尔壁画一脉相承;北魏壁画的铁线描法;北魏长卷式故事画鹿王本生的壁画;北周时期仅一例壁画中出现的羽人形象,将中国传统神话与佛教思想结合起来;以及隋代壁画中出现的乘香入胎,夜半逾城这样情节对称的画等等。今后,我依旧会将自己对敦煌的兴趣延续下去🤓</h3> <h3>敦煌,这个词的含义是大而盛。走近它,觉得它名副其实,茫茫戈壁荒漠中隐藏着如此盛大辉煌的文化遗产,只有敦煌才可以承载着它,保护它。</h3> <h3>好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尽管看到内容有限,这里比我想象中的好很多了。敦煌石窟的规格是国际化的,对它研究的领域也非常广泛,它的学问太深了。石窟艺术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壁画其实非常脆弱。</h3> <h3>走近敦煌才真正觉得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每一个洞窟的窟制,装饰花纹的样式,衣服的褶皱,颜料的来源,人像面孔,画师的国籍,供养人的民族都是荟萃天下四海八荒。但所有这些在敦煌形成了不同于西域与中原的敦煌特色。</h3> <h3>敦煌,这个驻守在汉地文化最边远的地方,以它最深情的情怀,记录着每一个经过此地的内心祈愿,并以它独特的方式创造出璀璨的文化符号,用绵延千年的坚守向人类奉献出一部东方密码,令解读者痴迷沉醉。<br>这里有诗,亦是远方。</h3>